函谷关以西

依传统而言,从 2600 年前开始,东亚大陆,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在于道德和谋略,即各版本《六国论》中所述。如商鞅变法,合纵连横,六国弊在赂秦,贵族内斗,改革不彻底,等等不赘述。

但这些理由的理由又是什么,唯一的那个元理由是什么?我认为是地缘。

秦国据有函谷关以西,以关中平原为核心,处在东亚大陆文明西部边缘,所有强大的势力都在秦以东,而秦国西部,北部蛮族却可以持续不断为秦国注入新鲜血液。

整个国家属天然设防,由此,秦国的军事,经济,外交力量可以随时东出函谷关,但东方,南方强国的力量却很难进入秦国,这意味着战争几乎不会发生在秦国本土,秦军也不会多面作战。秦国无论在内部做什么改革都有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过年穷游河南,在洛阳听一位考古老师说,作为秦汉唐双子星西安和洛阳,战乱时西退西安,和平时东进洛阳。

秦国在自然屏障保护下,虎视眈眈注视着东方国家,只要看谁强大到即将称霸,就会去刺挠打扰一下,将准强国扼杀在将成未成之时,相反,由于地缘因素,谁也阻碍不了秦国自己的改革。

举例如下:

  • 魏国:战国初期霸主,却被秦夺河西
    魏文侯时期(前 445—前 396),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霸主,控制河西,河内等中原核心,武卒制使其军事力量非常具有威慑力。
    • 秦国的扼杀:
      • 河西之战(前 419—前 408):秦献公,秦孝公持续争夺河西,削弱魏国西部边境防御。
      • 商鞅夺河西(前 340)​:商鞅率军击败魏军,俘公子卬,迫使魏国割让河西,魏国从此丧失霸权根基,退居二流。
  • 楚国:南方霸权,却遭秦毁根基
    楚悼王时期(前 402—前 381),吴起变法强化中央集权,楚国领土一度北至黄河,南到百越,面积属东亚大陆第一。
    • 秦国的扼杀:
      • 联合三晋施压:秦惠文王联韩,魏制约楚国扩张。
      • 鄢郢之战(前 279—前 278)​: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鄢,郢,焚毁宗庙,楚国丧失江汉平原,被迫迁都至淮阳,从此一蹶不振。
  • 赵国:胡服骑射军事强国,却长平惨败
    赵武灵王(前 325—前 299)推行 “胡服骑射”,建立战国最强骑兵,成为唯一能与秦国军事对抗的强国。
    • 秦国的扼杀:
      • 长平之战(前 260)​:秦用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坑杀赵军 45 万,摧毁赵国主力部队。
      • 邯郸之围(前 259—前 257)​:秦昭襄王围攻邯郸,赵国元气耗尽,彻底丧失霸权。
  • 齐国:东方强权,却被五国伐齐粉碎
    齐闵王时期(前 300—前 284),齐国吞并宋国,控制泗上十二诸侯,经济实力第一。
    • 秦国的扼杀:
      • 煽动五国伐齐(前 284):秦与燕、赵、韩、魏合纵,支持乐毅率联军攻齐,攻陷除即墨,莒城之外所有城市。
      • 经济封锁:秦国垄断中原贸易,削弱齐国盐铁利润,齐国虽复国但再无力争霸。
  • 韩国:术治改革的弱国,被秦逐步肢解
    韩昭侯时期(前 362—前 333),申不害变法强化君权,韩国冶铁技术领先,兵器军工,农业技术占优势。
    • 秦国的扼杀:
      • 伊阙之战(前 293):白起斩杀韩魏联军 24 万,夺取韩国冶铁中心宜阳。
      • 灭韩(前230 年):秦将内史腾灭韩,首灭六国,消除中原腹地隐患。
  • 燕国:被秦国阻止改革深化
    燕昭王时期(前 312—前 279),乐毅推行 “黄金台招贤”,整顿吏治,燕国短暂强盛。
    • 秦国的扼杀:
      • 联赵制燕:秦与赵国结盟,限制燕国南下扩张。
      • 灭赵后威慑(前 228)​:秦灭赵后直逼燕境,荆轲刺秦失败加速燕亡。
        表面上看,秦国的典型的,核心的手段如下:
  • 军事打击:
    在敌国改革关键期发动战争,迫使其资源转向防御,如长平之战打击赵国。
  • 外交离间:
    利用反间计破坏改革派领袖地位,如赵孝成王弃用廉颇。
  • 经济扼杀:
    控制资源要地,如韩国宜阳铁矿,楚国鄢郢粮仓。
  • 利用内乱:
    勾结敌国旧贵族,激化内部矛盾,如楚国贵族反吴起。
  • 纵横术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秦国独创的手段,代入当代的世界,这味道依然令人熟悉,从阿富汗,中东,近东巴以,经过叙利亚,土耳其到欧洲,从俄乌到远东,也有个 “秦国” 在到处军事打击,外交离间,经济封锁,利用内乱,扶植傀儡。

之所以秦国有能力做这些事,地缘几乎是最重要的因素。谁眼看着就要强大,秦国总要去捣乱,把出头的摁下去,但其它国家由于地缘关系却没有能力摁住秦国。
在这些能力之外,剩下的才是各个《六国论》里说的那些阴谋阳谋。

作为补充证据或说类比,可以考虑罗马帝国和近代 “欧洲均势”,本文不赘述罗马帝国和欧洲均势本身,但为什么罗马帝国可以统一欧洲,北非和近东,欧洲均势却在面对强国时亦可维持,始终无法统一,原因也在地缘。

罗马帝国核心在亚平宁半岛中部,东临亚得里亚海,但风浪太大可以东拒希腊,西海岸对面没有强敌,距离近东经济带足够远,但又不太远,可以安全贸易,阿尔卑斯山屏障可以北拒高卢,却可以随时出兵,除了被汉尼拔长征绕过去一次之外,几乎就是欧洲的函谷关。所以罗马可以在这个相当好的位置不受干扰慢慢成长,直到成为大帝国。

其实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也如此,处在边缘之地。

但由于近代欧洲全境再没有类似的地缘优势的政治地理区位,以至于 “合纵连横” 可以持续普遍实施,从三十年战争一直到今天。

说白了,所谓地缘优势,就是地方太好,又处在边缘位置,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四面受敌,不会本土作战,却可以四面出兵。

司机没穿西装皮鞋在白宫被嘲笑,吵架,吵完架饭也没吃被轰走的事使人想起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两边倒,屡次找强国斡旋,最终失去强国地位,且被扣留,彼时彼景也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楚齐秦魏韩之间的外交,军事博弈,从智人心智视角看,简直一模一样。历史在时间线逝者如斯夫,但智人心智不会变。

乌克兰,波兰,土耳其,在地缘上看,注定的缓冲区,韩魏之于秦约等于乌克兰之于俄罗斯,北约,都属于缓冲地带争夺引发冲突。

再回来看《六国论》,其本质是 ​“以史为镜” 的战略推演:

  • 苏洵警示 “妥协亡国”​,适用于弱势方对强权的博弈;
  • 苏辙强调 “地缘屏障”​,直指现代大国竞争的咽喉要冲;
  • 李桢反思 “权力合法性”​,超越胜负追问文明兴衰之理。

六国的历史,既是 “权力如何消亡” 的案例分析,也为当代国际秩序提供了 “霸权更迭” 的原始模型。理解这些文本,需跳出 “秦必统六国” 的后见之明,重回战国 “一切尚未注定” 的博弈现场。

这就是我过年时发的那个(怕惹事,后来被老婆强迫删掉的)朋友圈的要旨,为什么能看到未来,因为我们处在东亚大陆封闭的地缘环境,所有都经历过。但这个未来不一定还是属于我们的,但内核一定是中国的,一部当代史,就是一部古代史,参数不同罢了,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太阳底下没新事。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