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正的“匿名”:如何划定匿名数据和去识别化数据?

本文探讨了匿名数据与去识别化数据的界限,指出假名化和去识别化技术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匿名,存在再识别风险。随着数据量增长和再识别技术的进步,真正的匿名数据变得难以实现,强调了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全文共2715字,预计学习时长7分钟

图源:unsplash

匿名化是为了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公司用它来保护敏感数据。这类数据包括:

 

·        私人数据

·        业务信息,如财务信息或商业秘密

·        机密信息,如军事机密或政府信息

 

匿名化为遵循个人数据相关隐私条例提供了范例,个人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重合之处就是客户信息所在。但并非所有的业务数据都受监管,本文将重点讨论个人数据的保护。

 

敏感数据类型示例

 

在欧洲,监管机构将任何与某人(如你的名字)有关的信息定义为“个人数据”。不论形式,任何关联到此人的信息都符合上述定义。从上世纪起,个人数据收集逐渐民主化,数据匿名化问题开始出现。随着隐私条例在世界各地开始生效,这件事尤显重要。

 

什么是数据匿名化,为何要关注它?

 

我们从经典定义开始。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这样定义对匿名信息的:“与识别或可识别自然人无关的信息,或以数据主体不能或不再可识别的方式匿名提供的个人信息。”

  

其中,“可识别”和“不再”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你的名字不应再出现在数据中,也意味着不能从剩余数据中发现你是谁,这与再认同(有时也叫去匿名化)过程有关。

 

同样,GDPR(契约中)陈述了一个重要事实:“……因此,数据保护不应适用于匿名信息”。所以,若你设法匿名数据,就不再受GDPR数据保护法的约束。

 

你可以执行任何处理操作,如分析或数据货币化。这带来了大量机会:

 

·        出售数据显然是首选用途。在世界各地,隐私保护法正在限制个人数据交易,而匿名数据为公司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        它带来了合作机会。许多公司为了创新或研究而共享数据,匿名数据有助于降低风险。

 

·        它还为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创造了机会。在保持兼容性的同时运行敏感数据的操作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匿名数据为统计分析和模型训练提供了安全的原材料,前景一片光明。但实际上真正的匿名数据往往并不如愿。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