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缓冲机制

最早解释多缓冲区如何工作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你想将水池里的水换掉,而又找不到水管的时候,你就只能用木桶来灌满水池。当木桶被水龙头注满的,关掉水龙头,走到水池旁边,将水到进去,然后走回到水龙头旁边继续重复上述工作,如此往复直到将水池灌满。这就类似单缓冲工作过程。当你想将木桶里的水倒出的时候,你必须关掉水龙头。

现在假设你用两个木桶来做上面的工作。你会注满第一个木桶然后将第二个木桶换到水龙头下面,这样,在第二个水桶注满的时间内,你就可以将第一个木桶里面的水倒进水池里面,当你回来的时候,你只需要再将第一个木桶换下第二个注满水木桶,当第一个木桶开始注水的时候你就将第二个木桶里面的水倒进水池里面。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水池被注满。很容易看得到用这种技术注满水池将会更快,同时也节省了很多等待木桶被注满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你什么也做不了,而水龙头也就不用等待从木桶被注满到你回来的这段时间了。

当你雇佣另外一个人来搬运一个被注满的木桶时,这就有点类似于三个缓冲区的工作原理。如果将搬运木桶的的时间很长,你可以用更多的木桶,雇佣更多的人,这样水龙头就会一直开着注满木桶了。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双缓冲是一种画图技术,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使得画图没有(至少是减少)闪烁、撕裂等不良效果,并减少等待时间。

双缓冲机制的原理大概是:所有画图操作将它们画图的结果保存在一块系统内存区域中,这块区域通常被称作“后缓冲区(back buffer)”,当所有的绘图操作结束之后,将整块区域复制到显示内存中,这个复制操作通常要跟显示器的光栈束同步,以避免撕裂。双缓冲机制必须要求有比单缓冲更多的显示内存和CPU消耗时间,因为“后缓冲区”需要显示内存,而复制操作和等待同步需要CPU时间。

基于双缓冲机制可以实现页交换。

页交换初始状态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此时由于处于初始状态,画图操作的结果都在后缓冲区中,而屏幕上显示的则是前缓冲区中的内容。此时画图操作尚未完成。

画图操作完成之后,页转换操作开始执行,示意图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画图操作结束,下一个画图操作的结果保存对象指向前缓冲区,屏幕的显示对象指向后缓冲区,此时前缓冲区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后缓冲区,后缓冲区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前缓冲去,即实现“页交换”操作。

有时候也在页交换链中设置多个“后缓冲区”,这是就需要多缓冲区机制的支持。

 

 

 

STM32 DMA双缓冲机制是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高效技术。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是一种允许外设直接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而双缓冲机制则是在DMA传输过程中实现数据的连续和平滑传递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的DMA模式下,对于外设读取或写入数据,需要将数据先存储在内存的缓冲区,然后再从内存缓冲区传输到目的地。这种方式会造成数据传输的延迟,并且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或覆盖的问题。 而STM32 DMA双缓冲机制通过交替使用两个内存缓冲区解决了这些问题。当DMA传输数据时,一个内存缓冲区被用作写入缓冲区,另一个内存缓冲区被用作读取缓冲区。当一个缓冲区的数据传输完成后,DMA自动切换到另一个缓冲区进行数据传输。 这样,通过不间断地交替使用两个内存缓冲区,可以实现数据的连续传输。同时,由于数据传输和处理在两个不同的缓冲区进行,可以避免数据覆盖和丢失的问题,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TM32 DMA双缓冲机制在很多应用中都非常有用,特别是对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处理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例如,音频和视频数据的传输,需要实时性和连续性,使用双缓冲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平滑传输和处理。 总的来说,STM32 DMA双缓冲机制是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通过交替使用两个内存缓冲区,实现了数据的连续、平滑和可靠传输,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实时数据处理的应用场景。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