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学院研团研会组织的6次寒暑假打卡活动,这个暑假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写篇推送记录一下。
数据获取及分析
数据获取
使用之前的数据获取方法(引自:如何用python表白[1]),获取得到3个打卡群的聊天记录。

统计分析
运动、外语和读书群打卡人数分别为38人、28人和36人,打卡比例读书群最多(65.5%),外语群最少(52.8%)。

与打卡人数相对应,运动、外语和读书群的聊天记录数量分别为1380条、1053条和1308条,运动群数据最多,外语群数据最少。

打卡日期分析
在打卡周期内(7.5-8.15),从打卡日期来看,打卡热情似乎在第一天就达到了峰值,之后便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到8月15日达到最低值。

3个群分别观察,得到如下结果。

可以看到,外语群、运动群的打卡次数变化情况较为稳定,不同之处在于外语群的波动范围较小,运动群的波动范围较大。读书群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可见假期大家不是特别喜欢看书……
打卡时段分析
分析打卡时段,可以发现,有两个主要的打卡时段,一个是早上8-11点的时间,另一个是20-23点的时间。可以看到,一天的开始和一天的结束,是打卡的主要时段,特别是23点之后。踩点才是打卡的常态呀……

分群观看情况,得到如下结果。

可以看到,在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呈现不一样的特点。运动群的打卡时间以晚上18点之后为主,外语群和读书群显著的呈现出早上和晚上两个不同的打卡时段,并且踩点的特征更为明显。
思考:打卡的作用
打卡的理念作用
打卡是一种辅助自律的他律手段,可以让参与打卡者建立“我今天还没有打卡”的思想活动,进而督促打卡者完成需要打卡的事项(如锻炼、学外语、读书等)。
打卡可以让你每天都在意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并且提醒你去做。
打卡的制度作用
打卡是一种制度,众所周知,制度是一种具有规训、秩序、文化性质的东西,代入到打卡的语境,则有:
(1)规训说的是打卡具有一种强迫的意味,比如今天不想看书,但是又想完成打卡,这个时候就会强迫自己看书。
(2)秩序说的是对打卡者的组织,在这里表现为打卡群,以提供打卡的平台,承载打卡的内容。通过打卡群可以将打卡的内容形成秩序,便于后面“论功行赏”,或进行数据分析以对后续的打卡活动进行优化等。
(3)文化即形成一种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仪式感、一种自我努力和自我提高的外在表现,或曰“打卡文化”(引自:“打卡文化”:仪式感背后,什么是生活的最终要义[2])。
打卡的执行
打卡的执行有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为了什么而打卡”,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提高,直接原因是打卡的奖惩。
而打卡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在核心问题下,具体到打卡这个动作,又有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去打卡、用什么形式去打卡。基于上述问题,使得打卡这种理念、这个制度会出现异质性,弄得不好会脱离它本身的初衷。
这里只探讨打卡时间的问题(打卡形式的分析可以看教研小站公众号之前或之后的相关推送)。可以看到,打卡的时间段呈现U型变化,即早上和晚上打卡热情高,下午的热情低。这个现象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这里引用得到:《见机》| 万维钢解读[3]的解释,即: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束。而踩点现象说明,我们更喜欢一个好的结束。结局实在是太重要了,完美结局几乎就是成功的全部。
参考来源
[1]
如何用python表白: https://blog.csdn.net/fire2341/article/details/109158059[2]
“打卡文化”:仪式感背后,什么是生活的最终要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516509869606874&wfr=spider&for=pc[3]
得到:《见机》| 万维钢解读: https://www.dedao.cn/audioBook/detail?id=83YzemKdpxoO0vQPMbLg2nj5ZaM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