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微软企业应用软件(Microsoft Dynamics)的发展

作者: 余彤鹰,  来源: 企业工程论坛 ,  发表时间: 2011-04-16

 

上个世纪末,微软已经在通用软件的几乎所有重要领域——从操作系统到桌面办公、从开发平台到应用平台(服务器)——达成了霸主地位,形成了完全自主独立的技术与产品王国。于是,这个软件巨人终于正式杀向所谓“最后一只下金蛋的鹅”——终端企业应用市场[1] 。 2001年四月,微软并购了Great Plains,2002年七月并购了Navision,随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门机构MBS(Microsoft Business Solution business group),与原有的Office系列等并列,统一归属于负责面向企业终端客户的部门Microsoft Business Division之下。至2003年再添加Dynamics CRM ,从而完成了初期的基本布局,形成包括ERP与CRM的综合性企业(业务),面向中小型企业的综合企业(业务)应用解决方案体系。

微软这一重要举措,曾引起业界一片“狼来了”的惊呼。但是,也有许多企业应用达人在冷眼观望:ERP这一类综合性企业应用系统,与Office代表 的桌面/个人应用软件有着非常深层次的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从技术到产品与服务生态系统、各个层面的战略和人才类型等方方面面,并且深深地融合在整个企 业的习性——文化之中。虽然微软这样的企业王国,可以透过整体性的收购,建立起新的独立运作的分支机构,但这种新的企业文化、技术怎样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生存和成长,是需要观察的,人们不乏因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乃至技术整合等造成失败的并购案例。

微软进军企业应用领域的下一个明显的里程碑,可能要算2009年Microsoft Dynamics的全面推出。从2001年的收购开始,经过长达七、八年,相信是相当艰苦的兼并、整合、消化,微软于2009年2月推出了 Microsoft Dynamics AX这一标志性的产品,重新发布了以“动态”(dynamics)为标志的ERP系列产品:

  • Microsoft Dynamics AX (原Axapta)
  • Microsoft Dynamics GP (原Great Plains Software)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原Navision)
  • Microsoft Dynamics SL (原Solomon IV)
  • Microsoft Dynamics C5 (原Concorde C5)

它们与微软的Dynamics CRM一起,形成了完整的Microsoft Dynamics业务软件产品线。由此看,微软长达八年的企业应用体系构建,由收购兼并到整合,似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体系(因而,相对集中的并购 也可能告一段落)。目前,在微软Dynamics专属网站上是这样界定的:Microsoft Dynamics是一系列成熟平易、具有适应能力 的企业资源规划(ERP )和客户关系管理(CRM)解决方案。其目标是满足几乎任何业务需求……,与其他微软软件一样易于采用并能减少实施新方案的风险。

留意我特意强调标出的“具有适应能力”(adaptable)。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来,“改变”、“敏捷”、“适应性”等就已经成为企业管 理者与企业应用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许多企业管理软件的厂商都开始给自己贴上类似的标签。但传统如软件架构(迄今仍然是主导性的)本身决定了已发布软件本 质上不具有这种能力[2] 。那么,微软这里宣称的“动态性”与“具有适应能力”,更多属于一种宣传策略,抑或有更实质性的支持?以往,我并没有去关注它。

最近,我注意到有关Microsoft Dynamics AX 2012的新动向,出现了不得不关注的理由(也是发出这篇札记的原因),那就是,我所提出的“模型驱动系统”(MDS )原理——模型驱动机制(MDM ),实质性地出现在被他们称为里程碑的最新产品中,并且称之为新一代ERP系统[3] 。换言之,至少对于今年夏季将正式推出的Microsoft Dynamics AX 2012,其宣称的“动态、可适应性”有更实质性的技术内涵——而且,那正是企业工程论坛1999年发表的关于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的实质性核心主张 ,即以运行期的模型驱动来分离“通用企业平台和专用解决方案”,及在此基础上的全新的产品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是模型驱动的系统,而不是 迄今软件业界仍在大力研究的模型驱动软件开发(MDSD)或模型驱动工程(MDE),当然也不是OMG的模型驱动架构(MDA)[4] 。国内同行也许不会忘记,本土企业应用软件开发企业“思维加速”(现名为起步软件),在微软正式杀入综合企业应用市场的时候,就已经推出了在本站1999 年发表 的最初工作启发下设计的,第一代以实时模型驱动为核心的企业应用平台产品,并在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如今微软这一软件业霸主的企业应用产品对这些核心原理的采用,结合本站之前介绍的 国际著名IT咨询机构Firrester于2007年提出的“动态企业应用”等,也已形成足够充分的证据,说明本站自1999年以来所发表工作的前瞻性、应用价值及深远意义

我们看到,微软Dynamics AX 2009就被国际性权威IT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中小企业ERP解决方案的“领导者”象限,我想采用模型驱动机制这一新的实质性进步,将大大加强或巩固其领导地位,并很可能助推微软在中小型综 合企业应用市场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成就新一轮霸业。另一方面,微软这一产品如果顺利推广,将可能会对软件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模型驱动系统与模型驱动 机制”的普及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初步查看了几家国内媒体的一些报道,基本限于其官方口径的复述,对这个重要的发展无任何实质性的评论。

注释

[1] 虽然微软将Office家族也放在面向终端企业客户的业务解决方案之下,但传统上看,Office系列首先是个人应用软(虽然主要用于办公环境),并且趋 于提供某种“协作”支持。相对于此,企业应用(enterprise applications)常指企业组织整体采纳的管理或业务支持软件,需要更明确时,我会对此类“企业应用”加上“支持综合性业务与管理”的说明。《企业应用软件和个人应用软件的区别 》、《企业应用发展线索分析 》等文对此有进一步的探讨。
[2] 基于迄今广泛采用的软件架构(包括OMG的MDA及更一般化的模型驱动软件开发MDSD和模型驱动工程),不可能支持实质的(运行期)动态性。近年提倡的SOA在这个方面有所不同。这些属于深入的技术性话题,这里就不加讨论了。
[3] 根据已经看到的部分微软官方信息和项目开发者发布的一手信息,初步得到上述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从《余彤鹰:企业应用探索十五年之路线图 》入手,参看企业工程论坛上的一系列文章,与其官网产品团队博客 等提供的信息加以比较。此话题也不可避免地有技术性,我将适当地进一步讨论。
[4] 对这两种技术路线的实质区别,本站早就有过公开讨论,参见《复杂系统的层级原理与模型驱动软件体系结构 》、《企业应用与信息系统架构及模型驱动系统MDS 》、《企业建模与模型的一些讨论观点 》 等。当然,MDA的某些具体技术是可以利用的。我看到国内媒体就有将微软导入的这一新架构(微软称为“模型驱动分层架构”Model Driven Layered Architecture, MDLA)给翻译成“模型驱动架构”——这是实质的错误,会令人错过最重要的东西。
版权

  本发布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原作者许可在企业工程论坛(EE-Forum.org)公开发布,并允许个人及公益性机构非牟利 性使用及传播。传播中需保持从标题、署名到各项内容及此声明包括链接地址等完整内容不变。引用或摘编文中内容或观点应符合公认准则。其它机构,或牟利性使 用,请预先取得作者许可。保留一切未说明的权利。
  详细说明见: http://www.ee-forum.org/about/copyright ,管理者电子邮箱:admin(at)ee-forum(.)org

引用格式

GB7714 格式:余彤鹰. 札记:微软企业应用软件(Microsoft Dynamics)的发展[EB/OL]. 企业工程论坛 ,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1-04-p2700.html, 2011-04-16[2011-04-17 03:37]

芝加哥格式:余彤鹰, "札记:微软企业应用软件(Microsoft Dynamics)的发展", 企业工程论坛 ,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1-04-p2700.html(读取于 2011-04-17 03:37)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