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从零到精通(01-简介)

提起kubernetes,很多运维和开发的小伙伴因为所谓的“学习线陡增”望而却步,实践下来之后,我们会发现kubernetes的设计精妙可以跟区块链技术想媲美,并且同样的容易理解,容易入手。废话不多说,先上官方架构图:

kubernetes是谷歌开发并开源的一款软件,经过不断的优化设计,最终架构如上图所示,左侧是master,也就是控制节点,实际生产环境可以根据需要部署为多台master机器节点。其中etcd是kv格式数据库,kube-api-server负责提供api接口,供其他组件调用,kube-scheduler和kube-controller-manager是调度和控制组件。右侧是node,也就是工作节点,实际生产环境部署的应用程序,都在node节点上,其中kubelet负责pod的创建,启动停止等,kube-proxy实现service通信与负载均衡等,cri是容器运行时(如旧版本的docker,新版本的containerd进一步增强可扩展性,摆脱docker的束缚),负责本机容器的创建管理等。

上面提到的pod和service就是kubernetes定义的基础资源对象,后面会跟其他概念一起介绍。整个架构一目了然,这里简单提一下安装部署,开发测试环境可以用kubeadm快速安装,生产环境针对每一个组件可能都需要多个节点,所以一般采用二进制文件部署,然后注册成操作系统的服务,如linux的systemd管理。云服务器厂商如aws等都有封装好的kubernetes服务,托管master,进一步减少工作量,让企业开发运维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应用在node节点的部署。

对于大规模的应用部署,kubernetes优势明显,我们举个实例:现在有一个后端服务需要部署30个节点,如果只用docker部署,可能需要5台物理服务器或者虚拟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上部署6个节点,这样每台服务器上可能都有一个docker-compose.yml启动文件,配置参数有端口映射等,部署启动后,前端的代理服务如nginx和负载均衡,要在upstream里把这30个节点用ip:port的方式配置好;然后运行了一段时间发现需要调整,如增加到50个节点,我们要做什么?准备上线新服务器,服务器上用docker-compose.yml启动新的容器,前端nginx或负载均衡再手动调整。

上面的实例,已经让运维工程师比较难过了,如果企业里有成百上千个这种需求和服务,会给运维开发带来巨大的工作量。那有没有一种软件,能帮我们自动去做这些事情,比如根据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自动扩展或者减少服务节点数量,并且有故障自愈能力;比如某台服务器停机了,上面的服务节点自动在其他服务器启动,并且前端的service如nginx自动匹配新节点。完全不需要运维和开发手动介入,全自动化。这就是kubernetes要做的事情!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炸裂狸花猫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