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涉嫌数据抄袭、商业诋毁和人身攻击,甚至向我们的法人推销,你会怎么办?...

补充说明一下,上一篇发表之后,已经有阿里云以及阿里巴巴的人联系到我,说内部正在彻查此事,一定会给我一个结果。我的态度是当然欢迎,但希望不要把彻查变成一个公关用语,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提供帮助,毕竟这个是个专业度极高的事情,没有真正做过数据的人未必能发现问题。等彻查有了结果,我们再谈。另外,阿里云应该拿到起诉书了,我们的诉求应该也是非常合理的。

回到今天的正题,现在要讲的这家所谓的“同行”的故事,可就更加好玩了。说实话到了这个年纪,没见过的事情应该不多了,但他们的行为也是让我们开了眼,比如他们甚至要把涉嫌侵权的产品卖给我们的股东以及公司法人,连我们的律师都说没见过这种狗血的事情,请听我详细叙说。。。

在很早的时候,我跟他们的创始人见过一面,当时他说他们是一个海外公司在国内的技术部门,制作所谓的街道级 IP 数据库,还曾经想过合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突然有一天,他们发布了中国的区县级数据,连带着把全球的城市级数据也做了。有朋友来问,就去核实了一下,发现国内的大量数据里都是基于 GPS 数据做的处理,并没有基于网络路径以及人工校对纠错,错误的地方有很多,感觉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也没过多去看。后来又有另外一个朋友来反馈问题,突然发现他们的三大运营商的骨干网貌似是抄袭的我们的免费版本的数据,这也是为啥后来我们不再发布免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尽量不再提供骨干网络数据的主要原因。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依然是又好又便宜,他们也没啥机会。

一直到 2020 年初,我们变更了报价,他们可能看到了机会,于是冲突加剧了。

我们网站上有一个 QQ 用户群,本意是给对 IP 库以及相关工具/领域感兴趣的人,包括潜在客户,提供讨论交流的地方。

两个 QQ 群一共大概积累了 4000 人。

去年上半年,逐渐有人反馈给我,无缘无故的,有人加他 QQ 或者微信,目的就是推销 IP 库,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自己又好又便宜。

一开始也没在意,后来发现,持续有很多人被加,还仅仅是我们知道的,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在那个用户群里,而且找我们反馈的人并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们公司。于是我们在去年六月份,就此事发了律师函给对方,我还截图发了朋友圈,揶揄说这是人生第一份律师函。意料之中的没有任何反应,行为也并没有停止。

严格来说,如果即使他们加的是我的朋友哪怕是客户,我们确实也不好证明,毕竟他们的对应话术都是说,别的客户推荐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人,加了我的同事。

我的同事在公司只负责技术工作,跟有限的合作伙伴打交道,不跟客户来往,所以客户推荐这话术根本对不上,他在群里也不是为了卧底,而是进群之后想加成群管理员,当时有事耽误了,也就一直没加上管理员,意外的成了“卧底”了。

后来,经律师建议,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取证,以至于他们加了我的同事的亲戚(在其它公司从事开发工作,与这个领域毫无关系)的 QQ,甚至是在我跟律师见面的时间里,加了我们公司的股东以及公司法人代表的 QQ。

我觉得贵公司会有什么样的理由或者证据能让法官相信,是你的客户,把你的竞争对手的股东以及公司法人代表当作潜在客户推荐给你去加的。99.9999% 这是在搞笑呢吧。

同志们,公司法人啊,还是竞争对手公司的。

这是妥妥的不正当竞争啊!

而且,他们甚至跟我个人合作很深的,甚至是官网上写明了有深度关系的,依然不影响他们推销产品的热情。

他们貌似从中得到了好处,食髓知味,可能觉得"别的客户推荐加你的"可以抵挡一切质询,又觉得我们拿他们毫无办法,律师函在他们眼里就是张纸,行为更加的变本加厉了。

有一天,我们放了一个员工兼 XX(身份暂时保密)的 QQ 到群里去,第二天就被该公司的人加了!!!

同志们,第二天!

就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加人促进交易成单的方式还是过于漫长。就要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下“功夫”了。虽然官网上一个字都没有提过我们,但在文档里的目的只有一个,满满的夸自己,踩我们。

比如我们说我们有 50 多人的团队,他就得说他们有接近 100 人,问题是我这 50 多人是实实在在的围绕 IP 库做事情,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在做 IP 库的维护,我们也不承接那种在我看来属于卖人头的项目。你的接近 100 人是这样的吗?这接近 100 人里,到底有几个人是真的在维护 IP 库的数据?

我们会说我们有 600 多个监测点,即使官网有实实在在的那么多的节点可以选择,他们就得再踩一脚,在文档里说他们有 1000 个监测点,而实际上却连我们的零头都不够。

文档做的好,确实有被忽悠瘸的。

直到有一天,踩我们的话术上升到了一个恶意的极致,开始胡编乱造了,他们的员工制作并发送出来的两个公司的对比文档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应该能看得懂,左侧是他们,右侧是我们,指的是创始人的学历情况。

我看到这句话,没生气,反而笑了。。。

话说 90 年代,大学还没扩招,还是所谓的精英制,但是不代表把高中念完毕业是个难事吧。而且我是跟韩寒的想法类似,只不过我选择了念完。

我 TMD 高中毕业了!!!

而且在所有的采访和对外的文章里,涉及我学历的地方,我都会说高中毕业,本来就毕业了嘛。

我就非常的不理解,他们在文档里说我高中肄业的来源是什么?是否经过核实,是否考虑过伪造信息或者引用虚假信息而带来的法律上的后果?而且从目前的数据质量和客户情况上看,就算我高中肄业,好像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且如果不是我们提价的话。而且我所有的计算机知识,都是自学得来的,也不是在高中阶段学的,就算我真的高中肄业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只是为了贬低而贬低吗?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往事,我还在沈阳的时候,《大参考》还是《小参考》来着,造谣说我被公安抓了。。。

而这位所谓的“总监级”(还没吐槽他们公司可能几乎人均总监呢)员工,跟我的一个朋友继续推销产品的时候,话里对我的称呼是“高老师”,我就在想,一方面说我高中肄业,一方面叫我高老师,这么大的反差,我感觉我承受不起啊。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明褒暗贬?

在律师眼里,这是妥妥的商业诋毁。还不说着文档里也有其它针对我们的虚假内容。

与此案无关,我个人也会争取其它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你可能会饱经世故的说,这在中国是正常操作啦。人家数据质量好的话,这种激进的销售方式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嘛。

你错了,就算不考虑不正当竞争的情况的话。在我现在看来,但凡走到销售驱动道路上的公司,而真正在技术/产品上也能全面过关甚至拔尖的公司没几个,但肯定不包括他们公司。

上文说了,我们在 2019 年关闭了免费版的输出。以为可以断绝抄袭的来源,因为我们的免费版是老老实实的当日数据的快照,除了说明的情况以外,没做任何的额外的阉割处理。时隔半年抄一下,也许很多客户也可以接受啊。

我们幼稚了。

在之前的文章里说了,经过律师建议的可验证的方式,结果炸出来不止阿里云一家公司,之外的其中之一就有他们公司。

不再是猜测,而是实锤了。

抄袭尝到了甜头,怎么可能轻易停止?何况想做好,也是非常的难,后面有机会再给大家解释这个事情。

做了数据七八年下来,这个鉴别的能力还是过关的。前几天一个客户来找我们对质,同样是拿着别人的数据说我们不对,我们看了几分钟,就知道他们拿的是哪家公司的数据做的对比了。问了一下,没错。

深挖之下又有惊奇的发现,他们数据方面还有其他的问题,而且有这个问题的国内公司不止一家,这个留作后话再给大家讲。

本来不想告小公司,因为对我们未必有什么实质好处。但是所作所为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开车都开到你脸上了,问题是我有证据。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综合以上情况,最终导致我们决定一并起诉该公司。

具体证据同样就不在这里展示了,让法院认定吧。

好啦,长期以来的一口恶气终于可以说出来大部分了,感觉舒服很多,希望大家能够感同身受。


折腾到现在,真的非常心累,不单单是要天天对付很难做好的数据,而是这种内卷到了极致的行为,一方面超过了底线,一方面实在是让人觉得为此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毫无任何意义,还会导致你的付出回报非常低。

尤其是年底的一天,某国有大银行的人跟我讲,他们的同事认为这家公司更正规,我当时有扔东西的冲动,好在我们在一楼办公。。。

至于从商业角度,未来的路怎么走,我还要看看官司的结果,但是目前我的看法非常悲哀。因为不仅仅是内卷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问题。

我后面还会再写一篇文章,谈谈国内就 IP 库这个领域的内卷到了极致的问题,和对我的信念上的打击,最近忙,可能要晚两天发。涉嫌数据抄袭的可不仅仅是这两家而已!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领域,一共有六家公司,如果有公司有抄袭行为的话,你认为有几家算是合理或者说符合现实情况的,欢迎在评论留言竞猜。

这算是苦中作乐吗?

另,截止到发文章前,没有接到阿里云有关内部彻查的结果通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