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中间件及java线程池

1. ActiveMQ是什么?

Apache ActiveMQ是一个开源的消息中间件(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 MOM),它遵循Java消息服务(Java Message Service, JMS)规范,提供高效、可靠和异步的消息传递功能。ActiveMQ作为消息代理服务器,允许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同组件通过发送和接收消息进行通信,而不必直接相互依赖或等待对方响应。

ActiveMQ支持多种协议,包括但不限于:

  1. JMS (Java Message Service)
  2. OpenWire
  3. STOMP (Simple Text Oriented Messaging Protocol)
  4. AMQP (Advanced Message Queuing Protocol)
  5. MQTT (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

此外,ActiveMQ还具备以下特性:

  • 支持点对点(Point-to-Point,基于队列Queue)和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基于主题Topic)两种消息模型。
  • 提供持久化消息存储机制,确保在故障恢复时不会丢失消息。
  • 可以进行集群部署以实现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
  • 支持事务处理,保证消息传输的完整性。
  • 适用于多语言环境,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端API与不同的编程语言进行集成。

总之,ActiveMQ是企业级应用中用于解决分布式系统之间消息传递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可以有效解耦系统组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健壮性。

2 ActiveMQ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Apache ActiveMQ在很多分布式系统和企业级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异步处理: 当一个操作需要执行较长时间或者不希望阻塞主业务流程时,可以通过ActiveMQ将任务以消息形式发送到消息队列。后台服务可以异步地从队列中取出任务进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2. 应用解耦: 不同的应用组件之间通过消息队列进行通信,而不是直接相互调用API,这样可以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使得每个组件独立可扩展、更易于维护和升级。

  3. 流量削峰: 在高并发场景下,当短时间内大量请求涌入时,可以先将请求存入消息队列,然后由后端服务按自己的处理能力逐渐消费,避免因瞬时压力过大导致系统崩溃。

  4. 数据一致性: 在涉及事务处理的场景中,使用ActiveMQ支持的事务性消息传递机制来确保在分布式事务中的消息投递与数据库操作保持一致。

  5. 系统集成: 用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或事件通知,比如在一个系统发生特定事件(如订单创建、用户注册)时,向其他系统发送消息进行后续处理。

  6. 实时消息推送: 在Web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程序中,利用ActiveMQ实现对用户的通知推送功能,例如实时新闻更新、交易状态变更等。

  7. 批处理作业调度: 对于定时或周期性的批处理任务,可以将作业触发信息放入消息队列,由专门的作业处理器按照计划进行执行。

  8. 错误恢复与重试: 如果某个消息处理失败,ActiveMQ可以提供消息确认和重新投递的功能,保证消息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正确处理。

  9. 跨平台/跨语言集成: 由于ActiveMQ支持多种协议,可以方便地作为不同编程语言和技术栈构建的应用之间的桥梁,实现在多语言环境下的高效通信。

总之,ActiveMQ适用于任何需要松耦合、异步通信、可靠消息传输以及处理分布式系统复杂交互需求的场景

3 ActiveMQ有哪些优缺点?

Apache ActiveMQ作为一款成熟的消息中间件,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

  1. 兼容性与协议支持广泛

    • 支持多种消息协议,如JMS、AMQP、STOMP、MQTT等,使得不同语言和平台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集成。
  2. 稳定性和可靠性

    • 提供持久化消息存储,确保即使在服务器崩溃后,消息也不会丢失。
    • 高可用性(HA)和故障转移功能,可通过集群配置实现主备切换。
  3. 可扩展性

    • 支持网络负载均衡以及多实例的集群部署,能够处理高并发和大量消息堆积的场景。
  4. 安全性

    • 提供了丰富的安全策略,包括用户认证、角色权限管理、SSL/TLS加密传输等。
  5. 灵活性

    • 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队列/主题模式,支持点对点和发布/订阅消息模型。
    • 支持事务消息,保证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
  6. 易用性与社区支持

    • 有强大的开源社区支持,提供了丰富的文档和示例代码,易于学习和使用。
    • 可与Spring框架深度集成,简化开发过程。

缺点:

  1. 性能问题

    • 相对于一些更为轻量级的消息中间件(如RabbitMQ、RocketMQ等),ActiveMQ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性能可能略显不足。尤其在大规模并发写入或海量小消息场景下,可能会出现性能瓶颈。
  2. 资源占用较高

    • ActiveMQ由于其功能全面,相对其他更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消息中间件来说,可能在内存消耗和CPU占用上更高。
  3. 管理和维护复杂度

    • 当系统规模变大,需要进行集群部署时,ActiveMQ的管理和监控相较于部分现代消息队列产品显得较为复杂,尤其是当涉及到故障恢复、网络拓扑调整等问题时。
  4. API及客户端库更新速度

    • 对于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的支持速度相对较慢,客户端库的更新可能不及时,不过这取决于具体版本和社区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ActiveMQ适合那些需要高度兼容性和丰富功能集的项目,但在追求极致性能或者希望简化运维流程的场景中,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替代方案。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消息队列产品都有各自的适用场景,选择最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

4 常用的MQ的对比了解吗?

当然,以下是对一些常用消息队列(MQ)产品的对比:

  1. RabbitMQ

    • 基于AMQP协议,广泛支持多种语言客户端。
    • 支持灵活的路由、交换器和绑定机制,适合复杂的路由场景。
    • 提供持久化消息、高可用性集群部署以及故障转移功能。
    • 适用于微服务架构中多个服务之间的解耦与通信。
  2. Apache Kafka

    • 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流式数据处理问题,特别擅长高吞吐量的消息传递。
    • 基于发布/订阅模型,支持多消费者组,并行消费。
    • 消息存储在磁盘上,可长时间存储大量数据。
    • 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容错性,非常适合大数据分析、日志收集等场景。
  3. Apache ActiveMQ

    • 支持JMS规范,提供广泛的协议支持,包括OpenWire、STOMP、AMQP等。
    • 提供事务性消息、持久化存储、主从复制及集群等功能。
    • 在异步处理、应用解耦方面表现良好,但相比Kafka,在大数据和流处理方面的性能略逊一筹。
  4. RocketMQ

    • 阿里巴巴开源的消息中间件,专注于低延迟、高并发和海量消息堆积场景。
    • 支持发布/订阅模式,提供了定时/延时消息、事务消息等功能。
    • 架构设计易于水平扩展,支持分布式部署和高可用性。
  5. Amazon SQS (Simple Queue Service)

    • AWS提供的云服务型消息队列,易于管理和扩展。
    • 提供了两种消息传递模式:标准队列(Best Effort Delivery)和FIFO队列(First-In-First-Out Delivery)。
    • 强调高可用性和可靠性,但其吞吐量和延迟不如Kafka这类专为高性能设计的消息队列。
  6. Azure Service Bus

    • 微软Azure上的消息队列服务,同样支持高级队列和主题/订阅模型。
    • 支持AMQP和HTTP/S协议,跨平台兼容性较好。
    • 提供了事务消息、死信队列和自动重试等功能,适合构建云原生应用。

选择哪种MQ产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吞吐量、延迟、消息可靠性、事务处理能力、扩展性、易用性以及对特定技术栈的支持程度。

5 kfaka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快?

您可能是指的Apache Kafka,而不是“kufaka”。Kafka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流处理平台,最初由LinkedIn开发,后贡献给Apache软件基金会。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的数据处理和消息传递系统。

Kafka原理:

  1. 发布/订阅模型

    • Kafka基于发布/订阅(Pub/Sub)模式工作,数据生产者(Producers)将消息发布到主题(Topics),而消费者(Consumers)则可以订阅这些主题并消费消息。
  2. 分区与副本机制

    • 主题被划分为多个分区(Partitions),每个分区都是一系列有序且不可变的消息日志。这种分区结构允许水平扩展以及并发读写。
    • 每个分区都有若干个副本(Replicas),其中一个为主副本(Leader),其他为跟随副本(Follower)。主副本负责接收和响应生产者请求,跟随副本从主副本同步数据以实现冗余和容错。
  3. 顺序写入与读取

    • Kafka利用磁盘进行持久化存储,其内部采用顺序写入的方式,即新消息总是追加到分区末尾,这极大地提高了磁盘I/O性能。
  4. 零拷贝技术

    • 在消息传输过程中,Kafka使用了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技术,避免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之间的数据复制,从而减少了CPU和内存带宽开销。
  5. 高效缓存机制

    • Kafka Broker(服务器节点)利用操作系统的Page Cache来提高读取效率,并通过批处理优化网络I/O。
  6. 消费者拉取(Pull)模型

    • Kafka消费者主动向Broker请求数据,而非Broker推送给消费者,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消费速度和流量负载均衡。
  7. 压缩与批量发送

    • 生产者可以选择将多条消息批量发送并进行压缩,减少网络传输开销。

正是因为以上的设计原理,Kafka在处理大量实时数据时具有非常高的性能表现,能够在分布式环境中实现快速、可靠的消息传递和处理。

线程池

1 Java里线程池常用的有哪些?

Java中线程池是通过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ThreadPoolExecutor类实现的,但是为了方便开发者使用,该包还提供了几个预配置好的线程池执行器,这些线程池通常在实际开发中较为常用:

  1. FixedThreadPool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创建一个固定数量线程的线程池。当线程池中的所有线程都处于活动状态时,新提交的任务将会等待,直到有线程空闲出来。如果线程池中的任何线程由于异常结束,那么线程池会重新创建一个新的线程。
  2. CachedThreadPool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可缓存线程池,它会根据需要创建新的线程,而且可以自动回收空闲线程一段时间(60秒)后没有任务需要执行时。这意味着它适用于处理大量短生命周期的任务,但不适用长时间运行且数量有限的任务,因为它可能导致资源消耗过大。
  3. SingleThread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创建一个只有一个工作线程的线程池,所有的任务都会在这个线程上顺序执行,所以不会出现并发执行的情况,主要用于要求顺序执行或者避免并发控制的场景。
  4.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int corePoolSize) 创建一个定长线程池,支持定时及周期性地执行任务。除了具有基本的线程池功能外,还支持延时任务和定期任务执行。
  5. WorkStealingPool (JDK 8+):

    • Executors.newWorkStealingPool(int parallelism) 创建一个ForkJoinPool类型的线程池,采用工作窃取算法来提高CPU利用率。尤其适合处理大量并行计算任务,并能更好地利用多核处理器资源。

注意:虽然Executors工具类提供的方法创建线程池非常方便,但在高并发环境下直接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拒绝策略不明确等。因此,在生产环境中推荐自定义ThreadPoolExecutor实例,明确设置最大线程数、核心线程数、队列策略、线程工厂以及拒绝策略等参数,以达到更精细的控制和更高的健壮性。

ThreadPoolExecutor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是Java并发包中用于实现线程池的核心类,它提供了对线程池进行细粒度控制的功能。ThreadPoolExecutor可以创建一个包含可重用线程的池子,这些线程在需要执行任务时会被调度执行,并在任务完成后重新进入等待状态以处理下一个任务。

ThreadPoolExecutor的主要构造方法如下:

 

Java

1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2                   int maximumPoolSize,
3                   long keepAliveTime,
4                   TimeUnit unit,
5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6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7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参数说明:

  • corePoolSize:线程池的基本大小,即核心线程数。即使没有任务执行,线程池也不会低于这个数量的线程。
  • maximumPoolSize:线程池最大能容纳的线程数。如果当前工作队列已满且有新任务提交,则会创建新的线程直到达到此上限。
  • keepAliveTime:非核心线程空闲后存活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后,多余的空闲线程会被终止,以减少资源消耗。
  • unit:与keepAliveTime配合使用的单位,如秒(SECONDS)、毫秒(MILLISECONDS)等。
  • workQueue:用来存放待执行任务的工作队列,可以是无界队列或者有界队列,例如LinkedBlockingQueueSynchronousQueue
  • threadFactory:用于创建新线程的工厂,可以自定义线程名、优先级等属性。
  • handler:当线程池和工作队列都满了,无法接受新任务时的拒绝策略,默认是抛出异常,也可以自定义处理策略,比如丢弃新任务或直接运行在调用者线程上等。

使用示例:

 

Java

1// 创建一个线程池
2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3    4, // 核心线程数
4    8, // 最大线程数
5    60L, // 空闲线程存活时间(60秒)
6    TimeUnit.SECONDS, // 时间单位
7    new LinkedBlockingQueue<>(10), // 工作队列,容量为10
8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 默认线程工厂
9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 拒绝策略,这里采用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异常的方式
10);
11
12// 提交任务到线程池
13for (int i = 0; i < 20; i++) {
14    executor.execute(() -> {
15        // 执行任务代码
16    });
17}
18
19// 关闭线程池
20executor.shutdown();

通过自定义ThreadPoolExecutor,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调整线程池的行为和性能表现。

ThreadPoolExecutor workQueue

在Java的ThreadPoolExecutor中,workQueue是一个实现BlockingQueue<Runnable>接口的对象,它用于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超过核心线程数时,新提交的任务不会立即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而是被放入这个工作队列中排队等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BlockingQueue实现:

  1. ArrayBlockingQueue

    • 一个基于数组结构的有界阻塞队列,需要指定容量大小,适用于任务数量有限且已知的情况。
  2. LinkedBlockingQueue

    • 一个基于链表结构的阻塞队列,默认无界(如果构造函数不传入容量参数),也可以通过构造函数设置为有界队列。对于无界队列,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内存溢出。
  3. SynchronousQueue

    • 一种特殊的无缓冲队列,每个插入操作必须等到另一个线程调用移除操作,否则插入操作会一直阻塞。在固定大小的线程池中,结合SynchronousQueue可以实现“无界并发”但实际线程数受限的效果。
  4. PriorityBlockingQueue

    • 优先级阻塞队列,内部元素按优先级排序,支持具有比较器功能的任务优先执行。

选择不同的工作队列会影响线程池的行为和性能:

  • 如果使用无界队列如LinkedBlockingQueue(默认值),则线程池可能会无限增长直到达到maximumPoolSize,或者由于资源耗尽导致系统崩溃。
  • 使用有界队列如ArrayBlockingQueue可以防止资源耗尽,当队列满时,新提交的任务会根据拒绝策略处理,例如抛出异常、丢弃任务或直接在调用者线程上运行等。
  • SynchronousQueue通常与固定的线程池大小结合使用,以实现线程池快速响应并尽可能地利用CPU资源。

总之,合理选择和配置workQueue是优化线程池性能的关键之一,应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需求进行决策。

2 线程池在你的生产开发中有哪些应用场景?是如何使用的?

在生产开发中,线程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并发场景,以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降低响应延迟以及更好地控制并发任务的执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

  1. 服务端并发处理请求

    • 在Web服务器或微服务架构中,为每个HTTP请求创建新线程是低效且资源消耗大的做法。通过配置一个合适的线程池,如ThreadPoolExecutor,可以复用线程来处理并发请求,从而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带来的开销。
     Java 
    1// 创建线程池
    2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3    CORE_POOL_SIZE, 
    4    MAX_POOL_SIZE,
    5    KEEP_ALIVE_TIME, 
    6    TimeUnit.SECONDS,
    7    new LinkedBlockingQueue<>(QUEUE_CAPACITY),
    8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9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10);
    11
    12// 处理HTTP请求时提交任务到线程池
    13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
    14    executor.execute(() -> processRequest(request));
    15}
    16
    17private void processRequest(Request request) {
    18    // 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
    19}
  2. 后台任务调度与执行

    • 系统中可能需要定时或异步执行一些后台任务,例如数据同步、日志清理、邮件发送等。可以利用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来安排这些任务。
     Java 
    1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scheduledExecutor = new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SCHEDULER_THREAD_COUNT);
    2
    3// 定时执行任务
    4Runnable task = () -> doSomeTask();
    5scheduledExecutor.scheduleAtFixedRate(task, 0, INTERVAL_SECONDS, TimeUnit.SECONDS);
    6
    7// 或者一次性延时执行
    8scheduledExecutor.schedule(task, DELAY_SECONDS, TimeUnit.SECONDS);
  3. 批处理操作

    • 对于大量数据处理、文件读写或者数据库操作,可以通过将任务分解成小块并放入线程池进行批量处理,实现并发计算和I/O操作,提升整体处理速度。
  4. 分布式系统的任务分发与执行

    • 在分布式系统中,主节点可能会收到大量的任务并将它们分发给各个子节点执行。这时可以在线程池中封装任务投递逻辑,保证子节点有足够的工作线程来处理分配的任务。
  5. 消息队列消费者

    • 当从消息队列(如RabbitMQ、Kafka)消费消息时,通常会为每个消息消费者启动一个线程池,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消息,这样可以确保在高并发环境下消息能够被快速消费和处理。

总结来说,在实际应用中,线程池的核心作用是管理并发任务的生命周期,并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动态调整线程数量,以优化性能并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合理设置线程池大小、工作队列容量、线程存活时间以及拒绝策略,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并发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线程池的原理是什么?

线程池的原理是通过维护一组可复用的工作线程,而不是为每个任务创建新线程的方式来执行异步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带来的开销,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响应速度,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并发执行的数量。

线程池的主要组件包括:

  1. 工作线程(Worker Threads)

    • 线程池的核心是一组预先创建并等待任务分配的工作线程。这些线程在没有任务时处于空闲状态,一旦有新的任务提交到线程池,空闲的工作线程会立即获取任务并开始执行。
  2. 任务队列(Task Queue)

    • 当所有工作线程都在处理任务并且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已经达到核心线程数时,新提交的任务会被放入一个任务队列中排队等待。通常任务队列是一个阻塞队列,如BlockingQueue,当队列为空时,尝试从队列中取任务的工作线程会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有新的任务被添加进队列。
  3. 线程管理与调度

    • 线程池实现类(如Java中的ThreadPoolExecutor)负责管理线程的生命周期、监控工作线程数量以及根据策略调整线程池大小。
    • 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的概念允许线程池根据需求动态扩展或收缩线程数量。当工作队列满时,线程池可以根据配置增加工作线程直至达到最大线程数;当工作线程空闲一定时间后,线程池也可以回收部分超出核心线程数的线程以节省资源。
  4. 拒绝策略(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 如果线程池已满(即工作线程达到最大数量且任务队列也已满),则需要采取某种策略来处理新提交的任务。常见的拒绝策略包括:直接抛出异常、丢弃新任务、调用自定义回调函数等。
  5. 任务执行与返回结果

    • 提交给线程池的任务通常实现了Runnable接口或Callable接口,前者用于无返回值的任务,后者用于有返回值的任务。线程池完成任务执行后,如果是Callable任务,则可以通过Future对象获取计算结果。

线程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任务调度和执行,既保证了系统的高效运行,又避免了过多线程导致的系统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事务

1 数据库事务的四大特性是什么?

数据库事务的四大特性,也被称为ACID(Atomicity, Consistency, Isolation, Durability)原则,是确保数据库系统中事务正确执行的基本保证。这四个特性分别是:

  1. 原子性(Atomicity)

    • 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序列,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完成,要么全部不发生。如果事务中的任何部分无法完成,则整个事务将回滚到最初的状态,就像这些操作从未被执行过一样。
  2. 一致性(Consistency)

    • 在事务开始和结束时,数据库必须保持在一致状态。这意味着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有效状态转换到另一个有效状态,不会破坏任何业务规则或约束条件。例如,在转账操作中,事务完成后,账户余额总额应保持不变。
  3. 隔离性(Isolation)

    • 多个并发事务之间互不影响,如同它们是在单线程环境下串行执行一样。每个事务都好像在独立地访问数据库,即使实际中有多个事务同时执行。为了实现这一点,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采用不同的隔离级别来控制不同事务之间的可见性和影响程度。
  4. 持久性(Durability)

    • 已经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的修改将会永久保存,即使出现系统故障(如崩溃、重启等)。一旦事务提交,对数据库的更改就会被永久记录下来,不会因为任何原因丢失。

这些特性共同确保了即使在并发访问和系统异常情况下,数据库也能准确无误地处理数据,并且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分布式事物如何保证?

分布式事务的保证通常需要采用特定的协议和算法来确保在分布式环境下的事务ACID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1. 两阶段提交(2PC, Two-Phase Commit)

    • 两阶段提交是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议。它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所有参与者预提交并锁定资源)和提交阶段(协调者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决定提交或回滚整个事务)。然而,2PC存在单点故障问题和阻塞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响应。
  2. 三阶段提交(3PC, Three-Phase Commit)

    • 在两阶段提交的基础上增加了“预提交”阶段以降低阻塞时间,但同样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3. 补偿事务(TCC, Try-Confirm-Cancel)

    • TCC模式要求每个业务操作提供一个Try、Confirm和Cancel三个接口,分别用于尝试执行、确认执行结果和取消已执行的操作。通过业务逻辑层面的补偿机制来实现最终一致性。
  4. Saga事务

    • Saga是一种长事务解决方案,将一个大的分布式事务拆分成一系列具有幂等性的子事务,每个子事务都是可恢复的服务调用。当事务失败时,通过向后回滚已经成功执行的部分服务调用来达到最终一致性。
  5. 分布式事务框架

    • 如Seata(Easy Transaction Architecture)、Apache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or (DTX)、Google Spanner的TrueTime等,它们提供了分布式事务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强一致协议、弱一致模型结合数据库支持等方式实现分布式事务。
  6. 基于消息队列

    • 使用消息中间件,通过可靠的消息传递和消费确认机制实现最终一致性。例如利用消息队列的事务消息功能,或者使用异步消息+本地事务+Saga/TCC模式来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
  7. 柔性事务

    • 柔性事务是一类允许一定时间内达到最终一致性的事务处理方式,比如基于状态机的事务、最大努力送达型事务等。

每种方案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3 springcloud的分布式事物如何保证?

Spring Cloud 在处理分布式事务时,由于微服务架构下服务之间相互独立且数据分散在多个数据库中,传统的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事务模型难以直接应用。因此,保证分布式事务通常需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或解决方案:

  1. 2PC(Two-Phase Commit,两阶段提交)

    • Spring Cloud Alibaba提供了Seata(原先的Fescar)项目来支持全局事务管理,它使用了改进版的2PC协议。
    • Seata通过TM(Transaction Manager,事务管理器)和RM(Resource Manager,资源管理器)的角色划分,实现对分布式事务的协调。
  2. TCC(Try-Confirm-Cancel,尝试-确认-取消)

    • TCC是一种补偿型事务模式,要求业务服务提供三个接口:Try(尝试执行业务)、Confirm(确认执行业务)、Cancel(回滚业务)。
    • 当事务协调器确定要提交事务时,调用所有服务的Confirm方法;如果决定要回滚,则调用Cancel方法。
  3. Saga

    • Saga是一种长事务解决方案,将一个长事务分解为一系列可以交错执行的短事务(子事务),每个子事务都有相应的补偿操作,用于在某个子事务失败后恢复整体一致性。
    • Spring Cloud并未内置Saga解决方案,但可以通过诸如Apache ServiceComb Saga这样的框架来实现。
  4. 消息队列(最终一致性)

    • 通过消息队列(如RabbitMQ或Kafka)异步处理事务,结合事务消息或者消息确认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实现最终一致性。
    • 发送方发送事务消息到消息队列,并在本地事务完成后提交消息;接收方订阅消息并更新自己的数据,如果更新失败则根据重试策略或其他补偿机制来达到最终一致性。
  5. 最大努力通知(Best Effort Delivery)

    •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容忍最终一致性的场景,通过不断重试直到成功为止。
  6. 基于事件驱动的架构与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

    • 可以设计事件源(Event Sourcing)和事件处理器(Event Processor),当一个服务完成本地事务后发布事件,其他服务监听这些事件并更新自身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种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取决于具体业务需求、性能要求以及容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4 可以用Redis来实现分布式事物吗?

Redis本身支持单实例的事务(multi/exec模型),但是这仅限于单个Redis节点内,对于跨多个Redis节点或者涉及多个数据库系统的分布式事务处理,并不直接支持。然而,在微服务架构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设计和扩展机制来模拟分布式事务的行为,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保证:

  1. ** WATCH/Multi/Exec 模式**:

    • Redis提供了WATCH命令可以用于监视某个或多个键,当执行MULTI开始一个事务时,如果被WATCH的键在EXEC之前发生改变,则整个事务会回滚。
    • 这种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乐观锁,但不适合大型分布式系统中的复杂事务需求。
  2. 分布式锁与Lua脚本

    • 通过Redis的SETNX、EXPIRE等命令实现分布式锁,结合Lua脚本来封装原子操作逻辑,可以在多客户端之间协调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从而在一定场景下确保事务一致性。
    • Lua脚本在Redis中是原子执行的,这意味着一个脚本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在服务器端一次性、无干扰地执行完毕。
  3. Redlock算法

    • Antirez提出了Redlock算法,它使用多个独立Redis实例来共同管理分布式锁,以此提高锁服务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但这依然属于并发控制层面,而非完整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4. Pipeline优化

    • Pipeline可以将多个命令打包成一个请求发送到Redis,减少网络交互次数,但在分布式事务语境下,它主要用于性能优化而非事务完整性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Redis并不直接提供完全意义上的分布式事务支持,但它可以通过以上技术手段配合其他服务层的设计来协同处理分布式事务场景下的部分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和分布式事务协调器(例如Seata、Saga等)来构建全面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5 什么是事物的传导性?有哪些问题?

事务的传导性(Transaction Propagation)是指在一个分布式系统或包含多个事务操作的上下文中,一个事务方法在被另一个事务方法调用时的行为。它定义了当现有事务存在时如何管理新开启事务的方法调用。在Spring框架中,事务的传播行为可以通过@Transactional注解来配置。

以下是Spring中事务传播行为的一些选项:

  1. REQUIRED (propagation_requier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不存在事务,则新建一个事务。

  2. SUPPORTS (propagation_supports):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支持并参与其中;如果不存在事务,则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3. MANDATORY (propagation_mandatory): 必须在已存在的事务内运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抛出异常。

  4. REQUIRES_NEW (propagation_requires_new): 总是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5. NOT_SUPPORTED (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 明确表示不支持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6. NEVER (propagation_never): 不允许在事务上下文中执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7. NESTED (propagation_nest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嵌套事务内执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与REQUIRED类似。

关于事务传导性带来的问题:

  • 事务边界模糊:如果不小心配置,可能导致事务边界不清晰,事务的开始和结束可能不符合预期,从而影响数据一致性。

  • 事务隔离级别冲突:不同的事务方法可能要求不同的隔离级别,这可能导致并发问题,如脏读、不可重复读或幻读。

  • 资源占用:不当的事务传播策略可能导致事务长时间未提交,占用数据库连接等资源,增加锁等待时间,降低系统性能。

  • 异常处理与回滚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嵌套事务和不同服务间的事务调用时,需要妥善处理异常,确保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错误,都能够正确地回滚相应的事务。

  • 分布式事务难题:在分布式环境下,由于CAP理论限制,很难实现强一致性事务,需要借助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如两阶段提交、TCC、Saga等),而这会引入额外的复杂性和性能开销。

因此,在设计和实现事务时,必须对每个业务场景有深入理解,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事务传播行为,以确保系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6 CAP

CAP定理(CAP theorem)是由计算机科学家Eric Brewer在2000年提出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原则,全称为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和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Brewer指出,在设计一个分布式的、可扩展的系统时,无法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只能满足其中两个:

  1. Consistency(一致性)

    • 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所有副本中的数据都是一致的。当一个节点更新了数据,其他所有节点会立刻看到这个更新。
  2. Availability(可用性)

    • 系统在任何时候都能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最新的数据,允许读写操作。也就是说,只要收到请求,服务就必须给出响应。
  3.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 当网络发生分区故障(即节点间通信中断),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即使部分节点或网络分区不能正常工作,系统整体还能继续运行。

在实际分布式系统设计中,通常需要在C(一致性)和A(可用性)之间做出权衡:

  • CA系统:牺牲P(分区容错性),适用于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银行交易等,但这种系统在网络分区出现时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不可用。

  • AP系统:牺牲C(强一致性),实现最终一致性,以保证高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例如很多NoSQL数据库(如Cassandra、MongoDB)以及一些分布式缓存系统(如Redis)在某些配置下就是这样的设计。

  • CP系统:牺牲A(可用性),在出现网络分区时,为了保持数据一致性,可能拒绝部分用户的读写请求,例如ZooKeeper就属于这类系统。

因此,设计分布式系统时,根据业务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现代分布式系统往往采用“BASE”理论(Basically Available, Soft state, Eventually consistent,基本可用、软状态、最终一致性)来实现更为灵活和实用的设计方案。

7 你们在生产中用到了哪种方式来保证事务一致性?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并没有实际的生产环境部署经验。但根据行业实践和常见的解决方案,企业在生产环境中保证事务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以下策略之一或结合使用:

  1. 本地ACID事务

    • 对于单体应用或者微服务内部涉及单一数据库的操作,直接利用数据库(如MySQL、PostgreSQL等)提供的ACID事务特性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 分布式事务方案

    • 两阶段提交(2PC):例如通过开源框架如Seata(原Fescar)实现。
    • TCC(Try-Confirm-Cancel):每个业务操作提供Try、Confirm和Cancel三个接口,用于在分布式环境下协调事务。
    • Saga模式:通过一系列子事务的正向执行和补偿操作来实现最终一致性,比如Apache ServiceComb Saga。
  3. 消息队列与事务消息

    • 利用RocketMQ、RabbitMQ等消息队列系统支持的事务消息功能,确保消息生产和本地事务同时成功或同时失败,达到最终一致性。
  4. 事件驱动架构与CQRS

    • 通过事件 sourcing 和事件处理器实现,将一个长事务拆分为多个小事务,并通过发布-订阅机制来更新各个服务的状态,最终达到一致。
  5. BASE理论

    • 在一些场景下,可以牺牲强一致性,转而追求基本可用性和最终一致性,常见于NoSQL数据库设计和一些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实践中。

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业务需求、性能要求以及容错能力等因素,有时候甚至需要结合多种方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

JVM

1 JVM的内存模型是什么?每个区的作用是什么?

JVM(Java虚拟机)的内存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区域:

  1.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PC Register)

    • 作用: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执行字节码的位置。在多线程环境下,程序计数器能够保存线程执行的具体位置,以便于线程切换后能恢复到正确的位置继续执行。
  2.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

    • 作用:每一个Java方法在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和方法出口信息等。栈帧随着方法调用而入栈,方法结束时出栈。该区域主要用于处理方法调用和返回,以及异常处理。
  3.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

    • 作用:类似于虚拟机栈,但是服务于native方法(使用C/C++编写的本地方法)。当某个线程调用一个本地方法时,在本地方法栈中也会创建相应的栈帧来支持其运行。
  4. Java堆(Java Heap)

    • 作用:这是Java对象实例的主要内存区域,所有通过new关键字创建的对象以及数组都在此分配内存。堆被所有线程共享,并且进一步划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进行垃圾回收。
  5. 方法区(Method Area)或元空间(Metaspace)

    • 在JDK 8及以后版本中,方法区被称为元空间(Metaspace),不再与永久代相关联。它的作用是存储类的信息,包括类名、字段、方法、常量池、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等。这个区域也是各个线程共享的。
  6.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 这个部分在JDK 1.7之前位于方法区中,之后移到了Java堆里。它包含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在运行期间也可能将新的常量放入池中。

总结起来,JVM的内存模型是为了有效地管理Java应用程序在运行时的数据和指令,确保内存的有效分配和回收,同时维护着程序的运行状态和控制流程。

JVM调优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旨在优化Java应用程序的性能、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率。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考虑点来进行JVM调优:

JVM调优基本步骤:

  1. 分析与诊断

    • 查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首先检查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资源是否足够,并确认操作系统参数设置合理。
    • 收集性能数据:通过观察GC日志、堆转储(Heap Dump)和线程转储(Thread Dump),以及使用如VisualVM、JConsole、JMC(Java Mission Control)等工具获取详细性能指标。
    • 识别瓶颈:确定是否存在频繁的Full GC、长时间的STW(Stop-The-World)事件、内存溢出(Out Of Memory)、高CPU占用等问题。
  2. 明确调优目标

    • 确定是追求低延迟(减少暂停时间)、高吞吐量、降低内存消耗还是其他特定目标。
  3. 调整JVM参数

    • 堆内存大小:使用 -Xms(初始堆大小)和 -Xmx(最大堆大小)进行设置,确保合适的新生代、老年代比例(例如 -XX:NewRatio)。
    • 垃圾回收策略选择:根据应用特点选择合适的GC算法,比如Serial、Parallel、CMS、G1或ZGC/ZGC。
    • 并行度设置:对于多核处理器环境,可能需要调整垃圾回收器的并行线程数,如 -XX:ParallelGCThreads 或 -XX:ConcGCThreads
    • 其他调优参数:包括Survivor空间大小、TLAB(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设置、类元数据区域大小(Metaspace或PermGen)等。
  4. 实验与验证

    • 对单一服务器实例进行调优尝试,对比调优前后的性能变化。
    • 使用基准测试工具(Benchmark)模拟真实负载来验证调优效果。
  5. 持续监控与调整

    • 根据应用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反复试验和微调。
    • 在生产环境中部署新的JVM配置后,继续监控系统行为,确保调优措施有效且没有引入新的问题。
  6. 标准化与推广

    • 当找到一组最优的JVM参数时,在所有相关服务器上实施一致的配置,并在后续版本更新中保持关注和适时调整。

重要提示: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需要深度的JVM调优。过度调优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反而导致难以维护。只有当面临明显的性能瓶颈时才应进行针对性的调优工作。同时,遵循“先解决程序层面的问题,再进行JVM调优”的原则,因为很多性能问题可能是由于代码设计不合理或资源管理不当造成的。

PermGen

PermGen(Permanent Generation)是Java 8之前的HotSpot虚拟机中内存区域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存储类元数据信息。在这些早期版本的JVM中,每个类加载器都拥有自己的永久代空间,用于存放已加载的类信息、常量池、静态变量、方法描述符等不随类实例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数据。

随着Java应用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系统中类和类加载器的数量激增, PermGen空间经常会出现溢出(Out Of Memory Error: PermGen space),导致应用崩溃。

从Java 8开始,HotSpot虚拟机移除了永久代,并引入了Metaspace(元空间)。Metaspace位于本地内存(Native Memory)区域,用于替代PermGen来存储类元数据。相比PermGen,Metaspace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态增长:Metaspace可以自动扩展,仅受限于系统的物理内存大小,而不再有固定的最大值限制。
  2. 避免内存碎片:Metaspace使用的是本机内存分配器进行内存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内存碎片问题。
  3. 类卸载:Metaspace中的类卸载策略更为智能,当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触发类卸载以回收空间。

因此,在处理Java 8及更高版本的JVM时,遇到与类元数据相关的内存问题,应当关注Metaspace而非已经废弃的PermGen。

Survivor

在Java虚拟机(JVM)中,新生代内存区域被划分为三个部分: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通常被称为S0(Survivor 0)和S1(Survivor 1)。这种划分是垃圾收集器实现分代收集策略的一部分。

当对象在 Eden 区或其中一个 Survivor 区被创建后,首次进行Minor GC(新生代垃圾回收)时:

  • 存活的对象:如果它们还能被其他对象引用,则会被移动到另一个Survivor区。这一过程也称为复制(Copying)。
  • 年龄计数:每经历一次GC且存活下来的对象,其年龄(Age)就会增加1。
  • 晋升老年代:当对象年龄达到一定阈值(默认为15,可通过 -XX:MaxTenuringThreshold 参数调整),或者Survivor空间不足时,对象会晋升到老年代(Old Generation)。

Survivor空间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每次垃圾回收时对老年代的影响,并通过复制算法来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同时,它还利用了大部分对象生命周期较短的事实,使得大部分对象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在新生代中被回收掉。

例如,在HotSpot VM中,默认的新生代大小比例为8:1:1,即Eden:S0:S1,这意味着大多数新创建的对象首先会被分配到Eden区,然后在GC过程中,存活对象会被复制到一个空闲的Survivor区,而另一个Survivor区可能包含上一次GC幸存下来的对象。这样反复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垃圾回收效率并减小系统暂停时间

2 如何对线程服务进行JVM排查和优化?

 对线程服务进行JVM排查和优化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排查步骤:

  1. 监控线程状态

    • 使用tophtop(Linux)或jconsoleVisualVMJMC(Java Mission Control,针对Java应用)等工具来实时查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特别是CPU的占用。
    • 使用命令行工具如jstack <pid>生成线程堆栈快照(Thread Dump),分析线程的状态(RUNNABLE、BLOCKED、WAITING、TIMED_WAITING)以及在哪些方法上阻塞或等待。
  2. 定位问题线程

    • 在线程堆栈中查找CPU占用过高、死锁或者长时间等待的线程,检查它们在执行什么操作,是否与特定代码块、数据库查询、锁竞争有关。
    • 注意是否存在大量线程处于BLOCKED状态,这可能是因为同步问题导致的性能瓶颈。
  3. 分析垃圾回收

    • 检查GC日志以确定是否存在频繁的Full GC或STW事件,这些可能导致线程暂停并影响服务性能。
    • 确认堆内存分配是否合理,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问题。
  4. 资源消耗检查

    • 查看线程数是否超出预期,过多的线程会导致线程上下文切换开销增大。
    • 分析类加载器和元空间(对于Java 8及以后版本为Metaspace)的使用情况,避免因类加载造成的问题。
  5. 代码审查与调用链路分析

    • 根据线程堆栈信息深入到具体代码,找出可能导致性能问题的函数或模块。
    • 如果有必要,使用分布式追踪系统(如Zipkin、Jaeger等)分析整个系统的调用链路,发现潜在瓶颈。

优化措施:

  1. 减少锁竞争

    • 优化并发策略,尽量使用无锁数据结构或细粒度锁。
    • 避免死锁,通过设计合理的锁顺序来防止循环等待条件。
  2. 提高响应速度

    • 对于耗时长的操作,考虑异步化处理,使用线程池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 减少不必要的I/O操作,尤其是网络和磁盘I/O。
  3. 调整JVM参数

    • 设置合适的线程池大小,比如通过 -Xss 调整每个线程的栈大小,根据业务需求调整 -XX:MaxDirectMemorySize 或 -Xmx -Xms 来管理堆内存。
    • 选择适合应用特性的垃圾回收器,并设置合理的GC相关参数,比如新生代与老年代比例、晋升阈值等。
  4. 避免全量扫描与批量操作

    • 避免一次性加载大量数据到内存,优化数据访问模式,分批次处理。
  5. 缓存优化

    • 合理利用缓存机制(如Memcached、Redis),降低数据库访问压力,同时注意缓存带来的额外线程管理成本。
  6. 日志与监控

    • 完善应用程序的日志输出,记录关键操作的时间戳和耗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 引入更强大的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Grafana等,实时监控系统各项指标,提前预警。

最后,每次优化后都要重新进行性能测试,确保改动有效且未引入新的问题。持续观察和微调是性能调优的重要环节。

3 JVM有几种算法?

JVM(Java虚拟机)在垃圾回收方面使用了多种算法,这些算法通常用于自动管理内存。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垃圾收集算法:

  1. 引用计数法 (Reference Counting):虽然主流Java虚拟机并未采用此算法进行内存管理(因为它无法有效处理循环引用问题),但在其他一些环境中(如COM、ActionScript 3等)被使用。每个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器,当引用增加时计数器加1,引用减少时减1,当计数器为0时对象可被回收。

  2. 标记-清除算法 (Mark-Sweep):这是最早的垃圾回收算法之一,在JVM中实际应用过。该算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标记所有活动对象,然后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标记-清除算法可能导致内存碎片。

  3. 复制算法 (Copying):将内存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大小相等的空间,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空间分配对象。当这个空间用完后,GC会把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空间,并清理掉原来的空间。这种方法解决了内存碎片的问题,但在JVM中主要用于年轻代(如Eden和Survivor区)的垃圾回收。

  4. 标记-整理算法 (Mark-Compact):结合了“标记”与“整理”两个步骤。首先同样标记出所有活动对象,然后将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从而消除碎片,空出连续的内存区域供后续分配使用。在老年代中常常采用这种算法,比如CMS(并发标记清除)收集器的部分阶段以及G1垃圾回收器的部分操作。

  5. 分代收集算法 (Generational Collecting):不是一种具体的垃圾回收算法,而是一种基于对不同生命周期对象观察得出的策略。它将堆内存划分为不同的世代(年轻代和老年代),针对不同世代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以提高整体性能。

  6. 增量式垃圾回收 (Incremental GC):通过将垃圾回收过程分割成一系列小步来完成,每一步之间可以让应用程序线程执行一小段时间,从而降低STW(Stop-The-World)停顿时间。

  7. 并发标记扫描 (Concurrent Mark Sweep, CMS):设计为低延迟的垃圾回收器,大部分工作与应用线程并发执行,包括标记和部分清理工作。

  8. Garbage First (G1) 垃圾回收器:Oracle JVM引入的一种新的垃圾回收器,它将堆进一步细分为许多大小相等的区域,并且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可预测的暂停时间。G1综合运用了上述多种算法的特点。

  9. Z Garbage Collector (ZGC) 和 Shenandoah GC 是现代JDK版本中的低延迟垃圾回收器,它们都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并发压缩技术,大大减少了垃圾回收导致的停顿时间。

请注意,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发展,JVM中可能会引入更多优化过的垃圾回收算法和策略。

Garbage First

Garbage First(G1)是一种在Java HotSpot虚拟机中引入的垃圾收集器,设计目标是为大型应用程序提供可预测的停顿时间,并简化JVM调优。G1垃圾回收器适用于多核处理器和大内存环境下的Java应用。

G1的主要特点:

  1. 堆分区

    • G1将整个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Region区域,每个Region可以作为Eden、Survivor或老年代空间来使用。这种划分方式使得G1能更好地进行并发标记和清理工作。
  2. 并行与并发收集

    • G1执行大部分垃圾回收任务时能够与应用程序线程并发运行,从而降低STW(Stop-The-World)暂停时间。
  3. 分代收集

    • 虽然它改变了年轻代和老年代的传统结构,但仍然保留了分代收集的概念,即优先回收新生代中的垃圾。
  4. 增量式并发标记

    • G1使用了增量式并发标记算法,标记过程分散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完成,而不是一次性集中处理。
  5. 记忆集(Remembered Sets)

    • 每个Region都维护了一个记忆集,记录其他Region指向本Region对象的引用。这有助于快速定位跨Region的引用,减少扫描范围。
  6. 优先级最高的垃圾收集

    • G1垃圾收集器的名字来源于其“Garbage First”的策略,即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Region,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收尽可能多的垃圾,保证每次GC后可以获得较大的连续空闲内存。
  7. 预测停顿时间

    • G1允许用户指定最大停顿时间的目标值,通过实时动态调整垃圾回收策略,力求在满足此目标的前提下,实现高效且稳定的性能表现。
  8. 避免全堆扫描

    • 传统的Full GC会导致长时间的停顿,而G1则尽量避免全堆扫描,仅关注那些包含大量垃圾的Region,从而减少停顿时间。

通过上述特性,G1垃圾回收器为大型Java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垃圾回收性能和更易管理的JVM配置选项。从Java 9开始,G1成为了默认的垃圾收集器(之前是Parallel GC)。

Z Garbage Collector

Z Garbage Collector(ZGC)是Oracle在Java 11中引入的一种实验性的低延迟垃圾收集器,旨在为大型堆提供更短的停顿时间,并且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其停顿时间不超过10毫秒。从Java 15开始,ZGC不再是实验特性,而是作为生产就绪的功能提供。

ZGC的主要特点:

  1. 颜色指针技术

    • ZGC使用了颜色指针(Color Pointers),这是一种在对象引用上存储额外信息的技术,使得垃圾回收可以并发进行,而无需全局暂停应用线程。
  2. 可扩展性

    • 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大内存支持,最大可支持4TB的堆内存,这远超过其他垃圾收集器如G1或CMS的最大限制。
  3. 并发标记与清理

    • 大部分垃圾回收过程可以在应用程序运行时并发执行,从而显著减少STW(Stop-The-World)停顿时间。
  4. 读屏障与写屏障

    • 使用读屏障和写屏障来跟踪跨区域的对象引用变化,避免全堆扫描并维护数据一致性。
  5. NUMA感知

    • 支持Non-Uniform Memory Access (NUMA) 架构,优化内存访问效率。
  6. 压缩

    • 在回收过程中会对存活对象进行压缩处理,以减少内存碎片问题,但相比其他压缩型收集器(如G1),ZGC采用的算法能更快完成此任务。
  7. 高效内存分配

    • 使用Region内存布局,每个Region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并通过预分配机制快速为新对象分配内存。

总之,ZGC垃圾收集器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在保持较低延迟的同时,提供了对大规模内存的支持和高效的垃圾回收能力,特别适合那些对响应时间和系统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Shenandoah GC

Shenandoah垃圾收集器是Oracle在OpenJDK项目中开发的一种低暂停时间的垃圾回收器,其目标是在保持应用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GC停顿时间。Shenandoah于Java 12作为实验特性引入,并在后续版本中逐步稳定。

Shenandoah的主要特点:

  1. 并发标记与并发压缩

    • Shenandoah采用了并发标记和并发压缩算法,使得大部分垃圾回收工作可以在应用线程运行时并发执行,从而大大减少STW(Stop-The-World)停顿时间。
  2. 跨代指针更新

    • 引入了名为“Brooks Pointers”的机制,通过添加额外的信息到对象引用中,使得在进行内存移动时能够并发地更新跨代指针,而不需要全局暂停所有的应用程序线程。
  3. 碎片处理

    • 在并发压缩阶段,Shenandoah会将存活的对象移动到连续的内存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
  4. 可预测的停顿时间

    • 设计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配置的最大停顿时间阈值,并尽可能在此限制内完成垃圾回收操作。
  5. 大堆支持

    • 支持大规模内存环境,对于需要大量内存且对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程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6. 适应性调整

    • 根据系统的实时负载和资源情况动态调整自身的运行参数,以达到最优性能。

总之,Shenandoah垃圾收集器利用创新的并发技术来实现近乎连续的垃圾回收,旨在提供非常短的GC停顿时间,并同时保持良好的整体系统性能。尤其适用于那些要求低延迟、高吞吐量和大内存的应用场景。

  • 24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