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献

来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375221/answer/39340954

---------------------------------------------------------------------------------------------------



首先解题。“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献”, 其实在这里“看懂”并不是问题的症结,看什么——几十篇文献应该从哪一篇看起,几十页的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怎么看——怎么能够从几十页的文献中高效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怎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囊括课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才是问题的所在。最近在填我前段时间埋的两个大坑,正好要重新翻阅大量文献,就把回答这个题目当做热身运动吧。

就拿这个问题来说: 我们刚出生不久可以根据听到的语言来学习我们的母语,可是长大以后为什么丧失了这种技能? - 语言学我需要查阅有关Language Input/Output(语言输入/输出)和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翻阅 教科书式的文献Gass(2003) [1] 这样的文献的特点是: 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概括性强,指导性强。通过这样的文献综述,我可以锁定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这里就引出了文献阅读的 法则一
  • 从文献综述或综述类文献开始,概览全局,缩小范围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从何下手了,解决了“应该从哪一篇看起”的问题;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一篇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手中文献的结构,通过我后文的讨论,大家会发现,这也是文献的一般结构。

第一段是这样的: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ys that schola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 takes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ommunicative pressur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e.g., noticing, attention) that mediate between them.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这么一大段英文!别急,接下来我会向大家展示这一大段篇首语在我脑海中是什么样子: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在过去的几十年本领域中有哪些新鲜事).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以什么样的视角/研究方法探索了...内容).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 (大家公认的大前提是什么), and examines... (探究了...和...的关系/机制). We begin with... (我们首先会讲到). We then... (其次会讲到), and from there move to... (随后/在此基础上又会讲到) , followed by... (最后会谈到).
Piu! 处理的信息量瞬间缩水。 在这些关键词的指引下,就能迅速缩小这一段内容的信息熵
  1. 领域近况(研究背景)
  2. 主要课题/视角/研究方法(锁定研究范围)
  3. 讨论的前提(保证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有自报家门的作用,因为不同的派别遵循的大前提多不同)
  4. 研究目的(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5. 篇章结构(明确研究步骤)
刚刚我们阅读的第一段,在一般期刊论文中多处于摘要(Abstract) 的位置,统领全文,同时相当于阅读索引,告诉读者主要信息的分布情况,便于读者采撷自己需要的内容。这一段当然不得不读。

现在我们知道了摘要的重要性和一般结构,我觉得还不够。 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论文摘要多采取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必然性,或者说优越性?

我的导师,相信很多人的导师,在学生问到如何摆布论文结构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段话:
你设想一下,如果现在需要你把你的研究成果向一群具备基本常识的门外汉宣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你就知道你的篇章结构应该怎么安排了。
这里我就要引入文献阅读 法则二
  • 阅读论文的过程逆向思考就是写论文的过程,互为逆过程的两件事如果能同时进行,一边读一边想,将事半功倍
好,回到刚刚提出的问题,向门外汉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应该怎么做?
  1. 首先,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是怎样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近些年取得了怎样的发展;简称为:做什么+怎么做+新鲜事
  2. 其次,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领域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简称为:什么用
  3. 再次,我们要告诉他们,我的研究在这样一个研究背景下着重那一部分,以及我选择这样一个研究重点有什么意义/原因,而研究的意义多跟研究现状的不足相关;简称为:着重点+为什么
  4. 最后,我们要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会跟大家以什么样的顺序讲哪些内容。让读者有一个鲜明的预期;简称为:列目录
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见^ ^

————————10/02/2015————————
小伙伴们我回来啦。同一篇论文,隔夜看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辣莫简单的内容怎么我昨天就是搅不明白!所以, 有的时候在长久地纠结一个问题不得解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睡一觉,第二天再看时往往有奇效!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7e9bfff8b7aac193d6a2a258ad4c964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7e9bfff8b7aac193d6a2a258ad4c964_r.jpg">
我们昨天 完成了对首段(摘要)的阅读,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阅读的正文长达25页,分为6个章节,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利用摘要给我们提供的有关文献内容和结构的信息的话,这25页的阅读将漫长、痛苦且低效。

我最开始说什么来着?我需要了解有关语言输入和输出(Language Input/Output),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的相关内容。Wait,别急着去寻找关键字,这样做最后获得的信息跟搜索维基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黑体字部分告诉了我们文章将依次介绍:语言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从古到今学术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有怎样的发展;最近的研究是一个怎样的态势;Interaction(语言交流)对语言学习有怎样的裨益。

请问我需要阅读那几个部分的信息?

三个!

错。四个都要。看上去第四部分——研究语言交流对语言学系的影响,和我们的关键字“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一点都不匹配,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有语言输入(听对方讲话),还将会有语言输出(自己讲话);且在自然的、对话的环境中,语言学习将会较多地牵扯“隐性学习机制”。当然,显性学习机制也会偶尔来打打酱油,比如说被别人纠正的时候,改错的过程将涉及“显性学习机制”。

这里就引入 法则三,也是我认为的 最重要的法则
  •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联系,联系越多越强越复杂,我们捕捉信息的网就越大越密越严谨。不断构建新的联系,更新/更正已有的联系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既然四个部分都要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任务一点都没有减轻!其实不然。 稍微回想一下,从最初拿到30页文献的茫然,到现在对文章内容的基本把握和结构的条分缕析,我们已经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地整理、收纳到我们的大脑中,等待进一步的处理。

好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快速浏览一下标题,并按照摘要中的索引把他们分为四大部分:
Chapter 1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1. Evidence required for language learning:
1.1 Nature & nurture
1.2 Evidence types
1.2.1 Positive evidence
1.2.2 Negative evidence
1.2.3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
1.3 Output
Chapter 2 Take 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2. The role of input in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Chapter 3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3. The role of input in later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3.1 The nature of input
3.2 The usefulness of modified input
3.3 Input processing
Chapter 4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4. Interaction
4.1 Descriptions of interaction
4.2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5. Data as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
5.1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learning
5.2 Linking interaction to learning
5.3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recasts
5.4 The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within the interactionist tradition: Two examples
5.5 Conversation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6 Attention
7 The theory of contrast
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 通过浏览标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大标题下小标题层级的多少来断定这部分信息的重要与否。并不是说论文中会放大量不重要的废话(虽然很多人都这样感觉),但是为了保证行文的严密和逻辑的通顺,像定义definition, 背景background, 前提premises, 预设presumptions这样的铺垫内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科的内行来说是不需要每一次都仔仔细细看过去的。

所以根据我已有的专业知识我知道在第一章节中的第一小节是可以略过的,先天和后天(nature and nurture)无非是在向乔爷的先天派表忠心,自报家门,表明研究是建立在承认语言学习有专门的机制(language-specific mechanism)的大前提下的。

第一章节中的第二小节讲Evidence types,即语言输入的种类,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和反面证据(negative evidence)。首先这一小节是我需要重点阅读的,其次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大可以略过,因为我非常清楚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的定义,我也非常清楚在关键时期以前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起着主导者作用,而在关键时期以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各占据着一定的分量。在完成了这些分析以后,我不仅把我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把火力锁定在第二小节的第三部分:Th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不同种类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以上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带入作者的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提升我们阅读速度的最后一环。 法则四
  • 阅读文献的时候要不时地带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甄别信息的优先级,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性地记忆文献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最终达到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中画树形图的境界。
先说到这里,以后有更具体的问题我们再来谈文献阅读。大家要认真领会好好搬砖哟!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4a09da7cd6d9dcd397eef65cb9bdb0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4a09da7cd6d9dcd397eef65cb9bdb02_r.jpg">
[1] Gass, S.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Catherine J. Doughty and Michael H. Long, 2005, London: Blackwell


---------------------------------------------------------------------------------------------------



因为去年年中刚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就来谈点个人经验。
不知道你指的文献指的是“期刊论文”or“学术原著”
如果是 “期刊论文”,那就得首先看Abstract(摘要)。
一般Abstract包括了这篇文章最基本最全面的几个要素,就是整篇文章的总览了。其中提到的关键词,有必要需要勾画出来,例如这样:
然后看这些关键词跟你的研究有没有关联、或者对于你的研究有无用处。
关键词的范畴是: 对我直接有用的可能会拓宽我的研究领域的可能会启发我写作的

接下来根据文章对我所研究的话题的相关度进行选择性阅读。
如果相关度大(比如Abstract里提到了很多我觉得很有用的信息),那么我就会仔细读一下Introduction。读的过程中记牢一点:把对我有用的东西全做标记。并且, 不要总是精读,要进行关键词引导下的精读+跳读。

学术论文确实很难,很多时候 完全没必要完完整整读完全篇。
我的经验是, 阅读小标题。在小标题的引导下,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般有用的信息出现频率较高的在: 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这不仅会拓宽你的研究视角,更会给你提供更多 有价值的权威的文献信息。记住:你的论文 最好一定要引用大牛说过的话或者理论。而别人的文献综述通常能提供知名的学者的theories and perceptions.

第二个有用的部分我觉得不是Results,而是 DiscussionConclusion.
Results很多情况都是data的总结,例如图表,直观的数据呈现。在这一部分(或者Methodology部分)通常你只能大约学习一下别人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这两个部分对于本科生来说,完全可以只做到略懂或者似懂非懂就可以了,即使你拿去询问老师,老师都不一定能给你解答。但Results里面带有 总结性的话也可以标记出来。因为你可以在写自己的论文的时候用上,例如“XXX学者提到……”等等。

而Discussion和Conclusion里面的各种小标题大标题,都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这就是人家的研究成果啊!!你要写不也是往这种方向上去靠嘛。而且个人觉得Conclusion这部分特别好懂。所以你精读了Introduction+Conclusion这两个部分之后,对整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就能够了解30%左右,前提是这两个部分足够丰富,而不是随便潦草的半页纸。当然,这两部分里总体还是一些总结性和概括性较强的语言。但对于我们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最后我要说一下文献里我觉得 最有用的、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的部分: References(也有叫做Bibliography)。就是那个文章最后的长长的密密麻麻的List啦。
关于如何找有价值的reference,读书时一个教我们写论文的英国爷爷有几点建议,很受用:
1.  找大牛。所谓大牛就是你读的书里经常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啦,比如Halliday啦,Richards啦,etc.
2.  找近期。一般2000年之前的,不是很系统的著作我都不会去看。这一条特别适用于期刊论文,年代越久远的期刊文献,除非是特别特别有名的很多论文引用过的文献之外,其他的都价值较低。
3.  找Topic。最好是能跟你研究的东西100%单词吻合的书籍。最好也是2000年以后的。

目前觉得好的建议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要继续读研究生,阅读文献之路漫漫,但是学着学着你会get无穷尽的乐趣。当你有了一个研究方向or范围,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做过这么多精细的研究。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添砖加瓦,其乐无穷。



------------------更新分割线------------------

(从评论区提过的问题编辑而来)

1. 如何快速区分期刊论文的质量?
答:
1)  知名数据库比google scholar直接下载到的论文靠谱。学校花投资买数据库的链接和使用权不是白花的,本科时我喜欢跑国家图书馆(各种国外数据库链接有木有,每人每天免费上1小时,现在听说有了改进),那时候我导师就推荐我用 sage,还有另外一个忘了名字,读研期间的老师会推荐 SystemAcademic Search Premier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JSTOR。都是比较好的文献数据库。国内的话。。一般就选择看知网里面的硕士论文(英文版),博士论文太长了orz。

2) 看 刊登的杂志,老师介绍和提到过的权威业内杂志就那几本。而且随着资料的收集,你也越来越了解哪些杂志对应哪个Topic被引用得越多次。其次我会看 作者,看这个作者是否多次在其他文献有提及(这也是阅读Literature Review的重要性)。以及看这个 作者的教育or工作背景,大部分期刊文章(2005年以后的较多)都会把这个信息说得很清楚。但是目前来说看得最多的,是被引用最多次的那十来篇文章。文献阅读不在数量之多,而在精,在于你能否get精华文章的要义。

2. 如何进行学术著作的选择和阅读?
答:
1) Books比Journals选起来容易,一是看 出版社(我导师会让我把我看的书拿给她看,她首先拿去就看一眼出版社、然后看作者,如果是她没听过的,她就会怀疑这本书是否值得引用…)。我引用得最多的书籍一般都是 Cambridge、Oxford、Longman这三个,书超多的。二是看 作者,主要也还是尽量找听过的大牛。我觉得 硕士和本科阶段根本不用看那么多枝枝叶叶,主杆的书那么多都没看完呢,尽量还是找权威专家学者的来多拜读吧。

2) 著作如果是为了research或者论文才去看的话,建议 直接找期刊reference里出现过多次的书。然后直接看目录选出 重点章节(有些Chapter会提到跟你的topic完全相符的内容,就直接翻看,一般一本著作有2-3章重点Chapter),之后根据 章节内小标题选择阅读。我一般会准备很多 彩色书签帖,看到可以引用的或好的语句就标记出来备用。著作比文献难N倍,读书比期刊吃力,而且一般废话有点多,所以 阅读著作更要择精择优。我有遇到过特别特别难懂、但一看就是王牌知识的书的段落会 朗读好几遍才能搞懂意思。多读就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啦。(个人认为,阅读原版学术著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期刊,所以必要时候,一定要朗读!朗读!力争掌握 重点段落100%的意思。因为真的很重要。)
编辑于 2015-02-11  7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Lee Ashley ,Ph.D Student at UA
回答较长,没有耐心看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体字。
文章是转载的,出处在末尾。

【一】
学术牛人1: 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 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 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 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一、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 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三、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 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


【二】
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 精读综述和摘要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 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 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 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 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 pdf, 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 LTP, PKC, 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三】

学术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心得和经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者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课题组长)提供一个借鉴。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生物化学杂志》(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压力极大。很幸运,1991年4月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 “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10点左右花一个小时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地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

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厘米×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个人英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4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scoop”(取消)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结论(results),讨论(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点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图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表(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To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为了探索……的机制,我们做了……),“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这些结果支持了前面的观点,而不是后面的,假设……),“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elucidated……”(尽管最近的进展,如何阐明……)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而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

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柴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项目经费申请书(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在其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他的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四】

学术牛人4 :外语基础薄弱如何读外国文献?

心得和经验: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把论文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过的文献要温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 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 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 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过1.5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artical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着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 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 IR, TEM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 《4位学术牛人教你读文献、用文献》


---------------------------------------------------------------------------------------------------

  • 11
    点赞
  • 3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