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首先,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存储在NameNode节点的磁盘中,因为经常需要进行随机访问,还有响应客户请求,必然是效率过低。因此,元数据需要存放在内存中。但如果只存在内存中,一旦断电,元数据丢失,整个集群就无法工作了。因此产生在磁盘中备份元数据的FsImage。
这样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当在内存中的元数据更新时,如果同时更新FsImage,就会导致效率过低,但如果不更新,就会发生一致性问题,一旦NameNode节点断电,就会产生数据丢失。因此,引入Edits文件(只进行追加操作,效率很高)。每当元数据有更新或者添加元数据时,修改内存中的元数据并追加到Edits中。这样,一旦NameNode节点断电,可以通过FsImage和Edits的合并,合成元数据。
但是,如果长时间添加数据到Edits中,会导致该文件数据过大,效率降低,而且一旦断电,恢复元数据需要的时间过长。因此,需要定期进行FsImage和Edits的合并,如果这个操作由NameNode节点完成,又会效率过低。因此,引入一个新的节点SecondaryNamenode,专门用于FsImage和Edits的合并。
工作机制:
1.第一阶段:NameNode启动
蓝色序号
-
(1)第一次启动NameNode格式化后,创建Fsimage和Edits文件。如果不是第一次启动,Namenode会加在Fsimage和Edits文件到内存,并执行编辑日志中的各项操作,这样Namenode中就有了完整的元数据系统,此后Namenode开始监听Datanode和客户端的请求。
-
(2)客户端发起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请求。
-
(3)NameNode记录操作到编辑日志edits_inprogress_00 ( inprogress表明当前使用的日志文件)
-
(4)NameNode在内存中对数据进行增删改。
2.第二阶段:Secondary NameNode工作
红色序号
-
(1)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触发操作的条件有定时和Edits文件是否写满。
-
(2)Secondary NameNode请求执行CheckPoint。
-
(3)NameNode滚动正在写的Edits日志。
生成Edits_001和Edits_inprogress_002文件,Edits_001是当前编辑日志的副本,稍后将复制到2NN(Secondary NameNode),Edits_inprogress_002
则是一个空文件,用于此后编辑日志的记录。
-
(4)将滚动前的编辑日志Edits_001和镜像文件Fsimage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
-
(5)Secondary NameNode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并合并。
-
(6)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
(7)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
(8)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
NN和2NN工作机制详解:
Fsimage:NameNode内存中元数据序列化后形成的文件。
Edits:记录客户端更新元数据信息的每一步操作(可通过Edits运算出元数据)。
NameNode启动时,先滚动Edits并生成一个空的edits.inprogress,然后加载Edits和Fsimage到内存中,此时NameNode内存就持有最新的元数据信息。Client开始对NameNode发送元数据的增删改的请求,这些请求的操作首先会被记录到edits.inprogress中(查询元数据的操作不会被记录在Edits中,因为查询操作不会更改元数据信息),如果此时NameNode挂掉,重启后会从Edits中读取元数据的信息。然后,NameNode会在内存中执行元数据的增删改的操作。由于Edits中记录的操作会越来越多,Edits文件会越来越大,导致NameNode在启动加载Edits时会很慢,所以需要对Edits和Fsimage进行合并(所谓合并,就是将Edits和Fsimage加载到内存中,照着Edits中的操作一步步执行,最终形成新的Fsimage)。SecondaryNameNode的作用就是帮助NameNode进行Edits和Fsimage的合并工作。
SecondaryNameNode首先会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触发CheckPoint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定时时间到和Edits中数据写满了)。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SecondaryNameNode执行CheckPoint操作,首先会让NameNode滚动Edits并生成一个空的edits.inprogress,滚动Edits的目的是给Edits打个标记,以后所有新的操作都写入edits.inprogress,其他未合并的Edits和Fsimage会拷贝到SecondaryNameNode的本地,然后将拷贝的Edits和Fsimage加载到内存中进行合并,生成fsimage.chkpoint,然后将fsimage.chkpoint拷贝给NameNode,重命名为Fsimage后替换掉原来的Fsimage。NameNode在启动时就只需要加载之前未合并的Edits和Fsimage即可,因为合并过的Edits中的元数据信息已经被记录在Fsimage中。
停止集群,重新格式化测试
可以重新初始化自己的HDFS,然后做一些测试。
1.关闭yarn(在102上): sbin/stop-yarn.sh
2.在101上:sbin/stop-dfs.sh
3.在101,102,103上 :rm -rf data/ logs/
4.重新格式化hdfs: bin/hdfs namenode -format
5.启动hdfs : sbin/start-dfs.sh
Fsimage和Edits的解析
- 查看Fsimage文件
语法:
hdfs oiv -p 文件类型 -i镜像文件 -o 转换后文件输出路径
示例:
hdfs oiv -p XML -i fsimage_0000000000000004396 -o /opt/hadoop-3.1.2/dfs/name/current/fsimage.xml
- 查看Edits文件
语法:
hdfs oev -p 文件类型 -i编辑日志 -o 转换后文件输出路径
示例:
hdfs oev -p XML -i edits_inprogress_0000000000000004399 -o ./ed.xml
CheckPoint时间设置
(1)通常情况下,SecondaryNameNode每隔一小时执行一次。
[hdfs-default.xml]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3600</value>
</property>
(2)一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3当操作次数达到1百万时,SecondaryNameNode执行一次。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name>
<value>1000000</value>
<description>操作动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name>
<value>60</value>
<description> 1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
NameNode故障处理
NameNode故障后,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恢复数据。
方法一:将SecondaryNameNode中的数据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
- kill -9 NameNode进程
- 删除NamenNode存储的数据
- 拷贝SecondaryNamenode中的数据到原namenode存储数据目录
- 重新启动namenode
方法二:使用-importCheckpoint选项启动NameNode守护进程,从而将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拷贝到NameNode目录中。
- 修改hdfs-site.xml中的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120</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ame.dir</name>
<value>/opt/module/hadoop-2.7.2/data/tmp/dfs/name</value>
</property>
-
kill -9 NameNode进程
-
删除NameNode存储的数据
-
如果SecondaryNameNode不和NameNode在一个主机节点上,需要将Secondary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平级目录,并删除in_use.lock文件
-
导入检查点数据(等待一会ctrl+c结束掉)
bin/hdfs namenode -importCheckpoint
-
启动NameNode
sbin/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