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自动化”文章,核心内容如下:
复杂事情简单化的首要法则是分解,将复杂事情拆分成小目标完成;简单事情标准化需抽象底层规律和框架,多问为什么,依据共性问题实现标准化;标准事情流程化可借鉴飞机起飞前的检查工作,把有前后顺序或因果关系的日常工作固化为流程,使其成为习惯;流程事情自动化需以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为积淀。
文章的其中几个评论观点:“这些只是文字废话,实际都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围绕这些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在许多情况下非常普遍。但是,这不是同一件事情,这种现象可能是自我本身问题,也可能是刻意为之。为什么说刻意为之,可参考《黑厚学》中的补锅法。其方法的核心是“通过主动制造或扩大问题,再以“解决问题者”的姿态出现,从而获取利益或掌控主动权。”
从我们自身出发,只论事不论人,为什么给到我们的感受是在将简单的事复杂化。
知识不足及思考不全面
作为一线员工,我们通常在某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能力,处理领域内事务时游刃有余。然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具有跨领域属性—— 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可能同时涉及技术、市场、用户需求等多个维度。但我们习惯用单一领域的成功经验直接套用,忽视不同领域的底层逻辑差异。
这种思维定式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缺乏全局视角,没有系统梳理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因果关系;二是批判性思维不足,面对新问题时,因过度依赖过往经验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在他人引导下偏离方向,最终陷入低效循环。
例如,明白一件事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输入、工具与技术、输出。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我们没有从整体出发,梳理问题的各个要素,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就会导致问题复杂化。
缺乏沟通及把控能力
再简单的任务,也需要通过协作完成。而沟通一旦出现偏差,就会让事情走向复杂:
表达不清:用专业术语或冗长的描述传递信息,导致核心内容被淹没;
理解错位:未确认对方是否真正理解,或回避分歧,使问题无法暴露;
目标失控:缺乏对沟通结果的把控,如一场会议讨论后,既无结论也无行动,最终陷入反复无效沟通的怪圈。
羸弱的洞察力和灵活性
资源错配与灵活性缺失,同样是导致复杂化的关键:
- 将任务分配给不擅长的人,却要求达到专业水准;
- 固守过时的经验和流程,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 忽视事物的时效性,要么急于求成,要么过于保守,没有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上述种种问题,就是我们感觉“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根源所在。若想打破困局,可下几个方向着手改善。
知识不足及思考不全面
跨领域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避免仅依赖自己领域的经验。例如,如果你是软件开发人员,也可以学习一些项目管理和用户体验设计的知识。
系统思维:采用系统思维方法,分解问题为小目标逐一解决。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理清思路,确保从整体出发,梳理问题的各个要素,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持续反思:定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工作,记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可复用的知识库,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缺乏沟通及把控能力
明确表达:在沟通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确保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意图。可以采用“三段论”(背景、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陈述。
确认理解:在传达信息后,通过提问或要求对方复述关键点,确保对方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这样可以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有效会议管理:制定明确的会议议程,设定时间限制,并确保每次会议都有具体的行动项和责任人。可以通过站立会议等方式提高效率,确保会议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结果。
缺少洞察力和灵活性合理
分配任务: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当前工作负荷,合理分配任务。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考虑分阶段完成,逐步积累经验,而不是一次性交给不擅长的人处理。
灵活应对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可以通过敏捷开发等方法,快速迭代并优化工作流程,确保计划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试点先行:对于新的方法或技术,可以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试点,验证其可行性后再推广到整个团队或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因过于超前的计划导致无法全面铺开的问题。
总结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自动化”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做事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常常会陷入“简单事情复杂化”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知识不足、思考不全面、缺乏沟通和把控能力、缺少洞察力和灵活性等原因导致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跨领域知识和全面思考能力,加强沟通和把控能力,培养洞察力和灵活性。通过分解复杂任务、标准化简单任务、流程化标准任务,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各项工作,可以作用于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