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webserver的设计与实现

简易webserver的设计与实现

    最近学习IO多路复用的过程中尝试写了一个webserver, 使用Epoll多路复用(边沿触发)+线程池技术, 实现了半同步半反应堆模型. 通过状态机解析http/1.1 GET请求, 可根据请求路径调用自定义接口.这里记录一下设计与实现的过程.
    项目地址

1 编译&运行

    github上的项目是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在bin目录下,运行时cd到bin目录执行./SimpleWebServer即可(注意由于路径问题一定要在bin目录下运行).默认端口55555.

  cd bin
  ./SimpleWebServer

    如果想自己编译的话可以将项目导入clion进行编译(导入前删掉.idea, 使用release模式).或者在项目目录下新建个build文件夹,cd进去使用cmake -DCMAKE_BUILD_TYPE=Release …以及make进行编译(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在bin目录下).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DCMAKE_BUILD_TYPE=Release ..
  make

    如果想自定义端口,自定义api的话需要去src/main.cpp里进行修改,然后重新编译: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ransmission/webserver/WebServer.h"
using std::cout;
using std::endl;

int main() {
    transmission::webserver::WebServer webServer(55555, 16, false);
    ...
    return 0;
}

2 功能展示

2.1 获取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重复多次测试,以检测请求处理的正确性

2.2 文件下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载好的视频是可以正常播放的,可自行测试.

2.3 API调用

    支持根据请求路径调用用户自定义的AP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抓包分析

    以获取图片为例做简单的wireshark抓包分析(为了方便演示我把项目部署到了云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立连接, 三次握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浏览器可能还会发送一个favicon.ico的请求,因此可能有两次连接建立.图中60132端口的请求才是我们的请求.
    获取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k number表示期望对方下一次传输的seq number.可以看到tcp无法判断数据流的边界,也就是说http报文可能会被切分成多份.
    关闭连接, 四次分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访问网页是长链接,因此会有tcp keep-alive.关闭网页后wireshark捕捉到四次分手过程.

3 原理

    这一节介绍webserver的原理.以获取一张图片为例,先看一下基本流程:
   (1) C向S发起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S处理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S将图片发送给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看看并发量升高时会有什么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有10w个长连接,S要为每个sokcet描述符分配一个线程,总共10w个线程.每个线程都会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在并发量较高的场景下系统资源很容易被耗尽.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雇一个"管理员",负责通知我们哪些socket描述符可读/可写,这样只需要维护一个管理员线程就好.这里所说的管理员其实就是epoll.epoll原理推荐看 参考资料[7] .
    有了epoll后S就轻松多了:
    (1) 接收请求报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回复响应报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了epoll,我们可以只用一个线程方便地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然而,为提升处理效率,应充分发挥多核处理器的优势,因此采用线程池并行处理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讨论:线程池容量不一定要严格等于处理器核心数.可以设为核心数+2防止有线程意外宕掉.如果处理任务要和磁盘打交道的话可以设得更多(这样可以使得部分线程在cpu执行时,另一部分线程能够通过DMA与磁盘打交道,提高cpu利用率).这些都取决于实际场景.
    上述框架中,epoll负责收发数据,线程池负责处理数据.这个框架大家习惯叫半同步半反应堆.半同步是指epoll,因为epoll本质上是阻塞的,属于同步IO(windows下的IOCP才是真正的异步IO).半反应堆是指线程池,用于并行处理请求.

4 实现

    接下来开始实现.先来想一下我们要做哪些工作.既然是半同步半反应堆,那么需要一个epoll模块和一个线程池模块.由于涉及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数据交互,需要设计一个buffer模块.因为我们是用的http协议进行通信,需要设计一个http模块进行请求报文的解析和响应报文的制作.最后需要设计一个webserver模块去统筹调度上述模块.
    出于上述考虑,项目结构如下.

  bin
  doc
  include
   |   transmission
   |   |   webserver
   |   |   |   Http.h
   |   |   |   WebServer.h
   |   utils
   |   |   buffer
   |   |   |   Buffer.h
   |   |   concurrence
   |   |   |   ThreadPool.h`
   |   |   nio
   |   |   |   Epoll.h
   |   |   Error.h
  src
  test
  tools
  www

    除了上述模块外,Error模块用做异常处理,bin目录用于存放可执行程序,doc目录用于存放文档,include目录存放头文件,src目录存放源文件,test目录存放测试文件,tools目录存放一些工具,如代码行数统计,压力测试等.www目录存放网页用到的静态资源文件.

4.1 Epoll

    有关epoll的函数原型以及底层设计推荐看 参考资料[8]
    这个模块就是把epoll做了简单封装,方便调用,这理解不详细介绍了.

4.2 线程池

    有关线程池的设计细节推荐看 参考资料[9]
    基本原理是维护一个任务队列queue<task>和一个线程池vector<thread> .每个线程都是一个无限循环,当任务队列为空时wait,不为空时取一个任务执行.每添加一个新任务都会调用notify_one尝试唤醒一个线程.设计细节可以参考项目源码.

4.3 Buffer

    有关缓冲区的设计细节推荐看 参考资料[10]
    为什么需要缓冲区, 来一条请求处理一条不好吗?回想第2节的抓包实验,一条http报文可能会被分为若干tcp分组发送,也就是说EPOLLIN来的数据可能有好几条请求连在一起,甚至可能只有一半请求.只有一半请求的话我们是无法处理的,需要借助缓冲区进行存储,待请求完整时才能继续处理.
    这里参考muduo的设计.拿vector做缓冲区.设置m_readPos和m_writePos两个指针,[0, m_readPos)的数据已从缓冲区读出,[m_readPos, m_writePos)的数据已写入缓冲区,还未读,[m_writePos, buffer size)这段空间是还能继续写入的空间.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itYRswz-1626875028606)(./webserver_pic/buffer.png)]
    当缓冲区没有足够的空间写入时需要扩容.这里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写入的数据总量超过了buffer大小,这时直接对buffer做resize操作就好,resize操作不会影响已写入的数据.另一种情况是写入的数据总量没有超过buffer大小,这时将[m_readPos, m_writePos)这段数据拷贝到缓冲区开头,即[0, m_writePos-m_readPos),并更新m_writePos = m_writePos-m_readPos, m_readPos = 0.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缓冲区频繁扩容,造成空间浪费.
    另外,当缓冲区的数据被一次性全部读出时,设置m_readPos = m_writePos = 0,同样也是为了节省空间.

4.4 Http

    http模块的设计可以参考 参考资料[4] 参考资料[5] 参考资料[6] 这三篇教程.
    http模块要做的事情主要是从输入缓冲区读请求报文,然后处理请求,包括获取相关文件以及调用用户自定义接口,最后将响应报文写到输出缓冲区.
    首先实现请求报文的读取与响应报文的写入:

    // 从readBuffer中读取请求
    // ET模式下WebServer会循环调用这个函数
    ssize_t Http::readRequest(int fd, int *ern) {
        char buffer[65536]; // 内核缓冲区比readBuffer剩余空间大时先存到这里,然后再对buffer进行扩容
        struct iovec iov[2];
        size_t wtb = m_readBuffer.writableBytes();
        iov[0].iov_base = m_readBuffer.nextWritePos();
        iov[0].iov_len = wtb;
        iov[1].iov_base = buffer;
        iov[1].iov_len = sizeof(buffer);
        ssize_t len = readv(fd, iov, 2); // 等于0貌似是对端关闭连接来着,在WebServer里也要断开连接
        if (len < 0) {
            *ern = errno;
        } else if (len > 0) {
            // 这里有的直接改buffer,有的只改下标,不太好看,不过为了效率就这么写吧...
            if (static_cast<size_t>(len) <= wtb) {
                m_readBuffer.writeBuffer_idx(static_cast<size_t>(len));
            } else {
                m_readBuffer.writeBuffer_idx(static_cast<size_t>(wtb));
                m_readBuffer.writeBuffer(buffer, len-wtb);
            }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m_readBuffer.output();
            }
        }
        return len;
    }

    // 将响应报文写入writeBuffer
    // ET模式下WebServer会循环调用这个函数
    ssize_t Http::writeResponse(int fd, int *ern) {
        ssize_t len = writev(fd, m_iov, m_iovCnt); // 这个等于0没什么影响,一般就是内核缓冲区写不进去了
        if (len < 0) {
            *ern = errno;
        }
        else if (len > 0) {
            if (static_cast<size_t>(len) > m_iov[0].iov_len) {
                m_iov[1].iov_base = (char*)m_iov[1].iov_base+(len-m_iov[0].iov_len);
                m_iov[1].iov_len -= (len - m_iov[0].iov_len);
                if (m_iov[0].iov_len != 0) {
                    m_writeBuffer.readBufferAll_idx(); // 相当于清空writeBuffer
                    m_iov[0].iov_len = 0;
                }
            } else {
                m_iov[0].iov_base = (char*)m_iov[0].iov_base+len;
                m_iov[0].iov_len -= len;
                m_writeBuffer.readBuffer_idx(len);
            }
        }
        return len;
    }

    可以看到代码在读写时都用到了io向量,也就是readv和writev函数.io向量可以帮助我们在一次系统调用内实现整个向量的读/写,否则的话要为向量中的每个元素做一次系统调用,影响效率.
    读请求报文的时候用到了一个大小为65536的栈空间,如果读取的内容超过m_readBuffer的大小会将超出的部分暂存在这个栈空间中,然后给m_readBuffer扩容,再将栈空间的数据写入m_readBuffer,从而在每次读取时多读一些数据,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
    写响应报文的时候也用到了包含两个元素的io向量.这两个元素分别表示响应报文的状态行+头部以及响应内容.
    接下来进行请求的处理,包括解析请求报文,获取请求文件/调用用户自定义接口以及生成响应报文.下述内容需要读者对http请求报文, 响应报文格式以及状态码的含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不了解的可以参考 参考资料[4] .
    正如之前说的,m_readBuffer中的http请求可能不完整,也可能有若干条,解析起来比较困难.这里用一个状态机去做这件事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while循环,每次处理请求中的一行数据.循环里面用一个switch判断当前的状态,并交给相应的方法去处理,直到从m_readBuffer中解析出一条请求.之后状态机会执行请求,并制作响应报文,存储在m_writeBuffer中.状体机是http模块的核心,其结构框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结合代码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 处理用户的请求(调用api或读取文件)
    // true表示之后可以发送响应报文了(有错误的话code会相应地设为BAD_REQUEST,INTERNAL_ERROR等),false表示数据不完整,还需要继续等待数据到来
    // userFunction是用户自定义的api
    bool Http::process(std::unordered_map<std::string, std::function<void(Http*)>> *userFunction) {
        // 注意缓冲区里的请求可能不完整,也可能有多条请求,这些都要考虑在内
        // 请求不完整时return false继续等数据就好,维护好状态机的全局状态
        // 多条请求时要在response发完后重新调用process,形成一个环路
        while (true) {
            if (m_state == START) {
                if (!readLine()) {
                    return false;
                }
                m_state = REQUEST_LINE;
            } else if (m_state == REQUEST_LINE) {
                if (!parseRequestLine()) {
                    m_code = BAD_REQUEST;
                    break;
                }
                m_state = HEADER;
                if (!readLine()) {
                    return false;
                }
            } else if (m_state == HEADER) {
                if (m_line.empty()) { // header后一定有个空行,接着根据是否有content进行状态转移
                    if (getContentLength() == 0) {
                        m_state = FINISH;
                    } else {
                        m_state = CONTENT;
                        if (!readLine()) {
                            return false;
                        }
                    }
                    continue;
                }
                if (!parseHeader()) {
                    m_code = BAD_REQUEST;
                    break;
                }
                if (!readLine()) {
                    return false;
                }
            } else if (m_state == CONTENT) {
                // todo
                utils::Error::Throw(utils::Error::SORRY);
            } else if (m_state == FINISH) {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finished" << std::endl;
                }
                break;
            } else {
                m_code = INTERNAL_ERROR;
                break;
            }
        }
        if (m_code == OK) {
            execute(userFunction); // 处理请求
        }
        // 制作响应报文
        addStateLine();
        addHeader();
        addContent();
        return true;
    }

    尽管目前没有实现POST请求的解析,但考虑到content不以\r\n结尾,我没有选择在每次循环开始时调用readLine读取m_readBuffer中的一行数据,而是在每个状态处理完毕后判断是否需要继续readLine.接着依据当前的状态(START, REQUEST_LINE, HEADER, CONTENT, FINISH)调用相应的函数(parseRequestLine,parseHeader以及parseContent),并进行状态转移.HEADER转移时要注意判断Content-Length是否为0(不存在的话也视为0),等于0的话就没必要去解析content了.
    解析过程中如果readLine返回false则说明请求不完整,状态机向上层返回false表示继续等待数据到达.一次解析过程中状态m_state是持久化的,就是说如果当前解析到了HEADER,发现请求不完整返回false,那么下一次数据到达时状态机依然从HEADER状态进行解析.
    解析出一条报文后,若未出现请求格式错误或内部错误则调用execute执行请求. 执行时会先判断请求路径是否与用户自定义的接口相关联(参数userFunction保存了请求路径到用户接口的映射,比如用户写了个helloworld函数,关联到了地址/hello上,那么userFunction这个map中就会保存一条<"/hello", helloworld()>),若无接口关联则尝试获取请求路径对应的文件.若文件存在,且有访问权限,则使用mmap读取文件到m_file中.mmap使得磁盘到用户内存只需要一次拷贝(正常需要磁盘到页缓存再到用户内存两次拷贝).相关原理可以查阅 参考资料11 .具体实现如下:

    // 其实用户api从WebServer那里传参过来也不怎么优雅...
    void Http::execute(std::unordered_map<std::string, std::function<void(Http*)>> *userFunction) {
        if (userFunction->count(m_path) == 1) {
            // 根据路径调用用户api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call user function" << std::endl;
            }
            auto func = (*userFunction)[m_path];
            func(this);
        } else {
            // 使用mmap将文件映射到m_file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read file" << std::endl;
            }
            std::string path = "../www"+m_path; // 我是默认在bin下面运行的,这个路径可以自己改一下
            if (stat(path.c_str(), &m_fileStat) < 0 || S_ISDIR(m_fileStat.st_mode)) {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not found1" << std::endl;
                }
                m_code = NOT_FOUND;
                return;
            }
            if (!(m_fileStat.st_mode & S_IROTH)) { // 权限判断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forbidden" << std::endl;
                }
                m_code = FORBIDDEN;
                return;
            }
            int fd = open(path.c_str(), O_RDONLY);
            if (fd < 0) {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not found2" << std::endl;
                }
                m_code = NOT_FOUND;
                return;
            }
            int* ret = (int*) mmap(nullptr, m_fileStat.st_size, PROT_READ, MAP_PRIVATE, fd, 0);
            if (*ret == -1) {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not found3" << std::endl;
                }
                m_code = NOT_FOUND;
                return;
            }
            m_file = (char*)ret;
            close(fd);
            if (m_debug) {
                std::cout << "[fd:" << m_fd << "] " << "read successfully" << std::endl;
            }
        }
    }

    若出现了错误则生成响应报文告诉用户请求出错,随后断开连接释放所有资源.最后,状态机会依次调用addStateLine,addHeader,addContent制作请求报文保存到m_writeBuffer中,整个Http模块就完成了一次任务.
    上述过程用到了readLine, parseRequestLine, parseHeader以及parseContent, execute, addStateLine, addHeader, addContent等函数.execute函数已经介绍过了, 其余函数涉及一些字符串的查询和正则表达式匹配,可以自行查阅源码.
    至此http模块完工.回顾一下,我们用io向量读写缓冲区;用状态机从m_readBuffer中解析请求报文,处理请求(根据请求路径调用用户接口/用mmap读取请求文件),并生成响应报文到m_writeBuffer中.不过目前整个项目还无法运作,我们还未将各个模块整合到一起.最后的统筹调度工作交给webserver模块完成.

4.5 webserver

    如下面的代码所示,webserver本质上也是个状态机.没有IO事件触发时epoll会阻塞在wait上.当事件触发时,若当前事件的描述符与epoll的描述符相同,则说明要建立新的连接,webserver会调用addUser去accept这个连接,在epoll中为accept到的描述符注册一个新事件,并创建一个http对象负责处理这个连接的请求.当EPOLLIN事件到来时webserver会调用processRead将内核缓冲区的请求报文拷贝到相关http对象的读缓冲区,处理请求,这个过程会创建一个任务,交给线程池去执行.EPOLLOUT事件到来时表示内核缓冲区可写,webserver会调用processWrite将相关http对象写缓冲区的响应报文写入内核缓冲区,这个过程同样也会创建一个任务,交给线程池去处理.EPOLLRDHUP|EPOLLHUP|EPOLLERR表示对端关闭或者出错,此时调用delUser关闭连接,在epoll中删除相应的事件,并删除对应的http对象.

    void WebServer::start() {
        // 由于设置了oneshot每个fd只会被一个线程处理,因此每个事件内部是无数据竞争的
        // 但不同事件间可能有数据竞争,这个在delUser里作了处理(分析一下会发现就delUser会有问题,其余函数都是线程安全的)
        while (!isClosed) {
            if (m_debug) {
                std::cout << "========================================" << std::endl;
            }
            // blocking
            int eventCnt = m_epoll.wait(-1);
            // process events
            for (int i = 0; i < eventCnt; i++) {
                int fd = m_epoll.getFd(i);
                uint32_t events = m_epoll.getEvent(i);
                if (fd == m_fd) {
                    addUser();
                } else if (events & (EPOLLRDHUP|EPOLLHUP|EPOLLERR)) {
                    delUser(fd);
                } else if (events & EPOLLIN) {
                    processRead(fd);
                } else if (events & EPOLLOUT) {
                    processWrite(fd);
                } else {
                    utils::Error::Throw(utils::Error::EPOLL_UNEXPECTED_ERROR);
                }
            }
        }
    }

    addUser,delUser,processRead,processWrite等函数的实现如下:
    (1) processRead & processWrite:

    void WebServer::processRead(int fd) {
        assert(m_users.count(fd) > 0);
        Http* user = m_users[fd];
        assert(user != nullptr);
        if (m_debug) {
            std::cout << "epoll in" << std::endl;
        }
        m_threadPool.addTask([this, fd, user] {
            // read request
            while (true) {
                int ern = 0;
                ssize_t ret = user->readRequest(fd, &ern);
                if (ret < 0) {
                    if (ern == EAGAIN || ern == EWOULDBLOCK) {
                        break;
                    }
                    if (m_debug) {
                        std::cout << "processRead:ret < 0:delete user" << std::endl;
                    }
                    delUser(fd);
                    return;
                } else if (ret == 0) {
                    if (m_debug) {
                        std::cout << "processRead:ret == 0:delete user" << std::endl;
                    }
                    delUser(fd);
                    return;
                }
            }
            // 处理请求
            if (user->process(&userFunction)) {
                // 注意由于设置了oneshot这里要更新一下才能继续使用这个fd
                m_epoll.modFd(fd, m_userEvent | EPOLLOUT);
            } else {
                // 请求不完整,继续等待数据
                m_epoll.modFd(fd, m_userEvent | EPOLLIN);
            }
        });
    }

    void WebServer::processWrite(int fd) {
        assert(m_users.count(fd) > 0);
        Http* user = m_users[fd];
        assert(user != nullptr);
        if (m_debug) {
            std::cout << "epoll out" << std::endl;
        }
        m_threadPool.addTask([this, fd, user] {
            while (true) {
                int ern = 0;
                ssize_t ret = user->writeResponse(fd, &ern);
                if (ret < 0) {
                    if (ern == EAGAIN || ern == EWOULDBLOCK) {
                        break;
                    }
                    if (m_debug) {
                        std::cout << "processWrite:ret < 0:delete user" << std::endl;
                    }
                    delUser(fd);
                } else if (ret == 0) {
                    break;
                }
            }
            if (user->toWriteBytes() == 0) {
                // buffer dirty
                if (user->hasError()) {
                    if (m_debug) {
                        std::cout << "processWrite:has error:delete user" << std::endl;
                    }
                    delUser(fd);
                    return;
                }
                // 短连接时server会在发送完响应报文后关闭连接
                if (!user->isKeepAlive()) {
                    if (m_debug) {
                        std::cout << "processWrite:keep alive:delete user" << std::endl;
                    }
                    delUser(fd);
                    return;
                }
                // 如process中描述的那样, 多条请求时要在response发完后重新调用process,形成一个环路
                user->initNextHttp();
                if (user->process(&userFunction)) {
                    m_epoll.modFd(fd, m_userEvent | EPOLLOUT);
                } else {
                    m_epoll.modFd(fd, m_userEvent | EPOLLIN);
                }
            } else {
                m_epoll.modFd(fd, m_userEvent | EPOLLOUT);
            }
        });
    }

    这里涉及到了与Http模块缓冲区的交互,也是之前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LT(水平触发)模式和ET(边缘触发)模式.LT模式下只要内核缓冲区不为空/不满就持续触发EPOLLIN/EPOLLOUT去通知用户读取/写入,而ET模式下只有缓冲区从空到非空/从满到非满时才会触发一次EPOLLIN/EPOLLOUT去通知用户读取/写入.换言之,LT模式下一次EPOLLIN/EPOLLOUT可以只进行一次read/wirte,这次没有读/写完的话epoll还会继续通知.但在ET模式下不能这样做.假设客户只发了一条请求,服务器完整接受并保存在了内核缓冲区.由于用户缓冲区大小的限制,只有一半请求从内核拷贝到了用户.在这个场景下客户后续不再发送请求,不会再触发EPOLLIN,也就是说另一半请求会一直留在内核缓冲区中读不出来.ET模式需要我们在一次EPOLLIN时循环读取内核数据,直到errorno == EAGAIN, 表示内核缓冲区中已无数据(写的时候一般没什么问题,不过为了效率也采用循环写比较好).另外,ET模式通常是比LT模式高效的,项目也是采用了ET模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此处涉及到了并发,需警惕并发漏洞.庆幸的是,epoll的EPOLLONESHOT选项帮助我们简化了这个问题.设置EPOLLONESHOT后一个事件只会被触发一次,也就是说它触发后只能被一个线程处理(不设置EPOLLONESHOT的话可能会有多个线程同时修改一个Http对象).这样可以保证一个事件不会和自己产生数据竞争.注意要在线程处理结束后重新设置这个事件,不然会影响后续的正常使用.
    另外,在processWrite中还有一些关键设置.一是在发送完响应报文后立即初始化并执行状态机.这样是为了处理上面提到的m_readBuffer中有多条请求的情况.现在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保证所有请求都能得到处理.二是我特别处理了一下请求出错的情况,在发送完响应报文后会关闭连接,保护服务器.关于发送完报文再关闭连接这个操作可以去设置socket的linger,里面可以选择正常FIN,RST或是定时FIN+RST,我用了定时(1s)FIN+RST,毕竟关闭连接时也不想让服务器等太长时间.
    (2) addUser & delUser:

    void WebServer::addUser() {
        struct sockaddr_in address = {};
        socklen_t len = sizeof(address);
        while (true) {
            int fd = accept(m_fd, (struct sockaddr*)&address, &len);
            // 举个例子,fd=4被close以后下次accept的fd可能还是4,也就是说一个序号会被重复利用
            // 因此我没有delete掉Http,而是每次重新初始化,这样空间会耗费一些,但就不用每次都new了,会快一点
            if (fd < 0 || m_userCnt >= MAX_USER) {
                return;
            }
            setNonBlocking(fd);
            if (m_users.count(fd) == 0) {
                m_users[fd] = new Http(fd, m_debug);
            } else {
                Http* user = m_users[fd];
                user->clearBuffer();
                user->initNextHttp();
            }
            m_userCnt++;
            m_epoll.addFd(fd, m_userEvent | EPOLLIN);
            if (m_debug) {
                std::cout << "add user, fd = " << fd << std::endl;
                std::cout << "userCnt = " << m_userCnt << std::endl;
            }
        }
    }

     void WebServer::delUser(int fd) {
        assert(m_users.count(fd) > 0);
        assert(m_users[fd] != nullptr);
        // 由于多个任务可能并发调用delUser,这里会发生数据竞争,所以用了原子变量
        m_userCnt--;
        m_epoll.delFd(fd);
        close(fd);
        if (m_debug) {
            std::cout << "delete user, fd = " << fd << std::endl;
            std::cout << "userCnt = " << m_userCnt << std::endl;
        }
    }

    epoll需要为套接字设置非阻塞模式,addUser中的while(true) accept就是最好的例子.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个死循环只有当accept接受不到新连接时才会跳出,而在阻塞模式下accept接受不到新连接的话会阻塞,会永远卡死在这个地方.同理ET模式的while循环中也会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把所有套接字都设置成了非阻塞模式.
    另外,被释放的套接字编号是可以再次被accept利用的,这时我并没有重新new一个Http对象,而是选择了直接初始化(清空缓冲区+初始化状机).
    addUser, delUser中的m_userCnt可能会被多个线程同时更新,因此要使用原子变量避免数据竞争.由于我们并没有去delete Http对象,因此无需担心m_users的数据竞争.epoll自身是线程安全的,也不需要我们担心.
    至此,项目构建完毕!整体框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压测&对比

    这一节我会用webbence1.5对本文的WebServer(SimpleWebServer), 参考资料[2] 的WebServer(先叫它MPWebServer)以及gin做压测对比,向它们请求同一张图片(40KB).环境是deepin20+AMD R7 4800U+16GB,SimpleWebServer和MPWebServer均开启O3优化.因为没有合适的设备,压测程序和WebServer都放在了本机上.创建100个连接压测5秒
    (1) SimpleWebserver,11400QP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MPWebserver,10400QP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gin,21100QP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差不多是我的两倍,不清楚是不是协程带来的优化,总之后面还会研究一下.

参考资料

[1] https://github.com/qinguoyi/TinyWebServer
[2] https://github.com/markparticle/WebServer
[3] 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游双著
[4] http连接处理(上): https://mp.weixin.qq.com/s/BfnNl-3jc_x5WPrWEJGdzQ
[5] http连接处理(中): https://mp.weixin.qq.com/s/wAQHU-QZiRt1VACMZZjNlw
[6] http连接处理(下): https://mp.weixin.qq.com/s/451xNaSFHxcxfKlPBV3OCg
[7] IO多路复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220699
[8] Epoll: https://blog.csdn.net/baidu_41388533/article/details/110134366
[9] 线程池: https://www.cnblogs.com/lzpong/p/6397997.html
[10] buffer设计: https://blog.csdn.net/daaikuaichuan/article/details/88814044
[11] mmap:https://www.cnblogs.com/huxiao-tee/p/4660352.html

  • 1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 回答1: 简单Web服务器程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设计实现: 1. 确定服务器的基本功能和需求,例如支持的HTTP方法、文件类型、请求处理方式等。 2. 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例如Python的Flask框架、Java的Spring框架等。 3. 设计服务器的路由和请求处理逻辑,包括URL映射、请求参数解析、业务逻辑处理等。 4. 实现服务器的静态文件服务,即能够处理静态文件的请求并返回相应的文件内容。 5. 实现服务器的动态内容服务,即能够根据请求参数生成动态内容并返回相应的内容。 6. 添加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防止SQL注入、XSS攻击等。 7. 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简单Web服务器程序设计实现的基本步骤,具体实现过程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技术栈进行调整和优化。 ### 回答2: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简单web server程序设计实现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简单web server设计实现。 I. 设计 1.考虑web server的基本功能 Web server的基本功能包括解析客户端的HTTP请求、读取静态资源文件(如HTML、JS、CSS、图片等)、响应客户端请求、记录日志等。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些基本功能,并从中找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出一个高效的web server程序。 2.确定web server的开发语言 在设计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例如Java、C++、Python、Go等。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来选择。不同编程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3.确定web server的架构 Web server的架构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常见的web server架构有单线程架构、多线程架构和异步架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如单线程架构适用于并发请求数较低的情况;多线程架构适用于并发请求数较高的情况;异步架构适用于I/O密集型的场景。需要根据实际场景进行选择。 II. 实现 1. 创建Socket 建立服务器需要一个监听的Socket,将它绑定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号,这样服务器就可以监听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2. 接受请求 将监听Socket放在死循环中不断监听客户端的请求,一旦有客户端请求连接,就创建一个新的Socket进行通信。 3. 解析请求和响应 解析客户端请求的HTTP报文,提取出其中的资源文件路径和方法信息、用户信息等。根据请求信息,读取相应的资源文件,将其内容返回给客户端,并且进行HTTP状态响应码、Cookie设置、Header信息添加等操作。 4. 记录日志 在服务端记录日志,可以通过输出流的方式将日志信息写入文件或者控制台中。日志信息通常包括客户端IP地址、请求的资源文件路径、请求时间等信息。 以上就是简单web server程序设计实现流程,当然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安全方面的考虑、性能优化等。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线程安全、多用户连接等问题,需要经过严谨的测试确保服务器程序稳定可靠。 ### 回答3: 简单web server程序是一种基于HTTP协议的服务器程序,能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将相应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实现一个简单web server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需要支持的HTTP协议版本,常用的有HTTP/1.0和HTTP/1.1。为了与客户端建立连接,需要使用TCP协议。 2. 监听端口:web server需要在计算机上的一个端口上监听客户端请求。通常情况下,web server监听标准端口80。如果想要使用其他端口号,也需要在客户端提供访问时指定相应的端口号。 3. 解析HTTP请求:当客户端发送请求时,将触发web server的相应事件。服务器需要解析HTTP请求的报文头部,获得请求的URL、请求方法和协议版本等信息。常见的请求方法有GET和POST。 4. 处理请求:web server需要根据请求的URL路径找到相应的资源,并利用相应的程序对请求进行处理。对于静态资源,服务器可以直接读取文件返回给客户端,对于动态资源,则需要通过调用脚本等程序进行计算,再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5. 构建HTTP响应:web server需要构建HTTP响应,并将其发送给客户端。在响应中需要包含状态码、响应头和响应实体等信息。常见的状态码有200表示成功,404表示资源不存在等。 6. 关闭连接:当响应发送完成后,服务器需要将TCP连接关闭,释放资源。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实现一个简单web server需要考虑很多细节。为了简化操作,可以使用现成的web框架,如Python的Flask、Java的Spring等,这些框架已经实现了许多功能,只需要简单的配置即可开发web应用。同时,为了保证web server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考虑并发处理、错误处理、安全认证等问题。因此,实现一个高性能、安全的web server仍然需要专业的开发人员来完成。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