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1. 导论

【1】参考书籍:数字图像处理(第三版),刚萨雷斯,阮秋琦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图像 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应用领域;采样和量化,表示,质量,像素间的一些基本关系。

一、什么是图像
  像素组成的二维排列,可以用矩阵表示。单色(灰度)图像而言,每个像素的亮度用一个数值来表示(0~255)。彩色图像用红绿蓝的三元二维矩阵来表示。
  像素:位置(x,y)+幅值 f(x,y) ;

从图像处理到计算机视觉考虑三种典型的计算处理。
  低级:设计初级操作,如降低噪声的图像预处理、对比度增强和图像尖锐化。以输入输出都是图像为特征
  中级:设计多任务,譬如吧一幅图像分为不同区域或目标的分割,减少这些目标物的描述,以使其更适合计算机处理及对不同目标的分类(识别)为特点。
  高级:设计“理解”已识别目标的总体,视觉认知

二、使用图像处理的领域
  数字图像的应用领域多种多样,区分的最简单方法是根据信息源来分类。最重要的图像能源是电磁能谱,其它包括声波、超声波和电子。
1.电磁波谱辐射为基础的图像。(X射线和可见光谱波段),范围从伽马射线(最高能量)到无线电波(最低能量)。
  a. 伽马射线成像:核医学和天文观测。
  b.X射线成像:医学诊断,血管造影术,计算机轴向断层;工业探测,检测电路板的制造缺陷(如元件缺失或断线),CAT扫描。
  c.紫外波段成像:平板印刷、工业检测、显微镜方法(荧光显微镜)患黑穗病的玉米图像;天文观测(天鹅星座环图像)
  d.可见光及红外波段成像:最多领域涉及。
  遥感,如LANDSAT卫星,从空间获得并传送地球的图像,监测该行星的环境条件。可监测建筑物、道路、植被和穿过城市的主要河流等特征。人口中心地区的图像常被用来评估人口增长和变迁方式、污染及其他有害环境的因素。
  天气观测与预报是多光谱成像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海洋和大气管理卫星
  生产产品的自动视觉检测:典型的图像处理的任务:检测丢失的部件。
  生物特征识别:增强指纹图像,寻找特征,以便自动搜索数据库,寻找潜在的匹配;纸币自动计数、读取序号;汽车自动识别车牌,用于交通监测和监视。
2.微波波段成像
  典型应用是雷达。雷达的独特之处是 在任何范围和任何时间内,不考虑气候、周围光照条件 收集数据的能力。某些雷达波可以穿透云层,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穿透纸杯、冰层和极干燥的沙漠。 许多情况下,雷达是探测地球表面不可接近地区的唯一方法。
3.无线电波段成像
  应用于医学和天文学。医学中,无线电波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
4.其他成像的例子
  声波成像:用于地质勘探、工业和医学。地质应用使用的是低端声波(几百赫兹);超声波用于医学,如B超。

三、分类
  1. 输入输出都是图像
  2. 输入图像,输出提取的属性。

第二章 数字图像基础

  1. 人眼的视觉模型
      三层薄膜保卫者眼睛:角膜与巩膜外壳、脉络膜(前面是睫状体和虹膜)、视网膜。

虹膜:虹膜的收缩和扩张控制着进入眼睛的光量,虹膜的中间(瞳孔)的直径可变。
晶状体:吸收大约8%的可见光谱,对短波长的光有较高的吸收率;晶状体含有较其他组织都多的蛋白质,可吸收红外光和紫外光。
视网膜:它上面有两类光感受器,锥状体和杆状体。
  锥状体————视网膜中间的中央凹对颜色高度敏感,可分辨图像细节,每个锥状体都连接到自身的神经末梢。——白昼视觉
  杆状体————几个连接到一个神经末梢,感受细节的能力变弱,给出视野内的一般的总体图像,没有颜色感觉,而对低照明度敏感。————暗视觉
2. 图像的质量
  灰度————灰度级256级 或 16级灰度
  对比度————反映一幅图像中灰度方差的大小
  分辨率————图像细节的能力(空间分辨率 + 灰度分辨率(灰度级数)) 空间分辨率——单位长度内的像素点DPI
图像质量评价:计算恢复图像偏离原始图像的误差来衡量恢复图像的质量,如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

3 . 获取图像
  使用单个传感器获取图像、或条带传感器,或传感器阵列,如CCD传感器

  题外:20世纪40年代MIT林肯实验室出版的一套28本雷达丛书,对近代电子科学、特别是对雷达技术的推动作用。电子出版社成立了一个“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项目组,收集了230余种通信教材和参考书的详细资料,从中精选了40多种,内容丰富,涵盖了电路理论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通信系统、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既可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CCD图像传感器

  感光耦合组件,(英语:Charge-coupled Device,缩写:CCD),是一种集成电路,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电容,能感应光线,并将视频转变成数字信号。经由外部电路的控制,每个小电容能将其所带的电荷转给它相邻的电容。CCD广泛应用在数字摄影、天文学,尤其是光学遥测技术(photometry)、光学与频谱望远镜,和高速摄影技术如幸运成像。
  CCD是于1969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所发明的。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视频电话和半导体气泡式存储器[1]。将这两种新技术结起来后,博伊尔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设备,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组件”(Charge “Bubble” Devices)。这种设备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便尝试用来做为记忆设备,当时只能从寄存器用“注入”电荷的方式输入记忆。但随即发现光电效应能使此种组件表面产生电荷,而组成数字视频。
  1971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已能用简单的线性设备捕捉视频,CCD就此诞生。有几家公司接续此一发明,着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飞兆半导体、美国无线电公司和德州仪器。其中飞兆半导体的产品率先上市,于1974年发表500单元的线性设备和100x100像素的平面设备。
  2006年元月,博伊尔和史密斯获颁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发的Charles Stark Draper奖章,以表彰他们对CCD发展的贡献。2009年10月两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CCD的工作原理

注:参考传感器教材的图像传感器部分,MOS管组成的CCD原理
  在一个用于感光的CCD中,有一个光敏区域(硅的外延层),和一个由移位寄存器制成的传感区域(狭义上的CCD)。
图像通过透镜投影在一列电容上(光敏区域),导致每一个电容都积累一定的电荷,而电荷的数量则正比于该处的入射光强。用于线扫描相机的一维电容阵列,每次可以扫描一单层的电容;而用于摄像机和一般相机的二维电容阵列,则可以扫描投射在焦平面上的图像。一旦电容阵列曝光,一个控制回路将会使每个电容把自己的电荷传给相邻的下一个电容(传感区域)。而阵列中最后一个电容里的电荷,则将传给一个电荷放大器,并被转化为电压信号。通过重复这个过程,控制回路可以把整个阵列中的电荷转化为一系列的电压信号。在数字电路中,会将这些信号采样、数字化,通常会存储起来;而在模拟电路中,会将它们处理成一个连续的模拟信号(例如把电荷放大器的输出信号输给一个低通滤波器)。

图像传感器:对光敏阵列元件具有自扫描功能的摄像器件。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