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取自笔者书稿《编程语言发展历史》
赋值运算符是编程语言最基础的运算符,其发展历史也非常有趣。最早的赋值语句就是使用等号“=”来表示,一些语言为了让赋值运算在数学形式上更加严谨(形如“x = x + 1”的表达式在数学上不成立),将赋值运算符改为“:=”表示,这类语言以ALGOL、Simula、Pascal、Ada、Smalltalk为代表。
很多语言的赋值和比较两个运算符的形式是不同的,但也有例外。在MySQL中,“:=”和“=”都能用于赋值,“=”也是比较运算符,其语义取决于运算符的上下文。PL/I 语言的比较和赋值都是“=”,其具体的含义也取决于运算符的上下文。很多编程语言的赋值表达式都会返回表达式的值,这种做法在一些场景下能简化代码,但如果在if语句中将“==”笔误写为“=”时则很难排查发现问题,于是一些语言(如Python、Swift)规定赋值表达式不返回表达式的值来避免这个问题。
ALGOL 58首先让“:=”具有声明变量的语义,Python 3.8引入赋值表达式运算符(又被形象地称为海象运算符)“:=”,支持将表达式的值赋值给尚不存在的变量,并返回变量值(Python的“=”运算符不返回表达式的值),Go语言也将声明并赋值运算符定为“:=”。这些设计让“=”和“:=”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具有赋值的语义,而“:=”更进一步还具有声明变量的额外语义,简化了支持类型推导语言声明变量的代码形式,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中,赋值甚至被分成两种场景:阻塞赋值采用“=”运算符,而非阻塞赋值采用“<=”。
图1-1展示了主流编程语言中赋值与相等运算符的发展历史。
赋值与相等运算符的变迁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从编写不便到便于编写,再到不容易出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编程语言许多语法特性的发展的缩影,揭示了编程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
截取片段进行分享,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这类历史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