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蕖留梦》是叶嘉莹的口述自传,由张候萍撰写,全书以“谈诗忆往”为核心,将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与古典诗词深度融合,展现了她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与精神世界。以下是内容的详细说明:
一、全书架构与核心内容
全书共九章及“结束的话”,按时间与主题交织展开:
-
回溯家世(第一章)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叶赫那拉氏家族,后改姓叶。家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她的诗词根基。书中详细描述了童年时背诵《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的经历,以及父亲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如何塑造了她早期的价值观。例如,她回忆幼年在四合院中背诵李白《长干行》时,家人笑她“坐愁红颜老”的场景,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童真的交融。 -
少年读书(第二章)
叶嘉莹17岁考入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这一阶段的内容聚焦于她在战乱中坚持求学的经历,以及顾随对她的深远影响。顾随“神行”的讲课风格(如从诗词中引申出生命哲理)使她领悟到“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的人生态度。她记录了顾随对《论语》“士志于道”的阐释,以及自己通过背诵《论语》克服性格急躁的过程。 -
恩师顾随(第三章)
本章详述叶嘉莹与顾随的师生情谊。顾随不仅传授诗词技艺,更以禅宗思想启发她对生命的体悟。例如,顾随讲“透网金鳞”的典故,教导她超越世俗束缚;他强调“修辞立其诚”,要求诗词需有真实生命体验。叶嘉莹珍藏顾随的八本听课笔记,视其为“宇宙之唯一”,并在书中引用顾随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的精妙解读。 -
长路漫漫(第四章)
讲述叶嘉莹1948年随夫迁台后的艰难岁月。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三年,她带着幼女寄居亲戚家走廊,靠教书维持生计。书中披露了她在台湾被捕入狱的经历,以及创作《转蓬》诗“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的心境。这一时期,她通过讲授《论语》和古典诗词支撑精神,逐渐在台大、淡江大学等校建立学术声誉。 -
漂泊北美(第五章)
1966年,叶嘉莹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讲学,后定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她描述了在异国用英文讲授中国诗词的挑战,以及与海陶玮教授合作研究的经历。书中提到她如何将西方符号学、诠释学理论融入古典诗词研究,提出“弱德之美”等创新概念。例如,她分析辛弃疾词“峡束苍江对起”时,结合词人壮志与现实矛盾,展现中西文论互鉴的深度。 -
结缘南开(第六章)
1979年,叶嘉莹回国讲学,与南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她描述了在南开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的历程。书中特别提到她在马蹄湖畔讲授诗词时的场景,以及学生们“惊为天人”的反响——她打破传统阶级分析法,以“兴发感动”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生命力量。 -
研读治学(第七章)
系统梳理叶嘉莹的学术思想发展。她早年从个人情感出发解读诗词(如《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后转向中西理论结合的研究(如《温庭筠词概说》)。书中首次披露她为何选择王国维作为研究起点,以及如何通过《灵谿词说》等著作构建“感发作用”的诗学体系。她强调诗词研究需“以生命体悟生命”,例如分析陶渊明《饮酒》时,结合马斯洛心理学阐释诗人的自我实现。 -
良师益友(第八章)
记述与顾随、台静农、郑骞、徐复观、杨振宁等文化界人士的交往。例如,她与徐复观通过书信探讨“比兴”理论,与杨振宁因教会学校背景建立“半同”之谊。书中还提到她与宋淇的文字因缘——宋淇曾邀她赴港大任教未果,但持续支持她的学术事业,两人通过《译丛》合作推动词学传播。 -
结束的话
叶嘉莹回顾一生,首次详述婚姻生活。她以王安石“风吹瓦堕屋”的诗句表达对丈夫的理解与宽容,坦言“天壤之间竟有王郎”的遗憾。同时,她总结自己“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的哲学,并强调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意义:“诗词能唤起人们不死的心灵”。
二、诗词解读与生命体悟
书中贯穿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的独特诠释,体现“以生命解诗”的特质:
- 感发作用:她认为诗词的核心是“兴发感动”,例如讲韦庄《思帝乡》时,引申出“追求理想需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精神”,鼓励学生超越功利。
- 弱德之美:在分析李清照、朱彝尊等人的作品时,她提出“弱德”概念,指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含蓄隐忍的品格,如解读辛弃疾词时,结合其壮志难酬的遭遇,揭示词中“欲飞还敛”的张力。
- 中西互鉴:她引入西方理论(如符号学、接受美学)分析中国诗词,例如用“双重性别”理论解读温庭筠词的女性化书写,同时强调需以中国文化为根基。
三、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个人生命史:叶嘉莹的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从战乱、政治动荡到文化复兴,她的坚韧与担当展现了“士”的精神。
- 学术贡献:她构建了以“感发”为核心的诗学体系,推动古典诗词研究从传统评点向现代学术转型。
- 文化传承:通过教学与著作(如《唐宋词十七讲》《给孩子的古诗词》),她将诗词之美传递给大众,被誉为“穿裙子的士”。
四、特色与影响
- 口述风格:全书以叶嘉莹的口吻叙述,语言质朴而深情,穿插诗词吟诵与人生感悟,如同一部“流动的诗词课”。
- 情感共鸣:她毫不回避苦难(如丧女之痛、婚姻不幸),但始终以诗词化解悲苦,例如哭女诗《挽大女儿》中“二十七年一梦中”的哀婉与超脱。
- 国际视野:在北美讲学期间,她努力搭建中西文化桥梁,将中国诗词的“弱德之美”与“兴发感动”传递给西方学界。
《红蕖留梦》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古典诗词的生命启示录。叶嘉莹以“红蕖留梦”自喻,既呼应了她的身世(生于荷月,小名荷),也象征着她将一生心血融入诗词传承的精神追求。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把这扇门打开。”
《红蕖留梦》是叶嘉莹的第一本传记,由她本人口述,张候萍撰写。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
- 2000年,张候萍首次提出要为叶嘉莹写一册《口述自传》,被叶嘉莹拒绝,原因包括她自觉平凡无可称述、天性羞怯不习惯于展露自己以及对往事记忆模糊等。
- 2001年,南开大学主办培训诗词教师的暑期讲习班,在热烈的气氛中,张候萍邀徐晓莉女士一同劝说叶嘉莹,叶嘉莹最终答应接受访问。此后张候萍经过多年访谈、收集资料、补充修订,于2013年完成该书。
书名由来
- “红蕖留梦”四字出自叶嘉莹写的一首小词《浣溪沙》,其中有“红蕖留梦月中寻”一句。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荷一名芙蕖,所以“红蕖”可以自喻,“留梦”则指对往事如梦的追忆。后来在出版时,又加上了副标题“叶嘉莹谈诗忆往”。
内容架构
- 人生经历回顾:全书共九章,前六章按时间顺序分阶段追述叶氏一生经历,包括家世、青少年、大学、台湾时期、北美时期、回国等阶段,展现了她从出生到近年的人生轨迹。从北京的书香世家出生,到经历战乱、亲人离世、婚姻变故、漂泊海外等种种经历,叶嘉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
- 学术思想总结:第七章对其学术思想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述了她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独特见解和贡献,如对诗词中感发生命的体悟、对中西文学理论结合的探索等。
- 师友交游记述:第八章记述了前几章中未能提及的师友交游,展现了她与众多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和学术交流,如与恩师顾随的师生情谊,以及与其他学者、诗人的交流互动等。
- 个人总结与追述:“结束的话”部分是叶嘉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并对之前很少提及的婚姻生活作了一些追述,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她的人生。
书籍价值
- 文学价值:书中穿插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和感悟,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诗词的梦幻世界,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 人生启示:通过叶嘉莹的讲述,读者可以看到她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她以诗词为支撑,度过了少年丧母、白色恐怖、晚年丧女等重重难关,这种精神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让人们明白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如何坚守自己的热爱和追求。
- 历史意义:叶嘉莹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现代的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她的经历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文化传承价值: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读与教学,她的故事展现了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生命之间的深层互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