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地理上,“三秦”“三晋”分别是陕西省与山西省的传统别称,它们的由来既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分裂有关,也与汉代及以后行政区划的演变息息相关。
一、“三晋”——山西的古称
1. 战国“三家分晋”
“晋”原为春秋强国,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晋,史称“三家分晋”——即战国时期的赵、魏、韩国三国,合称“三晋”(搜狐)。
2. 地理范围演变
最初“三晋”泛指这三国的故地,范围涵盖今山西大部及周边地区;因原晋国都城(太原盆地)位于今山西,故“三晋”逐渐成为山西省的代称,相当于“晋地”之意(三六零文库)。
3. “表里山河”之屏障角色
山西地形“表里山河”——西有太行山,东连华北平原,成为中原屏障与交通要冲。《三晋处处是关山》指出,自秦汉以来,三晋地区一直承担防卫中原的重任,强化了其地名认同(地理360)。
4. 晋国复名与省名
西汉置郡县后,山西核心区域多属太原、代郡;晋国故地与当地士族对“晋”字情有独钟,司马氏与后晋政权亦因山西根基命名,进一步固化了“三晋”在地名上的独特地位(gjrwls.com)。
二、“三秦”——陕西的古称
1. 楚汉相争中的“三秦王”
秦朝灭亡后,项羽为防范刘邦,西分关中——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使关中地区暂由三位“秦王”分治,史称“三秦”(搜狐)。
2. 汉代“三辅”与秦地称谓
汉高祖建立汉朝,沿用秦地设置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统称“三辅”;但民间仍惯用“三秦”来泛指关中旧地,渐演化为陕西别称(搜狐)。
3. “三秦”字面与地域
“三秦”最初仅指潼关以西的关中谷地,后随着关中、陕南、陕北三路的文化差异,也被用来划分陕西南北三部分,成为对全省的概括性称谓(知乎专栏)。
4. 历史沿用与文化认同
《史记·项羽本纪》已有“还定三秦”记载,表明“三秦”称谓自西汉即已形成;此后多见于史书与地理文献,成为陕西人自称及外界对该区的传统称呼(长安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