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清史稿》读书笔记
一、《清史稿》概述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任馆长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它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记载了296年的历史 。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字数在八百万字以上 。其史料征引丰富,对旧国史馆资料与清宫的档案文书、图籍都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征用取材,具有相当意义上的清史研究价值。
二、成书背景
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官修前朝正史的制度与传统,目的是确立本朝政权的合法性,并对前朝君臣人事盖棺定论,这一传统延续至清初,成就了《二十四史》。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为了以文事饰治,确立北洋政府统治的“合道性”,于1914年3月9日下令开设清史馆,希望“踵二十四史沿袭之旧例,成二百余年传信之专书,用以昭示来兹,导扬盛美” 。他派遣秘书聘用前清大官僚赵尔巽为史馆总裁(后改称馆长)监修清史。
当时,修撰清史在时人心中看法复杂。袁世凯政府组成人员中前清旧臣居多,不乏故国遗老,他们不满革命者对清廷之失的揭露,期望通过修史在承认清朝覆亡的基础上表彰其功业。袁世凯也有意借此笼络人心,维系世道纲纪。
三、编纂人员
《清史稿》的主要编者如赵尔巽是汉军正蓝旗籍,同治进士,袁世凯称帝时为“嵩山四友”之一;柯劭忞是山东胶县人,光绪进士,为《清史稿》出力甚多;金梁是满洲正白旗人,光绪进士 。除名誉总纂、纂修顾问等,清史馆实际受聘者131人,实际到馆工作者前后约90余人,撰稿者68人,收掌、提调等30余人 。馆内编辑人员有三个特点:一是遗臣居多,熟悉清朝典制但立场偏向清廷,半推半就地反对革命;二是文人为主,国学底蕴深厚,但保留了传统儒学糟粕观念,导致诸多史事错误;三是关系密切,编纂队伍父子相随、兄弟相从、师生相望、同学相应,能在艰难背景下坚持十四年之久。
四、成书过程
1914年,北京政府国务院呈文申请特设清史馆,袁世凯允诺,聘请赵尔巽为馆长,并由馆长聘用百余名人员,将馆址设在东华门内前清国史馆旧址,9月1日正式开馆修史 。《清史稿》作者通过自行搜集材料或摘抄、综述前人成著来撰写,材料大多取自《清实录》《大清会典》《清代方略全书》《国史列传》及各种档案文献与私人著述,于1920年写成初本。
编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初稿阶段:开馆初期经费充裕,国史馆资料多,成稿较多,但存在代撰、“无总览之人”、冗文等问题,稿件质量良莠不齐。张勋复辟后,清史馆一度停摆,恢复后编纂工作受影响。
- 统稿阶段:1922年初针对第一阶段问题商定统稿事宜,但未能统一工作标准、议定凡例等重要问题。时局动荡,馆内经费无出,仅能对列传进行统稿。
- 聚稿刊行阶段:1926年初,赵尔巽因年老力衰且恐京师动荡,向张作霖、张宗昌等筹集款项讨论发刊。史稿未经总阅审定,错漏百出,馆内人员多有不满,但仍分工预定三年终审定稿。半年后,赵尔巽病急心急,联系袁金铠发刊。袁金铠召金梁为总校正式刊印。赵尔巽死后,柯劭忞与袁金铠、金梁不合,金梁径取初稿付印,共印1100部,金梁私携400部往东北并私自修改,加入张勋、康有为传、删改《艺文志》等内容在关外发行,是为“关外本”。原史馆同人不满金梁所为,抽改关内印本,是为“关内本” 。
五、内容架构
(一)本纪
本纪共二十五卷,记载了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宣统帝溥仪等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重大政治决策、在位期间的主要事件等,勾勒出清朝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全书的纲领。例如在太祖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努尔哈赤如何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的过程,展现了清朝崛起的开端 。
(二)志
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涵盖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刑法、艺文等多个方面,对清朝的典章制度、自然现象、文化学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如《天文志》记载了清代的天文观测成果等;《食货志》则对清朝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方面的情况有详细记录 。
(三)表
表共五十三卷,包括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这些表以简明的形式梳理了各种人物、官职、事件之间的关系,方便读者查阅和对比,如《大学士年表》清晰呈现了清朝历任大学士的任职情况 。
(四)列传
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包括后妃、诸王、诸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烈女、土司、藩部、属国等各类人物,展现了清朝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像《曾国藩传》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等方面的作为 。
六、优点
(一)史料丰富
广泛征用旧国史馆资料与清宫的档案文书、图籍等,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例如在记载清代的政治制度时,参考了众多官方文件,使得对官僚体系、科举制度等的描述较为准确和详尽 。
(二)反映时代变化
在体例上有一定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如《交通志》记载铁路、轮船、电报、邮政;《邦交志》记载清朝与世界各国的外交,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
(三)人物事迹较为全面
列传涵盖众多人物,为研究清朝社会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状况。如通过对一些地方官员传记的研究,可以知晓当地的治理情况和社会风貌 。
七、缺陷
(一)政治立场问题
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心态重,反对辛亥革命。对清末革命活动少写或不写,如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民报的出版、辛亥前的起义活动等几乎未记载,甚至诬蔑辛亥革命,反对民国 。
(二)史实错误
- 由于清朝档案未清理,修史者只能依据原国史馆稿件和有关史籍,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导致很多史实记载不准确。如在一些战争的记载中,对兵力部署、战争过程的描述存在偏差 。
- 修史者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将一些不相关内容错误归类,如把某些科技方面的内容塞进不合适的篇章,显得不伦不类 。
- 人名、地名、年月日的错误遗漏比比皆是。经学者校勘,如对《清史稿·李鸿章传》校勘,全文约八千字,错误或有问题的地方共二十六处,错误率达3.1% 。
(三)繁简失当
部分内容过于简略,重要事件轻描淡写;而有些地方又过于繁琐,堆砌材料 。
(四)体例不一
虽然大体依照《明史》体例,但实际编纂中未能较好统一,在志、传、表等部分的编写规则上存在混乱情况 。
(五)封建糟粕
列女传中大多记载丈夫早死、守节不嫁或夫死殉节的妇女,宣扬纲常礼教、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毫无可取之处 。
八、后世影响及评价
《清史稿》出版后翌年,即1929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文国民党行政院,建议禁止《清史稿》的发行,认为此书“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 。从历史专业角度看,它存在严重问题,不能完全当作正史使用。但它毕竟保存了大量清代历史资料,为后续的清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后世学者在研究清史时,虽不能盲目依赖《清史稿》,但可通过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辨析,去伪存真,挖掘出真实的历史信息 。许多关于清史的研究著作都会参考《清史稿》的内容,并对其错误和不足进行批判和纠正,推动了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