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半(2年4个月),我又回来研究生成技术了。以前学习研究GAN没结果,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应用产品上,结果就放弃了,现在基于diffusion的技术又把生成技术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自己又来研究学习这方面的东西了。现在看来,以前还是自己自我定位不清晰,想搞研究,搞出研究成果来,自己能力不够,也没人带,搞不了;然后格局不够,对事物曲折变化认识不够,坚持力也不够。现在就还是面向应用进行学习研究了。当时的GAN生成效果还差一截,但是现在的完全能够达到真实效果了,并且技术使用难度也没那么大,应该能做成受欢迎产品级的效果了。
一、基本概念
扩散模型 diffusion
当前主要有四大生成模型:生成对抗模型、变微分自动编码器、流模型以及扩散模型。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是当前深度生成模型中新SOTA。
不止于图像生成:
从连续到离散,计算机视觉,语音生成,NLP、波形信号处理、多模态建模、分子图建模、时间序列建模、对抗性净化等都有出色表现。
做研究的话:
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者都不需要理解扩散模型的数学本质,更需要的是对扩散模型的原理的经验化理解,从而应用到research里面去。
基本数学原理:
它的原理相当复杂,很多数学推导。然后一些具体的东西也不用知道,以俺们的水平,知道了也不能根据原理推导出什么性质,从而帮助做什么提升性工作。要知道其性质,只能直接从经验角度走,以及看网上的资料了。
下面的可以不看吧
视频教程好一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14y1Y7xa/?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9&vd_source=832fdd9b4041ab8d66be70be56266213
diffusion model 最近在图像生成领域大红大紫,如何看待它的风头开始超过 GAN ? - 路橙LuChengTHU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012286/answer/2533146567
从最开始说起,深度学习就是拟合概率函数,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到大量参数,来拟合这个函数。(现实中很多的智能任务就是在计算一个概率函数?)
一般的深度学习任务,输出维度很低。
比如图片分类,拟合输入数据到输出分类这么一个函数。
注意到这里图片数据是多维的,这是一个多维到一维的函数,单值函数。
而生成模型则是反过来,输入低维数据,得到高维数据,这个可以叫做结构化学习?
这里生成对象可以是不同的东西,图片矩阵,文字序列都可以,需要具体控制。
输入的低维数据就代表要生成对象的特征,比如狗,黄色的狗到图片,狗为主题到一篇文章。然后生成过程就交给深度学习模型去拟合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35430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98569 这篇文章最好
我们看回生成模型到底是个啥。我们拿到一批样本(比如图片,称为 X ),想要学到它的分布p(X),这样就能同时学到没被采样到的数据了,用这个分布 p(X) 就能随意采样,然后获得生成结果。(这里怎么采样?高维空间上X值在某些点概率很大,某些点概率很低,但是这样采样没有意义。)。于是这里引入一个隐变量Z,就是前面说得特征,高维数据在低维空间的流形。不妨假设Z服从正态分布,然后根据Z来生成X。Z和X具有一个条件概率关系p(X|Z) ,然后利用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计算得到p(X),从而学习到X的分布,同时得到特征隐变量z和x的关系。
这个条件概率p(X|Z) 就描述了一个由 Z 来生成 X的模型,约等于生成器G。
于是,从VAE和GAN,他们都是从隐变量 Z(对象特征)生成目标数据X,但是实现上有所不同。
更准确地讲,它们是假设了Z服从某些常见的分布(比如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训练一个模型G,这个模型将原来的概率分布映射到训练集的概率分布,即X‘=g(Z)。也就是说,它们的目的都是进行分布之间的变换。
最后当然是希望促使模型得到的分布 X’ 和目标分布 X尽量接近。这个就是生成模型的难题,如何判断生成分布与真实分布的相似度,因为我们只知道两者的采样结果,不知道它们的分布表达式。
那现在假设Z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那么我就可以从中采样得到若干个 Z1,Z2,…,Zn,然后对它做变换得到 X̂1=g(Z1),X̂2=g(Z2),…,X̂n=g(Zn),我们怎么判断这个通过 G 构造出来的数据集,它的分布跟我们目标的数据集分布是不是一样的呢?
有读者说不是有 KL 散度吗?当然不行,因为 KL 散度是根据两个概率分布的表达式来算它们的相似度的,然而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的表达式。
GAN的做法就是直接把这个判断方法也用神经网络学习过来就行,边生成边训练。但是仍然有问题,后面讲到。
而VAE 则使用了一个精致迂回的技巧。
VAE的核心:
其实,在整个 VAE 模型中,我们并没有去使用 p(Z)(先验分布)是正态分布的假设,我们用的是假设 P(X|Z) (后验分布)是正态分布。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真实样本 Xk,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专属于 Xk 的分布 p(Z|Xk)(学名叫后验分布),并进一步假设这个分布是(独立的、多元的)正态分布。(我理解这里Z是大Z,代表集合,就是每个z值到x_k的概率形成的分布吧。)
为什么要强调“专属”呢?因为我们后面要训练一个生成器 X=g(Z),希望能够把从分布 p(Z|Xk) 采样出来的一个 Zk 还原为 Xk。
如果假设 p(Z) 是正态分布,然后从 p(Z) 中采样一个 Z,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 Z 对应于哪个真实的 X 呢?现在 p(Z|Xk) 专属于 Xk,我们有理由说从这个分布采样出来的 Z 应该要还原到Xk 中去。
那我怎么找出专属于 Xk 的正态分布 p(Z|Xk) 的均值和方差呢?找出均值方差就知道分布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思路。
那好吧,我就用神经网络来拟合出来。这就是神经网络时代的哲学:难算的我们都用神经网络来拟合。
于是我们构建两个神经网络 μ k = f 1 ( X k ) , l o g σ 2 = f 2 ( X k ) 来算它们了。我们选择拟合 l o g σ 2 而不是直接拟合 σ 2 ,是因为 σ 2 总是非负的,需要加激活函数处理,而拟合 l o g σ 2 μk=f1(Xk),logσ^2=f2(Xk)来算它们了。我们选择拟合 logσ^2 而不是直接拟合 σ^2,是因为 σ^2 总是非负的,需要加激活函数处理,而拟合 logσ^2 μk=f1(Xk),logσ2=f2(Xk)来算它们了。我们选择拟合logσ2而不是直接拟合σ2,是因为σ2总是非负的,需要加激活函数处理,而拟合logσ2 不需要加激活函数,因为它可正可负。
这里没太明白,反正就是构造神经网络,把均值方差算出来了。
到这里,我能知道专属于 Xk 的均值和方差了,也就知道它的正态分布长什么样了,然后从这个专属分布中采样一个 Zk 出来,然后经过一个生成器得到 X̂k=g(Zk)。
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最小化 D(X̂k,Xk)^2,因为 Zk 是从专属 Xk 的分布中采样出来的,这个生成器应该要把开始的 Xk 还原回来。于是可以画出 VAE 的示意图:
VAE 的本质是什么
它本质上就是在我们常规的自编码器的基础上,对 encoder 的结果(在VAE中对应着计算均值的网络)加上了“高斯噪声”,使得结果 decoder 能够对噪声有鲁棒性;而那个额外的 KL loss(目的是让均值为 0,方差为 1),事实上就是相当于对 encoder 的一个正则项,希望 encoder 出来的东西均有零均值。
模型结构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5106459
diffusion model和其他模型最大的区别是它的latent code(z)和原图是同尺寸大小的(正常情况)。一句话概括diffusion model,即存在一系列高斯噪声( T 轮),将输入图片 x0 变为纯高斯噪声 xt 。而我们的模型则负责将 xt 复原回图片 x0 。这个和GAN像,只是噪声维度不同。
Diffusion前向过程
所谓前向过程,即往图片上加噪声的过程。虽然这个步骤无法做到图片生成,但是这是理解diffusion model以及构建训练样本GT至关重要的一步。
前向过程介绍结束前,需要讲述一下diffusion在实现和推导过程中要用到的两个重要特性。
特性1:重参数(reparameterization trick)
重参数技巧在很多工作(gumbel softmax, VAE)中有所引用。如果我们要从某个分布中随机采样(高斯分布)一个样本,这个过程是无法反传梯度的。而这个通过高斯噪声采样得到 的过程在diffusion中到处都是,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重参数技巧来使得他可微。
Diffusion逆向(推断)过程
如果说前向过程(forward)是加噪的过程,那么逆向过程(reverse)就是diffusion的去噪推断过程。
步骤总结:每个时间步通过 xt 和t来预测高斯噪声,然后计算得到均值和方差,再计算一个中间量xxx,最后重参数得到xt-1
训练过程简记
训练过程中应该是,用UNet,输入前向之后的图像,然后让UNet预测加入的噪声是什么,比较两个噪声,让其差别最小,从而训练UNet具有噪声预测能力。然后,反向时候,从输入UNet的图像去掉噪声就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了。
所以,这里的UNet是一个噪声预测器。
采样过程
测试(采样)如图右边 Algorithm 2 Sampling部分:
从标准高斯分布采样一个噪声 xT∼N(0,I) ;
从时间步 T 开始正向扩散迭代到时间步 1;
如果时间步不为1,则从标准高斯分布采样一个噪声 z∼N(0,I) ,否则 z=0;
根据高斯分布计算每个时间步 t 的噪声图;
缺点总结
作者:路橙LuChengTH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012286/answer/2533146567
来源:知乎
变分后验分布的表达能力与计算代价的权衡一直是VAE领域的核心痛点。
GAN还需要额外训练判别器,这导致训练很困难;
normalizing flow需要模型是可逆函数,不能随便用一个图像分类or分割领域的SOTA神经网络,这也导致模型表达能力受限。
Diffusion model最初提出是2015年的这篇Deep Un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这篇文章写作上跟目前diffusion model非常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做work,不建议新手读。真正把diffusion model首次做work的工作是2020年提出的DDPM,其中有许多实现上的细节。抛开这些实现细节,站在2022年回看,我们可以揣测出2015年原作者提出这种模型的初衷。以下内容是我个人的理解。
总而言之,从理论角度来看,diffusion model的成功在于我们训练的模型只需要“模仿”一个简单的前向过程对应的逆向过程,而不需要像其它模型那样“黑盒”地搜索模型。并且,这个逆向过程的每一小步都非常简单,只需要用一个简单的高斯分布来拟合。这为diffusion model的优化带来了诸多便利,这也是它empirical performance非常好的原因之一。
扩散模型主要包括前向过程和后向过程:
前向过程(扩散过程)不断往输入数据中加噪声(标准高斯分布),加噪声其实是构建标签的过程,时间步趋近于正无穷最后变成纯噪声。
后向过程是去噪、不断复原的过程,也是生成目标的过程。
diffusion特点
- 在图像数据中,目前只有UNET这种网络结构(跨越连接)是work的,别的都不work(可以说是“完全不work”)。
- 确实目前diffusion model对于低维表征还没有很solid的研究工作,这也是我感兴趣的方向,说不定哪天就想出来了[笑哭][笑哭]
- 我们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叫DPM-Solver的加速采样算法,证明了DDIM是diffusion ODE的一阶ODE solver,并且提出了二阶、三阶solver,可以做到10步采样质量很不错,20步几乎收敛。不是指噪声过程步数。
diffusion优点:
Diffusion model最大的优势是训练简单。
预测噪声”,其实就是用一个二范数来训练。Diffusion model借助了图像分割领域的UNet,训练loss稳定,模型效果非常也好。相比于GAN需要和判别器对抗训练或者VAE需要变分后验,diffusion model的loss真的是太简单了。
究其本质,其实就是我在1中提到的,diffusion model只需要“模仿”一个非常简单的前向过程对应的逆过程即可。
目前的训练技术让diffusion model直接跨越了GAN领域调模型的阶段,而是直接可以用来做下游任务。
得益于社区的蓬勃发展,SD能支持的图像编辑生成任务太多了,都像一个智能的PS了,各种编辑操作都能来,提示词编辑,各种嵌入模型,各种提示词控制方法等,有人说GAN 能更灵活处理不同任务错误的。
diffusion模型缺点:
23.2
推理速度慢,因为噪声到图片的过程需要生成很多步,每次都运行一遍神经网络,就慢了。
训练速度极其消耗资源,要么慢,要么贵。
发展方向:
我相信diffusion model的加速采样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被解决,从而让diffusion model占据深度生成模型的主导。
作者:路橙LuChengTH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6012286/answer/2533146567
stable diffusion
资料来源
https://www.ithome.com/0/668/981.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3124756
背景
22年8月,Stable Diffusion被StabilityAI 和 RunwayML 等提出并开源。
因为开源效果惊艳,它吸引了很多人积极参与其生态的建设,催生了很多的其他模型和创新,如 SD webui 项目、众多二次元改进项目、可用于训练 SD 新模型的 dreambooth 生态、可用于精准控制 SD 画面输出的交叉注意力技术方向等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8563436/answer/2790932301
Stable Diffusion基于Latent Diffusion Models。它是Latent Diffusion Models的一个具体实现,具体来说,它特指这样的一个模型架构设置:自动编码器下采样因子为8,UNet大小为860M。这里看到,sd也是扩散模型的一个小标志,这个后面肯定会有更好的模型出来的吧。
特点:
- 论文提出一种在潜在表示空间(latent space)上进行diffusion过程的方法,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计算复杂度,同时也能达到十分不错的图片生成效果。
- 相比于其它空间压缩方法(如),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生成更细致的图像,并且在高分辨率图片生成任务(如风景图生成,百万像素图像)上表现得也很好。
- 论文将该模型在**无条件图片生成****(unconditional image synthesis), 图片修复(inpainting),图片超分(super-resolution)任务上进行了实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论文还提出了cross-attention的方法来实现多模态训练,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论文中提到的条件图片生成任务包括类别条件图片生成(class-condition), 文图生成(text-to-image), 布局条件图片生成(layout-to-image)。这也为日后Stable Diffusion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模型结构
Latent Diffusion Models整体框架如图,首先需要训练好一个自编码模型(AutoEncoder,包括一个编码器 和一个解码器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编码器对图片进行压缩,然后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最后我们再用解码器恢复到原始像素空间即可,论文将这个方法称之为感知压缩(Perceptual Compression)。个人认为这种将高维特征压缩到低维,然后在低维空间上进行操作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很容易推广到文本、音频、视频等领域。
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其主要过程和标准的扩散模型没有太大的区别,所用到的扩散模型的具体实现为 time-conditional UNet。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论文为diffusion操作引入了条件机制(Conditioning Mechanisms),通过cross-attention的方式来实现多模态训练,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
图片感知压缩(Perceptual Image Compression)
感知压缩本质上是一个tradeoff(折中,意思是不是啥创新)。
感知压缩主要利用一个预训练的自编码模型,该模型能够学习到一个在感知上等同于图像空间的潜在表示空间。这种方法的一个优势是只需要训练一个通用的自编码模型,就可以用于不同的扩散模型的训练,在不同的任务上使用。这样一来,感知压缩的方法除了应用在标准的无条件图片生成外,也可以十分方便的拓展到各种图像到图像(inpainting,super-resolution)和文本到图像(text-to-image)任务上。
在第一阶段训练自编码器时,为了避免潜在表示空间出现高度的异化,作者使用了两种正则化方法,一种是KL-reg,另一种是VQ-reg,因此在官方发布的一阶段预训练模型中,会看到KL和VQ两种实现。在Stable Diffusion中主要采用AutoencoderKL这种实现。
条件机制
除了无条件图片生成外,我们也可以进行条件图片生成,这主要是通过拓展得到一个条件时序去噪自编码器(conditional denoising autoencoder) 来实现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通过条件来控制图片合成的过程。具体来说,论文通过在UNet主干网络上增加cross-attention机制来实现。为了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模态预处理 ,论文引入了一个领域专用编码器(domain specific encoder) ,它用来将多模态数据映射为同一种中间表示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引入各种形态的条件(文本、类别、layout等等)。最终模型就可以通过一个cross-attention层映射将控制信息融入到UNet的中间层
这个条件结合的网络结构大概如下,UNet内部是多层卷积网络嘛。
通过给卷积层(具体说是残差块)之后增加一个attention层,attention层就把条件信息和卷积输出嵌入结合起来,然后就实现了条件控制。注意下图中,条件信息会多次输入,才能更好的控制吧,输入过程中加入了步骤时序信息,所以叫条件+时序+去噪自编码器。
论文设计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并分别对感知压缩权衡(下采样因子)、LDM生成效果对比进行了分析验证。并且还在其他任务上进行了实验,包括Super-Resolution、Inpainting、layout-condition在内的多种图片生成等任务,这说明说明LDMs中的学习到的潜在表示空间确实具备很强的分布拟合能力,能够够适配各种下游任务。
压缩倍率,作者重点推荐了LDM-4和LDM-8。
文本转换模型
stable diffusion用来将文本嵌入所使用的的模型为clip。
CLIP官方对他的介绍就是一个用于连接图像和文本的模型,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模型,能够很好的进行图像文本的转换。
clip开创了一种新的解决视觉任务的模式,已经跳出了传统的分类网络的模式。
openAI使用大力出奇迹的方法,采集了互联网上4亿对图像文本对进行训练。
这个时候clip就具有了强大的图像文本互相转换的能力。
然后他能做什么了,可以进行任意类别的图像分类,本且准确率很高,而不是传统分类网络只能分类预设的图,并且对于训练集不常见的图效果差。所以说它跳出了传统的模式。
现在它可以作为图像文本关联任务的一个主干了。类似于检测,分割等一般视觉任务里面分类主干。
在底层技术上,都是用的比较常用的技术,主要创新点在于思路和数据量。
**比如text transformer模型对文本进行编码,然后使用ResNet或者Vit对图像进行编码,然后对比编码的余弦相似度判断是否配对。**自然的,训练时配对标签作为正样本,反之作为负样本,然后进行优化。
整体结构,来源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129815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538165
依赖
k-diffusion(为SD提供samplers(采样器)SDE(随机微分方程)和ODE(常微分方程))midas(负责为sd 深度模型提供支持)
sd webui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538165
采样器
就是控制去噪声过程中,指导如何移除噪声。它通过学习数据的底层结构和模式来预测在每一步中应该移除多少噪声以及如何移除,从而逐步恢复出原始数据。
根据采样步骤的数量、去噪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优化方法的不同,可以开发出不同类型的采样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采样器类型:
基础采样器(Basic Sampler): 这是最直接的采样方法,它按照预定的步骤依次减少噪声。
DDPM采样器(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 Sampler): DDPM是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采样器,它利用马尔可夫链和巴耶斯规则来逐步去除噪声,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DDIM采样器(Denoising Diffusion Implicit Models Sampler): DDIM是一种更快的采样策略,它通过非马尔可夫的过程逐步去噪,能够以更少的步骤生成图像,从而加快生成速度。
快速采样器(Fast Sampler): 旨在通过减少采样步骤来加快生成过程。这种采样器通常牺牲一些图像质量,以获得更快的生成速度。
改进的采样器(Improved Sampler): 通过使用更高级的优化技术和去噪策略来提升生成图像的质量。这些采样器往往在保持较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尝试减少所需的采样步骤。
条件采样器(Conditional Sampler): 这种采样器可以根据特定条件或约束来生成数据,如根据特定的文字描述生成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