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逻辑学】

逻辑学概述

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思维和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逻辑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命题、推理论证三个方面,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命题------------

命题的含义:

命题是用语句反应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命题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命题是对事物、事件或概念等的陈述或判断,具有真假性质。命题可以用语句的形式表达。在命题中,通常会涉及到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要素,其中主语是命题所描述的事物或概念,谓语是对主语所作的判断或描述,宾语则是与主语相关的事物或概念

命题的特征:

1、断定性:

任何命题对事物情况都有所断定,就是肯定或者否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如果对事物情况无所陈述,就不能称之为命题。比如说这样一句话“这个周末我们去图书馆吗?”这是个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物的情况作出陈述,所以它不是命题。命题必须对事物情况作出陈述或断定。

2、真假性

真假性是命题的主要特征。命题既然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它就应该有真假。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不一致,这个命题就是假的。在逻辑语境中我们不说错/对,而是说这是一个真/假的命题。对于命题来讲,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就是假的。不可能既真又假。

推理-------------

推理的涵义:

推理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命题或事实,得出新的命题或结论的过程。(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推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推理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三类.
2、根据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蕴含关系,推理可分为必然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含关系)和或然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两类.
3、根据前提的数量,推理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类.
上述关于推理的分类,由于划分根据不同,所以是互相交叉的.同一个推理可以分属不同的种类.比如三段论推理属于演绎推理,也属于必然性推理,还属于间接推理。

​​​​​​​演绎推理包括直言命题构成的直接推理、三段论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假言联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负命题构成的推理、模态推理等;非演绎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前提联合作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它也称为假言选言推理。

命题的分类

命题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之间可相互转变。

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等价关系、否定关系、蕴含关系、矛盾关系

一、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结构

结构:(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二)直言命题分类

(1)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S都是P;

(2)全称否定命题

        所有S都不是P(也可以表达为没有S是P);

(3)单称肯定命题

        有 S是P;

(4)单称否定命题

        有 S不是P;(S、P均为单独概念)(S为单独概念,P可以是单独概念,也可以普遍概念)

(5)特称肯定命题

        有的S是P(这里的有是指至少有一个);

(6)特称否定命题

        有的S不是P。这里的有S不是P,是指至少有一个S不是P;

(7)部分命题

        至少有一个(但并非全部)S是P。

(三)命题中前后关系

(1)全称肯定命题: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2)全称否定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部分命题:交叉关系、真包含关系

以上关系包括了概念之间的全部关系,系命题主项为集合概念的时候适用。

当命题主项为单独概念时:

(1)单称肯定命题: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2)单称否定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四)直言命题对当关系

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是指主项谓项相同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命题之间有上述四种关系,是基于一个公理:

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该类对象的部分或个别对象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部分或个别对象是或不是什么,不能因此推导出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凡是肯定或否定了全部,也就肯定或否定部分或个别;但是肯定或否定了部分或个别,未必能肯定或否定全部。

(1)矛盾关系

指两个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确定了一个为真则另外一个必然为假,确定了一个为假则另外一个必然为真。

(2)上反对关系

指两个命题可以同假,但是不能同真。确定一个为真则另外一个必然为假,确定了一个为假却不能因此推导出另外一个为真还是为假。

(3)下反对关系

指两个命题可以同真,但是不能同假。确定一个为假,则另外一个必然为真;但是不能基于其中一个为真而推导出另外一个为假。

(4)差等关系

所谓差等关系,是指两个命题既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

如果全称为真,则特称也为真;全称为假,特称不确定。

如果特称为真,则全称不确定;特称为假,全称也为假。

(五)直言命题三段论

(1)三段论的基本定式

由两个直言命题X、Y推导出直言命题Z,其中两个直言命题X、Y是前提,直言命题Z是结论。直言命题的前提和结论都必须是标准直言命题,即: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单称肯定命题、单称否定命题。

(2)三段论的基本组成

大项

所谓大项,就是结论中的谓项。

比如,结论是“张三是好人”,那么谓项“好人”就是大项。前提中包含大项的是大前提。

小项

结论中的主项就是小项。

比如,结论是“张三是好人”,那么主项“张三”就是小项。前提中包含小项的是小前提。

中项

在两个前提中都出现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项就是中项。

比如,所有中国人都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四川人是中国人,所以,四川人也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中国人在前提中出现了两次,但是在结论中没有出现,故而中国人是中项。

(3)三段论规则和谬误

1.有且只有三项

一个有效的直言三段论必须包括且只能包括三个项,在论证过程中,每一个项的意义必须相同。违反该规则的谬误叫做四项谬误:

比如我们看看一个错误推理: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的,我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民银行是我的。

“中国人”这个项看似中项,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大前提中的“我是中国人”中的中国人是一个普遍概念,指每个具体的中国人;小前提中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的”中的中国人,是指所有中国的这个集合体,是一个集合概念。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偷换概念而犯了四项谬误。

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如果一个命题表达了一个项所指的全部,则该项在命题中叫做周延。两个前提中,中项至少得在一个前提中周延,如果两个前提中的中项都不周延。则犯了中项不周延谬误。

我们举例:

所有美国人都是人;

所有韩国人都是人;

所以,所有韩国人都是美国人。

该三段论中,作为中项的“人”均没有周延。

3.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三段中结论断定的范围绝不可能比前提多,如果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说明结论超出了前提。系不当周延错误。

我们举例如下:

梅艳芳是短发;

梅艳芳是女人。

所以,所有女人都是短发。

当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大项不当周延;当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小项不当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否定前提断言类之间的包含关系,以此两个前提无法推理,因为:

因为:三段论的基础在于,全部包含了部分和个体,肯定或否定了全部就肯定或否定了部分和个体。

我们示例如下:

貂蝉不是秦国人;

貂蝉不是白起;

所以,白起不是秦国人。

5.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或特称,那么结论也必须是否定或特称

当结论是肯定的时候,则两个前提一定是包含关系,故而两个前提必然都是肯定的。当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时候,不可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比如:中国人是拥有中国国籍的;

四川人是中国人。

所以,四川人是拥有中国国籍的。

中国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包含了“四川人是拥有中国国籍的,江苏人是拥有中国人的,湖北人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因为中国人本身包括四川人、江苏人、湖北人,既然肯定了全部,则必然肯定部分和个体。

上述的两个前提不能得出结论:有的四川人不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因为会和“中国人是拥有中国国籍的”矛盾。

6.两个特称命题得不出结论

示例如下:

有的人都是美国人

有的人是中国人;

所以,美国人是中国人。

其实,该三段论不仅错误,而且依据其两个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

二、复言命题(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在法律规则中表达中也非常常见,了解复合命题在于识别谬误。

所谓复合命题是指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常见的连接词是“如果……那么……”、“只有……才……”、“且”“或者”

 (一)联言命题

所谓联言命题,是指由命题连接词“并且”连接若干简单命题的复合命题。

比如,法律判决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实际上,联言命题的连接词除了“并且”之外,自然语言中“也”、“不但,而且”、“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同时”等等。

联言命题表达为:P并且q.

当联言命题中的多个简单命题必须同时为真,否则该联言命题为假;在法律规则中,当以联言命题行为模式的时候,只有联言命题的几个简单命题同时成立,该条文对应的法律后果才予以承担。

(二)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断言构成部分的简单命题至少有一个是真,连接词通常为“或者”、“要么”、“之一”、“不是,就是”。

1.相容性选言命题

是指断言选言命题中的简单命题至少有一个是真(并且可以不止一个为真)的选言命题。

表达为:p或者q。

比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扣留机动车驾驶证
(一)饮酒、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二)机动车驾驶人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四)驾驶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的;
(五)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
(六)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的。

2.不相容性选言命题

是指断言选言命题中的简单命题至少有一个是真(也只能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命题。

表达为:要么p,要么q。

比如“不是死,就是活”。

法律条文通常为相容性选言命题,当法律条文用选言命题作为前提条件的时候,只需要其中一个,即满足了条件。而不相容性选言命题实务中在侦查中推理很常见,比如:作案的人只有一个,有嫌疑的人目前只有ABC三人,排除AB之后,应当重点调查C。

(三)假言命题(条件命题)

所谓假言命题,是指以“如果……那么……作为连接词的复合命题(注: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也可以将连接词转换为如果……那么……)”

1.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就是:

有p必然有q,无p未必没有q,无q则一定无p。

逻辑学表达为:如果p,那么q(也可以转化为:如果非q,那么非p)

比如,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100摄氏度,那么水就会结冰。

2.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就是:

无p必然无q,有p未必有q,有q一定有p。

逻辑学表达为:只有p,才q(可以转化为如果非p,则非q)

比如,只有头还在脖子上,人才能活着。

3.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是指:

有p必然有q,无p必然无q,有q必然有p,无q必然无q。

逻辑学表达当且仅当p,则q(也可以转化为当且仅当p,则q)。

法律规则的逻辑表达通常为:行为模式+法律后果(适用该条法律的法律后果),应当严格遵循互为充分必要条件(也有事件模式+法律后果的,但是这种情况相对少见,故而通常以“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来说明问题)。即:

行为人的行为如果符合该条文的行为模式,就得承担该法律后果;如果不符合该条文的行为模式,就不承担该法律后果;行为人如果承担该法律后果,行为必须该行为模式;行为人如果不承担该法律后果,就不符合该行为模式。

这里需要说的是,法律规则的行为模式,不宜拘泥于单个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而应当放在整个体系考察。比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能机械的看这一句话,还应当接受四要件(或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的约束,也要受到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立功、主犯从犯等诸多因素的约束。

4.假言命题的转换

假言命题可以转换为直言命题,具体转换如下:

(1)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如果p,那么q”,转换为“所有p都是q”;

(2)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无p必然无q,有p未必有q,有q一定有p”转换为“所有q都是p”;

(3)有p必然有q,无p必然无q,有q必然有p,无q必然无q。

转换为两个直言命题:所有p都是q,所有q都是p。

(四)负命题(否命题/特称直言命题)

所谓负命题,是指由“并非”作为连接词的复合命题。

比如,并非“只有以骗取税款为目的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我们认为,负命题本质上特称直言命题,不过一般逻辑学教程多是将其列入复合命题中。

三、关系命题

通常所说的直言命题是指断言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断言前者具有某种性质。所谓的关系命题是断言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这种命题如果不经转换,通常难以用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或者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比如,张三是张四的哥哥。张三杀死了李四。

(一)关系命题的构成

任何关系命题都有三个部分构成,关系、关系项、量项。

1.关系:比如“张三是张四的哥哥”中的哥哥;“张三杀死了李四”中的杀死了。

2.关系项:比如“张三是张四的哥哥”中的张三、张四;“张三杀死了李四”中的张三、李四。

3.量项用来表达关系命题的关系项的数量。比如,有些国家试图攻击瑞典。这里的有些就是量项。

(二)关系的性质

1.关系的对称性问题

当a与b具有R关系的时候(即aRb),b是否也与a具有同样的关系(是否也成立bRa),以此判断关系命题的对称性

(1)对称关系

即如果aRb,则bRa。比如,张三是李四的同事,我们可以确定,李四也是张三的同事;A概念与B概念是交叉(或同一、矛盾、反对)关系,我们可以确定B概念与A概念也是交叉(或同一、矛盾、反对)关系。

(2)反对称关系

即aRb或bRa之中,一个为真则另外一个必然为假(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一个为假的话,另外一个未必为真)。比如,如果张三是张四的哥哥,则张四不可能是张三的哥哥。而如果确定张四不是张三的哥哥,不能因为推导出张三是李四的哥哥。概念之间的真包含、真包含于的关系也是一种反对称关系。

(3)非对称关系

即aRb或bRa之中,无法根据其中一个的真假,来判断另外一个的真假。比如,张三信任李四。

2.关系的传递性问题

关系的传递性,是指当a与b具有R关系,并且b与c具有R关系, a与c是否也具有R关系。

(1)传递关系

即当a与b具有R关系,并且b与c具有R关系,则a与c必然具有R关系。比如,X大于Y,Y大于Z,则X必然大于Z。

(2)反传递关系

即当a与b具有R关系,并且b与c具有R关系,则a与c必然没有R关系。比如父子。

(3)非传递关系

即当a与b具有R关系,并且b与c具有R关系,无法判断a与c之间是否有r关系。比如,仰慕。

关系命题在推理中用得不多,用的也主要是传递关系和对称关系。

----------------------------------------------------------------------------------------------------------------------------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