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835)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博客总纲 & 博客目录V2
总纲说明:本博客 主要使用 系统化模式 来 编写博客,主要分为:学习能力体系、技术积累体系、管理知识体系整个博客,主要是先建立起 学习能力体系,借助学习能力体系 在 两个新的领域 技术 和管理 进行 践行。我是一个 思维导图和 思维模型 爱好者(通过TBCP 认证 和 导图等级考试Lv3),博客很多部分会使用思维导图 工具 和 思维模型做知识梳理。看博客的伙伴不必过于关注思维导图的呈现模式 和 思维模型的 使用方式,因为 很多时候根据使用场景 来调整规则的,所以 只要更多的关注:使...
2021-02-02 12:13:07
2085
2
原创 思维模型 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心理效应是指颜色对人类情绪、行为和认知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由于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与文化、社会和个人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色彩心理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颜色的使用和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例如,红色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热情、活力和爱情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危险或警告的信号。在现代心理学中,色彩心理效应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表明,颜色可以影响人类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例如影响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和决策。
2023-12-07 23:48:31
23
1
原创 思维模型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禀赋效应最早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于 1980 年提出,他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禀赋效应在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禀赋效应可以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2023-12-07 23:36:20
17
原创 思维模型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潜意识中包含了许多被压抑的情感、欲望和冲突。为了保护自我免受这些潜意识内容的伤害,个体就会采取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心理防御机制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教育等。
2023-12-07 00:02:46
27
原创 Linux常见问题-获取日志方法总结(Ubuntu/Debian)
这些工具提供了更灵活和高级的功能,能够更方便地查看、分析和管理系统日志和内核日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来使用。注意,可能需要使用 sudo 或以 root 用户身份运行这些命令来访问一些日志文件,特别是位于 /var/log 目录下的文件。
2023-12-06 21:15:00
90
原创 思维模型 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指人们将自己对某种情感、态度或观念的感受,转移到对另一个人或事物上的现象。这种效应常常出现在人际关系、文学艺术、市场营销等领域。关于移情效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人类的本能和情感需求,是人类在社交交往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移情效应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一种方式。在应用领域,移情效应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文学艺术、市场营销等领域。例如,在人际关系中,移情效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2023-12-05 23:28:04
41
原创 思维模型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特征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这种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偏见。关于起源,投射效应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们会将自己潜意识中的欲望和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影响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在应用领域,投射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临床心理学中,医生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投射效应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市场营销中,广告商可以利用投射效应来吸引消费者,让他们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投射到产品上。
2023-12-05 00:17:46
47
原创 思维模型 路径依赖定律
路径依赖定律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该定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也因此获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路径依赖定律可以解释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制度变迁的影响。
2023-12-04 23:54:55
36
原创 思维模型 赫洛克效应
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起源:赫洛克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于 1966 年做的一个实验。赫洛克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2023-12-04 00:36:37
56
原创 思维模型 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是指系统将输出结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给输入端,以影响系统未来的输出结果。这种反馈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取决于反馈的性质和方向。反馈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发展。在控制论中,反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通过将系统输出与目标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反馈给输入端,以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优化。在系统论中,反馈被视为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可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演化。工程领域:反馈控制在自动化、机械、电子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
2023-12-03 20:26:53
54
原创 思维模型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群体合作中,个人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收益不成正比,导致一些人选择不付出努力,而依赖他人的努力来获得收益的现象。搭便车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群体合作和集体行动的问题。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当群体中的一些人不付出努力时,整个群体的合作效果会下降,这就是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2023-12-03 11:56:56
50
原创 思维模型 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是指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在空间推理和记忆方面。这个效应得名于 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该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表现。莫扎特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91 年,当时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大鼠在走迷宫测试中的表现。随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在人类身上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莫扎特效应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治疗和健康等。
2023-12-03 02:35:15
29
原创 思维模型 同体效应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个体把自己与他人视为同一类人,从而对他人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的现象。同体效应起源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与特定的社会群体联系起来,并根据群体成员的身份和特征来定义自己。市场营销:将产品或品牌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或社会群体联系起来,以吸引那些认同这些群体的消费者。组织管理: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团队凝聚力。政治宣传:将政治观点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2023-12-03 02:08:54
38
原创 思维模型 韦伯-费希纳定律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由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希纳在 19 世纪末共同提出。该定律表明,人们对刺激的感知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而是成对数关系。具体来说,韦伯-费希纳定律指出,人们对刺激的感知强度的变化与刺激强度的变化成正比,但这个比例是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常数。韦伯常数是指当刺激强度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强度变化量。韦伯-费希纳定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
2023-12-02 23:22:29
53
原创 思维模型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逆向思维的故事和典故,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一些关于逆向思维的观点。逆向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科学、技术、商业、艺术等。在科学领域,逆向思维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技术领域,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工程师解决难题和创造新的产品;在商业领域,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家发现新的商机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2023-12-02 12:04:54
135
原创 思维模型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一种记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回忆一系列项目时,对项目在序列中的位置的记忆效果不同。具体来说,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对序列中开头和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较好,而对中间的项目记忆效果较差。系列位置效应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 19 世纪末提出。他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记忆一系列无意义音节时,对开头和结尾的音节记忆效果较好,而对中间的音节记忆效果较差。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这个概念,发现系列位置效应不仅适用于无意义音节,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材料,如单词、数字、图片等。
2023-12-02 11:23:25
33
原创 思维模型 仰巴脚效应
仰巴脚效应”又称“出丑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仰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仰巴脚效应”源自于 1966 年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中,阿伦森将被试分成四组,对每一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然后观察哪一组被试对评价者最有好感。第一组始终得到正面评价;第二组始终得到负面评价;第三组先得到正面评价,再得到负面评价;第四组先得到负面评价,再得到正面评价。
2023-11-30 01:12:08
25
原创 思维模型 达维多定律
吉列公司是一家以剃须刀片而闻名的公司。自 1901 年推出首款安全剃须刀以来,吉列公司一直致力于刀片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吉列公司推出了“Trac II”双刀头剃须刀,这是第一款双刀头剃须刀,使剃须更加高效和舒适。随着时间的推移,吉列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刀片技术,如“Atra”、“Sensor”和“Mach 3”等,这些创新使吉列公司始终保持在剃须刀片市场的领先地位。吉列公司还通过不断淘汰旧产品来保持其市场地位。
2023-11-30 00:11:20
47
原创 思维模型 热炉效应
热炉效应是指组织中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它是由于触摸热炉与实行惩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名。“热炉”形象地阐述了执行制度时处罚的及时性。热炉效应源自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在于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去触碰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热炉效应在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管理中,热炉效应强调制度的执行应该是及时和公正的,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在教育中,热炉效应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及时的惩罚来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
2023-11-29 23:59:49
43
原创 Git版本管理(05) git仓库迁移(保留原来记录&&分支体系)
测试至此完成仓库的迁移并保存了需要的原始记录和必要的分支。如果整个过程中提交的是分支branchA,则需要执行。
2023-11-27 23:12:19
255
原创 思维模型 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指的是在一个市场或行业中,那些相对较小、不太受关注或销售量较低的产品或服务,也能够创造出相当大的销售额或利润。这个概念是由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著作《长尾理论》中提出的。在传统的市场中,通常只有少数几种热门产品或服务能够创造出大部分的销售额或利润,而其他大量的产品或服务则被忽视或被视为不重要。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市场变得更加分散和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细分化。
2023-11-26 19:35:32
73
原创 思维模型 古烈治效应
古烈治效应指的是雄性见异思迁的行为,这是雄性动物的一种本能,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增加自己的基因传递概率。古烈治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古烈治提出。他发现雄性动物在求偶过程中,往往会追求多个雌性,以增加自己繁衍后代的机会。古烈治效应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动物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动物行为学中,古烈治效应被用来解释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策略。在心理学中,古烈治效应被用来解释男性容易被新的异性吸引,而对已经拥有的异性失去兴趣的现象。
2023-11-26 18:03:28
143
原创 思维模型 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概念,也称涟漪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会影响到其他人,从而产生连锁反应的现象。波纹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在 20 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行为和态度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和影响他人。其中,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在其著作《社会学》中提出了“波纹效应”的概念,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会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一样,在社会中产生涟漪般的影响。波纹效应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教育、社会工作等。
2023-11-26 00:22:59
144
原创 思维模型 心里摆效应
心理摆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状态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这种心理变化类似于钟摆的摆动,因此被称为心理摆效应。心理摆效应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的快速转变,如从高兴到沮丧、从兴奋到疲惫等。这种情绪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经历的影响、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摆效应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兰塞姆·布赖恩在 1890 年提出的。他们发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导致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快速变化,类似于钟摆的摆动。
2023-11-25 18:22:14
106
原创 思维模型 潘多拉效应
通用电气公司曾经推出了一项名为“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提高质量水平来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竞争力。在推广“六西格玛”时,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了一种限制使用的策略,只向公司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一些关键业务领域的人员开放。这种限制使用的策略引起了公司内部其他员工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开始主动了解和学习“六西格玛”方法,并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改进项目中。这种情况下,通用电气公司的“六西格玛”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3-11-23 23:11:38
94
原创 思维模型 等待效应
等待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对某件事情的等待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它起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ra)于 1965 年首次提出。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等待效应可以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例如,通过制造产品供不应求的假象,企业可以让消费者产生紧迫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快地做出购买决策。教育:在教育领域,等待效应可以用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延迟反馈学生的作业成绩,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023-11-23 23:05:51
430
原创 思维模型 重叠效应
重叠效应(Overlap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当两个或更多的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时,它们的影响会相互重叠,从而导致对这些刺激的感知、记忆或判断出现偏差。这种效应通常会导致人们对某个刺激的感知或记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准确性。重叠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他在研究记忆的过程中发现,当两个记忆任务同时进行时,它们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记忆的效果。
2023-11-23 00:08:37
84
原创 思维模型 留白效应
留白效应最早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也叫“格式塔空白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因联想而使感知的印象更加深刻的现象。具体来说,人们在观察和感知事物时,往往会自动填补空缺和不完整的信息,从而使整体印象更加完整和深刻。这种现象被称为“留白效应”,即通过留出一些空白或悬念,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留白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艺术、设计、文学、广告、营销、教育等。
2023-11-19 16:27:12
108
原创 思维模型 鲶鱼效应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它曾经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用汽车公司引入了鲶鱼效应,通过引入新的竞争者和改变组织结构等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体来说,通用汽车公司在生产线上引入了新的竞争者,即日本的汽车制造商。这些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很高,这给通用汽车公司的员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通用汽车公司还改变了组织结构,将原来的层级式管理模式改为了扁平化管理模式,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
2023-11-19 13:20:00
78
原创 Android Native崩溃信息分析和 工具(addr2line和ndkstack)使用
针对native的崩溃信息。一般来讲,较快的方式是直接检索到backtrace,然后通过分析和使用工具addr2line和 ndk-stack等定位到出问题的地方。
2023-11-15 20:48:55
272
原创 思维模型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暗示效应起源于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暗示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场景很广泛,比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023-11-12 16:30:30
97
原创 思维模型 目标效应
目标效应是指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产生的动力和行为倾向。当人们有一个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表现更好,并且更有可能实现目标。目标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如美国行为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效果律。桑代克发现,当动物或人得到奖励时,他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而当他们受到惩罚时,他们更有可能停止这种行为。这是目标效应的基本原则,即人们会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并且目标的实现会带来积极的反馈,从而增强这种行为。
2023-11-12 15:14:53
92
原创 思维模型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在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时发现,当一个人接受到的刺激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出现疲劳、厌烦、逆反等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在生活中,“超限效应”随处可见。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唠叨、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等,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孩子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与人沟通或教育他人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超限效应”。
2023-11-11 22:18:11
208
原创 思维模型 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是指人们越熟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好感和偏好的现象。这个效应源于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机制,人们在接触和熟悉一个事物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起对其的认知和情感联系,从而产生好感和偏好。多看效应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最初的认知和情感联系往往是微弱的,但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这种联系会逐渐加强,从而产生好感和偏好。这个效应在广告、营销、人际交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广告中,反复播放同一个广告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熟悉度和好感度;
2023-11-11 21:02:33
323
原创 思维模型 斯金纳箱原理
糖果传奇》是一款由 King 开发的三消游戏,它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游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玩家。在《糖果传奇》中,玩家需要通过消除糖果来得分,并且可以通过完成关卡来解锁新的关卡和道具。游戏中的奖励机制非常明显,玩家可以通过消除糖果来获得分数和金币,并且可以使用金币来购买道具和解锁新的关卡。《糖果传奇》的成功得益于其优秀的游戏设计和奖励机制,它通过使用斯金纳箱的原理来塑造玩家的行为,鼓励玩家不断地挑战更高的关卡,并且通过奖励来激励玩家继续游戏。
2023-11-11 17:33:26
104
原创 思维模型 梅拉宾法则
梅拉宾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提出的,该法则指出,在沟通中,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对于信息传达的影响比例为: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肢体语言。梅拉宾法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梅拉宾在研究人类沟通行为时发现,人们在表达信息时,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他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上述比例,并将其总结为梅拉宾法则。梅拉宾法则表明,在沟通中,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语言因素对于信息传达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过了语言本身的作用。
2023-11-11 11:53:15
123
原创 思维模型 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惯性会让它自身保持高速转动,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研究企业成功的原因时发现,那些取得长期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们能够建立起一种持续的自我强化机制,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飞轮一样。
2023-11-06 23:15:22
95
原创 思维模型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言行、态度等方面形成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对这个人的评价和判断。首因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1957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ky)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他让两组被试分别阅读两段关于一个名叫吉姆的人的材料,其中一段把吉姆描述成热情、外向、诚实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述成冷淡、内向、不诚实的人。然后,卢钦斯让被试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2023-11-06 23:07:19
400
原创 思维模型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受到之前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思考和决策。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做决策时过分依赖之前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信息和选项。锚定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74 年,当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被试者猜测一个数字,然后随机给出一个较大或较小的数字作为“锚”,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猜测往往会受到这个“锚”的影响。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之前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效应。
2023-11-06 22:58:10
109
原创 思维模型 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由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因为决策者面对众多选择时犹豫不决、难以取舍,最终导致决策失败的现象。这个效应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头驴站在两堆干草中间,左边的干草和右边的干草距离相等,驴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堆干草,于是一直犹豫不决,最终饿死在两堆干草之间。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决策过程中,如果决策者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或者面临的选择太多,就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境地,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失败。
2023-11-06 22:51:21
11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