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用架构》:标引一线架构风向(留言送书)
榨干持续服务潜能 标引一线架构风向
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扎实的编程理论基础,对软件运作的原理以及算法的深入理解;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此之外,从他人优秀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或许是成为优秀架构师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开发微博之初,国内并没有类似社交网络的技术经验,但在国外,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的一些公开的技术架构资料,在当时给了笔者所在团队的架构师很多启发,于是我们顺利地搭建了微博的架构,成功应对了业务的飞速增长。
他人的架构经验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个人的体会是,更值得关注的或许不是别人成功的经验,反而是项目中失败的教训。不同系统之间的架构有区别,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完全套用,但如果牢记他们走过的弯路,了解已经发生的问题背后的机制与原因,可以避免踩进相同的坑里面,可以让我们自己设计的系统运行得更加平稳。
在2010年前后,类似微博这样的大型的社交网络成了一个业界难题,Twitter当时也出现多次不稳定甚至宕机的现象,我们了解到在一个社交网络系统中,关键流程中任何一个小的服务设计不慎,就可能导致部分用户以及全站不能访问的后果,给用户体验带来巨大的损害,也不利于用户增长。因此在微博核心系统中,我们将系统可用性作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如履薄冰,一路走来,终于在可用性方面跟同类产品相比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类似的,系统可用性是大部分互联网系统架构最基本的要求。
系统的可用性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架构领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希望自己在架构进一步提升的工程师发现,跟高可用架构相关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现成的渠道可以获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可用架构技术社区聚集了业界关注架构可用性的一类人群,通过互联网探讨架构方面的问题,并邀请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一线架构师在线上分享,也举办全国各地以架构为主题的技术沙龙、每年一度的全球互联网架构大会(thegiac.com)以及以高并发为主题的编程竞赛活动,是学习及了解架构最有效的圈子。本书内容是高可用架构社区众多讲师对架构领域内容的一个阶段总结,也是社区长期活动的一个结晶。
杨卫华 微博研发副总经理,高可用架构技术社区共同发起人
2017.9.6
活动参与方式:
在文末留言
“高可用架构实践那些坑或想读此书的理由”
截止至11月6日23:59
留言前5名的用户
可以获得
《高可用架构(第1卷)》一书!
TIP:留言区只能放出100条留言,架构君会尽量放出有效和优质的评论。
《高可用架构(第1卷)》
本书主要内容
《高可用架构(第1卷)》由数十位一线架构师的实践与经验凝结而成,选材兼顾技术性、前瞻性与专业深度。各技术焦点,均由极具代表性的领域专家或实践先行者撰文深度剖析,共同组成“高可用”的全局视野与领先高度,内容包括精华案例、分布式原理、电商架构等热门专题,及云计算、容器、运维、大数据、安全等重点方向。不仅架构师可以从中受益,其他IT、互联网技术从业者同样可以得到提升。
媒体评论
这本成型于两年前的书,完整地见证了技术社交圈刚刚兴起的年代,充满了时代感,让我能够回忆起那段并不遥远的愉快历史。书中很多文章的作者在这短短两年里,已经迅速提升,成为了各个公司的骨干人员。我很愿意推荐这本书,相信它能为愿意踏上技术巅峰的同学提供帮助。
——张亮 当当架构部总监
系统的高可用架构梳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高可用实践,能落地的高可用细节,相信不管在互联网做技术多少年,阅读本书后,你一定会有收获,推荐。
——58沈剑 架构师之路作者
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7亿,互联网用户可以选择的服务越来越丰富。而互联网服务的可用性,直接关乎提供这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的营收和业绩报表。众多的流量涌入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在高并发的场景下,使用高可用架构会有效改善服务的可用性。本书汇集了业界很多领先公司在高可用方向上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各类业务场景下实现高可用架构的实操案例,希望本书能给你带来在高可用架构设计上的一些启发。
——付海军 时趣互动技术总监
很高兴看到《高可用架构(第1卷)》一书的面世,更高兴看到杨卫华老师的“高可用架构”公众号还在坚持运营,这是技术社区的福音。架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里除了我的篇章外,每篇文章都阐述了和架构相关的一个技术点,而且都包含了一线研发人员的实际经验,相信你会很感兴趣并收获多多。
——霍泰稳 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
《高可用架构(第1卷)》在讲述高可用架构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收录了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专家骨干的一线实战经验,包含了各个优秀团队在面对业界前沿的棘手问题时所做的探索和取舍,相信各位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会对架构这个话题有全新的认识。
——秦迪 微博平台及大数据技术专家
在最近这两三年里,国内的技术社群飞速发展,“高可用架构”便是其中的代表,它汇聚了国内中的一批真正的技术专家,专注技术的分享和交流。这本书是现在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它从封闭走向分享和开放,从跟随走向参与和引领。
希望每个工程师都能读读这本书,体会技术带来的乐趣。
——温铭 OpenResty Inc. 合伙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