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安全保障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密码学与信息加密、可信计算、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多个方面。
1.信息安全的概念
1.1信息安全5个基本要素
信息安全包括5个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2)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4)可控性:可用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5)可审查性:对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1.2信息安全的范围
信息安全的范围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
1)设备安全
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首要问题,是信息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它包括3个方面。
(1)设备的稳定性: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不出故障的概率。
(2)设备的可靠性: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正常执行任务的概率。
(3)设备的可用性:指设备可用正常使用的概率。
2)数据安全
数据信息可能泄露,可能被篡改,数据安全即采取措施确保数据免受未授权的泄露、篡改和毁坏,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数据的秘密性:指数据不受未授权者知晓的属性。
(2)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是正确的、真实的、未被篡改的、完整无缺的属性。
(3)数据的可用性:指数据可以随时正常使用的属性。
3)内容安全
内容安全是信息安全在政治、法律、道德层次上的要求,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
(2)信息内容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3)信息内容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
4)行为安全
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最终通过行为提供给用户,确保信息系统的行为安全,才能最终确保系统的信息安全。行为安全的特性如下。
(1)行为的秘密性: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危害数据的秘密性。
(2)行为的完整性: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危害数据的秘密性。
(3)行为的可控性:指当行为的过程偏离预期时,能够发现、控制和纠正。
2.信息存储安全
信息的存储安全包括信息使用的安全(如用户的标识与验证、用户存取权限限制、安全问题跟踪等)、系统安全监控、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的加密和防止非法的攻击等。
2.1信息使用的安全
1)用户的标识与验证
用户的标识与验证主要是限制访问系统的的人员。它是访问控制的基础,是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验证。用户的标识与验证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人的物理特征的识别,包括签名识别法、指纹识别法和语音识别法;二是基于用户所拥有特殊安全物品的识别,包括智能IC卡识别法、磁条卡识别法。
2)用户存取权限限制
用户存取权限限制主要是限制进入系统的用户所能做的操作。一般有两种方法:隔离控制法和限制权限法。
(1)隔离控制法。
隔离控制法是在电子数据处理成分的周围建立屏障,以便在该环境中实施存取。隔离控制技术主要实现方式包括物理隔离方式、时间隔离方式、逻辑隔离方式和密码技术隔离方式。
(2)限制权限法。
限制权限法是有效地限制进入系统的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即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安全等级、授权不同的用户分在不同类别;对目录、文件的访问控制进行严格的权限限制,防止越权操作;放置在临时目录或通信缓冲区的文件要加密,用完尽快移走或删除。
2.2系统安全监控
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安全监控系统,全面监控系统的活动,并随时检查系统的使用情况,一旦有非法入侵者进入系统,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确定和填补安全及保密的漏洞。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审计系统和日志管理系统,利用日志和审计功能对系统进行安全监控。
管理员还应该经常作以下4方面的工作。
(1)监控当前正在进行的进程和正在登录的用户情况。
(2)检查文件的所有者、授权、修改日期情况和文件的特定访问控制属性。
(3)检查系统命令安全配置文件、口令文件、核心启动运行文件、任何可执行文件的修改情况。
(4)检查用户登录的历史记录和超级用户登录的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3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必须加装网络病毒自动检测系统,以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并且必须定期更新网络病毒检测系统。
3.网络安全
3.1.网络安全漏洞
当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非常弱,主要体现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理安全性。
(2)软件安全漏洞。
(3)不兼容使用安全漏洞。
(4) 选择合适的安全哲理。
3.2.网络安全威胁
一般认为,目前网络存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非授权访问。
(2)信息泄露或丢失。
(3)破坏数据完整性。
(4)拒绝服务攻击。
(5)利用网络传播病毒。
3.3.安全措施的目标
安全措施的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访问控制。确保会话对方(人或计算机)有权作它所声称的事情。
(2)认证。确保会话对方的资源(人或计算机)与它声称的一致。
(3)完整性。确保接收到的信息与发送的一致。
(4)审计。确保任何发生的交易在事后可以被证实,发信者和收信者都认为交换发生过,即所谓的不可抵赖性。
(5)保密。确保敏感信息不被窃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