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B是什么概念,是怎么来的?
答:在36.321里面,multiplexingof MAC SDUs from one or different logical channel onto one TB to be delievered to the physical layer on transport channels
由此可见,TB是由n个MAC SDU组合而成的,具体组合方式参考36.321.
一个TB是1ms(就是一个子帧或一个TTI)内含有的编码前的比特数,由很多个RB组成。TB的大小应该取决于scheduler分配给用户的资源数量、调制编码方式、天线映射,详见36.213 v8.7.0的7.1.7.2。
2.信道编码什么概念?
答: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和纠错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销。
3.什么是码字?
答:一个codeword应该就是一个TB经信道编码等处理后得出来的概念。
由于在一个TTI里面最多只能传两个TB了,而天线可能为3,4,用layer mapping就解决了输入输出不匹配的问题了,然后layer mapping是将codeword映射到天线的port上.codeword是码字,同一码字的编码调制方式是相同的,LTE中最多有2个码字:因为目前LTE的系统是4*2,基站4天线,用户设备2天线,那么秩就是2,码字的数目和rank相关,所以LTE最多两个codeword.
layer数是由信道rank数确定的,4×4信道秩最大为4,2×2信道秩最大为2。
但是层数还是4层,所以要做layer mapping吧。另外,之所以用2个码字,是考虑是可以节约一些反馈信息量,4×4系统也用2个码字的。如果是满秩(发射端4,接收端4)的4×4系统,那么两个码字在向层的映射中将被串并转换成4个数据流,然后再乘以4×4的预编码矩阵,得到天线上的数据(不考虑CDD)((过程是:源数据->信道编码乘以信道矩阵->层映射->预编码->到天线));如果是秩为3的的4×4系统,那么两个码字在向层的映射中将被串并转换成3个数据流,然后再乘以3×4的预编码矩阵,得到天线上的数据(不考虑CDD);如果是满秩的4×2系统,那么两个码字在向层的映射中直通,然后再乘以2×4的预编码矩阵,得到天线上的数据(不考虑CDD)。
结论:codeword是一个TB编码并做速率匹配后的结果,和后面的秩、层、天线口都没有关系。codeword之所以最大值为2,是因为一个TTI最多有2个TB块。而layer mapping之后,codeword数据映射到多个层,实现MIMO功能。
举例:下行,4发2收,
V-blast的配置:1个codeword经过layer mapping(就是个串并转换)变成2个layer,再经过precoding(或者是beamforming)从4个天线上发射出去;
H-blast的配置:2个codeword经过layer mapping(其实什么都没做)变成2个layer,再经过precoding(或者是beamforming)从4个天线上发射出去
其他意见:
传输信道就是码字,一个码字是独立的编码数据流。码字的数目取决于UE能力以及信道质量,由秩的自适应过程来控制。
4.对于LTE码字、层、天线端口的理解?
(参考内容:沈嘉等著《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P67-72 )
LTE的下行发送过程:
1)对于来自上层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形成码字;(TB是编码前的比特数)
2)对不同的码字进行调制,产生调制符号;
3)对于不同码字的调制信号组合一起进行层映射;
4)对于层映射之后的数据进行预编码,映射到天线端口上发送。
5.码字、层和天线端口的区分?
1、码字:
码字是指来自上层的业务流进行信道编码之后的数据。不同的码字q区分不同的数据流,其目的是通过MIMO发送多路数据,实现空间复用。
由于LTE系统接收端最多支持2天线,所以发送的数据流数量最多为2。这决定了不管发送端天线数为1、2或者4,码字q的数量最多只为2。
当发送端天线只有一根时,实际能够支持的码流数量也只能为1,所以码字数量最多也只能为1。
如果接收端有两根接收天线,但是两根天线高度相关。如果发送端仍然发送两组数据流(两个码字),则接收端无法解码。因此,在收端信道高度相关的情况下,码字数量也只能为1。
综上,码字q的数量决定于信道矩阵的秩。
2、层。为什么需要层映射?
由于码字数量和发送天线数量不一致,需要将码字流映射到不同的发送天线上,因此需要使用层与预编码。
层映射与预编码实际上是“映射码字到发送天线”过程的两个的子过程。
层映射首先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码字流重新映射到多个层(新的数据流),参见P68表3-23、3-24。(注:层的数量小于物理信道传输所使用的天线端口数量P)。
预编码再将数据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上。
在各个天线端口上进行资源映射,生成OFDM符号并发射,参见P67页图3-11。
3、天线端口
天线端口指用于传输的逻辑端口,与物理天线不存在定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天线端口由用于该天线的参考信号来定义。等于说,使用的参考信号是某一类逻辑端口的名字。具体的说:p=0,p={0,1},p={0, 1, 2, 3}指基于cell-specific参考信号的端口;p=4指基于MBSFN参考信号的端口;p=5为基于UE-specific参考信号的端口。
从层到物理天线端口传输是通过预编码来完成的,参见P69的两个公式。由公式可见,无论层数是多少,只要其小于用于物理传输的端口数,即可通过预编码矩阵W(i)将其映射到物理的传输天线上。
对于p=4、5的情况,再P69第4行有介绍。P={0,4,5}都指单天线端口预编码,即使用的发送天线为1。由于层数量必须小于天线端口的数量,所以此时层数为1,适用表3-23第一种情况,层映射前后的码字是相同的。
曾有人指出,p=4、5时,发送端可以使用发送分集。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是在LTE的规范中,p=4、5仅适用于单天线端口的预编码。由P69的预编码中的1 、 2 、 3 小点分别介绍单端口、空间复用、传输分集的三种预编码方式。P=4、5不属于传输分集。
4、总结
码字用于区分空间复用的流;层用于重排码字数据;天线端口决定预编码天线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