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审美对象(自然美、社会美)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以达到陶情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审美教育上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和陶冶中使其素质、品格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之后产生愉悦并乐于亲近、乐于接受的教育,说到底,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言,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情”是它的灵魂,要靠来叩开受教者心灵的大门,用“美”来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说,语文教育中没有知识传授不行,但缺少情感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教育。
  
  在教育体系渐渐恢复的八十年代初期,周扬先生就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更是不成的。”的确,周扬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育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了。长久以来,由于受某种教育理念的影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对情感教育及陶冶视而不见,这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反思,重新拿起“情感”这个有利的教育武器了。
  审美教育弥撒于语文教育之中,象美弥撒于生活之中一样,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可是较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文学课”、“工具课”,如果语文上一种工具,那么就要重基础知识、分析能力、操作手段及功利效果。于是,从课本到教学到考试,把语文教育变成一条“技术教育”生产流水线,语文教师也只上这条流水线中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了。这样就形成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居首,情感陶冶显然居于一个次要地位。追究其根源,也许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功利化的倾向的结果。毕竟,从古到今,多数人求学都为了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有个锦绣前程。香港的力尔在《从塑民族精神》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真正会对教育产生长期危害的倒是教育目标过分功利化的倾向。平心而论,目前大陆学校教育质量仍然上比较高的,但这仅限于学生的文化知识,这是教育目标功利化造成的误区。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看作上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他看作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而今,我们把语文教育的性质界定为艺术的文学的审美的美育教育理论,把情感教育作为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推动力,并非空口清谈,而是根据语文课自身特点了作此结论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略窥一斑:
  首先,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最本质区别是——它的情感矿藏的品位极高。有的是作家生命的绝唱,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有的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大部分是中外古今名著,其中尤其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就使中学语文教材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即使教材中的非文学作品,也大多为名篇佳作,从内容、形式、到语言,同样具有不同的审美因素,如钱中书的《论中国诗》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只有坚持感情原则,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家心灵的律动,情感脉搏,才能真正发挥作品的美育功能。
  第二,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来看,中学语文的弊病就在于其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举一实例,开学之处,新课本一发,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看书。随处走走,你就可以发现,学生们都在津津有味的读语文书。但是,当开始上语文课时,你又会发现许多学生毫无兴趣、无动于衷。甚至不耐烦。如此之大的反差,到底是什么呢?是学生不喜欢语文吗?恐怕不是,恐怕是我们语文教师不会引导,化神奇为腐朽了吧!究其深层原因,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课文是以一种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水乳交融的整体呈现的。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感情,充分的体会作品达到人文底蕴。而当教师讲解分析时,则往往依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公式进行,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人,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叫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
  要想语文课焕发其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把它当成艺术课、审美课、人文教育课。语文课就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情是语文审美化教育的灵魂,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收到良好成效从最基础的方面——阅读来看。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既是审美直觉。表现主义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从情感得来的”,因此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呢?“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配音乐、看图片、照片、幻灯片……唤起学生对美的丰富感受及想象。但是,无论教学条件如何,学生智力如何,阅读,尤其是吟颂才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但是,许多教师都深深的感受到,在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训练好时最多,而收效最微。主要是没有找到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通道。
  在教学课堂中,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那么,如何让美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结合语文教学。
  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如成语大多上四字结构,平仄相对,错落有致,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领会汉语音乐感的特点,如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彻行云;浑厚美,黄钟大吕,……另外,朗读也要具体结合文章,不同的文章所蕴涵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比如朱自清的《春》,读起来应是轻松、活泼、喜悦、兴奋的,而另一篇《背影》,所蕴涵的乃是一种凝重抑郁的情感。教师还可适当讲一些诗歌的音步、平仄、对仗、韵脚等知识。长期坚持,大部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都会提高,阅读兴趣也会浓厚了,自然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了。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