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识需要整理

15 篇文章 0 订阅
11 篇文章 0 订阅

在这飞速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个人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个人竞争力。而个人竞争力的源泉则是个人知识力:个人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的能力。每个人都离不开个人知识力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各类机构而言,提升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力也是组织效率提升、竞争力升级的基础工作。

 

学习:生活在知识社会里,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每个人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学习肯定不行,但学习了也不一定行——我们应该学什么?如何高效率地学?有什么样的学习辅助工具?

 

保存:我们有限容量的大脑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保存起来,而许多信息和知识也只是要求我们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找到即可,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保存我们的信息与知识呢?为什么我的电脑总是乱作一团使我找不到我需要的东西?

共享:每个人的价值都需要在与人合作后才能显现和提升,那么如何让别人愿意跟我们合作?机会为什么会光顾我们呢?关键的问题是“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实现这个目的的最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自己主动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谁主动做了,谁就更有竞争力。

 

创新:所有创新的前提都是知识创新,竞争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持续创新的引领,从而将跟随者和“山寨们”远远甩在后面。

 

现在,所谓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不会展示自己的知识、不会发挥知识的价值、不会发现新知识、不会学习新知识,也不去创造知识。对于主要靠知识谋生的知识工作者而言,你的知识管理过程是否运转自如,是个人发展和个人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的关键。

 

看完了《色戒》,我知道女人是靠不住的;看完了《投名状》,我知道兄弟是靠不住的;看完了《集结号》,我知道组织是靠不住的;看完了《水浒》,我知道领导是靠不住的;看完了《越狱》,我知道牢房是靠不住的。

为了生存和发展,每家企业都会裁员。许多时候裁员并非因为员工的错误或者能力欠缺,而是因为战略改变了,你的这块业务不再需要了,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你再优秀也要走人。如果关注财经新闻的话,你就会发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不仅是普通员工,即便CEO也是走马灯般地换。

 

富不过三代,有成就的人,很少是靠父母的荫蔽长大。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也很难见到超过30年的富豪。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得子,取名宝儿。虽是老年得子,但郑板桥对其子却管教甚严,从不溺爱。他在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

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如果想拥有快乐的一生,你一定要靠自己:父母会老去、单位会破产、朋友会离开、夫妻可以化作分飞燕。如果想做一个有成就的人,你更要靠自己。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分析得出,人类历史上权力的来源已经从暴力、财富转移到知识,他提出“知识将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丘吉尔曾经预言过“未来的帝国是建立在脑力上,人要靠自己,但靠自己不是依靠自己的体力,而是要靠自己的脑力,靠知识。有一个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半身不遂,四十多岁的时候丧命,别以为你整天上互联网就有知识,你看的只不过是大量的信息而已!

 

信息爆炸,知识也不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有一个统计,人类近三十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

 

别把数据、信息和知识相混淆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若37.5℃是从口腔测得,则直肠温度在37.8~38.0℃,刚刚有一点点低烧。

 

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讲,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成分存在着,而能显性化的部分较少。你虽然知道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后,你在个人知识的学习中就应该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书,还需要去学习隐性知识,需要去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同时,你应该主动促进你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只有你有意识地显性化你的知识,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赢得合作机会和新发展的平台。

 

大都是知识工作者,你的主要工作也是处理信息和知识。那么,你的竞争力的源泉和优势就是你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与效率。

 

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上Google的网站搜索到盲肠炎手术的开刀步骤,但不论这个人搜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让他开刀吗?”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历可以作为你知识水平的一个表现,但其表达的只是在某时、某地的知识存量,是否能持续地更新知识、是否能持续地共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将已有的知识用好用足来获取价值、是否能持续地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只有这些才是个人竞争力的源泉。

 

原来的说法是不识字的人被称作文盲,现在的说法是不会学习的人是文盲。如果你学会了选择知识,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学习的习惯,那你就不是新时代的文盲了!

 

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他掌握的知识数量,也不仅仅来源于他热爱学习的习惯,而在于他必须掌握从知识学习到知识保存、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掌握,这个人虽然在某一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很难建立起相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

 

.我们必须持续地学习才能保持我们的竞争力;在同样的时间里谁

的学习效率更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强,谁就掌握竞争优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够装在人的大脑中,在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中都有一些“只需要知道谁知道(人的问题)、知道在哪里(存储的问题)”的问题;

·因为每个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都需要与他人协作,所以需要每个人都拥有团队协作的精神,需要让跟你协作的人(或者潜在的协作对象)能够了解你的知识背景、结构和能力,只有让别人了解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别人了解你,你必须自发地去做知识共享的工作,做知识传递的工作,这也是知识工作者建立个人品牌的基础和捷径;

·知识本身没有价值,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慢、大学生比较稀缺。在今天的环境下,如果你有5年不学习,无论你的学历是博士还是学士,你绝对会落伍;如果你有10年不学习,你就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自己将找不到工作——你已经不知道你会干什么了!

 

 

在学术研究上,如果谁第一个将某领域的某个问题讲出来(在学术会议上)、写出来(在学术论文中)并被大家认可,谁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通过讲出来、写出来可以给你带来名声、荣誉、资金和各种资源。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共享和传播的情况可能没有学术领域。如果你想将你的知识共享或者传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虽然你觉得自己知道,但这种知道是支离破碎、不系统的,你需要再学习和实践,这无形中促进了你对知识的掌握。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上,你需要定位自己的知识和需要传递的内容,需要找到知识共享和传播的工具和手段,这是第四章的内容。

 

那我们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从知识保存的角度讲,人超不过图书馆和硬盘,所以知识的保存不是目的。我们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让知识能够发挥作用,让知识帮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赚更多的钱,职位更高,形成个人的影响力,心情更愉悦等。如何让你的知识发挥作用,这是个人知识问题中,是如何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我不怕你山寨我,因为你只能跟随我,却永远不知道我下一步会做成什么。当你山寨我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我已经去做利润率更高的产品了。

 

知识有价值,但知识本身没有办法卖,因为无法衡量你脑袋中的知识值多少钱。知识的利用和交换必须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实现,老师:

第一,他的知识没有转化为成品和服务,所以他无法实现销售。我们给他的建议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培训服务,转化成一门课程提供给市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买你这个服务,你的知识才能有价值。

第二,单纯的一个知识没有价值,老李主要擅长的是咨询项目的实施,而作为一个公司来讲,需要让客户知道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市场人员;将你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也需要销售人员。

 

要管理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先拥有知识。在当今时代,每天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什么知识,哪些知识更有价值。第二个问题是知识应该学习到何种程度,是不是只有拿到一个博士或者硕士学位才能证明自己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知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学习的方法和工具问题。

 

估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两个人知识背景相差很大,就很难产生沟通、交流的欲望,很难真正地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最多是一方照顾另一方的沟通。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工作者,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你起码要知道陈胜吴广是农民反抗压迫的典型(否则你就不会理解人们说“我们最需要陈胜吴广”是什么意思);你起码要知道基本的数学、物理学、逻辑推理和心理学的知识;你还需要知道地理、文化、历史和生活的基本常识,否则没有人愿意与你沟通、交流,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合作。

 

一个大四的学生,是毕业就赚钱重要,还是再花时间和金钱读研究生后再去赚钱重要?一个美女,是找一个有钱的老公重要,还是靠自己从头做起重要?一个大学老师,是写文章做研究去当教授、院士重要,还是利用资源先赚钱重要?

 

大部分人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时候,学到80%就不学了,被称为“菜鸟学到80%就飞走了”。而这80%的知识可能是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如果你在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时候,一定不能在80%上就停下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志在有大成就“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关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

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创立者布鲁纳

 

笔者认识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总,他的学习方式就是说。当他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不清楚的时候,他就先读基础的资料。读完后,当要与自己企业情况结合的时候,他就开会。开会的过程中他很少让别人发言,而是通过自己滔滔不绝地说的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路和知识。说的过程就是他对知识反思、提炼的过程,当自己能比较系统地说出来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

 

人生短短数十载,时间是一个最稀缺的资源,而且是一个无法购买和复制的资源。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中,你必须要考虑知识获取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除了金钱之外,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我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这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接下来,你要确认领域内的专家是哪些人,与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你的工作。但你的学习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持续地跟进这个领域,接触该领域的专家,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等,以帮助自己不断提高。

 

第四,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你需要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显性化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要多说、多写,争取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复杂的问题。

 

脑袋不够用。但从个人知识学习和管理的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其实你只需要掌握与自己工作最相关、最至关重要的那部分,其中有一类知识是“我知道在哪里、我知道如何找到”的知识,如果你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这些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能为你所用,那么这些知识也属于你。此外,信息的增加更加迅速,现在的信息总量已经远远超过技能,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外事不决问Google,内事不决问老婆”的戏言。

 

如果你搜索知识管理的英文单词“Knowledge Management”,搜索引擎通常会以为是两个词(Knowledge+Management)的组合,所以你如果想搜这个词,必须在搜索框中用引号。还有,使用一个汉语句子的搜索也是有效提高搜索精准性的手段。

 

突破限制下载。例如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 of/”ppt,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Powerpoint作品;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of/”mp3,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mp3、rm等影视作品;在搜索框上输入:“index of/”swf,然后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网站入口下载flash作品。

 

Google的分类目录http://directory.Google.com/。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信息和知识则是无限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想提高你的个人学习效率,你必须设置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

 

笔者认为,网络和电子读物更适合浅阅读,如果是专业的书籍,从理解的方便和深度上讲还是需要阅读纸质书籍。图书市场上有许多挂着有的书虽然好,但可能不适合你目前的学习阶段。例如有的书是面向入门者的好书,就不适合资深人士阅读。有的书是面向进阶的用户,那一个新手可能就有点摸不着头脑。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

 

胡适先生总共得到了36个博士学位,所以当年大家都爱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我的朋友胡适之”,以认识胡适、与胡适有过交往为荣,胡博士成了挂在许多人口中显示身份的标志。这其实是我们普通人共同的心

2.所谓的朋友,起码是可以交流和交换的人。交流思想、交换资源,已经建立了初步信任的人。朋友要跟普通的联系人区别开来,这个时候你就要分类,哪些人是简单的联系人,哪些人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想让对方成为你的朋友)。对于联系人,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尽量收集这个人的资料和背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做到“知道谁知道”;对于朋友(或者想认识的朋友),才涉及下面的问题。

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所以有人“恶毒”地说:同学聚会其实是给那些“成功”的同学“得瑟”的机会,曾看到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建议“千万别去参加同学聚会”,因为他觉得同学聚会只能动摇那些还在奋斗路上的人的决心和意志。

 

在学习和研究方面,Google还有两个很有用的工具:Google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和Google图书搜索(http://books.google.com)。Google学术搜索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学术

 

中国知网的综合性数据库包括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

 

现在中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存在一个“知识的分裂”:学术界研究的东西企业界不愿意关注,由于学术界不了解企业界的具体需求而闭门造车。从个人学习的角度看,即使不是做学术研究的人也很有必要去阅读你所在领域的优秀论文,也许你摸索好几个月的东西在几年前就有人研究过并以论文的形式分享了出来,那你为什么不去学习这些已经显性化的知识呢?这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在豆瓣上,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豆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的数量也在迅速膨胀,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化成“你的知识”,而仅仅是硬盘里的知识,那与自己何干呢?“你的知识”是你脑袋里的知识或者是你知道知识在哪里、是什么知识,这些知识要能为你所用,所以单纯的下载、保存知识并没有用,相反,我们称这种行为是一个信息时代的恶习!

 

一个原则是分类的深度不宜超过三层,即文件夹—子文件夹—孙文件夹,通常说,如果超过三层,自己再次打开的概率就会低于10%。

 

公司项目命名规则:年—项目号—客户名—项目名—日期—版本号,

 

对于网站和文章的收藏,笔者推荐社会性书签工具。现在提供社会性书签工具的网站很多,包括Google、Yahoo等都提供相关工具。对于以中文阅读和使用为主的用户,笔者推荐百度搜藏(http:/cang.baidu.com)。通过百度搜藏,当你阅读到一篇文章,如果成功学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成功=20%的知识+80%的人脉”,在好莱坞也流行着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虽然这些话有些绝对,但是,如果你没有知识、没有价值,谁会做你的“人脉”?所以笔者一直强调知识是建立人脉的基础,缺乏了强大的知识基础,人脉将无从建立。前面两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保存“人”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在学术界,共享知识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你要带学生、要写论文、要出版书籍,这些都是知识共享的典型例子。而在实务界,表面上似乎对于知识共享的要求要低许多,但是这并一提起共享知识,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的知识是我的竞争力,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来的,为什么要共享给别人?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如果我共享了是不是老板就会卸磨杀驴把我开掉?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疑问!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请问你是否静下心来反思过自己:我的竞争力是什么?是我现在掌握的这些知识吗?请回忆一下你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是你最近几年学习和掌握的,还是三年前、五年前就有的呢?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知识工作者,其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他当前的知识存量,更多的来自于他在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本身的原因呢?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水平高低不是你说了算,而必须是别人的判断。要让别人说你是一个“牛人”,那么对方怎么判断呢?你有没有主动让人去了解你,了解你的能力、水平、性格和价值观?好酒也怕巷子深,是不是好产品需要让市场来评判,你是不是有水平和能力的人要让你的同事、朋友、领导和合作伙伴来评判。他们的评判需要依据,请能共享出来才能真正掌握共享知识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你会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寸步难行。在企业里,如果你有一个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时,老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给我写一个报告发过来吧”;在学校里,你的成果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论文,并且还需要你答辩:用你的语言讲清楚你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如果在表达自己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话,你应该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

并不是诗人和作家,不必要求自己写得多么华丽和有技巧,只要能讲明白道理就很好!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在四五十岁之前也很不擅长写东西,但自从他开了博客后就笔耕不辍,他的一个朋友说在山上的宿营地

 

“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每个人都想结交高水平的朋友,只有高水平的朋友才能跟自己产生有价值的互动和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更快的成长。所以说如果你的水平低,当然不会有高水平的朋友愿意跟你交往。反之,如果你的水平高,就一定能结交到高水平的朋友吗?也不一定,如果你的水平和能力别人人。我们已经知道,现在的学历教育已经不再能给自己带来竞争力,有许多硕士、博士都在为失业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发愁。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竞争对手起码是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谁敢说自己学到的知识比他们更精更深呢?

 

你,但我不一定信任你;你有知名度,但不一定有美誉度,就如同某某姐姐一样。作为个体的知识工作者,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让人知道,而且要让人信任,因此,通过共享知识无疑是一个快速建立个人品牌的好方法。

 

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即使想共享但可以共享的内容并不多,对一个行业和领域,没有三五年以上的积累是很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的。对于毕业五年以内的人,建议知识共享的范围以你所的认识和体会的。对于毕业五年以内的人,建议知识共享的范围以你所在的机构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为主,这个阶段的知识共享主要以提高自己知识学习的效率、让别人了解你的个性和能力、展示你的潜力和学习精神为主;对于毕业五年以上的人,很可能已经在单位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在行业内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体会,这时候除了可以在你所在的机构内共享外,还可以将知识共享的范围拓展到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例如,如果你是做软件开发的工程师,那么你可以将你在软件开发领域的经验和体会共享在软件开发领域的专业社区,可以写有关自己软件开发的博客,可以向相关软件开发领域的杂志投稿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对于毕业十年、十五年以上的人,你的知识共享的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时候从知识上说你应该已经掌握了所在领域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并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你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共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这时候也是你的个人品牌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多参与行业内的研讨会、论坛等,争取多发言以展示自己的观点。

 

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能出版一本书,或者能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甚至能在报纸上发表一个“豆腐块”似的东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好像都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甚至忽悠的资本,主要原因是当时可以用来传播的渠道太少了,而且被少数人掌握着,普通人要想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实在是太难了!但现在,无论是纸质的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都增加了许多倍。从纸质出版物角度看,我国目前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接近30万种;我国报纸、杂志和期刊的数量也增长迅速,杂志从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8年的接近1万种,报纸接近2000种。出版社、报纸、杂志和期刊的增多为个人知识共享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在纸质出版物之外,任何一个人只要会上网,都可以在无数的论坛、博客(blog)和各类免费提供的空间中发表个人的言论,理论上讲你发表的东西全球的读者都可以看到,而且发表的容量没有限制,这是何等的幸福!

 

现在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平台很多,根据笔者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看,普通人开设博客,最好建立在自己行业的主流网站上,而非类似于新浪和搜狐这样的大众网络门户平台。行业网站的用户更加专业,他们都是你分享内容的目标对象,而且可以与你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一般的马谡有知识吗?有,但他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和间接经验。显性知识经常表现为书本上的理论、专家的话等,但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使用哪个理论、什么理论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却是书本上不可能教的,是个人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的,所以说单纯的显性知识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也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满口之乎者也,但却不了解社会和具体工作,所以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显性知识,但却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欠缺隐性知识,他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学习才能掌握,而且显性知识必须与隐性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效。

 

既然单纯的显性知识无法发挥作用,就提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意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事后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实践去学习和掌握隐性知识。不能满足于保存知识或者背住知识,而一定要主动去使用你的知识,只有将显性知识不断付诸于实践,才能知道显性知识利用的环境、技巧和范围。

 

的确,知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所以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但有时候这种谦虚也会成为恐惧和胆怯的原因:因为知识越多,感觉到事物的不确定性越多,所以许多事情不敢去干,总奢望条件再成熟一点、环境再好一点、掌握的信息再多一点才敢决策,导致许多事情不敢开始。这类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年我也想如何如何,如果要是做了一定比他好许多”。对于这类人,笔者向你推荐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做。但事实上,任何决策和判断都是在信息和知识不完全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而机会更是在信息和知识支离破碎的时候出现的,如果等所有的信息、知识和外部环境都成熟了再去行动,那时候将与成功失之交臂,机会也就不成为机会了。所以说,知识工作者要有一股无知者无畏的干劲,要敢于去尝试,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唯一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如果仅仅生活在恐惧中,那什么事情都无法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你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至于要确定将你的知识用在什么领域,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大部分状况下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胆识。相对来说,知识工作者更习惯于逻辑推导、严格证明或者证伪,你的知识可以用在这个领域,也可以用在那个领域,可以用来解决某个当前急迫的问题,也可以用在解决未来更有价值的问题。选择了某个方向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方向,在你的时间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知识使用的方向和领域对于你个人的发展影响很大。在科学研究领域,那些选择速成的方向和领域知识工作者如果想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一定要在与别人的合作中才能实现。所以,知识工作者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人的多样性,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善于与别人分享利益与成果。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表明,有沟通意愿的人,才是心智健康的人,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是有前途、能成功的人。现在的知识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只能掌握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只有善于并主动与人协作的知识工作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用知识创造价值。

 

就业和创业的最大区别是:就业是别人给你找事,而创业是自己没事找事。而把个人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就是“别人给你找事”做,当点评:暂且不论小吴能力如何,如果他不去工作,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任务和项目相结合,那么不出两年,他的知识就会贬值,竞争力就会随之下降,也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了。

 

1916年春,一只俄国的小船悄悄地驶进了英国港口,几个学者一下船,就去拜访英国负责军火生产的大臣,请求传授光学玻璃的生产技术。因为光学玻璃是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当时只有德、英、法三国掌握这个秘密。英国为不泄露机密,让他们去法国。在法国,总统陪他们去会见玻璃制造商曼杜阿,然而,俄国学者出100万法郎也未买到制造的秘密。万般无奈,只好重返英国,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直至俄方答应给英国光学玻璃制造商谦斯25年的生产垄断权,才得到生产技术的奥秘:搅拌——熬熔玻璃时必须不停地搅拌。得知这个诀窍后,俄国学者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知识的独特性也分两种,第一种是专,在某个方向上深入,别人都不如我深,所以我有独特性,比如读博士基本上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种是博,我既会拍电影又会画画,还会说相声、做木匠,这样的人以综合优势树立自己的独特性。除非我们听说过的、了解的、信任的,其他的量再大再便宜我们也不买。这也正是笔者一再强调的知识工作者为什么需要个人品牌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要等待被挑选,被市场挑选、被招聘单位挑选、被你的目标客户挑选,在大家功能、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挑选谁和不挑选谁靠什么,主要靠谁有品牌。因此说,知识工作者必须主动有意识地通过共享自己的知

 

第二,持续提高你知识的独特性。

你能读硕士我也能读,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如果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单靠学历和证书的话,将来会越来越靠不住的,因为这些显性知识或者显性知识较多的学习不具备很高的壁垒,你必须要充分掌握你的行业、你的领域的隐性知识,必须多实践、多总结,这些包含你的经验、体验和操作的知识更难被别人复制,即更具备独特性。

 

提高个人知识独特性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是在某方向上的专,这是基础,对于学生和处在职业生涯前十年的人而言至关重要,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你要在你的领域内达到行业前十名或前一百名的水平,这样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保障,都会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二条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你能将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以发挥出更大作用,这种综合实力更难以复制,创造的价值更大。这里面涉及知识的创新、知识的整合,需要个人远大的目标和眼光来支撑,需要战略决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作基础。

 

第三,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一般来说,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越多,他的收入水平就越高。但你要注意,这个收入水平并非是第一个工作(首次工作)的收入,而是在有生之年收入的总和。从这个角度说,你没必要怀疑知识的价值。更进一步说,这个趋势是一个平均趋势,并非每个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都要比学历低的人收入高,要是这样的话,小学毕业的李嘉诚可能永远成不了亚洲首富,所以你还需要持续地努力。

其次,大学给了你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你的知识更多的是显性知识,这些显性知识还有一个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其转化为你的隐性经验和技能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知识的价值,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曲线都是从低到高再低的过程。

 

第四,出来创业,你们知识使用的方式其实是要将自己的知识产品化或者服务化。你们目前为市场提供的主要是知识服务化,如果想做大,则这种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复制,建议你研究中小企业的需求。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新能力的行为,创新确实创造出资源,人们在自然界发现某种有用物并使其产生经济价值之前,并没有‘资源’这样一种东西。通俗点理解,创新就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这个角度看,创新与发明有所区别,摆脱惯性思维,知识创新很简单

 

有两位骑手分别骑上自己的马进行比赛,但比赛的却是谁的马跑得慢。这可和以往的经验太不一样了,于是两位骑手只好很难受、慢慢腾腾地赛起马来。如何才能取胜呢?一位智者传授给他们一个赛马的妙计。稍后,两位骑手经过商量,便扬鞭催马,一溜烟打马迅速跑起来。

请问,这位智者传授了什么妙计呢?

测试题二:

有一家人去找出租房,全家三口,夫妻两个和一个5岁的孩子。他们看到一则出租广告,就赶紧跑去。房子很好,然而房东却说:“我们公寓不租给有孩子的住户。”夫妻俩听了,大失所望地走开了。5岁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又返回去敲房东的大门。门打开了,孩子说:“……”房东听了之后,高声笑了起来,决定把房子租给他们。

请问:这位5岁的小孩子说了些什么,终于说服了房东?

注意,两道测试题需要的知识普通人都掌握,目的是测试你是否能够活学活用个人知识。

做这两道测试题时你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惯性思维,否则你是得不到答案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答案: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位骑手各骑上对方的马。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5岁的孩子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

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

 

学习是创新的前提

“知识工作者90%以上的创新其实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在其组织内部和外部存在了。”——IDC报告。

这就提示我们:在创新之前你要广泛学习,要掌握尽量多的背景知识、行业进展和你所在领域的前沿状况。学习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你能从书籍、论文、互联网、同事、同学、朋友中得到相关的知识,将极大降低你创新的成本。

某知名日化公司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同样的问题后大为光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要赶快把这个搞定,否则就炒你鱿鱼!”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买了一个电扇,然后通过调整电扇与生产线的距离,让电扇的风正好可以把空盒子吹走而不至于吹动装好香皂的盒子,90块钱的成本也同样解决了问题。

 

需求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知识创新的需求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压力,因为艰苦和恶劣的环境,因为不创新就无法生存,所以生存的需求逼迫人去做知识创新,力图通过知识创新生存和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好奇心

好奇心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动机和驱动力。人类的创新表明,好奇心可以帮助人们捕捉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激发创新思路、驱动创新活动。烧开的水蒸气会将壶盖顶起,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的现像。

(2)怀疑心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普通人都倾向于信任权威和专家而不敢质疑,所以怀疑心对于知识创新是极端重要的。没有疑问就不会有创新。

(3)进取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进取心,就将失去前进的动力,也就不会发掘出知识创新的需求,创新不能进行和持续。所以,一个优秀的知识创新者一定是一个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因为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强,他就更愿意去尝试、去追求,为了完成个人的目标,他就必须去创新。

(4)求知欲

创新不是坐井观天,“自己认为自己创新”,而必须是在对人类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善于创新的知识工作者一定是善于学习、求知欲强的人,他们渴望了解和掌握人类历史的知识积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人类最大的浪费

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浪费可能是对大脑功能的浪费:大自然给人类如此精密、强大的大脑,但我们仅仅利用了很少的部分。人脑细胞有140亿~160亿个,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利用了3%,而现代医学证明,再聪明人的大脑,一生的使用率也不会超过10%。人大脑里储存的各种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

 

经在思维方式上经历过两次重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在原始石器时代的“左脑革命”,即以语言文字的逻辑化思维充实直接自然的直觉式形象思维;第二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这扩展了人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左脑革命”的进一步延伸。21世纪,人类正进入第三次革命——右脑革命时代,即吸收前两次革命的成果,形成“人、机之间实现新型的协同关系”,要使计算机与人的左脑和右脑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向合作关系”。右脑具有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并且协同左脑在逻辑判断方面的功能,为计算机编制卓越的程序,从而通过计算机完备的准确性和比人脑快过上百万倍的运算速度,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无限的延伸,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

 

既然右脑是知识创新能力的源泉,那么我们如何开发右脑呢?许多创新在起始的阶段都是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个过程也大都是右脑直观、综合和形象思维的技能发挥作用,左右脑密切配合,将之前不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关联,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创新必须是在左右脑结合的基础上对右脑功能的充分利用。我们强调右脑的重要性,并非要用右脑取代左脑的功能,而是要左右脑协调发展,通过二者不同的分工真正构建完整的思维创新活动。

 

 奥斯本的检核表法

2.在线制作思维导图网站Mindpin,既可以在互联网上制作思维导图,也可以参考别人制作的思维导图。网址为:http://www.mindpin.com

 

创新的本质在于“组合”,越不相干的地方组合在一起其价值可能更大,所以“外行的忠告”也是一种组合:将跟你不相关的领域知识组合到你的专业上来,这就是创新。延伸一下说,“外行的忠告”不仅来自于朋友,也可以来自于书籍、电影、电视和你的生活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爱博仕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