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知识
文章平均质量分 81
程序员应该学习的百科知识汇总
汪子熙
18年深耕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精通 ABAP, Java, Javascript, Typescript, 精通 UI5, Fiori, Fiori Element, Angular, Kubernetes, SAP HANA, SAP BTP. 具有通过阅读 Github 上各种优秀的开源框架和工具源代码的习惯,对于我来说阅读源代码,就像阅读中国白话文一样轻松自然。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什么是控制科学与工程
在中国大陆,对应的一级学科通常叫作控制科学与工程,也有高校将其放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下设控制工程机器人技术等方向。原创 2025-07-10 09:09:55 · 743 阅读 · 0 评论 -
救生衣的工作原理
在水上安全的历史长河里,这一发明之所以能够挽救无数生命,根本原因在于它利用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人体工学、材料科学与现代制造标准的综合成果,巧妙地让穿戴者的整体平均密度低于水并在落水后自动或持续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与此同时,通过精准的重心 — 浮心设计,救生衣还能在很多情况下把失去意识的人体翻正,使口鼻远离水面,从而真正完成“让人活着回来”的使命。原创 2025-07-08 09:17:06 · 780 阅读 · 0 评论 -
全面解析 ICP 备案的法律逻辑、技术流程与合规要点
ICP 备案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实名 + 接入双链路,让海量互联网信息服务处于可追溯、可监管的状态。对于开发者和运维团队而言,它既是一道合规检查点,也是一种风险隔离手段——未备案网站随时可能被关停,连带企业声誉受损。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规划备案路径、提前准备资料,远比上线后被动整改更为高效。原创 2025-07-05 10:21:02 · 1076 阅读 · 0 评论 -
枳壳在治疗泄泻症中的功效
泄泻症在中医理论中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症状。在治疗泄泻症的方子中加入枳壳,主要是为了利用其理气宽中、行气消胀的功效。原创 2025-07-03 23:41:57 · 377 阅读 · 0 评论 -
枳壳的药用功效
以下以枳壳为例,为你介绍其功效等知识:原创 2025-07-03 23:37:41 · 185 阅读 · 0 评论 -
枳壳的药用价值
枳壳以其“平而能降,苦而能泄,辛而能行”的独特药性,在胸腹胀满、脾胃虚陷、郁结痰阻等多种病机中举足轻重;现代药理进一步阐明了调节胃肠动力、抗氧化、调整脂代谢与神经递质的多靶点机制。临床应用时,需重视体质辨识与剂量控制,并注意与西药及咖啡因饮料的交互风险。把握“宽中而不伤正,行滞而不破真”的度,方能发挥枳壳古今融合的全部价值。原创 2025-07-03 23:35:11 · 1274 阅读 · 0 评论 -
茯苓的药用价值
茯苓以“甘淡平补”糅合“利水渗湿”与“宁心安神”两大核心,既能在暑湿、梅雨之际扫清体内水滞,又能于焦虑失眠时抚慰心神;现代多糖与三萜研究则为其功能食品身份奠定科学底座。循证与经典不谋而合的背后,仍需辨体质、审证候、注意毒素与农残管控,方可尽享“平民灵芝”之益。若您准备将茯苓纳入日常煲汤或临床方剂,务必遵循专业中医或药师指导,让这位“地下白色金针”真正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原创 2025-07-03 23:29:30 · 1165 阅读 · 0 评论 -
党参的药用价值
党参因“甘平补而不峻”赢得“平民人参”美称,是补气佐血之要药。临床宜依体质、病机与季节灵活加减,配伍黄芪可益卫固表,佐麦冬可益气生津,与当归共用则气血双补。切记掌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避开实热与湿滞之禁区,方能既享其益、又避其害。若您准备在日常膳食或汤剂中加入党参,务必咨询专业医师或执业中药师,以保证安全与效果并重。原创 2025-07-03 23:28:18 · 1446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三里坝命名考:一方沃野的时空印记
若循徐霞客“析名必考其地”之法,立于今日龙桥路地铁站北望,仍可感知平坝地理基因在道路网格中的延续——而那“方圆三里”的原始轮廓,恰是解读双流“银郫县,金温江,叫花子出在双流县”民谣嬗变为“空港新城”史诗的地理注脚。据清代《双流县志》及1988年《四川省双流县地名录》载,此地为成都平原南缘的冲积平坝,“方圆三里”(约1.5平方公里),地势坦阔如砥,土膏腴润,故以“三里”为尺度、“坝”为地貌,得名“三里坝”。1981年地名规范化运动中,依地貌特征复名“三里坝大队”,1984年改称“三里坝村”。原创 2025-05-30 19:09:59 · 334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迎春桥命名考:东郊迎春礼俗与蜀地文脉的千年交融
迎春”之名,根植于周代以降的迎春礼制。”汉代定型为州县参与的官方仪式:立春前日,官吏着青衣、祭句芒神(东方春神),鞭土牛以劝农事,谓之“打春”。今日立于桥头,可见乾隆古桥遗址与地铁站交织,春祭鼓乐化为广场舞韵律,而桥栏新刻“万物皆春”四字,正是对三百年文脉的致敬。当代复兴:2004年社区命名“迎春桥”,2018年地铁3号线设“迎春桥站”,站内装饰以五谷元素呼应农事传统。诗文中的迎春记忆:南宋陆游旅居双流时,目睹立春盛景,在《双流旅舍》中留下“孤市人稀冷欲冰”之句,反衬迎春时的喧腾;原创 2025-05-30 19:09:15 · 430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航都大街命名考:航空枢纽与古蜀文明的时空交响
航都大街,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核心地带,东接成双大道,西临双流国际机场,既是现代航空枢纽的动脉,亦承载着古蜀文明“广都”的千年基因。“都”字在蜀地文化中象征中心性与权威性,如成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新都(“新拓之都”)。“航”字直指航空运输功能,而“都”字则暗喻此地为“航空经济之都”——二者结合,既点明地理属性(机场要道),又赋予战略愿景(空港核心区)。地名连续性:双流区现存“广都街”“葛陌路”(诸葛亮屯田遗迹),航都大街的“都”字嵌入此命名系统,形成历史链条。原创 2025-05-30 19:08:10 · 264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龙桥路命名考:孝感祥瑞与地理形胜的交融
龙桥路之名,始于汉代孝女泣河的悲悯,承于清代廊桥的营建智慧,显于当代路网的经纬纵横。其六字箴言——“因孝得名,因桥成路”,恰是成都平原“水利-人文-商贸”三重基因的缩影。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官方正式修建十二孔木结构廊桥,桥身覆瓦设凳,兼具交通与休憩功能,“龙桥”遂成地理标识。龙桥路位于原龙桥镇核心区,平行于毗河,承接成彭公路(今成彭高速)车流,至今为家具物流要道。“地以桥传,桥以龙灵,龙以孝显。1980年代起,龙桥发展为“中国童装名镇”及家具产业重镇,“龙桥路”成为商贸地标。原创 2025-05-30 19:06:54 · 345 阅读 · 0 评论 -
双凤桥命名考:蓉城古桥中的凤凰图腾与文化记忆
另说“双凤”实为“双洞”谐音雅化——当地方言“洞”(dòng)与“凤”(fèng)音近,且受温江双凤桥影响,渐以“凤”代“洞”。据乾隆五年(1740年)《温江县志》载:“双凤桥,(县城)西一里,两水分流,一桥跨江,曾为彩凤所栖,亦古景也。”桥名不仅寄托百姓对祥瑞的向往,更暗合古蜀鱼凫文化——温江为鱼凫王都,凤溪河畔出土鱼凫图腾器物,乡民冬季于桥洞置竹篓护鱼、投食喂鱼的习俗,皆体现对“神鸟-鱼”图腾的原始崇拜。桥虽简陋,却成地标。知县断为祥瑞,遂重建石桥,植梧桐引凤,并改溪名“凤溪”,桥称“双凤桥”。原创 2025-05-30 19:05:30 · 29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高升桥命名由来考析:历史、传说与文化象征
高升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横跨龙爪堰支流,毗邻武侯祠,自古为成都城南交通要冲。据《华阳县志》载,其地“夏末紫薇竞放,四季分明”,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专家结语:高升桥之“名”,非止于桥,实为一座城的集体记忆容器。它收纳了士人的青云之志、凡人的烟火爱情、匠人的石头史诗,最终在川藏公路的汽笛声中,完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图腾的涅槃。秀才苦读中榜,终得圆满,民众感念其志,改桥名为“高升”。“高升”隐喻:桥梁形制高拱,暗合科举“平步青云”之愿,契合士大夫阶层“禄位高升”的价值追求。“武侯祠堂柏森森,临近河溪水沉沉。原创 2025-05-30 19:04:00 · 421 阅读 · 0 评论 -
衣冠庙命名考:忠义之魂的千年铭刻
行至冢前小桥,常“以泪洗面,掬水整冠”,此桥因而得名“洗面桥”。方位溯源: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余录》记:“成都万里桥南,亦有(关羽)墓,相传先主招魂以葬者”,与万里桥(今南门大桥)的相对位置清晰可考。北宋起,关羽被历代帝王追封(宋徽宗封“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封“协天护国忠义帝”),衣冠庙亦屡受敕修。较之洛阳关林(葬首)、当阳关陵(葬身),成都衣冠庙独以“衣冠”象征精神不朽,与日本“空墓”、朝鲜“衣冠冢”形成文化对话。与武侯祠(君臣忠智)、桓侯巷(兄弟信义)构成“三国忠义三角”,衣冠庙尤重“个体气节”。原创 2025-05-30 19:03:25 · 612 阅读 · 0 评论 -
驷马桥命名考:从升仙传说到相如壮志的千年嬗变
据《华阳国志·蜀志》及地方志载,张伯子于凤凰山(今成都北郊)修道,见凤凰水(后称升仙水,即今沙河)清流蜿蜒,桃竹掩映如仙境,遂乘赤纹虎踏云升天。百姓焚香膜拜,改水为“升仙水”,跨河之桥得名“升仙桥”。此桥地处成都北门通衢,为蜀道起点,连接中原与西南,既是商旅出入要道,亦是亲朋饯别之地,桥畔特设“送客观”以寄离情。诗赋传承:从唐罗隐《驷马桥》、宋苏舜钦“他年还驷马”,到明高启“不乘驷马不复回”,皆见相如遗风。福建上杭:南宋乾道三年(1167)建“通驷桥”,后称驷马桥,为“杭城八景”之“驷马樵歌”;原创 2025-05-30 19:02:35 · 41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李家沱命名由来考:水脉、治水与移民史诗的文化结晶
新华字典》释“沱”为“可停船的水湾”,而四川方言中特指“江河分流的泄洪支流”。这种“姓氏+地理特征”的命名方式,符合巴蜀地区“张家坝”“王家沟”等传统地名生成逻辑,折射出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的水权管理机制。沙河流域正是这一理念的物质遗存:宋代在三洞桥修建三孔石桥调节水流,现存沙河三洞古桥公园的景墙铭刻“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八字,印证该区域在成都水系治理中的战略地位。从清代堰口的“李家治水”,到当代城市化的符号重构,这一地名将蜀人“因势利导”的生态观、“耕读传家”的宗族观、“产城融合”的发展观编码其中。原创 2025-05-30 19:01:49 · 626 阅读 · 0 评论 -
驷马桥命名源流考:从升仙传说到司马相如的千年史诗
驷马桥位于成都北门沙河之上,秦汉时称“凤凰水”,因河道蜿蜒、桃竹掩映如仙境,得名“升仙水”。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汉代道士张伯子于此修道,见“河水清澈,两岸宛若仙境”,遂骑赤纹虎飞升成仙。蜀人杨得意举荐同乡,司马相如再赴长安,献《上林赋》获封郎官,后以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夷,促成边疆归附,史誉“安边功臣”。从京镗定名的文化自觉,到解放军入城的历史转折——驷马桥之名,已超越地理实体,成为成都“兼容仙逸与进取”的城市人格象征。清代《成都府志》称:“宋淳熙间,京镗重建,易名驷马,以司马长卿事志之。原创 2025-05-30 19:01:12 · 386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昭觉寺命名由来考释:从“建元”到“昭觉”的千年文脉
其三,西方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昭觉”英译为“Luminous Awakening”,精准捕捉其“光明”与“觉悟”的双重意蕴。董氏作为东汉益州士族代表,其宅邸选址成都北郊青龙场,既得“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又处金牛古道与沱江水系的交汇处,形成“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地理态势,为后世佛教道场的兴盛奠定空间基础。贞观年间(627-649),随着玄奘西行开启的佛教复兴浪潮,董氏后裔舍宅为寺,初名“建元寺”,既承袭宅邸旧称,更暗合唐太宗“建元肇始”的治国理念。四、文化互鉴:跨文明的命名传播。原创 2025-05-30 00:05:47 · 39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磨底河命名考源与历史文化探析
从地理构造来看,磨底河发源于郫县两河口(今郫都区清平村附近),自走马河分流后,向东南流经金牛区、青羊区,最终在送仙桥与清水河汇入浣花溪,成为南河(锦江)上游的主要水源之一。这种矛盾折射出方言音译与历史正名的张力——在成都人的集体记忆中,“摸鱼捞虾”的童年趣事与河畔茶馆的市井生活,共同构建了河流的民间意象。磨底河的命名史,本质上是成都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缩影。今日,当我们在送仙桥畔眺望磨底河与浣花溪的合流,不仅应铭记其“磨底石”的地理本源,更需思考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延续这份“因水而兴”的文明智慧。原创 2025-05-30 00:04:14 · 345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三河场命名由来考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0年代行政区划调整中,曾出现"三合"与"三河"的用字之争,最终依据"三条河水合流"的客观事实确定现名,体现了地名规范化的科学精神。从地质构造分析,三河场地处成都平原向川中丘陵过渡带,马鞍河切割形成的冲积扇与唐家堰河带来的泥沙沉积,造就了"半坝半丘"的特殊地貌。现代文旅项目"锦门"通过复建民国建筑群,将"三河场"符号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实现了历史地名的当代重构。清光绪年间,因场镇扩建涉及风水堪舆,有乡绅提议易名"三泉",取"细水长流"之意,但终因民众习惯而维持旧称。原创 2025-05-30 00:03:37 · 39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马家场地名考释:多维视角下的文化溯源与历史流变
该支马氏在乾隆《成都府志》"义行传"中有"捐修清溪桥"记录,印证其地方影响力。1933年洪水前的廊桥照片显示,桥面中轴木道象征"马脊",两侧商摊如"马镫",整体构成动态的奔马意象。场镇现存光绪年间的"饮马槽"石刻(长2.3米,宽0.8米),槽沿刻"骅骝得水"四字,佐证其作为马匹补给站的功能。客家人"午马赶场"的习俗(正午开市),与湖广移民"晨集"传统交融,形成马家场特有的"二五八"场期制度。1935年成都县行政改革档案显示,因与华阳县"马家寺"重名,曾拟更名"清溪镇",遭商会反对作罢。原创 2025-05-30 00:02:43 · 317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府青路的命名由来
1956年新建干道时,市政部门遵循"取首字为名"的地名命名原则,以道路两端地理标志命名:南起府河(今红星桥),北至青龙场,遂得名"府青路"。据1981年《成都市地名录》记载,更名依据是"突出政治色彩,破除旧地名",同期成都尚有红照壁改为"东方红路"、骡马市改为"立新路"等案例。市井生活的容器:从1950年代工人新村的"厂矿方言岛",到1980年代驷马桥果品市场的喧嚣,再到立交桥下纳凉人群的市井图景,府青路始终是城市生活剧变的目击者。水系文明的延续:府河作为命名要素,延续了成都"因水而名"的传统。原创 2025-05-30 00:02:06 · 33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银沙街的命名由来
银沙街的命名史恰是微观视角下的成都城市发展史,其名称承载着自然地理的馈赠、移民文化的碰撞与现代城市的重构。当下银沙街呈现的市井风貌,实为历史记忆的现代表达:老墙上的风俗画再现清代盐运场景(),社区博物馆陈列着晋商账本复制品,甚至"编外食堂"里的肥肠粉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挑夫们的饮食传统()。作为深耕成都街巷文化三十载的研究者,关于银沙街的命名考据可追溯至三个重要历史维度,其命名渊源既蕴含着地理形胜的直观记载,又交织着移民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多重叙事,更折射着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记忆的重构过程。原创 2025-05-30 00:01:14 · 395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三洞桥的命名与历史演变
从方志系统考察,《成华区志》明确记载沙河流域存在三座三洞桥:上三洞桥(光绪末年建,红砂石拱桥)、中三洞桥(嘉庆年间始建,光绪重建)、下三洞桥(又名踏水桥,咸丰年间碑刻可考)。值得注意的是,沙河流域另有“古三洞桥”勒石及上下三洞桥之分,暗示成都“三洞桥”并非孤例,而是水系网络中的系列性命名。据20世纪30年代居住于三洞桥街的纪廷孝记述,当地老者曾讲述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命名故事:乡绅因母亲踏毁木桥倡议修桥,初拟名“三英桥”(取自附近三英庙),遭李姓兄弟反对,恐谐音转化为乡绅妾室“邵观音”之名;原创 2025-05-30 00:00:15 · 300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石笋街命名由来及其文化考述
据《华阳国志》记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石笋街历经三千余年演变,从古蜀王权的纪念碑,到唐宋文人的诗意栖居地,再至现代教育的文化摇篮,其命名史本质上是成都城市文明层累的缩影。陆游《老学庵笔记》补充其形态:“成都石笋,其状与笋不类,乃累叠数石成之”,说明石笋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堆砌的纪念性建筑。五代杜光庭《石笋记》记载其具体尺寸:“高丈余,围九尺”,若按唐代度量衡换算(1丈约3米),石笋高度超过三层楼,成为成都平原上罕见的巨型地标。三、石笋街的多重文化意象。原创 2025-05-29 23:57:05 · 514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五块石地名考释:历史溯源与文化意涵探析
今日成都“北改”工程中,五块石的每一次蝶变,都在续写着“石”与“人”的永恒对话——正如明代陈子陛诗云:“累累五石类浮图,谁云此地通沧海?至近现代,仅存城南与城北两处。古蜀文化中“五丁开山”“五牛曳金”等传说,均强化“五”的神圣性。明代《蜀都杂抄》记载运石需“千人挽索,百日方至”,这种人力与自然的博弈,使巨石被赋予“通天地、镇灾厄”的超自然属性。1933年《成都街市图》标注五块石为四石叠垒、一石陷地的独特构造,民国《华阳县志》详述其“高余一丈,围倍之”的物理特征,为消失的巨石留下珍贵测绘数据。原创 2025-05-29 23:54:57 · 1317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电信路命名考:从“电字路”到“电信路”的历史嬗变与城市记忆
1953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电信路”正式取代旧称,这一更名既延续了“电”的技术属性,又将道路功能与新中国通信事业直接关联,标志着道路从单纯的地理标识向产业功能载体的转变。彼时的电字路仍保留着浓郁的田园特质,两座铁塔矗立于稻田之中,东侧紧邻浆洗街手工业区,西接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构成“工业-教育-农业”三位一体的特殊空间格局。今日漫步电信路,虽不见铁塔耸立,但“煮啤酒配肥肠”的热辣市井中,仍可品味历史沉淀的层次感——正如那道被氧割保存的塔尖,既是被拆卸的工业遗存,也是永远凝固的城市天际线。原创 2025-05-29 23:52:43 · 373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浆洗街命名由来考述
浆洗街所在区域因毗邻锦江,水源丰沛,成为硝制皮革的理想场所。所谓“浆洗”,实为制革流程中的核心工序:将生牛皮浸泡于石灰与硝石混合液(俗称“硝水”)中,通过化学反应软化纤维,去除脂肪杂质,使皮革具备柔韧性与耐用性。浆洗街的繁荣催生武侯区“鞋业之乡”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永丰乡个体鞋厂借势勃兴,至2002年形成“西部鞋都”,年产皮鞋上亿双,与温州、广州并称“三州一都”。民初,浆洗街因规模扩张分为上、中、下三街,1968年曾短暂并入解放南路,1981年地名普查恢复原名,1997年三街归并统称浆洗街。原创 2025-05-29 23:51:28 · 43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洗面桥街的命名
据《武侯区志》记载,1921年街内有制革作坊127家,采用"浸泡-刨薄-染色"工艺,每日消耗牛皮逾千张,"浆洗"工序产生的石灰水排入河道,使瓦子堰呈现乳白色,"洗面"之名被赋予新的工业注解。在洗面桥横街的文化广场上,现代复原的38米青石浮雕墙生动再现了刘备"整装洗面"的场景:战马"的卢"垂首饮水,刘备铜像肃立桥畔,衣冠庙的轮廓隐现于背景,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该寺毁于明末张献忠之乱,但"洗面祈福"的习俗通过口述传统延续,衍生出"洗面桥水治眼疾"的民间偏方,至今仍有老人沿袭此俗。原创 2025-05-29 23:50:54 · 493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武侯区七道堰地名的由来
其二则与移民家族相关,明清“湖广填四川”运动中,移民常以家族联合修建水利设施,如“罗家堰”“张家堰”等,而“七道”或为七姓家族共建之堰。如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成都府有“金水堰”“千秋堰”等,明代《四川总志》更详列“官渠堰”“沙河堰”等百余处堰名,印证了“堰”作为聚落地名的重要来源。作为成都水利网络的重要节点,七道堰的诞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其名称中的“堰”字彰显着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基因,而“七道”则暗含着水利工程的空间布局或人文象征。七道堰的命名史,本质是成都人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微观叙事。原创 2025-05-29 23:47:57 · 336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府青路的命名考据
1956年新建干道时,市政部门遵循"取首字为名"的地名命名原则,以道路两端地理标志命名:南起府河(今红星桥),北至青龙场,遂得名"府青路"。据1981年《成都市地名录》记载,更名依据是"突出政治色彩,破除旧地名",同期成都尚有红照壁改为"东方红路"、骡马市改为"立新路"等案例。市井生活的容器:从1950年代工人新村的"厂矿方言岛",到1980年代驷马桥果品市场的喧嚣,再到立交桥下纳凉人群的市井图景,府青路始终是城市生活剧变的目击者。水系文明的延续:府河作为命名要素,延续了成都"因水而名"的传统。原创 2025-05-29 23:45:24 · 376 阅读 · 0 评论 -
关于四川省成都市银沙街的命名考据
银沙街的命名史恰是微观视角下的成都城市发展史,其名称承载着自然地理的馈赠、移民文化的碰撞与现代城市的重构。当下银沙街呈现的市井风貌,实为历史记忆的现代表达:老墙上的风俗画再现清代盐运场景(),社区博物馆陈列着晋商账本复制品,甚至"编外食堂"里的肥肠粉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挑夫们的饮食传统()。作为深耕成都街巷文化三十载的研究者,关于银沙街的命名考据可追溯至三个重要历史维度,其命名渊源既蕴含着地理形胜的直观记载,又交织着移民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多重叙事,更折射着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记忆的重构过程。原创 2025-05-29 23:44:54 · 428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三洞桥的命名与历史演变
从方志系统考察,《成华区志》明确记载沙河流域存在三座三洞桥:上三洞桥(光绪末年建,红砂石拱桥)、中三洞桥(嘉庆年间始建,光绪重建)、下三洞桥(又名踏水桥,咸丰年间碑刻可考)。值得注意的是,沙河流域另有“古三洞桥”勒石及上下三洞桥之分,暗示成都“三洞桥”并非孤例,而是水系网络中的系列性命名。据20世纪30年代居住于三洞桥街的纪廷孝记述,当地老者曾讲述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命名故事:乡绅因母亲踏毁木桥倡议修桥,初拟名“三英桥”(取自附近三英庙),遭李姓兄弟反对,恐谐音转化为乡绅妾室“邵观音”之名;原创 2025-05-29 23:44:22 · 332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石笋街命名由来及其文化考述
据《华阳国志》记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石笋街历经三千余年演变,从古蜀王权的纪念碑,到唐宋文人的诗意栖居地,再至现代教育的文化摇篮,其命名史本质上是成都城市文明层累的缩影。陆游《老学庵笔记》补充其形态:“成都石笋,其状与笋不类,乃累叠数石成之”,说明石笋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堆砌的纪念性建筑。五代杜光庭《石笋记》记载其具体尺寸:“高丈余,围九尺”,若按唐代度量衡换算(1丈约3米),石笋高度超过三层楼,成为成都平原上罕见的巨型地标。三、石笋街的多重文化意象。原创 2025-05-29 23:43:49 · 321 阅读 · 0 评论 -
成都市五块石地名考释:历史溯源与文化意涵探析
今日成都“北改”工程中,五块石的每一次蝶变,都在续写着“石”与“人”的永恒对话——正如明代陈子陛诗云:“累累五石类浮图,谁云此地通沧海?至近现代,仅存城南与城北两处。古蜀文化中“五丁开山”“五牛曳金”等传说,均强化“五”的神圣性。明代《蜀都杂抄》记载运石需“千人挽索,百日方至”,这种人力与自然的博弈,使巨石被赋予“通天地、镇灾厄”的超自然属性。1933年《成都街市图》标注五块石为四石叠垒、一石陷地的独特构造,民国《华阳县志》详述其“高余一丈,围倍之”的物理特征,为消失的巨石留下珍贵测绘数据。原创 2025-05-29 23:39:20 · 828 阅读 · 0 评论 -
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中事件管理与事故管理的本质差异与协同关系
未来随着 AI 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两类流程的边界可能进一步模糊,但 快速恢复 与 根治问题` 的双重目标将始终是运维管理的核心命题。例如,某电商平台在促销期间因数据库索引缺失导致页面加载缓慢,运维团队通过添加索引和优化代码快速解决问题,属于典型的事件管理场景。事故管理是对 已造成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显著下降 的严重事件的深度处理流程。其核心目标是 消除根本原因,防止问题复发。例如,某银行系统因代码未实现连接池管理导致多次数据库连接耗尽,运维团队通过重构代码和优化资源配置彻底解决问题,属于事故管理范畴。原创 2025-05-26 13:31:15 · 609 阅读 · 0 评论 -
颠覆制造业的核心:工业4.0中的信息物理系统
在工业4.0时代,信息 物理 系统 (, CPS)将物理设备与数字信息深度融合,通过嵌入式计算、网络互联和智能算法,实现设备的实时感知、精准控制与自我优化(CSDN Bloglgcx.com它为智能工厂提供基础架构,支持工业物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助力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的大幅提升(SAPCiscoCPS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物理与网络空间的数据闭环,使制造过程具备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能力(Cesi信息 物理 系统 (原创 2025-05-26 13:29:44 · 506 阅读 · 0 评论 -
非平凡过程: 复杂性与意义的探寻
过程一词在计算机科学中指代一系列有序的计算或操作步骤,可体现为算法执行、数据流转或系统任务调度。进程(process)在操作系统层面是一种运行实体,具备独立的地址空间和执行上下文,能够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原创 2025-05-26 13:25:33 · 663 阅读 · 0 评论 -
白皮书的起源、演变与现代意义
通常被界定为一份以权威、客观、信息密集为特点的说明性或立场性报告,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复杂议题、评估问题情境、进而做出决策。Wikipedia与一般宣传册不同,白皮书强调数据佐证和逻辑论证,写作语气趋于学术与冷静,而非直接劝说式营销。文件体量常见于 2 500 字到数万字区间,章节结构严谨,常包含执行摘要、问题陈述、研究方法、实证数据、解决方案、风险与限制、结论以及参考文献。从 19 世纪英国议会的白色封面小册,到今日各行各业的知识产品,伴随信息媒介与政策环境迭代而演进。原创 2025-05-26 13:20:15 · 992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