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总结 的摘录

经过这两年参与开发、项目管理、实施、售前等多兵种的实战,除了技术上的提升,
重要的是,更了解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甚至销售的流程。

 

纵观这许多年,我的经历是比较被动的,很少主动作出改变,虽然执着,但缺乏一点策略和激情。

 

那么,内功修为是激发人体潜能的原理,而招式则是一种技能,
招式是容易传承和模仿的,可以速成,但内功修为则没有取巧的可能性。

(也许,内功:数据结构+矩阵+信号+操作系统等底层的抽象的东西

 

TCP/IP协议,可能会引起争议,有人会觉得学这个没有实用价值。
的确,现代语言对底层通信封装的非常好,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TCP/IP中的IP/UDP/TCP这三层的工作原理,
平常没用,可一旦出现问题,这些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压力指数,只要不被压垮,压力就是动力

十年来每每面对困难和压力,虽然彷徨过、烦闷过,却从未感到过绝望,也从不想放弃。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没有压力会松懈,松懈就意味着着退化,

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我曾经一度佩服这些箴言的作者,也经常拿这些话Q”一下,

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却发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这些话更像是带麻醉作用的慢性毒药。

就像看恐怖片一样,真正可怕地不是真相,而是揭开真相的过程,

很多进电信公司的人都有背景,领导说不动他们也拿他们没办法,况且即便没背景,这种企业进去了如果没有犯啥大错误,领导也没辙,消极怠工,根本算不上大错误。(这会形成一种氛围,互相影响)

 

 

简历:短而精,联系方式罗列,说面试官感兴趣的

初次面试就当是跟朋友初次会面,平等就好。

面试的时候要跟面试官对答,而不是被动回答,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项目的初衷、过程与收获need做项目的过程中总结。

面试的时候语速慢点,因为程序员普遍语速较快。说慢点,面试官能听懂,你也有思考的时间。

当有些问题你确实需要思考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可以考虑10秒钟吗?

我常问的问题罗列一下:

1、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技术的发展?

2、目前在读什么书?

3、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4、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的?

我希望问开放性问题,并常常从非技术层面考察一个人,

因为我觉得人和人想必,智力差距不大,为人更重要。

回答这些问题:

面试官在考察你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可能会对你阐述的某些情况做进一步的提问。(由你所说的内容中提出问题,是考察思考方式和实验素质)。

 

 

结束了两年多的苦苦相望,过去的种种磨难、猜疑与互相伤害,在这个初春的夜风中消散,(肺腑之言)

我和女朋友缓缓骑行在繁华的街道上,共同憧憬美好的明天。

很多人认为实习生的身份很特殊,自己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员工来对待和要求,
总是处在一种旁观和学习的状态。(博主说了,这中心态是不对的,那该如何?主动承担,严格要求。这种心态是由于长时间在学校是一种被动安排的心态,到社会没人再为你安排,一切需要自己把握方向。必须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师傅一个报告,而不能一直没回音,师傅没有时间来不住的过问你的情况。有问题是正常的,但有问题不问不报告时不对的。即便顺利进行,也应该报告,让师傅对你的情况有所了解,对你的任务心中有数。及时反馈,师傅会刮目相看。)

在学校做题,对错分明,没什么好说的,但在工作中,错可以,但不能没想法。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再学习新知识会很快。

小公司领导亲自操刀,他再次,总比得上大公司的经理。你可以看见临摹项目全过程,而不是陷入细节。

正应了那句话: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要求的少。

买火车票精神:

0级:等。1级:按发票时间的点去买 2级:利用网络、电话、雇人买票等。 3级:多倒腾几张把票钱赚回来,如果一张也没,蹭车也要回家。 最后一种是合作中的最佳拍档,你只需要给他任务,其他不用你再费心,他会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寻找各种办法来完成目标,并收获更多。

1.         公司对我的信任,来自于我对公司的忠诚和自律。以一件小事为例,当我去上课,半个月没有去上班,但当月老板给我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是我主动归还多出的半个月工资的。我想这会影响老板对一个人的看法。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锻炼自己不要退缩。

2.         总是花很多的精力去下载资料,各种技术数据、文档和网站内容。但是看的时间却还不如下载的时间多。总是去占有数据,但是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学会放弃,实际上本质是要学会排序。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取舍,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

 

 

啥意思?先做一个自测题:

1、你是否有一块移动硬盘/U盘,里面装满了从各种途径搜集的学习资料?

2、你是否有一张刻着学习资料的光盘?

3、你在网上看到一本电子书,就有下载的冲动?

4、你是不是经常疑惑,这个资料我是不是已经下过了?

5、你的收藏夹或者其它网页收藏机制是不是已经有超长的列表?

6、你准备学习一样东西,发现搜集资料的时间比读资料的时间还长,而且大部分收集的资料都没有读。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三项以上为 是,或者深有感受,

那么,这句话说得可能就是你。

 

 

我今天想说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我也身在其中 ,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走出来。

 

软件行业需要不停的学习,似乎没有人反对这个观点。

有些人是因危机感而不得不如此,也有些人因为热爱技术而喜欢学习新东西。

 

万能的互联网,给予我们快速获取资料的能力,

03年的时候,我一度大量的下载电子书,

java方面,XML方面,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管理,WEB开发等等,

然后刻成光盘。

 

下载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发誓每一本书我都会看,

但实际上,这些光盘很快被丢在角落,再也没有进过光驱,

然而,再碰到技术资料,我还是想下。

 

现在回头看看,我发现下载东西也会上瘾 ,分析下来有几个原因:

1、占有欲。

免费而有价值的资料,就像天上掉馅饼,谁不想收为己有?

 

2、寻求安全感。

没有足够的资料,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放心。

有了大量的资料,似乎找到了一种依靠。

 

3、成就感。

我感觉有时候下载东西就跟玩游戏一个道理,玩游戏追求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分数,

而下载就是追求越来越全的资料库,每下到一本新书,就像游戏中又捡到装备一样。

 

我的资料宝库越来越大,但我的知识却没有随之增多。

 

 

最近,我准备研究OSGi,然后习惯性的开始收集资料,昨天晚上,我突然发现,

我的硬盘上有07年就已经下载的OSGi的规范,至今未读过。

 

我突然有所触动,赶紧反思,就发现了前面所说的问题:

我经常为学习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耗费了很多精力,实际上是无用功,

还不如一开始就把时间花在一本书上,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再去查找相关资料。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这句话真是太经典了,

一旦资料在手,觉得它再也跑不出我的手掌心,总有一天我会抽出时间读,结果往往是永远没有读。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不少的负担,我要丢掉我的坏习惯,轻装上阵。

 

OSGi,我来了。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jinxfei/archive/2009/06/02/4236926.aspx

 

我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看了一遍Thinking In Java(实体书),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Java书,
以后使用过程中,主要靠翻Javadoc和上网搜。(书不在多,在精。好书配文档,精简高效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Ellipse 尤其是MyEclipse 掩盖了太多的真相,让新手越学越傻瓜,遇到问题可能抓瞎。(正确的顺序是,先用IDE 工具平台,培养兴趣和框架思想,然后在抛开IDE,学习本质,锻炼内功。直接抛开IDE 工具用记事本写java, 多次的编译失败一会儿就折磨的你想放弃了。但是一直用IDE 不去用记事本编,会到达一个瓶颈,无法提高,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正确的顺序是先易后难。易,培养兴趣和整体框架感觉;难,用于深入学习本质,达到精通。)

 

越是基本的东西,越是稳定,不会淘汰。换一个平台,你还是站在高处,而如果你学的都是枝枝叶叶,换一个平台,等于自费武功。(所以,不要说基础无用,这都是根基。应该多花时间学习基础的东西。——数据结构,数学,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开你坚持几秒“ 游戏 3秒时一个阶段,13秒一个阶段,18秒是一个阶段。刚开始,坚持3秒都难,决得太难,想要放弃。坚持一下,就突破了这个阶段,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但到了,第二阶段——13秒,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和勤奋,更要思考和反思,迭代学习;想超过18秒,运气占得比重就大多了,不再是凭借实力。——这个小故事的总结,可以用来类比学习新技术,也可以用来衡量公司发展阶段,还可以。。。

智商决定你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但情商决定你有没有机会去做一件事。想达到18后,不要机会,而情商决定了你有没有机会。。

大学本科,基本上是最后一次交到真心朋友的机会,虽然也很难,但总算还有机会。以后他们会使得你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为什么?什么人更容易交到朋友?什么方式更容易交到朋友?面具带的太深,互相都小心翼翼,不愿敞开心扉,不再容易建立信任。坦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但也容易受到伤害,伤害是必须的代价。朋友发展朋友,融入朋友圈的方式,是步入社会后交朋友的最有效的方式。根据利益打交道而结成的朋友,也会因为利益而分开。)

 

如果本科毕业可以到一个好单位,绝对比读研好。类比读博,道理一样。除非致力于留校教书、或者有特殊要求,否则不建议再考博士。

关于考不考研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际上科学占三,技术占七,实践远远重于书本知识。
所以,我的建议:
1
、本科毕业能找到合适单位的,最好不要考研
2
、一定要拼命找工作失败后,再决定考研
3
、因为害怕进入社会而考研,读研只会害了你
4
、考研期间,不要再傻傻的学习,或者傻傻的玩儿,尽你所能,去找个单位做点事儿,纯研究生真的太轻松了
5
、本科已经找到工作的,过几年,读一个在职研究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6
、除非致力于留校教书、或者有特殊要求,否则不建议再考博士。(但是我想的不是去获得更多的工资而是成就感。也许当有

作为有激情的大学老师更适合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哎,不能拿A班的高个儿跟B班的矮个儿比,就说A班的个子高。如果在普通大学的普通教师和二流公司的普通主管相比,我倾向于后者,后者更有激情,更精彩,当然会更累,但我年轻还有激情可以燃烧,我可不想到了老年回忆时哀叹自己没有闯荡过。好,就这么定了,选后者。考博只考最好的,要么不去,能出去读最好。如果考不上好的,就去找个公司去闯荡,挥汗洒泪,老时可以告诉自己:我也年轻过!)

 

在与大公司竞争的时候,老板们坐在一起,想的是这个大项目中自己发展哪一部分才能有机会分一杯羹,而技术人员想的却是我应该选择那一部分才能做的更好。前者看的远,看的是规划,是动态的;而后者是静态的,基于现在已经拥有的技术去思考。

 

我觉得成长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就是:
不再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这样思考,不再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这样决策。(如何理解?就是不再犹豫,敢于承担结果?是自信?)

 

一个重要的职场经验——做一个积极反馈的人。(在实验室做项目,积极给老师汇报。一定要主动的、积极的汇报。)我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当mentor问起时,我才把自己两周的为完成的工作发给他。他在给与肯定的时候,告诫我,积极反馈,让别人了解你的进度,是一个职业化的表现,是职场人士必备的素质和礼貌。

 

你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你同时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这是可悲还是可笑?(哇塞,这是我当时提出一个问题: 道德和能力孰轻孰重,应该如何评价?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但能力低下,比之一个道德一般,但能力颇强的人如何?我当时把道德和能力的作用看做向量,道德决定方向,能力决定大小。作用的评价准则是向量在X轴的投影长度。我出身数学系,请原谅我用数学来表达我思考的结果。我想用数学描述,在传达思想时是最准确的,在大范围传播中时最高效的。)

 

性格,到底会不会成为发展的瓶颈,还是说不同的性格都能活出不同的精彩?这是我一直苦苦思索,却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
 
(幸福源自改变!改变性格会让你精力不同的精彩。而习惯决定性格,从改变习惯开始。刚开始用一个笔记本提醒自己重复一中行为,慢慢这个动作就会形成习惯,而这个习惯将慢慢渗入到思考方式,形成性格。比如每天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每天主动为班级群提供天气预报。这是我一直坚持做的,确实感觉到了自己性格的改变,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更精彩了。)所谓的成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吗?
如果说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那么改变性格就一定可以改变命运吗?

 

为什么会用不同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决策的过程使得大家对整个计划更了解,讨论信息比较充分。虽然最后是同样的结论,但是他经过分析做出的判断,他认为是在调件限制下达到的最优的结果。而如果主管直接下达命令,虽然结论相同,但下属并不能了解现实限制,不认为是最优的计划或决策,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要知道,任何计划都是有瑕疵的,因为现实条件有限制。所以想让下属满意就要让他们参与决策,了解现实,降低期望,然后做出高于他们预期的决定。

团队建设: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 

一旦你参与了管理工作,就会发现手头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

因为人的行为模式不像计算机那样好预测,所以经常会出现好心办错事儿,费力不讨好等情况。

公司最近接收了一批实习生,有几位安排到我的手下,于是开了一个小会让新老员工互相认识一下,

会上我又提到了“团队建设”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关于“团队建设”的两件事儿。

5年前,在一家公司,有些员工抱怨公司没有任何业余活动,公司很快以“团队建设”的名义,

下发了一道通知,安排在周X XX-YY点,到某地打羽毛球,每位员工需至少参加一半以上的场次。

没想到,这项规定引起了多数人反对,都说自己业余时间不应该强制规定参加活动,

这让草拟通知的我很尴尬,这件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到另外一家公司,也有人反映公司的活动太少,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以邮件的方式抛给了大家:

  有人提出来希望加强团队建设,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

于是各抒己见,经过充分讨论,民主然后集中,还是定下来打球,

方案确定后,我又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

  活动经费需要向公司申请,大家要积极参加,不要造成浪费,否则以后就很难组织了。

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积极参加。

非常类似的事情,处理的手段不一样,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是不是就是常说的“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

我越来越觉得心理学对于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个案例,突如其来的“规定”,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站在了对立面上,

让大家觉得参加活动成了一种任务,一种义务。

第二个案例,每个人参与了决策的过程,谁都不愿意否定自己,关于费用的声明,

让大家觉得这个活动变成了一种权利和福利。

但我想讨论的是:

1团队建设到底应该是员工的福利还是义务? (应该是公司的义务,员工的福利。这是双赢的,是对公司管理有利的,可以增加公司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既然公司得利,就应该付出一部分。既然,员工也在其中获得利益,也需要付出一部分。这样比任何一方单独付出有更好的效果。付出比例根据活动表现来动态制定,比如设立奖项。)

2、铁腕的管理手段,和亲民的政策哪种更容易获得成效? (小公司靠铁腕和个人魅力也许更高效,因为主管或者老板做出决策,很难给刚入职的没有经验和远见的员工解释清楚,不如学习中国式专制。前提是层次差距大,沟通困难。但是,如果是大公司,人员众多,铁腕和个人魅力根本波及不到所有人,必须靠制度,必须制定合理的与员工共赢的制度。好的制度就是最大的亲民政策。)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jinxfei/archive/2009/06/22/4289553.aspx

 

做出涉及到多方利益和情面的问题时,不要藏着掖着,坦诚对待,亮出来讨论才是最好的做法——从长远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