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确实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抖音、小红书等视频内容社区的流量下降速度可能比百度搜索更慢,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内容形式的差异:被动推荐 vs 主动搜索
-
视频/图文社区(抖音、小红书):
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以沉浸式、高互动性的形式(短视频、图文笔记)吸引用户被动消费。用户无需明确表达需求,只需滑动浏览即可获得信息,这种“娱乐化+碎片化”的体验更容易留住用户时间。 -
搜索引擎(百度):
用户需要主动输入关键词才能获取信息,本质上是“工具型”需求。而AIGC(如ChatGPT、文心一言)的普及,让用户倾向于直接通过对话获取答案,跳过传统搜索的筛选过程,导致搜索需求被分流。
2. AIGC对两类平台的冲击差异
-
对搜索引擎的替代性更强:
用户使用生成式AI可以直接获得结构化答案(如“总结某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无需在搜索结果中反复点击、过滤广告或低质内容。百度搜索的流量可能被AI工具(包括其自身的文心一言)部分取代。 -
对视频社区的影响有限:
视频内容的消费不仅是获取信息,更包含娱乐、情感共鸣和社交属性(如评论区互动)。AIGC虽然能生成视频,但真人创作的“真实感”和“人格化IP”仍是核心竞争力。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在利用AIGC工具(如自动生成字幕、滤镜特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反而可能增强平台吸引力。
3. 用户行为与需求的演变
-
信息获取效率的优先级:
需要快速获取答案时,用户转向AIGC;而消磨时间、寻找灵感或娱乐时,视频社区仍是首选。百度的工具属性使其在效率需求上更容易被替代。 -
年轻用户的偏好迁移:
新一代用户更习惯“视觉化+社交化”的内容消费(如小红书种草、抖音短剧),而非传统文字搜索。这种代际差异进一步削弱了搜索引擎的流量基础。
4. 平台生态的自我迭代能力
-
视频社区的适应性:
抖音、小红书通过算法优化、AIGC工具赋能创作者、拓展电商和本地生活等场景,持续增强用户粘性。例如,抖音的“AI创作工具”可帮助用户快速生成视频,反哺内容生态。 -
搜索引擎的转型挑战:
百度虽在AI领域布局较早(如文心一言),但搜索业务依赖的广告模式(如竞价排名)与用户体验存在矛盾。用户对广告的抵触和AIGC的“纯净答案”形成对比,导致搜索流量流失加速。
5. 长期趋势:融合与共存
-
AIGC与视频社区的共生:
未来,AIGC可能进一步降低视频创作门槛(如自动生成脚本、虚拟主播),丰富内容供给,同时平台通过AI推荐优化用户体验,形成正向循环。 -
搜索引擎的AI化转型:
百度等搜索引擎需将AIGC深度整合到搜索流程中(如直接生成答案卡片),从“信息索引”转向“智能服务”,否则可能持续面临流量下滑压力。
总结
AIGC对百度搜索的冲击更为直接,因其替代了用户主动搜索的核心场景;而视频社区依赖内容形式、社交属性和算法推荐,与AIGC更多是互补关系。未来,两类平台都可能通过融合AIGC技术重构用户体验,但视频内容因“高情感粘性+低替代性”,短期内流量韧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