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更新博客了。这段时间写了篇论文,做了个app,其间还生了一场病。现在论文还没发表,app的界面也还在等着老弟继续支援,不过应该下个月就能发布了。原本很有冲劲的,突然间感觉累了,所以还是看书了。
忘了是哪个牛人推荐的《算法引论》(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 A creative approach)了,两个月前借的书,续借了一次,到现在才终于有幸翻开来。果然是一本好书,连第二章的《数学归纳法》都没让我却步。希望我能够坚持着把这本书看完,然后坚持每一章都做笔记。书本后面还有很多练习题,我也想尽量做一点。嗯,就是这样了。这一次总结的是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是对算法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描述,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说得既亲切又贴切:“计算机能够处理数十亿、数万亿比特单位的信息,能在一秒内完成数百万条基本指令。在这个数量级上进行算法设计是一种崭新的实践,有很多方面会与我们的直觉相反,因为我们通常只对自己能感知的事物进行思考。”在后面的习题中,有一道题是拿了一堆数字让我们排序的,面对这一堆数字,如果不让我借助电脑,我只能选择了冒泡排序,而快排,感觉就像与我们的直觉相反,因为大脑并不能像计算机那样记住很多数字。然后是做了练习题里的1.3,题目如下:
考虑由下列数所组成的表。你的工作是删去尽可能少的数使得留下来的数以升序排列。例如下面,你可以把9、44后面的数字全删掉,得到2个升序的数,也可以把9、44以及后面的83留下来得到3个升序的数,那么第二种方案就比第一种方案要好。这是数据:
9 44 32 12 7 42 34 92 35 37 41 8 20 27 83 64 61 28 39 93 29 17 13 14 55
21 66 72 23 73 99 1 2 88 77 3 65 83 84 62 5 11 74 68 76 78 67 75 69 70 22
71 24 25 26
我手工做了一遍,后来也因此推导出了算法的过程,做了下面的实现:
#include<stdio.h>
//an integer array of num, return the longest array that is in order by remove some of the numbers.
int orderredNumber( int* numbers, int num, int*& result ){
int* order = new int[num];
int* levelMin = new int[num];
int level=0;
levelMin[level]=numbers[0];
order[0]= level;
for( int i=1; i<num; i++ ){
int j=0;
for( j=0; j<=level; j++ )
if( numbers[i] < levelMin[j] ){
order[i] = j;
levelMin[j]=numbers[i];
break;
}
if( j == level+1 ){
levelMin[j]=numbers[i];
order[i]=j;
level++;
}
}
result = new int[level+1];
int level2 = level;
int i;
for( i=num-1; i>=0; i-- ){
if( (order[i] == level2) ){
result[level2] = numbers[i];
level2--;
break;
}
}
for( i; i>=0; i-- ){
if( level2 < 0 ){
break;
}
if( (order[i] == level2) && (numbers[i]<result[level2-1]) ){
result[level2] = numbers[i];
level2--;
}
}
delete levelMin;
delete order;
return level;
}
int main(){
int data[55] = {9, 44, 32, 12, 7, 42, 34, 92, 35, 37, 41, 8, 20, 27, 83, 64, 61, 28, 39, 93,
29, 17, 13, 14, 55, 21, 66, 72, 23, 73, 99, 1, 2, 88, 77, 3, 65, 83, 84, 62, 5, 11, 74, 68,
76, 78, 67, 75, 69, 70, 22, 71, 24, 25, 26};
int* result;
int level;
level = orderredNumber( data, 55, result );
printf( "largerst number %d\n", level );
//printf( "%d", result[level-1] );
for( int i=0; i<=level; i++ )
printf( "%d ", result[i] );
printf( "\n" );
delete result;
}
这是我靠”直觉“做出来的,也许存在更好的方法。如果没有分析错误的话,这个算法的复杂度是O(n)。
第二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一些命题。首先给出我们熟悉的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
设T为欲证的定理,若T中含有变量n,n取一切自然数(即正整数),那么不必直接证明对于所有n,T都成立,只需要证明下面的两个条件成立:
1. 当n=1时,T成立;
2. 对任意n>1,如果n-1时T成立,那么n时T也成立。
由基本的数学归纳法产生了多种变形:
1. 强归纳法:如果对于带有参数n的命题P,当n=1时P成立;并且如果对每一个n(n>1),若对任意小于n的自然数P成立时能推出n对命题P也成立,那么对任意自然数,P都成立。
2. 如果对于带有参数n的命题P,当n=1和n=2时P都成立,并且如果对每一个n(n>2),若n-2时P成立能推出n时P也成立,那么对任意自然数,P都成立。
3. 如果对于带有参数n的命题P,当n=1时P成立;并且如果对每一个n(n大于1且为2的整数幂),若n/2时命题P成立能推出对n命题P也成立;那么对任意一个2的整数幂的自然数,P都成立。
下面是一些命题的证明。
1. 若平面上的直线,任意二线不平行且任意三线不共点,则称这些直线居一般位置。下面计算n条居一般位置的直线能在平面上构成多少个区域。当n=1时,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再加上一条边,分成4个区域;当n=3时,总共有7个区域。可以看到,似乎添加第i条直线会增加i个区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n条居一般位置的直线能在平面上构成多少个区域就可以用1+1+2+...+i+...n来计算了。所以首先要证明,添加第i条直线会增加i个区域。
(1)当n<=3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在n-1条居一般位置的直线的平面上添加一条直线,会增加n个区域。现在证明,在n条居一般位置的直线的平面上添加一条直线,会增加n+1个区域。重点在于,由于直线居一般位置,因此一条直线要么穿过某个域将其一分为二,要么与该域不相交;而且第n条直线跟第n+1条直线必然相交于某个域。假如未曾加上第n条直线,添加第n+1条直线会增加n个区域(我们的归纳假设);把第n条直接重新放回去,与第n+1条直线相交于某区域R,原先第n+1条直线经过R时将R分割成两个域,所以只增加了一个域;现在R在n+1条直接未添加时就已经被分割成了两个域,也就说,第n+1条直线将被分割成两个域的R又分割成了4个域,因此增加了两个域,所以第n+1条直线增加了(n+1)个域。
2. 证明: 1/2 + 1/4 + 1/8 + ... + 1/2^n < 1
(1)当n=1时,1/2<1,命题成立。
(2)假设命题对n成立,即有1/2 + 1/4 + 1/8 + ... + 1/2^n < 1,现在必须证明,1/2 + 1/4 + 1/8 + ... + 1/2^n + 1/2^(n+1) < 1成立。
这里用到了比较巧妙的方法,首先由归纳假设有,1/2(1/2 + 1/4 + 1/8 + ... + 1/2^n) = 1/4 + 1/8 + .. + 1/2^(n+1) < 1/2,两边再同时加上1/2,即有:
1/2 + 1/4 + 1/8 + ... + 1/2^n + 1/2^(n+1) < 1
3. 证明:令G=(V,E)是一个有向图。G中存在一条独立集S(G),使得G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从S(G)的某一个节点通过一条长度不超过2的路达到。
(1)设n为G的结点数,当n<=3时命题成立。
(2)假设对任意结点数小于n的有向图(强归纳法),定理成立。现在证明,对于结点数为n的有向图,定理成立。设v为G中的某个结点,令N(v)={v}U{w|w属于V且(v,w)属于E},令H为V-N(v)导出的子图,H的结点数小于n,由归纳假设,S(H)满足定理。
(2.1)假如S(H)U{v}是独立的,可以令S(G)=S(H)U{v},此时N(v)中的每个结点都可以通过S(G)中的v经过一步到达;而不在N(v)中的结点可以通过原先的S(H)通过不到2步的路达到;
(2.2)假如S(H)U{v}不是独立的,那么肯定存在w属于S(H)与v相邻,此时N(v)中的结点可以由w通过v两步达到;而而不在N(v)中的结点可以通过原先的S(H)通过不到2步的路达到,此时S(G)=S(H);
4. 证明:令G=(V,E)是连通的无向图,O是V中度数为奇数的节点的集合,我们可以把O中的节点分成节点对,在每一对中都能找到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无重边的路。
(1)设m为G的边数,m=1时定理成立。
(2)假设定理对于所有边数小于m的连通无向图成立。
考虑有m条边的连通无向图G,令O是度数为奇数的节点的集合,如果O为空集,定理成立。否则,在O中任取两点,由于图连通,必然存在连通这两点的路。将该路连同结点删除,剩余的图的边比原来的少。然而此时图已经是不连通的了,我们修改归纳假设:定理对于所有边数小于m的无向图成立。对于边数为m的无向图,它可能不是连通的,而是被分成几个部分,由于同一部分连通,所以其O一定有偶数个结点。我们从中取两个节点并把连接这两点的路删除,所得到的图边数一定小于m,因此得证。
5. 这是柯西对对数学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定理的证明,确实如书上所言,非常漂亮。公式比较复杂,我决定截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