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为什么在大城市要有一套房子?
程序猿逃离北上广真的正确吗?
英国风帆战列舰时代海军将领及军事家–霍拉肖·纳尔逊说:聪明的人用经验换取生命,不聪明的人用生命换取经验,他们都会成为将军。
2011年国庆节后,在下紫金上时,我老婆劝着我买房。我说现在买房子,工资低,家里已经供应我上完大学,我不想再向家里要钱了,想多攒些钱再买房子。正在那是遇到一个45岁左右的大叔,他听到我们的争论。他没有劝我买房子,而是讲了他自己买房子的故事。他说二十年前后(1995年前后),他积攒的工资少借点钱,日子紧点可以按揭贷款买一套房子。今年春节后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按揭贷款买了一套紫金山脚下的房子,只是手头空松些,当时的房价是10000元。下半年房价已经涨到1.5万了,要是我买,现在就买不起了,二十年白干了。我当时的心理代表着从农村来的买第一套房的心理。那个大叔也很牛,代表90年代最牛的万元户,还好,他赶上他的时代的末班车。我当时虽然有感触,没有立即买房子,也许眼界决定了选择。不过在一年多以后我还是买了一套房子,可见对我也有很深的影响的。回想当年,这个不知道名字的大叔也是我人生的贵人,让我少奋斗十年。
说起这样一个话题,估计会受到一些人的调侃: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谈房子,现在的房子是随随便便能买得起的吗?而且房地产也过了巅峰期,即使有钱,再买房的风险有多大?我不喜欢针尖对麦芒,也不想跟谁辩驳什么,所以,回避一下房价这个敏感的话题,本文就从房产的属性,以及处在这个环境下,谈谈“人到中年,为什么在大城市要有一套房子?”,权当是一个过来人的深思和展望吧。
先来说一位朋友的例子,一位叫李歌(化名)的邻居,于2004年考入到省城的一所大学,父母都是农民,上大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学校减免和贷款完成,毕业后,地下室、集体宿舍都住过,更别说在当时买房安家了,好在他很上进,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员工做到总监,随着收入的不断积累,首付款差不多了,再加上借了一点,按揭了他人生的第一套房,随后,或许由于收入的提高,或许由于此前尝到甜头,目前已经是拥有4套房产的人,按他的话说,终于在这个城市落下根,起码孩子再也不会回到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乡。
与这个例子截然相反的是一位大学同学,巧合的是他也来自农村,但不同的是,他家的条件在当地不错,父母一直希望他毕业后回老家工作,并且在同学大学毕业后,为其张罗了一份乡镇单位的工作。虽然我这位同学不是很情愿,最终还是听从了父母的话,结婚生子按部就班,早已是两个孩子的爸。他自己说,也曾想过再出来闯一闯,但想到家庭,城里还得租房住,最终也不得不放弃,按他的话说,现在基本月光,也没有资产,他的两个孩子还要重复他曾经走过的路:好好学习,向大城市进发。言语之间,透露着他对当初选择的懊悔。说到底,在大城市里没有房子,一切都无法开始,似乎也来不及开始了。
有人一定会说,不要拿过去的老思路来套,毕竟各种情况都不可同日而语了,比如出生率连续下降,老龄化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房价已经涨了这么多了。这种说法,确实是事实,但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房子真的就不应该买了么?我想说的是,房子不能随便买,但人到中年,建议在大城市最好要有一套房,除非你是一个不上进,对未来没有追求的人,就当我没说。下面我来说说理由。
实际上,上面两个对比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由于当初的选择不同,一二十年后,无论是在视野、财富和生活品质等方面,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上,我们的人生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也影响到家庭的下一代。俗话说,穷不过三代,但那也是在一步步的努力上形成的,如果我们永远不走出这一步,我们永远停留在第二代,近在咫尺的第三代,可望不可及,最终还需要你的下一代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浪费时间,也是在浪费生命。
就目前而言,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要在城市立足,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房子,有房就有家,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娶妻生子和个人发展,一起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城市越大,个人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大,虽然说,一个人做何种选择我们都应该尊重,但我实在不理解一个明明凭自己努力能在大城市落脚的人,非要选择退回到一座小城市,包括卖掉房子,然后到小城市安家,过起那种自认为安逸的生活,我只能说,舒服得一时,安逸不了一世,更耽误了你的下一代,在大城市要有房子,3大理由很现实!
首先,我们应看到一种现象,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城市房价便宜,无论经历过什么危机和萧条,长期来看,都是一路走高的,说到底,由于货币不断增多,加上经济发展,没有理由其他东西涨价,唯独房价原地踏步,当下调控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每个人有不同见解,但肯定不能理解为让房价停涨,甚至下跌,房价要顺应大趋势,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所以说,你卖掉了大城市的房子,其实就是失去了经济和城市发展红利,当然,如果你在大城市根本就没有房子,那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卖掉大城市一套普通的房子,不可能够自己潇洒生活一辈子。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缘由的,大城市收入高,房子也值钱,小城市或者农村的消费低,但房子相对不那么值钱,假如我们把一线城市的房子卖掉,获得800万现金,这800万+少许利息,真的够你生活一辈子?大概率是不能,想想80年代的万元户有多牛,现在1万元能做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五、二十年后,我们个人的平均工资就可能达到大几十万一年,那个时候的消费水平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就像我们30年前若把1万元存起来养老,啥都不干,现在的生活可以想象。
最后,还是要为下一代考虑,特别是我们没有背景和基础的普通人。如果我们不为孩子准备一些,当孩子想在机会多的大城市奋斗,那个时候有多无助,即使他很努力、运气也佳,那起码也在40岁以后,孩子怨不怨你不知道,但你一定不忍心是不?又何来天伦之乐。所以,不仅因为财富,也为孩子有一个奋斗的落脚点和起点,做到大城市的房子不能卖,如果有机会,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比如子女在大城市上学、就业,利用城市引才的机会(目前也是楼市调控中,唯一能放开口子的),有条件上车绝不迟疑。
最后再来说一下,什么样的城市才叫大城市?
按照书面上的解释,即城区常住人口起码要达到100万人以上,但与我说的适合买房的大城市有所区别。
关注城市发展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5%,按照国际经验,我们进入到城市化下半场,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口不再是单一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将逐步成为主流,如何流动呢?即经济不发达地方向经济发达地方流动,具体而言是,人口向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西城市群,以及中部、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国家规划了19个城市群,发展较好、排名靠前的城市群无疑会持续吸纳更多的人口,而经济潜力不济的城市,在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深入的大趋势下,人口持续净减少,城市呈现不断收缩状态,这是大方向。
在这个大方向下,还有一个具体的城市能级,就是都市圈,因为城市群范围太大,最终的发展还是要以城市群里的核心城市来驱动,这样就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首的都市圈,一般而言,核心城市越强大,随着不断发展,对圈内的城市带动作用越大,因为随着地皮、人力等成本增加,核心城市的一些产业会外溢到圈内城市,形成同城发展,这些地方的房产价值也会逐步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说的大城市指的是大城市群、大都市圈,体现为核心城市和联系紧密的卫星城。
可以畅想一下,如果人到中年,无论我们现在身居何处,在大城市有一套房,是不是会比较安心一些。当然,如果你是超级富豪,可以忽略不看。
网上那个160万把北京的小房子卖掉,在县城买了房子,被亲戚借走20多万,两年后又回到北京买房子的程序猿,最终折腾一圈,财富贬值或丢失了50万。浪的结果就是失去的十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我老婆的干爸,由于年代不同没有读过大学,年轻时再重庆做生意买了房子。年龄大了想回老家就把重庆的房子卖了,买了老家县城的房子,也有房有车了。生活还可以。必定文化水平不同,选择不同。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大城市里买房定居。当然在工作时,在大城市里能买一套房子,等自己干不动了,把房子卖掉,再回老家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不可以。就是财富没有升值多少,但至少保值了,不会出现二十年前的万元户,只够一个月的消费的情况。就是经济涨,人民币也会持续贬值,因为这和货币发行,通货膨胀有关。
2012年,我知道我一个同村的发小要在县城买房子,我劝他爸为何不在市里买房子呢?市里更有前途(我们村里我们市110公里,离我们县城35公里)。他说里家近。当时县里的房价和市里稍偏的房子差不多。现在两者相差一倍。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固有思维是:农村向县城迁移,县城向市里迁移,市里向省里或沿海发达城市迁移。子孙就沿着这些路走。有能力为何多跳几步呢?
我不劝大家都在大城市买房子,尽量量力而行,就是最后不在大城市定居,买房保值。现在没有房子,在大城市教育紧张的地方,肯本没有空余的名额(北京和上海可以看积分)让孩子上学,就是能上费用还比有房有户口的费用贵的多得多。不要让孩子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