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的世界里,酱香酒以其独特的 “酱味” 独树一帜。对于广大酒友和对酿造工艺感兴趣的技术流们来说,深入探究这酱味的形成,就如同解锁一个神秘的科技密码。
酱味并非如部分人所想的那般简单,它可不是单纯的酱油味。从感官分析来看,酱味是多种香气与味道交织的复合体。
嗅觉上,融合了酱油发酵的咸香、烘烤谷物坚果的焦香以及热带水果的香甜;味觉方面,入口瞬间酸、苦、甜相互交融,先是焦糊味冲击味蕾,随后回甘悠长,恰似黑巧克力与咖啡的精妙苦甜平衡。
那么,这神奇的酱味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高温制曲开启了酱味形成的关键一步。酱香酒制曲时,曲块发酵温度高达 60 - 65℃,远高于浓香型白酒。在此高温下,小麦中的蛋白质与糖类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大量吡嗪类、呋喃类化合物,这些便是焦香风味的源头,为酱味奠定了核心基础。
“12987” 工艺宛如一场精密的酿造交响乐。1 年生产周期,2 次投粮,9 次蒸煮,8 次发酵,7 次取酒。不同轮次,酒醅所处环境各异。前期高温蒸粮产生焦糊香,中期微生物活跃积累酯类、酸类带来果香与酸鲜,后期酒醅碳化呈现烟熏味。通过多轮次基酒勾调,构建出酱味丰富的层次感。
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微生物环境堪称酱味形成的 “秘密武器”。其中的耐高温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微生物,在堆积发酵过程中产生四甲基吡嗪,赋予坚果香并促进血液循环;苯乙醇带来玫瑰花香;少量硫化物如甲硫醇,极大增强了酱香的穿透力。
陶坛陈贮则是酱味的 “打磨工序”。新酒中的刺激性硫化物,如硫化氢,在陶坛中缓慢氧化挥发。同时,酒体中的酸、酯、醇类进一步缔合,使酱味从最初的生涩焦苦逐渐转化为柔和且带有焦糖甜香的成熟风味。
实验数据为酱味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异地酿造因微生物群落差异,酱味显著变淡;更换原料高粱,因单宁含量变化,无法产生足够焦香前体;缩短发酵轮次或陈贮时间,酒的酸苦失衡,酱味不再圆润。
在我们的认知中,对酱味也存在诸多误区。将酱味等同于酱油味,实则大错;认为酱味越浓越好,却不知优质酱香酒酱味浓郁而不刺鼻,甚至有劣质酒用焦糖色素伪造酱味;误以为酱味由单一物质决定,而科学检测出酱香酒中风味物质多达 1400 余种。
对于追求品质与探索精神的我们而言,深入了解酱味,不仅能提升品酒体验,更能领略白酒酿造工艺背后的科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