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条的构造、原理及性能参数


内存条是电脑中用来暂时存储和访问数据的部件。它就像是一个“飞毛腿快递小哥”,快速、准确地把数据从大仓库“硬盘”送到用户"CPU"手中。假如没有内存,就算CPU跑冒烟,电脑也快不起来。
现在的内存条,容量普遍比较大,动不动十好几G,所以被诅咒的时候少了。想当年,在那个256MB、512MB的年代,打开个大一点儿的程序经常会卡得你痛不欲生。
今天就说说内存条的构造和原理。

一、内存条的构造

1.1 外观结构

1.1.1 芯片:大脑

内存条的核心就是存储芯片(Chi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存颗粒”,它们是真正保存数据的地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存条的性能、速度和容量都是由内存芯片决定的。
这些芯片一般采用TSOP(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薄型小尺寸封装)或BGA(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封装,不同封装的内存条在性能和安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每个芯片内部包含多个Bank(存储单元),每个Bank又细分为许多Row(行)和Column(列),形成二维矩阵式的排列方式。

1.1.2 PCB板:骨架

PCB板(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就是内存条的电路板,像“骨架”一样承载所有组件,并连接着各个芯片,确保数据能够在芯片之间流畅传输。
PCB板多数都是绿色的,也就是复合树脂板,采用了多层设计,一般为四层或六层。
PCB板上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线路和元件,这些线路和元件的设计都经过精心计算,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1.3 金手指:接口

金手指,就是内存条边上一排金色手指形的触点,直接与主板上的插槽连接。金手指一般采用镀金工艺,以提高导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当内存条插入主板插槽时,金手指与插槽内的触点紧密接触,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1.1.4 电容电阻:稳压、稳流

在内存条上有许多附加的电容和电阻,采用的是贴片元件,以C代表电容,R代表电阻。
电容作为电源滤波器,能够稳定内存模块的电压和电流。一般来说,电容越大,则内存模块的电压波动越小,内存稳定性就会更好。但是,电容越大也会导致内存访问时延加大,降低内存条带宽。
电阻主要起限流和稳压作用。当内存条工作时,电流会在电路中产生波动,这时电阻就能够限制电流的大小,避免电路中的元器件受到过大的冲击而损坏。同时,电阻还能稳定电压,确保内存条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下运行。

1.1.5 防呆缺口:防错

防呆缺口就是防止内存条插反的小缺口,有了它,插反了插不进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内部层次结构

内存条内部遵循着严格的分层架构:Channel(内存通道) -> DIMM(内存条) -> Rank(面) -> Chip(内存颗粒) -> Bank(颗粒层) -> Cell(存储单元,row/column由行列两个数值决定)
这一序列反映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数据组织形式,具体说明如下:

  • Channel(内存通道):指的是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参见《跑道加一条,速度翻一倍:内存通道的提速秘密》);
  • DIMM(内存条):代表物理内存条本身;
  • Rank(面):表示内存条的两个面,即正面、反面,两面都分布有存储芯片;
  • Chip(内存颗粒):即前文提到的存储芯片;
  • Bank(颗粒层):是每个芯片内部分割出来的逻辑分区,它是分片的;
  • Cell(存储单元):最后到达的具体存储单元,由行列地址定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内存条的工作原理

内存条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把数据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但这个“搬”的过程,可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2.1 数据的“搬家”过程

当你打开一个程序或文件时,数据会从硬盘这个“大仓库”里被读取出来,然后通过内存条这个“中转站”被传输到CPU这个“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数据再被传回内存条或硬盘进行存储。在这个过程中,内存条就像是一个“高速通道”,让数据能够迅速地在硬盘、CPU之间传输。

2.2 内存的“寻址”机制

要想让数据在内存条里“找到家”,就得靠内存的“寻址”机制。每个存储在内存条里的数据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
当CPU需要访问某个数据时,会通过地址总线把数据的地址发送给内存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后者会通过内部的“寻址电路”找到对应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总线把数据发送给CPU。
具体的寻址过程是,内存控制器根据地址将命令转发给相应的DIMM。接着,DIMM内部的Rank会选择合适的Chip,进而激活对应的Bank,最终完成对特定Row和Column组合所指向的Cell(存储单元)的操作。
为了准确无误地找到所需信息,内存采用了复杂的寻址机制:

  • Rank选择:通过寻址信号确定哪个面;
  • Bank地址:BA0-BAx决定具体在哪一层;
  • 行选(RAS#):表示接收的是行地址;
  • 列选(CAS#):表示接收的是列地址;
  • 地址线A0-Ax:用于指定确切的行列坐标;
  • 数据总线DQ0-DQ63:负责实际的数据传输,一次最多可携带64bit的数据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电脑的内存条都是用电容来存储数据,而电容存在漏电现象,为了保持数据完整性,必须定期进行刷新操作(也就是要给电容充电)。

2.3 内存的“读写”操作

内存的“读写”操作,就像是我们在图书馆里借书和还书一样。当我们需要读取某个数据时,内存条就会像图书馆管理员一样,根据我们提供的地址找到对应的数据并“借”给我们(读取操作)。当我们处理完数据后,再把数据“还”给内存条(写入操作)。内存的读写速度非常快,一般都是以纳秒(ns)为单位来衡量的。

三、内存条的性能参数

了解了内存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性能参数。这些参数就像是内存条的“成绩单”,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它的性能优劣。

3.1 容量

内存容量(Capacity),顾名思义,就是内存条能够存储的数据量。一般来说,内存容量越大,电脑的运行速度就越快,因为可以同时处理的数据就越多。但是,并不是说内存容量越大就一定越好,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内存的频率、时序等。

3.2 频率

内存频率(Memory Frequency),指内存所能达到的最高工作频率。频率越高,数据传输速度就越快。常见的内存频率有100MHz、133MHz、150MHz、166MHz、200MHz、233MHz、266MHz等。一般来说,相同容量的内存条,频率越高价格就越贵。
关于内存频率,里面是有猫腻的,比如DDR4 2400,频率难不成是2400MHz?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大,真实的频率只有150MHz。关于这个问题老金后面会专门写篇文章。

3.3 带宽

内存带宽(Memory Bandwidth)就是内存条每秒钟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带宽越大,数据传输的速度就越快。
内存频率和带宽都是反映存取数据快慢的指标。内存带宽的计算公式是:带宽=频率×位宽/8。
位宽是一个时钟周期内所能传送数据的位数,以bit为单位,所以需要除以8转换成字节。因此,在选择内存条时,除了考虑频率外,还需要关注它的位宽。
还是以DDR4 2400为例,频率为150MHz,位宽为1024bit,则带宽为:
150 M H z × 1024 b i t 8 = 19.2 G B \frac{150MHz\times1024bit}{8}=19.2GB 8150MHz×1024bit=19.2GB
这个19.2GB就是你能查到的DDR4 2400的带宽。
实际上这个带宽也有水分,因为频率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000,而字节的换算单位是1024,上面的19.2GB是实际上是用1000作为换算单位的,即它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
150 M H z × 1024 b i t 8 = 150 × 1 0 6 H z × 1024 b i t 8 B = 150 × 1 0 6 H z × 1024 b i t 8 × 1 0 9 G B = 19.2 G B \begin{align*} \frac{150MHz\times1024bit}{8}&=\frac{150\times10^6Hz\times1024bit}{8} B\\ &=\frac{150\times10^6Hz\times1024bit}{8\times10^9} GB\\ &=19.2GB \end{align*} 8150MHz×1024bit=8150×106Hz×1024bitB=8×109150×106Hz×1024bitGB=19.2GB
严格来讲应该这样算:
150 M H z × 1024 b i t 8 = 150 × 1 0 6 H z × 1024 b i t 8 B = 150 × 1 0 6 H z × 1024 b i t 8 × 102 4 3 G B = 17.9 G B \begin{align*} \frac{150MHz\times1024bit}{8}&=\frac{150\times10^6Hz\times1024bit}{8} B\\ &=\frac{150\times10^6Hz\times1024bit}{8\times1024^3} GB\\ &=17.9GB \end{align*} 8150MHz×1024bit=8150×106Hz×1024bitB=8×10243150×106Hz×1024bitGB=17.9GB

3.4 时序

内存时序(Memory Timings),是内存条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内存条在接收到读写指令后到完成读写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时序越小,内存的响应时间就越短,性能也就越好。但是,时序的降低往往会带来功耗的增加和稳定性的下降,所以需要在性能和稳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5 双通道与多通道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带宽利用率,现代主板普遍支持双通道乃至四通道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对DIMM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传输通道,从而显著增强了系统的吞吐能力。此外,某些高端服务器还会配备ECC校验功能,有效降低了数据传输错误的概率。

四、内存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硬件制造工艺不断进步,内存领域也涌现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新技术:

  • 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内存直接安装在GPU旁边,大幅缩短了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数据传输速率。
  • GDDR(Graphics Double Data Rate):专为图形渲染设计的高性能显存,拥有更高的频率和更低的延迟,广泛应用于游戏显卡和专业工作站。
  • 3D XPoint:英特尔推出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结合了闪存和传统DRAM的优点,提供了接近DRAM的速度和持久化特性。

附:内存相关文章
内存泄漏简介:不断消耗资源的吞噬者
不堪回首的“内存”
内存原理:计算机存储的核心奥秘
内存的升级换代之路
跑道加一条,速度翻一倍:内存通道的提速秘密

1.何为内存模块 (Memory Module)? 内存模块是指一个印刷电路板表面上有镶嵌数个记忆体芯片chips,而这内存芯片通常是DRAM芯片,但近来系统设计也有使用快取隐藏式芯片镶嵌在内存模块上内存模块是安装在PC 的主机板上的专用插槽(Slot)上镶嵌在Module上DRAM芯片(chips)的数量和个别芯片(chips)的容量,是决定内存模块的设计的主要因素。 2.什么是Parity? 早先所使用的存储器数据检错方式是Parity Check,其是以每8比特增加1比特的方式进行检错。因此若是具备Parity的存储器,其数据宽度将比非parity的存储器为大。不过若以 Parity的检错方式看,其多出的奇偶位事实上只用于分辨奇数或偶数个比特数。这种方式仅能得知是某一位发生错误,并无法确定是哪一个位置发生错误,而且无法运用在双数位的检错上。 3.什么是ECC? ECC是另一种更为进步的存储器数据检错机制。其工作的方式与Parity不同,并不是采用单一比特的方式来进行检错,而是采用数据块(block)概念与复杂的演算方法来修正数据。因此不仅能检测多位比特错误,还能进行修正单一比特的错误。 4.SPD的作用是什么? 为Serial Presence Detect 的缩写,它是烧录在EEPROM内的码,以往开机时BIOS必须侦测memory,但有了SPD就不必再去作侦测的动作,而由BIOS直接读取 SPD取得内存的相关资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金创想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