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科技自媒体优质创作者
🌐个人主页:莱歌数字-CSDN博客
💌公众号:莱歌数字
📱个人微信:yanshanYH
211、985硕士,职场15年+
从事结构设计、热设计、售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涉足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设备、制药信息化、核工业等领域
涵盖新能源车载与非车载系统、医疗设备软硬件、智能工厂等业务,带领团队进行多个0-1的产品开发,并推广到多个企业客户现场落地实施。
专题课程
每日篇行业发展资讯,让大家更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B站/公众号【莱歌数字】,有视频教程~~
接到相关粉丝的需求,想了解下增材制造在散热领域方面的应用前景,所以今天分享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其实之前也发表过相关文章,可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最值得收藏的文章:搞热设计这一篇就够了,理论、设计、仿真、测试等于一体的文献综述
如果需要金属3D打印,或者其他方面的合作,可以加微信yanshanYH
一、现状:国内外增材制造在散热领域的应用图谱
1. 全球技术格局:从原型制造到功能优化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逐步从快速原型制造向功能化零部件生产转型。在散热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率先布局:
-
美国NASA利用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生产航空发动机零件,通过复杂内部流道设计显著提升散热效率;
-
德国EOS公司的激光烧结设备,凭借高精度和高稳定性,已用于服务器散热器的批量化生产;
-
中国则以某公司为代表,通过拓扑优化设计和多孔结构打印技术,为5G基站、数据中心服务器提供轻量化散热解决方案,实现热流密度提升30%以上。
2. 国内突破:从“跟跑”到“并跑”
近年来,国内增材制造在散热领域的创新案例频现:
-
清华大学刘静团队研发的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可在生物组织内直接打印柔性散热结构,为可穿戴设备散热设计提供新思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已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喷管制造,其内部蜂窝状冷却通道设计可迁移至高性能芯片散热器开发。
二、技术瓶颈:散热设计的“卡脖子”难题
尽管前景广阔,增材制造在散热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材料限制:
-
现有金属粉末(如铝合金、铜合金)导热性能优异,但成本高昂;非金属材料(如导热塑料)则难以满足高温环境需求;
-
生物相容性液态金属虽具潜力,但其氧化稳定性与长期可靠性仍需验证。
2. 工艺精度与效率矛盾:
-
高精度散热结构(如微米级翅片)需牺牲打印速度,导致单件成本攀升;
-
多材料混合打印技术尚未成熟,难以实现导热、绝缘、结构支撑一体化制造。
3. 标准化缺失:
-
设备、材料、工艺缺乏统一标准,制约规模化应用。
三、应用价值:从“被动散热”到“主动设计”
增材制造通过设计自由度的革命,重新定义了散热技术:
1. 复杂结构赋能高效传热:
-
案例:某公司为某数据中心设计的梯度多孔散热器,通过仿生蜂窝结构将散热面积提升50%,功耗降低20%;
2. 轻量化与集成化突破:
-
案例:特斯拉Cybertruck采用3D打印一体化电池散热板,重量减少15%,同时集成冷却液通道与结构支撑功能;
3. 定制化医疗电子散热:
-
案例: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为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提供个性化散热方案,避免局部过热损伤组织。
四、成本控制:从“贵族技术”到“平民化制造”
增材制造的成本优化需多维度突破:
1. 材料创新:
-
开发低成本复合金属粉末(如铜-石墨烯),兼顾导热性与经济性;
2. 工艺升级:
-
惠普公司通过多喷嘴熔融技术(MJF),将聚合物散热器单件成本降低40%;
3. 规模化效应:
-
Stratasys预测,2025年工业级设备普及后,金属散热部件成本可降至传统加工水平的80%。
五、创新方向:液态金属与AI驱动的未来
1. 液态金属泛介质打印:
-
清华团队提出的“泛介质3D打印”技术,可在气体、液体、生物组织等环境中直接构筑散热结构,未来或用于手机内部直接打印热管;
逐级悬浮生物3D打印策略(来源: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
2. AI赋能设计-制造闭环:
-
案例:ANSYS与Desktop Metal合作开发AI散热拓扑软件,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流道设计,使散热效率提升25%;
3. 可持续发展路径:
-
生物基可降解导热材料(如PLA-纳米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研发,减少电子废弃物污染。
六、未来展望:散热技术的“三极跃迁”
-
性能极:纳米级打印精度与超材料结合,实现定向热传导;
-
场景极:从消费电子到太空探测器,全覆盖极端环境散热需求;
-
生态极:增材制造与可再生能源(如废热回收)结合,构建“零碳散热”体系。
结语
增材制造正在改写电子产品散热的历史剧本——从“削足适履”的传统加工,到“量体裁衣”的智能设计,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热管理难题,更开启了材料、工艺、应用协同创新的新纪元。
未来,随着液态金属、AI与绿色材料的深度融合,“智冷时代”的散热技术将超越想象,成为推动电子产业进化的核心引擎。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想看更多免费视频教程、直播回放,请关注我的B站、DY账号:莱歌数字
欢迎加入莱歌数字VIP会员,与200+专业工程师一起学习、交流、进步!
学真本事,入莱歌行。一起学技术、学产品、学项目管理。
每周一、三、五、日晚上9点左右会进行直播分享,关于技术、项目、产品等内容。
专注于结构与热设计、数字化、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究与项目经验分享。以培养技术人才、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领域发展为宗旨。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后在主页专栏搜索关键词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