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系列-1】- I/O操作进阶版细节

工作几年后,发现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这个行业的一套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来看,很多是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比如理工类专业,基础理论基本都是数学以及数学的分支。如果你需要入门并且在这个行业发展,有效的方法,就是由浅入深阅读这个行业前任总结的经验——书籍。如果你真的能够用心的把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搞清楚,那么从事这个行业肯定没有问题。

当然了,这件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不断深入理解。对于IT行业来说,目前应该是知识获取和信息获取最便捷的行业之一。方便的同时,带来了信息繁杂和冗余,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都需要总结梳理出属于自己的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的目的是总结梳理出个人觉得操作系统方面因该掌握的系统知识点。虽然网络上早已充斥了各种这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进一步总结和梳理,将会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较为简单和基础的内容,就可以忽略,重点放在核心难点和未来可能出现改变的机会这两个方向上。

开始正文。

IO操作

功能: 主存和外部设备的数据复制过程。

open 与 fopen

  1. 缓冲文件系统与非缓冲系统的区别
  • 缓冲文件系统(fopen) :在内存为每个文件开辟一个缓存区,当执行读操作,从磁盘文件将数据读入内存缓冲区,装满后从内存缓冲区依次读取数据。写操作同理。

内存缓冲区的大小影响着实际操作外存的次数,缓冲区越大,操作外存的次数越少,执行速度快,效率高。缓冲区大小由机器而定。

借助文件结构体指针对文件管理,可读写字符串、格式化数据、二进制数据。

  • 非缓冲文件系统(open):依赖操作系统功能对文件读写,不设文件结构体指针,只能读写二进制文件。
  1. open属于低级IO,fopen属于高级IO

  2. open返回文件描述符,属于用户态,读写需进行用户态与内核态切换。fopen返回文件指针

  3. open是系统函数,不可移植,fopen是标准C函数,可移植

  4. 一般用fopen打开普通文件,open打开设备文件

  5. 如果顺序访问文件,fopen比open快 如果随机访问文件,open比fopen快

Linux I/O读写方式

Linux 提供了轮询、I/O中断以及DMA传输三种磁盘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机制。

  • 轮询方式基于死循环对I/O端口进行不断检测;

  • I/O 中断是指当数据到达时,磁盘主动向 CPU 发起中断请求,由 CPU 负责数据的传输;

  • DMA 传输则在 I/O 中断基础上引入了 DMA 磁盘控制器,由 DMA 磁盘控制器负责数据传输,降低了 I/O 中断对 CPU 的资源消耗;

I/O 中断原理

在 DMA 技术出现之前,应用程序与磁盘之间的 I/O 操作都是通过 CPU 的中断完成的。每次用户进程读取磁盘数据时,都需要 CPU 中断,然后发起 I/O 请求等待数据读取和拷贝完成,每次的 I/O 中断都导致 CPU 的上下文切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向 CPU 发起 read 系统调用读取数据,由用户态切换为内核态,然后一直阻塞等待数据的返回。

  2. CPU 在接收到指令以后对磁盘发起 I/O 请求,将磁盘数据先放入磁盘控制器缓冲区。

  3. 数据准备完成以后,磁盘向 CPU 发起 I/O 中断。

  4. CPU 收到 I/O 中断以后将磁盘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然后再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

  5. 用户进程由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解除阻塞状态,然后等待 CPU 的下一个执行时间钟。

DMA

DMA 的全称叫直接内存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是一种允许外围设备(硬件子系统)直接访问系统主内存的机制。也就是说,基于 DMA 访问方式,系统主内存于硬盘或网卡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绕开 CPU 的全程调度。目前大多数的硬件设备,包括磁盘控制器、网卡、显卡以及声卡等都支持 DMA 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向 CPU 发起 read 系统调用请求,由用户态切换为内核态,然后阻塞等待数据返回;

  2. CPU收到请求之后,对 DMA 控制器发起调度指令;

  3. DMA 向磁盘发起 I/O 请求,将磁盘数据写入磁盘控制缓冲区(CPU全程不参与)

  4. 读完数据之后,DMA 磁盘控制收到磁盘通知,将数据从磁盘控制缓冲区拷贝到内核缓冲区;

  5. DMA 控制器向 CPU 发出数据读完信号,由 CPU 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

  6. 用户进程由内核态切换为用户态,接触阻塞状态;

整个数据传输操作在一个 DMA 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的。CPU 除了在数据传输开始和结束时做一点处理外(开始和结束时候要做中断处理),在传输过程中 CPU 可以继续进行其他的工作。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CPU 计算和 I/O 操作都处于并行操作,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零拷贝

什么是零拷贝?

零拷贝(Zero-copy)技术指在计算机执行操作时,CPU 不需要先将数据从一个内存区域复制到另一个内存区域,从而可以减少上下文切换以及 CPU 的拷贝时间。它的作用是在数据报从网络设备到用户程序空间传递的过程中,减少数据拷贝次数,减少系统调用,实现 CPU 的零参与,彻底消除 CPU 在这方面的负载。实现零拷贝用到的最主要技术是 DMA 数据传输技术和内存区域映射技术。

零拷贝解决了什么问题?

先看看传统I/O的流程:

传统 I/O 方式的流程

举例说明:

// C++
// 服务端程序,读取文件内容,发送到网络中

while((n = read(diskfd, buf, BUF_SIZE)) > 0)
    write(sockfd, buf , n);

上述代码的拷贝过程:

  1. 调用 read() 函数,系统首先检查是否访问过此文件,如果文件存在在内核缓冲区,则操作系统直接根据 buf 地址,从内核缓冲区拷贝 buf 的内容到用户空间;如果文件内容不存在内核缓冲区,则系统将磁盘上的内容读取到内核缓冲区,再将内核缓冲区上的内容拷贝到用户缓冲区;

  2. 调用write()函数,将用户缓冲区的内容拷贝到网络缓冲区,最后socket再把内核缓冲区的内容发送到网卡上;

上述操作一共执行了四次拷贝即使使用了DMA来处理了与硬件的通讯,CPU仍然需要处理两次数据拷贝,与此同时,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也发生了多次上下文切换,无疑也加重了CPU负担。

零拷贝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低效的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上下文切换:当用户程序向内核发起系统调用时,CPU 将用户进程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当系统调用返回时,CPU 将用户进程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
  2. CPU拷贝:由 CPU 直接处理数据的传送,数据拷贝时会一直占用 CPU 的资源。
  3. DMA拷贝:由 CPU 向DMA磁盘控制器下达指令,让 DMA 控制器来处理数据的传送,数据传送完毕再把信息反馈给 CPU,从而减轻了 CPU 资源的占有率。

基于传统的 I/O 读取方式,read 系统调用会触发 2 次上下文切换,1 次 DMA 拷贝和 1 次 CPU 拷贝,发起数据读取的流程如下:

  1. 用户进程通过 read()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CPU利用DMA控制器将数据从主存或硬盘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
  3. CPU将读缓冲区(read buffer)中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user space)的用户缓冲区(user buffer)。
  4.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read 调用执行返回。

基于传统的 I/O 写入方式,write() 系统调用会触发 2 次上下文切换,1 次 CPU 拷贝和 1 次 DMA 拷贝,用户程序发送网络数据的流程如下:

  1. 用户进程通过 write()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CPU 将用户缓冲区(user buffer)中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
  3.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拷贝到网卡进行数据传输。
  4.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write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零拷贝的实现方式?

实现思路:用户态直接I/O,减少CPU数据拷贝,写时复制技术。

  • 用户态直接 I/O: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硬件存储,操作系统内核只是辅助数据传输。这种方式依旧存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硬件上的数据直接拷贝至了用户空间,不经过内核空间。因此,直接 I/O 不存在内核空间缓冲区和用户空间缓冲区之间的数据拷贝。
  • 减少数据拷贝次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避免数据在用户空间缓冲区和系统内核空间缓冲区之间的CPU拷贝,以及数据在系统内核空间内的CPU拷贝,这也是当前主流零拷贝技术的实现思路。
  • 写时复制技术:写时复制指的是当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数据时,如果其中一个进程需要对这份数据进行修改,那么将其拷贝到自己的进程地址空间中,如果只是数据读取操作则不需要进行拷贝操作。

用户态直接 I/O

用户态直接 I/O 使得应用进程或运行在用户态(user space)下的库函数直接访问硬件设备,数据直接跨过内核进行传输,内核在数据传输过程除了进行必要的虚拟存储配置工作之外,不参与任何其他工作,这种方式能够直接绕过内核,极大提高了性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户态直接 I/O 只能适用于不需要内核缓冲区处理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通常在进程地址空间有自己的数据缓存机制,称为自缓存应用程序,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代表。其次,这种零拷贝机制会直接操作磁盘 I/O,由于 CPU 和磁盘 I/O 之间的执行时间差距,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解决方案是配合异步 I/O 使用。

减少拷贝

mmap+write

使用mmap()函数来代替read()函数

mmap 是一种 linux 提供的内存映射方法:将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中的一段虚拟地址映射到磁盘文件地址。

// C++
buf = mmap(diskfd, len);
write(sockfd, buf, len);

  1. 程序调用mmap(), 直接将磁盘上的数据通过DMA拷贝到内核缓冲区;
  2. 操作系统将该段内核缓冲区与应用程序共享,减少从内核缓冲区到用户空间的拷贝;
  3. 程序调用write(),操作系统直接将内核缓冲区的内容拷贝到socket缓冲区中,这一切发生在内核态;
  4. 最后socket缓冲区将数据发送到网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 mmap 的目的是**将内核中读缓冲区(read buffer)的地址与用户空间的缓冲区(user buffer)进行映射,从而实现内核缓冲区与应用程序内存的共享,省去了将数据从内核读缓冲区(read buffer)拷贝到用户缓冲区(user buffer)的过程,**然而内核读缓冲区(read buffer)仍需将数据拷贝到内核区域的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

详细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通过 mmap()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将用户进程的内核空间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与用户空间的缓存区(user buffer)进行内存地址映射。
  3. CPU利用DMA控制器将数据从主存或硬盘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
  4.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mmap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5. .用户进程通过 write()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6. CPU将读缓冲区(read buffer)中的数据拷贝到的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
  7. CPU利用DMA控制器将数据从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拷贝到网卡进行数据传输。
  8.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write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评价:

  • 减少了CPU拷贝,提升了效率;
  • 存在隐藏陷阱,当你的程序map了一个文件,但是当这个文件被另一个进程截断(truncate)时, write系统调用会因为访问非法地址而被SIGBUS信号终止,SIGBUS信号默认会杀死你的进程并产生一个coredump,如果你的服务器这样被中止了,业务可能会造成严重影响;
  • mmap 主要的用处是提高 I/O 性能,特别是针对大文件。对于小文件,内存映射文件反而会导致碎片空间的浪费,因为内存映射总是要对齐页边界,最小单位是 4 KB,一个 5 KB 的文件将会映射占用 8 KB 内存,也就会浪费 3 KB 内存。

避免受到SINGBUS影响的方法:

  1. 为SIGBUS信号建立信号处理程序
    当遇到SIGBUS信号时,信号处理程序简单地返回,write系统调用在被中断之前会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并且errno会被设置成success,但是这是一种糟糕的处理办法,因为你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核心。
  2. 使用文件租借锁
    通常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在文件描述符上使用租借锁,我们为文件向内核申请一个租借锁,当其它进程想要截断这个文件时,内核会向我们发送一个实时的RT_SIGNAL_LEASE信号,告诉我们内核正在破坏你加持在文件上的读写锁。这样在程序访问非法内存并且被SIGBUS杀死之前,你的write系统调用会被中断。write会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并且置errno为success。
// C++
/*

在mmap文件之前加锁,并且在操作完文件后解锁:

*/

if(fcntl(diskfd, F_SETSIG, RT_SIGNAL_LEASE) == -1) {
    perror("kernel lease set signal");
    return -1;
}

/* l_type can be F_RDLCK F_WRLCK  加锁*/
/* l_type can be  F_UNLCK 解锁*/

if(fcntl(diskfd, F_SETLEASE, l_type)){
    perror("kernel lease set type");
    return -1;
}

sendfile
#include<sys/sendfile.h>
ssize_t sendfile(int out_fd, int in_fd, off_t *offset, size_t count);

系统调用sendfile()在代表输入文件的描述符in_fd和代表输出文件的描述符out_fd之间传送文件内容(字节)。描述符out_fd必须指向一个套接字,而in_fd指向的文件必须是可以mmap的。这些局限限制了sendfile的使用,使sendfile只能将数据从文件传递到套接字上,反之则不行。

使用sendfile不仅减少了数据拷贝的次数,还减少了上下文切换,数据传送始终只发生在kernel spac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通过 sendfile()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主存或硬盘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
  3. CPU 将读缓冲区(read buffer)中的数据拷贝到的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
  4.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拷贝到网卡进行数据传输。
  5.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sendfile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评价:

  • 相比较于 mmap 内存映射的方式,sendfile 少了 2 次上下文切换,但是仍然有 1 次 CPU 拷贝操作。
  • sendfile 存在的问题是用户程序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而只是单纯地完成了一次数据传输过程。

在我们调用sendfile时,如果有其它进程截断了文件会发生什么呢?假设我们没有设置任何信号处理程序,sendfile调用仅仅返回它在被中断之前已经传输的字节数,errno会被置为success。如果我们在调用sendfile之前给文件加了锁,sendfile的行为仍然和之前相同,我们还会收到RT_SIGNAL_LEASE的信号。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减少了数据拷贝的次数了,但是仍然存在一次拷贝,就是页缓存到socket缓存的拷贝。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拷贝也省略呢?

sendfile+DMA

借助于硬件上的帮助,我们是可以办到的。之前我们是把页缓存的数据拷贝到socket缓存中,实际上,我们仅仅需要把缓冲区描述符传到socket缓冲区,再把数据长度传过去,这样DMA控制器直接将页缓存中的数据打包发送到网络中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sendfile系统调用利用DMA引擎将文件内容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去,然后将带有文件位置和长度信息的缓冲区描述符添加socket缓冲区去,这一步不会将内核中的数据拷贝到socket缓冲区中,DMA引擎会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避免了最后一次拷贝。这样 DMA 引擎直接利用 gather 操作将页缓存中数据打包发送到网络中即可,本质就是和虚拟内存映射的思路类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通过 sendfile()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主存或硬盘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
  3. CPU 把读缓冲区(read buffer)的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和数据长度拷贝到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
  4. 基于已拷贝的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和数据长度,CPU 利用 DMA 控制器的 gather/scatter 操作直接批量地将数据从内核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拷贝到网卡进行数据传输。
  5.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sendfile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评价:
sendfile + DMA gather copy 拷贝方式同样存在用户程序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的问题,而且本身需要硬件的支持,它只适用于将数据从文件拷贝到 socket 套接字上的传输过程。

splice

sendfile只适用于将数据从文件拷贝到套接字上,限定了它的使用范围。Linux在2.6.17版本引入splice系统调用,用于在两个文件描述符中移动数据:

#define _GNU_SOURCE       /* See feature_test_macros(7) */

#include <fcntl.h>

ssize_t splice(int fd_in, loff_t *off_in, int fd_out, loff_t *off_out, size_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splice 系统调用可以在内核空间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和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之间建立管道(pipeline),从而避免了两者之间的 CPU 拷贝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进程通过 splice() 函数向内核(kernel)发起系统调用,上下文从用户态(user space)切换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2.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主存或硬盘拷贝到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
  3. CPU 在内核空间的读缓冲区(read buffer)和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之间建立管道(pipeline)。
  4. CPU 利用 DMA 控制器将数据从网络缓冲区(socket buffer)拷贝到网卡进行数据传输。
  5. 上下文从内核态(kernel space)切换回用户态(user space),splice 系统调用执行返回。

评价

  • splice 拷贝方式也同样存在用户程序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使用了 Linux 的管道缓冲机制,可以用于任意两个文件描述符中传输数据,但是它的两个文件描述符参数中有一个必须是管道设备。
  • 他从fd_in拷贝len长度的数据到fd_out,但是有一方必须是管道设备,这也是目前splice的一些局限性。
几种零拷贝方式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写时复制

在某些情况下,内核缓冲区可能被多个进程所共享,如果某个进程想要这个共享区进行 write 操作,由于 write 不提供任何的锁操作,那么就会对共享区中的数据造成破坏,写时复制的引入就是 Linux 用来保护数据的。

写时复制指的是当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数据时,如果其中一个进程需要对这份数据进行修改,那么就需要将其拷贝到自己的进程地址空间中。这样做并不影响其他进程对这块数据的操作,每个进程要修改的时候才会进行拷贝,所以叫写时拷贝。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系统开销,如果某个进程永远不会对所访问的数据进行更改,那么也就永远不需要拷贝。

应用

RocketMQ 选择了 mmap + write 这种零拷贝方式,适用于业务级消息这种小块文件的数据持久化和传输;

Kafka 采用的是 sendfile 这种零拷贝方式,适用于系统日志消息这种高吞吐量的大块文件的数据持久化和传输。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Kafka 的索引文件使用的是 mmap + write 方式,数据文件使用的是 sendfile 方式。

https://www.cnblogs.com/frankltf/p/12662401.html

声明
本文是个人学习和总结的笔记和感想,内容涉及网络资料、相关书籍摘录、个人总结和感悟。在这之中也必有疏漏未加标注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