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简介
英文:Mouse;
法文:Souris
汉语拼音:shǔ biāo
“鼠标”因形似老鼠而得名“鼠标”(中国大陆用语,港台作滑鼠)。“鼠标”的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全称:“橡胶球传动之光栅轮带发光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之晶元脉冲信号转换器”或“红外线散射之光斑照射粒子带发光半导体及光电感应器之光源脉冲信号传感器”。它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鼠标的使用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鼠标是一种移动光标和实现选择操作的计算机输入设备。随着“所见即所得”的环境越来普及,使用鼠标的场合越来越多。
鼠标-发展历史
鼠标发展的里程碑:
1968年,鼠标的原型诞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个鼠标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它的发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这只鼠标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用鼠标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从而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这只鼠标的外形是一只小木头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继而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并将信号传至主机。
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的光电鼠标,这类光电鼠标具有比机械鼠标更高的精确度。但是它必须工作在特殊的印有细微格栅的光电鼠标垫上。这种鼠标过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1981年,第一只商业化鼠标诞生。(最早于Mac广泛应用)
1983年,罗技发明了第一只光学机械式鼠标标,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机械鼠标。这种鼠标结构成为了事实上的業界標準。
1999年,安捷伦公司(Aeilent, 后改组为安华高, Avago)发布了IntelliEye光学引擎,继而市场上出现了不需要专用鼠标垫的光电鼠标,光电鼠标的普及由此开始。
2003年,罗技与微软分别推出以蓝牙为通讯协定的蓝牙鼠标。
2005年,罗技与安华高合作推出第一款激光鼠标(无线, 可充电, Logitech MX1000)。
2006年,第一只克服玻璃障碍的有线激光鼠标问世(DEXIN, ML45)。
2006年,蓝牙激光鼠标问世(Acrox)。
2008年,微软推出采用Blue Track技术的蓝光鼠标,几乎兼容所有表面(Microsoft SideWinder X8)。
2009年,罗技推出DarkField激光追踪技术。此技术基本上仍是采用激光辨识,结合运用在实验室的“暗视野(Darkfield)”显微镜技术,让鼠标也能看到透明材质中的小瑕疵、灰尘、微粒等微小物质,并借此提供辨识定位资讯。(Logitech M905、M950) [1]
2009年,Apple推出新鼠标Magic Mouse,采用承袭自iPhone、iPod Touch、MacBook的多点触控技术,把所有鼠标按键、滚轮都拿掉,只以一整片多点触控板,就能提供等同一般鼠标的左、右键,以及360度滚轮功能,并能以两指操作更多手势功能。
鼠标-工作原理
鼠标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机械鼠标和光电鼠标。机械鼠标主要由滚球、辊柱和光栅信号传感器组成。当你拖动鼠标时,带动滚球转动,滚球又带动辊柱转动,装在辊柱端部的光栅信号传感器产生的光电脉冲信号反映出鼠标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再通过电脑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的移动。光电鼠标器是通过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的鼠标箭头的移动。光电鼠标用光电传感器代替了滚球。这类传感器需要特制的、带有条纹或点状图案的垫板配合使用。
1、移动滑鼠带动滚球。
2、X方向和Y方转杆传递滑鼠移动。
3、光学刻度盘。
4、电晶体发射红外线可穿过刻度盘的小孔。
5、光学感测器接收红外线并转换为平面移动速度。
鼠标-鼠标类型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鼠标主要有三种,机械鼠标(半光电鼠标)、轨迹球鼠标和光电鼠标。每种鼠标的特点、用途和选购上都稍有不同。
按键数量
单键鼠标:单一按键,PC上已消失许久,较早期的Mac系统有部分使用。
双键鼠标:双按键,PC上已较少出现,较早期的目前Mac系统有部分使用。
三键鼠标:左右键加中键,PC上已较少出现。
三键滚轮鼠标:左右键加上下滚动的滚轮,滚轮含中键功能,Windows 95以后的主流鼠标。
五键滚轮鼠标:新增第四键及第五键——主要功能为左/右方向滚动,可以用驱动程式进行功能编辑。
多键滚轮鼠标:五键以上鼠标,为某些特定功能或环境设计。
接口类型
鼠标按接口类型可分为
串行鼠标、串行鼠标是通过串行口与计算机相连,有9针接口和25针接口两种;
PS/2鼠标、PS/2鼠标通过一个六针微型DIN接口与计算机相连,它与键盘的接口非常相似,使用时注意区分;
总线鼠标、总线鼠标的接口在总线接口卡上;
USB鼠标USB鼠标通过一个USB接口,直接插在计算机的USB口上。
无线传送方式
红外线
27MHz 射频(无线电频率)
40/49MHz 射频 (无线电频率)
315/433MHz 射频 (无线电频率)
2.4GHz射频 (无线电频率)
蓝牙 (Bluetooth)
功能区分
标准鼠标(Standard mouse):一般标准3/ 5键滚轮鼠标
办公室鼠标(Office Mouse):软、硬件上增加Office/ Web相关功能或是快速键的鼠标
演示鼠标(Presentation Mouse):为增强演示功能开发的特殊用途鼠标
游戏鼠标(Gaming Mouse):专为游戏玩家设计,能承受较强烈的操作,分辨率范围较大,特殊游戏需求软硬件设计。
鼠标-鼠标结构
组成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外壳、按键和内部的PCB电路板外,光学鼠标还包含发光二极管、光学引擎、辅助透镜组件以及控制芯片等四个部分,它们也是光学鼠标赖以工作的核心部件。
发光二极管
光学鼠标通过微型摄像头来摄取不同的图像,而要在黑漆漆的鼠标底部拍摄到画面,就必须借助发光二极管来照明。一般说来,光学鼠标多采用红色或者蓝色的发光二极管,但以前者较为常见,原因并非是红色光对拍摄图像有利,而是红光型二极管最早诞生,技术成熟,价格也最为低廉。与第一代光电鼠标不同,光学鼠标不需要摄取反射光来定位,发光二极管的唯一用途就是照明,因此其品质如何与鼠标的实际性能并不相关,只是一种常规部件。要注意的是,光学鼠标内只有一个发光二极管,而第一代光电鼠标拥有X、Y两个二极管,这是由二者不同的工作原理所决定的。
光学引擎
光学引擎(OpticalEngine)是光学鼠标的核心部件,它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眼睛,不断地摄取所见到的图像并进行分析。光学引擎由CMOS图像感应器和光学定位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所组成,前者负责图像的收集并将其同步为二进制的数字图像矩阵,而DSP则负责相邻图像矩阵的分析比较,并据此计算出鼠标的位置偏移。光学鼠标主要有分辨率和刷新频率两项指标,二者均是由CMOS感应器所决定,不过若分辨率、采样频率较高,所生成的数字矩阵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对应的DSP必须具备与之相称的硬件计算能力才行。
透镜组件
与发光二极管一样,光学鼠标的透镜组件也属于常规部件之列,但它却是成像的必不可缺的关键部件。透镜组件位于鼠标的底部位置,它由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棱光镜和一个圆形透镜共同组成。棱光镜负责将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折射至鼠标底部并将它照亮,为“光线输出”的必要辅助。而圆形透镜则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它负责将反射图像的光线聚焦到光学引擎底部的接收孔中,相当于“光线输入”的辅助。不难看出,棱光镜与圆形透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倘若我们将其中任何一个部件拿掉,光学鼠标便根本无法工作。
芯片
控制芯片
控制芯片可以说是光学鼠标的神经中枢,但由于主要的计算工作由光学引擎中的定位DSP芯片所承担,控制芯片就不需要负责这部分工作。这样,它的任务就集中在负责指挥、协调光学鼠标中各部件的协调工作,同时也承担与主机连接的I/O职能,光学鼠标若要采用USB接口或者是蓝牙技术,关键就在于控制芯片。但总的来说,控制芯片也属于常规性部件,对光学鼠标的实际性能没有什么影响,鼠标厂商完全可以自行设计,不过除了微软公司外,甚少有厂商愿意这么做,一般都是直接采用第三方公司的产品,罗技公司新推出的MX510系列便是采用CypressSemiconductor公司的CY7C63743控制芯片,它组合了USB 1.1接口和PS/2外围控制器,具有8KEPROM。另外罗技公司也曾设计一款配合安捷伦H2000-A0214光学引擎的CP5919AM控制芯片,其功能与CypressSemiconductor公司的CY7C63743差不多,这也是当前较流行的方案。同样,如果要使用红外传输、蓝牙之类的无线技术,控制芯片就必须整合相应的控制功能才行。
鼠标-基本操作
鼠标的基本操作包括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和右击。
(1)指向:指移动鼠标,将鼠标指针移到操作对象上。
(2)单击:指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左键。单击一般用于选定一个操作对象。
(3)双击:指连续两次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左键。双击一般用于打开窗口,启动应用程序。
(4)拖动:指按下鼠标左键,移动鼠标到指定位置,再释放按键的操作。拖动一般用于选择多个操作对象,复制或移动对象等。
(5)右击:指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右键。右击一般用于打开一个与操作相关的快捷菜单。[1]
鼠标-主要品牌
鼠标-主要品牌
Apple
Microsoft
Logitech
Razer
BenQ
Saitek
Cherry
SteelSerles
昆盈
新贵
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