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故事【18】

微软登王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新上市的电子表格软件名叫“莲花1-2-3”,设计者是卡普尔(M.Kapor)。卡普尔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小爱好迪斯科和摇滚乐,曾做过一段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又迷上了所谓“超觉静坐”,以“莲花”为崇尚物。1979年,29 岁的卡普尔不再担任“莲花功”指导教师,转而成为电脑软件“发烧友”。他为费斯特拉的公司写了两个统计和绘图软件。费斯特拉以170 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卡普尔的软件专利。
卡普尔赚了这笔钱,不想就此罢手,他从“维斯凯克”里看到了创业门道。几乎在微软开发“多重规划”的同时,卡普尔策划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要把电子格表与数据管理及绘图合成一个整体。
卡普尔动员自己的挚友萨斯(J.Sachs)共谋大业,后者在不到10 个月内就协助他完成了这套套装软件。1982 年,卡普尔的公司挂牌营业,大名Lotus,中文译作“莲花”,正是那个超觉的“图腾”标志。莲花公司的拳头产品“莲花1-2-3”集三大功能于一体:1 是电子表格,2 是数据库,3 是商业绘图。它把商业数据用数据库的形式加以管理,制成的电子表格又可用条形图、饼图的办法直观显示,开创了套装软件之先河。此外,“莲花1-2-3”把内存空间扩大到256K,比微软的“多重规划”具有更大的优势。
几天之内,莲花的订单就超过了百万美元。三个月后,它轻易地把经营多年的“维斯凯克”赶下王位。三年后,费特拉斯的公司宣告倒闭,莲花公司乘势兼并了布里克林的软件企业,“维斯凯克”至此寿终正寝。至1984 年,莲花公司的营业额仅“1-2-3”一项就超过微软所有收入之和。
比尔·盖茨毅然决定重新向“莲花”宣战。1983 年9 月,他秘密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研讨,把微软最高层软件专家关在西雅图红狮宾馆,开了整整三天“头脑风暴会”,研究如何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与会者中,一位名叫克朗德(D.Klunder)的青年分外激动。两年前,刚跨出学校大门,他就加入到“多重规划”设计组,好不容易搞出的电子表格却被“莲花”抢去先机。克朗德自动请缨为这次会议写作备忘录,实际上也就是规划软件的设计蓝图,他由此脱颖而出,被委派主持这套软件的设计。
微软公司没有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最后确定的名字“Excel”中,谁都能够感到挑战者的气魄:“Excel”的中文译意就是“超越”。超越,对程序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克朗德成天“泡”在屏幕前专心致志撰写内部程序,哈伯斯(J.Harbers)等两位程序师则协助编写用户界面。他们吸取“1-2-3”里数据库与统计图形功能,扩展了“宏指令”的优点,使高级用户能利用短小符号去调用一段程序。此外,他们还在软件里加进“智能重算”特性,当用户改变表格中某些数据时,不必像“多重规划”那样全部重算一遍,软件自己就能够选择计算那些被改动的数值,以便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
1984 年,“莲花1-2-3”依然稳坐头把交椅,莲花公司甚至还趁势推出两套装软件Symphony 和Jazz,又增加了字处理和通讯功能,分别运行于PC 机和麦金塔电脑,有人称它们为“莲花1-2-3-4-5”。Symphony 即“交响乐”而Jazz是“爵士乐”,卡普尔仍不忘旧情,对摇滚音乐主持人身份一往情深。
微软公司得知消息,决心加快Excel 的研制步伐,抢在“爵士乐”前吹响“超越”的号角。1985 年5 月2 日,比尔·盖茨千里迢迢来到纽约召开“超越”新闻发布会,在这场重大战事里,微软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麦金塔领域第一次击败“莲花”。
“超越”的战火接着烧向PC 电脑。此时,比尔·盖茨手中已经有了视窗。他命令原班开发人马重新集结,亲自主持“超越”的视窗版项目,启用哈伯斯为设计师,参加人员多达50 名。1987 年10 月,视窗版Excel 令软件界同业大开眼界,一致公认它达到软件技术的最佳专业水平。一家软件杂志经过比较测试,竟不惜用一系列照片为“超越”宣传,声称它代表人类计算工具史上的里程碑:从IBM604 计算器始,进化为“苹果”与“维斯凯克”,继而是PC 机与“莲花1-2-3”,现在则由PC 386 与“超越”共同承当。
就在这年岁末,微软公司的营业额第一次超越“莲花”,登上了全球软件企业的王座,从而,实现了比尔·盖茨“微软第一”的夙愿。

好风凭借力

1979 年秋天,几乎在“维斯凯克”电子表格软件上市同时,一种用于个人电脑的字处理软件投放市场,在办公室引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字处理软件的全称应该是“文字处理系统”(WPS),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
在一年前,曾经与“牛郎星”电脑企业齐名的IMSAI 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边缘,该公司销售人员鲁宾斯坦(S.Rubinstein)不顾风险,自创了一家名为MicroPro 的软件公司,把目光投向研制字处理软件。为了注册和发表这套软件,他花光了兜里最后一块钱,竟落到身无分文露宿车站的窘境。
鲁宾斯坦坚持着捱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成功地推出了字处理软件的先锋产品WordStar(文字之星,简称WS)。WS 冉冉升空,立即以它强大的文字编辑功能征服了用户。不久后,鲁宾斯坦不失时机顺应潮流,把WS 改编成16 位机版本,继而在PC 世界里大红大紫。1982 年,MicroPro 公司一跃跻身于全美大型软件公司行列,WS 销售量超过100 万套。毫不夸张地讲,全世界的文秘人员,大都是借助WS 才跨进了办公室自动化的门槛。但是,新生的事物总有它不完美之处,WS 的操作十分繁琐,必须同时按下几个键的组合,至少要记住30~50 个操作键和复杂的排版规则,才能熟练地输入和编辑文本。这种先天不足阻碍了WS进一步发展。为了使用WS,人们常常需要不断地翻阅用户手册,查找类似于“Ctrl-K-J 删除”、“Ctrl-K-X 存盘” 等命令。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杂志甚至把这种弊端,提到“有害于思想自由”的高度。
正是看中了WS 拥有的广阔市场和它的弊端,1982 年,微软公司审时度势发起了应用软件的第二场战事──挑战“文字之星”。比尔·盖茨将微软开发的这款字处理软件命名为MS-Word,仍然由西蒙尼主持框架设计。
1983 年Comdex 电脑大展隆重揭幕,成千上万的观众被Word 1.0 版的新功能所倾倒,它充分吸取了西蒙尼在施乐公司PARC 所熟悉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人们第一次看到Word 使用了一个叫“鼠标器”的东西,复杂的键盘操作变成了鼠标“轻轻一点”。Word 还展示了所谓“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新概念,能在屏幕上显示粗体字、底划线和上下角标,能驱动激光打印机印出与书刊印刷质量媲美的文章……。为了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微软为MS-Word 的上市策划了一种前无先例的销售计划,以35 万元巨额代价独家购买了《PC 杂志》的赠送软件权,用45 万张演示盘为Word 软件鸣罗开道。
比尔·盖茨焦急地等待着捷报,可不断反馈的消息却差强人意。各地销售人员传来的信息是:一批批在校大学生,正在挨家挨户推销另一个新的字处理软件WordPerfect,上门服务加示范表演,比起微软的“地毯式轰炸”更胜一筹。
WordPerfect 直译是“完美文字”,其制作公司与软件同名,也叫WordPerfect公司(简称WP)。WP 软件公司创建于1979 年,由一位名叫巴斯坦(B.Bastian)的大学生和他的电脑教师阿希顿(A.Ashton)共同创办。他们最初是在小型电脑DGC 上写出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软件,后来才移植到PC 机并逐渐使其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WP 公司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还在于“尽善尽美的服务”,他们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上门推销,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排忧解难,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询问电话。巴斯坦居然把每月的电话费帐单也作为“完美文字”的宣传资料公布于众,以此塑造WP 公司服务楷模的形象。
辛劳耕耘,热诚服务,这种近似于原始的商业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同样能获得沉甸甸的收获,甚至比大作广告的影响更为深远。1986 年统计表明,微软为Word 花费如此巨额财力宣传之后,只获得市场份额11%和排名第5 的业绩,而“完美文字”已经不声不响地以30%的份额雄居美国文字处理软件的榜首与电子表格“超越”一样,正是借了视窗之力,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才挽回了颓势。1990 年,比预期时间多用了4 年,微软公司完成了Word 的视窗1.0 版本开发。Word 终于超过了“完美文字”,成为文字处理软件销售的市场主导产品。1993 年,微软又把Word 和Excel 集成在Office 办公套装软件内,使其能相互共享数据,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Word 已是微软公司的当家产品,曾被《PC 杂志》评选为1994 年最佳文字处理软件。

软盘与硬盘

各种类型的软、硬磁盘,不仅是个人电脑,而且也是工作站、服务器等高档电脑里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存储设备。磁盘的历史并不太长,从世界上第一台硬盘发明至今,也不过40 余年时间。
本世纪50 年代,正当晶体管取代电子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核心元件之际,美国IBM 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迅速把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里亚圣何塞市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工程师雷诺·约翰逊(R.Johnson)前往负责。
雷诺·约翰逊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曾在老沃森的实验室工作过多年。他最初在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担任教师,独自闯进IBM 大门,向老沃森“推销”自己的“发明”——用机器自动阅读考试的试卷。这个“发明”其实只是他脑袋里想到的一个主意。老沃森不顾董事会阻拦,高薪聘用他主持研制这个新产品。约翰逊不但很快研制出能判阅多项选择题的机器, 而且为IBM 净赚了数百万美元,阅卷机的正式名称叫光学标记阅读器(OMR),在学校里一直沿用至今。
约翰逊带领着30 多名青年工程师,不到三年时间,就为IBM 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小沃森回忆说:“当时的情景我现在仍历历在目。他站在一张旋转着的铝制碟片前,手里拿着一只盛有磁粉的纸杯,小心翼翼地把磁粉倒在碟片中央,一直到磁粉扩散到碟片的边缘,约翰逊才罢手。”1957 年,约翰逊在IBM 开发的新型电脑RAMAC(会计和控制随机存取计算机)上,首次配置了这种磁盘装置。大约50 张24 英寸的磁盘被装配在一起,构成一台前所未有的超级存储装置——硬盘,容量大约500 万字节,造价超过100 万美元。
约翰逊在硬盘机里安装了类似于电唱机那种小型机械臂,可以沿磁盘表面来回移动,随机搜索和存储信息,而不象老式磁带机那样,只能从头到尾以顺序方式存储。因此,这是第一台可以随机存取和多片读写的硬磁盘,其处理数据的速度,比过去常用磁带机快200 倍,实现了电脑实用性的一次革命。约翰逊因此被誉为“硬盘之父”。他后来一直担任IBM 加州实验室和其他部门的主管,帮助硅谷成为世界磁盘工业的中心。他在教育技术、通讯技术、磁性材料等领域,共获得过90 余项专利,直到1998 年才离开人世。
在约翰逊领导IBM 圣何塞实验室研制硬盘过程中,一位名叫艾伦·舒加特(A.Shugart)青年工程师发挥了关键作用。舒加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由于父母离异,他从3 岁起就由母亲抚养成人。不过,他认为这一点没有影响他的成长。通过奋斗,舒加特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包括最好的学业成绩和评价等级。
1951 年大学刚毕业,他加盟IBM,在研究部门工作了十多年。1969 年,他离开“蓝色巨人”,建立舒加特合伙人公司。1969 年,在IBM 公司率先推出直径32 英寸软磁盘的两年之后,舒加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质为基础的5 英寸软磁盘,即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软盘。
1973 年,IBM 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技术”:在硬盘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磁头与磁盘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气泡间隙,能在100 微秒内高速读写数据。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硬盘,IBM 公司当时称“IBM3340 硬盘”,即我们今天各种电脑仍在使用的温式硬盘机。
1974 年,舒加特首次创办的公司倒闭。在朋友资助下,他开了一家酒吧,又购买一艘小渔船,靠捕捉鲑鱼艰难度日。五年之后,舒加特重返电脑行业,在著名的硅谷腹地,与过去的几个同事共同创建了希捷(Seagate)技术公司,专门为个人电脑研制高性能的小型硬盘。或许,希捷(Seagate 直译为“海之门”)的名字就寓意着舒加特这段难忘的经历。
1980 年,希捷技术公司宣布研制出第一台5.25 英寸温式硬盘,容量达5~10MB,后来成为IBM PC/XT 个人电脑最具特点的标准配置。舒加特领导的这家公司,目前已是资产数十亿、员工10 余万人的世界著名硬盘生产厂商。但是,这位磁盘发明家却不满足于株守一域,他个人经营的产业甚至包括乡村风格餐馆、飞机包租、出版和妇女服饰业。

  • 28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