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故事【2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奔腾的时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992 年,萧瑟秋风悄然吹红了枫叶,硅谷又面临收获的季节。英特尔公司格罗夫总裁一副神神密密的模样,等待大家入座。这是一次反常的秘密会议,与会者仅限于公司20 名最高决策者。朝夕相处,相互十分信任的同仁们,都必须遵照格罗夫的指示,在会前宣誓保密,保证不对外界透露任何消息,特别不能对新闻界暴露珠丝马迹。
格罗夫开口说话:“先生们,今天我们将对新一代芯片的命名进行最后投票。请各位针对命名小组选定的三个名称,作出自己的选择。注意,”他竖起拇指,“每人只能选定一个名字。”
会场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抢着发言,陈述对某一名称偏爱的理由,格罗夫非常认真地记着笔记。最后,全体人员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等着格罗夫总裁进行“民主集中”式的裁决。
格罗夫站起身:“我对各位的参与深表谢意。”大伙竖起耳朵等待下文,谁知格罗夫说完这句话,竟合上笔记本,转过身,旁若无人般离开了会议室。虞有澄最后一个走出会场。作为负责微处理器开发的副总裁,他深知公司这款芯片的份量。早在密锣紧鼓推出486 芯片系列产品的时候,虞有澄已在策划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换代产品。他把原来负责开发486 芯片的邓汉姆(V.Dham)抽调出来,组织了近百人的研制队伍进行攻关。按照规划,新一代芯片将超越传统的设计框架,采用“超标量结构”的创新构思,设成两个分开执行的单元,能够同时执行两个指令,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钟能执行1 亿个指令。新款微处理器还将实现64 位的内部运算,其优越的性能将使小型电脑系统都相形见绌。
用仅有25 平方毫米的小芯片与一台完整的小型电脑较量,虞有澄领导下的工程师需要在狭小的硅片上设计310 万枚晶体管,数目大大超过486 芯片的120万枚,每个元件的宽度只有0.8 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虞有澄心里揣摩着格罗夫的最后决断,一连好几天,不知道格罗夫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新型微处理器就要上市,如果按照过去的传统,它应该沿袭数字化的方式,遵循286、386、486 的系列顺理成章地命名为586。可是,打从386 开始,就有数家半导体公司在仿照英特尔生产类似的芯片,同样自称386 和486,致使他们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书明确地写着:美国法律不可能对“386”之类的数字商标给予保护。想想也对,有谁能够限制别人使用12345 呢?英特尔产品的数字化命名,本来就源于产品序列号,当初就不是什么商标嘛。格罗夫决心从“586”开始中断数字命名传统,目的是让英特尔在商战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终于,格罗夫的身影出现在美国电视新闻的屏幕上:“我们下一代微处理器将有一个崭新的名字──Pentium。”记者们赶紧去翻字典,所有的字典都没有这个单词。有人查出“Pent”的拉丁文词意是“第五”,而“ium”的词尾象是某种化学元素,听起来就象钙(Calcium)和氦(Helium)。原来,Pentium 意味着这个微处理器就是586,它代表着电脑的第五代“元素”。Pentium 的中文译意比英文名称更加响亮,芯片大名叫“奔腾”。
1993 年5 月,英特尔公司的奔腾处理器在一个小型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他们没有象比尔·盖茨发表视窗软件时那般大嗡大轰,格罗夫总裁对奔腾芯片的走红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认准了“市场领导者通常保持着沉默”的格言。必要的宣传还是不可缺少的。英特尔公司巧妙地借助“奔腾”的汉语译音,打出了“送你一颗奔驰的芯”大幅广告(此广告是营销史上的又一个佳话),恰好配合了微软视窗3.1 版配合出台,奔腾芯片的销量奔腾而上。1993 年,“奔腾”以及还在畅销的486 电脑,再加上其他公司生产的林林总总的个人电脑,全球PC 机的数量奇迹般地达到4000 万台,并且第一次超过了汽车的销量。到了1994 年11 月,奔腾电脑变成世界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全球已有400 至500 万颗“奔腾”的“芯”在各地电脑上工作,整个PC 机的数量也达到5000 万台,把电视机和录相机的销量统统甩到了身后。英特尔公司雄心勃勃,竟计划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年生产出重达1 吨的“奔腾”芯片。原本是一钱不值的砂粒,为英特尔公司挣到的是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美元。从此,电脑业进入了“奔腾时代”。

走出死亡谷

冬天不知不觉降临硅谷,凛冽的北风裹着雪花,吹打着英特尔公司总部办公楼的玻璃窗,一场寒流即将袭来。
美国弗吉利亚林克伯格学院数学教授莱斯利(T.Nicely),对“奔腾”情有独钟,一口气为他的教研室购买了3 部奔腾电脑。有了每秒执行1 亿次指令的新机器,莱斯特教授打算借助“奔腾”,从众多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奔腾”电脑飞快地运行,一遍二遍三遍,计算结果居然出了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不是质数!莱斯利仔细检查了运算程序,深深感到事情的严重──错误只可能出自于他钟爱的“奔腾”芯片。
夜深人静,莱斯利决定通过因特网把这件事向朋友们通告,便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比“奔腾”还快,第二天清晨,1994 年11 月7日,莱斯利教授发现奔腾芯片运算出错的特大消息,就已经醒目地刊登在美国《电子工程时报》的头版头条。
“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络的专题讨论组顿时忙碌起来,不少人通过网络,出面证实莱斯利教授的发现,口诛笔伐,把矛头对准了“奔腾”。《信息世界》杂志甚至为“奔腾”出了这样一道简单的算术题:4195835÷3145727×3145727—4195835=?这道题目,学习过四则运算的小学生用眼睛一看就能知道,一个数用第二个数乘一次除一次,再减去自己,其结果必然等于0。然而,比小学生本事大得多的奔腾电脑将遗憾地通知你,通过每秒执行1 亿次指令后,它算出的“准确”结果是256。
英特尔公司发言人解释说,奔腾芯片在做除法运算时是有一点儿小毛病,但上述情况极其罕见,平均每进行90 亿次除法才可能遇到一次;如果你主要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业务,要在27000 年后才可能遇到一次差错。言下之意,“奔腾”的瑕疵不值一提。英特尔的态度激怒了“上帝”,客户们纷纷要求英特尔为他们免费更换芯片。就在这时,IBM 公司断然宣布“自断财路”,从12 月12 日起停止向市场投放自己生产的奔腾电脑。IBM 的实验室还以无可质疑的测试数据证明:如果用户采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业务,则“奔腾”的错误在24 天里就会发生一次,根本不是英特尔宣称的27000 年。
“蓝色巨人”在电脑市场上的态度举足轻重。当天下午,美国纽约股市英特尔公司股票价格一泻而下,每股滑落了2.75 美元。1994 年圣诞节前后,屡战屡胜的英特尔公司笼罩着阴云,陷入了自公司创立来最难堪的境地。
格罗夫是明智的。经过几天痛苦的抉择,12 月20 日上午,他亲自出马举行新闻发布会,一面诚恳地向广大用户赔礼道歉,一面宣布:英特尔将为所有提出要求的客户,免费更换奔腾芯片,上门服务安装,不问任何原因,不附加任何条件,并保证更换的芯片将不再出现运算错误。根据统计,若已经购买了奔腾芯片的客户都要求更换,英特尔公司付出的代价将超过10 亿美元!奔腾芯片更换工作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善于捕捉机会的商人们竟然在瑕疵芯片上找到了财路。硅谷的一家珠宝商低价收购英特尔换下的废弃“奔腾”,然后别出心裁把芯片加工成为各式“珠宝饰品”,例如胸针、耳环、发饰、钥匙链等等,每一件饰品同时配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黑盒子。这是一款始无前例的“珠宝”,“价值连城”。
随着芯片更换的完成,PC 电脑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售后赔偿事件接近了尾声。“奔腾风波”犹如一场疾风暴雨,来得猛,散得也快,格罗夫带领着英特尔走出了“死亡谷”。
面对震惊世界的“奔腾风波”,虞有澄领导的微处理器开发部门加速了芯片的开发进程。寒风吹皱的涟漪刚刚平复,他们就把更新一代的奔腾芯片摆在了世人面前。1995 年11 月1 日,英特尔的下一代微处理器产品发布会正式举行,人们发现了季尔辛格熟悉的面容,虞有澄再次委任这位技工出身的工程师担当设计主笔。新产品集成了550 万个晶体管,运算速度高达每秒钟3 亿个指令。内部元件的宽度,从0.6 微米直到缩微至0.35 微米。它沿袭“奔腾”命名方式,大号“Pentium Pro”,即“高能奔腾”。
多事之秋的1997 年,再次出现令电脑业界激动不已的新闻,5 月7 日,英特尔公司推出最新的奔腾Ⅱ处理器。业界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款芯片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英特尔自推出“奔腾”以来最重要的新品。“奔腾Ⅱ”成功地实现了0.25 微米新工艺,它内置多媒体(MMX)功能,集数据、音频、视频、图形、通讯于一体。同一天,IBM、康柏、德尔、惠普以及其他公司都同步推出各自的奔腾Ⅱ机型,带动了整个水位的上升。
《时代》周刊撰文写道:“1997 年最有影响,同时也是对过去10 年有巨大影响的事件。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由微芯片推进的新经济成长。”这家权威刊物把1997 年年度风云人物的“桂冠”戴在61 岁的安迪·格罗夫头上,认为“他的微处理器象蒸汽机、电以及流水线一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微处理器遵照莫尔博士提出的定律,集成的元件数目以每18 个月翻一番的进程,默默走过了20 余年。从4004 到高能奔腾,芯片的集成度增加了2400 倍,速度提高了5000 倍。

天价启动我

西雅图东郊雷德蒙得“微软城”,树木郁郁葱葱。初秋的微风使人感到丝丝凉意,但这里却笼罩着热火朝天的气氛。翠绿色的草坪,不知何时竖立起15 个硕大的帐篷,洁白篷布在夕阳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银色光芒。
人们还依稀记得微软副总裁鲍尔默发布视窗3.0 时夸下的海口:“我们再也不会发生类似视窗1.0 延期的事件!”可惜大话说得过早,仿佛还想争取另一枚“气泡件”奖章,微软在视窗升级版本的开发中,还是重现了不断延期的往事。若从1992 年算起,开发周期又是一个整三年。原计划在1994 年中期完成,结果还是一拖再拖,先拖到当年年底,又延期至1995 年年初,直到1995 年8月才最后完工。软件名称也被改来改去:从最初称“视窗4.0”始,改叫“芝加哥”,最终才决定称它“视窗95”。
前不久,比尔·盖茨向他的好友、股票大王巴菲特请教,视窗95 的发布是否需要请媒体顾问。巴菲特告诉他:“你只要把他们召集到一个房间,然后对他们讲话。”为了造出更大的声势,微软不惜以1200 万美元的“天价”,买到英国“滚石”摇滚乐团创作歌曲“启动我”(Start Me Up)的使用权,视窗95的新特色就在于那个Start(启动)按扭。
按照巴菲特亲授的“锦囊妙计”,1995 年8 月24 日,比尔·盖茨请来30多个国家500 多位报刊记者和数十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以及各软件公司代表和电脑经销商。草坪上到处人头躜动,从全球赶来参加这次盛会的者竟超过了万余人。
上午11 时,比尔·盖茨与NBC 电视台黄金时段节目主持人杰·雷诺携手走进主帐篷会场,后者应邀担任司仪。比尔·盖茨习惯地把左手放在胸前,用右手支着下巴,对着话筒说:“视窗95 代表着微软公司最高的技术水平,它将把PC工业推向新的高峰。”雷诺接着说:“视窗95 是最好的约会对象,精明、容易沟通,而且低于100 美元。”帐蓬里笑声四起。比尔·盖茨用夸张的姿态向乐队挥手,震耳欲聋的高分贝摇滚再一次奏响视窗95 的主题歌:“启动我!启动我!启动我!”
于是,几乎所有电脑专业报刊和普通大众媒体,日报、晚报,电台、电视台都附和“启动我”的歌声拼命鼓吹,视窗95 发布的消息组成了一曲响彻云霄的交响乐。
离会场不远处,聚集在微软总部5 号楼的300 名视窗95 软件设计师,可没有比尔·盖茨的那种好心情,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死亡之旅”,既如释重负又大梦初醒,极度绷紧的弦很难立即放松。33 岁的项目经理兼总设计师科勒,用几乎失音的嘶哑嗓子对记者说:“视窗95 由1500 万个令人发怵的程序代码构成,而视窗3.1 版软件仅有300 万个。这三年来,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哟!我每天都穿着粉红色‘兔宝宝’服跑来跑去,强装笑脸给大伙打气。”其他人则补充道:“每周工作至少100 小时,最后一年,我们的个人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5号楼大厅挂出一块留言牌,龙飞凤舞地写道:“视窗95 上市了,今天你打算去哪里呢?回家,渡假,和太太逛公园,还是陪先生打网球……”言下之意,从今天起,视窗95 的开发人员终于被准予从“监狱”中“获释”。
好事者为视窗95 的开发过程列出一份统计清单:软件测试的时间达到200万小时;系统开启的次数达36000 万次;单项测试的数目为61000 万次……这份数据还包括一个有趣的项目:300 名开发人员的家庭在此期间,共诞生了68 个婴儿,但不包括“视窗95”这个共同的“婴儿”。
最使人难忘的镜头还是全世界的用户迎接视窗95 的狂热:在澳洲,由于时差关系,新西兰成为视窗95 在地球上第一个登陆的地点。成千上万的电脑用户在8 月23 日12 点前就沿着惠灵顿大街排着长队,等候着购买那几片薄薄的磁盘。在欧洲,微软公司买下150 万份《伦敦时报》免费赠阅,伦敦几乎所有电脑商行一直被英国人层层包围得水泄不通。在埃菲尔铁塔下,热情似火的巴黎人则把视窗95 的发行当成了法国的节日。在亚洲,日本、台湾和香港的用户犹如在抢购“六合彩”的彩票。
美国本土的场景最为壮观。自8 月24 日零点直到1 时30 分,从纽约到旧金山,从迈阿密到西雅图,电脑商店和购物中心灯火通明,门庭若市,收银台前排成了长龙,有的顾客甚至一次就抢购了两、三套。仅在当天,这款软件在美国就卖出30 万套,全球估计在100 万套左右。有人预计说,视窗95 的全球销量将超过1500 万套;更有人讲,到本世纪末视窗95 将售出不可思议的1 亿套。
最后,连鲍尔默也被弄糊涂了,他不解地对人说:“视窗95 不过是个软件,它既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使头发再生,更不是地板蜡,我感到人们简直都发了疯。”

  • 8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