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词人记痕

香港词人记痕
  沈胜衣
  
  题记
   “必也正名乎”,这里所说的“词”,并非“蝶恋花”、“念奴娇”那些古诗词,而是流行歌曲的词。说起来流行歌词才是词的正宗、本义:“词”本就起源于民间,传唱于娼女歌伶之口,后方为文人学士采用的,因此把流行歌词的作者称为今之“词人”,怕也不是僭越。
   可是如今这些词人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象时下的流行歌书,歌目大都按歌者编排,从未见到如历来《词选》先举词人、下列其作品者,人们只知某首歌是某个歌手的,并不关心是谁写的。当然这说起来也很正常,合于文人角色和位置的转换等等时势的变化,只是词人几近湮灭无闻实在可惜。有感于此,也为了给自己的成长青春留存些许旧日痕迹,同时还抱有替大众文艺和市井心声张目、给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新貌保留一些标本资料等愿望,我和几个朋友依正规诗词选的体例,私下编了一卷《今词选》,把一二十年来大陆、港台词人被歌星遮蔽多时的面目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曾在拙作《哀艳达明词》中说:香港是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汇处,而达明一派的歌反映了世纪未这一独特时空的世情轨迹、人心与人生。有了《今词选》的基础后,便很有兴趣从词人这个角度对此再谈一谈,选择香港二十年来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有独特个人风格、取得一定成就的几个词人,略述一己心得。(为免罗嗦,一是在《哀》文中已介绍的歌词一般不再详引,二是个人专论中所举歌曲,只有在非该词人所作时才注明作者。)
   当然我只是以己眼观之、以己心度人,并非严谨的学术评论??题目用“记痕”一词,是一个朋友看了初稿后的意见,我采用了,就因为可理解为:本文在通过词人而记录社会、时代痕迹之外,还常常借以浇私己幽微心事之块垒,记下个人的心痕。至于谈起来似有类型化之嫌,则我其实不至于那么狂妄可笑,竟会企图人为地框住鲜活的创作生命??把一个作者划入某一流派和山头,好象他除了这一类作品外就不会有别的风格、内容似的;只是于某词人某一方面特别有会心之处,并出于叙述的方便,才作出这样的划分。
  
  
  一、郑国江、卢国沾、许冠杰、黎彼得:少年悲欢
   香港文化杂汇,昔日上海文化的复制、殖民地的色彩、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使乐坛在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是国语歌、英文歌、粤曲的天下。而作为独特自身标记的粤语流行歌曲,是从七十年代正式起步的,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是少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青年;九十年代以来,是中年一一恰好对应香港这一现代都市的发展期、成熟期和后现代化调整期。
   看看郑、卢、许、黎这“少年时代”四大家之作,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侧面影象。
   社会起步发展时期,创业艰苦,现实变幻,工作紧张,生活困难,流行歌曲便承担起给人们鼓劲、勉励和开解的任务。如许、黎合作的《这一曲送给你》说:“如果君心里/常觉有顾虑”,那么“这一曲送给你”,说“人生有若游戏/他朝总有转机”,“愿能助你郁结消除”。郑也为人们《唱一首好歌》,有“想找到真的爱/愿天天都奔波”的鼓励,也有“忧得几多/满天风雨会渐过/冷天总会过……困境好快过”的安慰;为人们《喝采》:“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春风一吹草再苏/永远不见绝路/明日变迁怎么可知道/何事悲观信命数”,希望“将一声声叹息/化作生命力”;他愿与你《风雨同路》,“同度困苦与厄困”,要人们“不必怕多变幻”,“珍惜今天/盼望以后”;为孤独的奋斗者打气的《谁能明白我》则说:“昂然踏着前路去/追赶理想旅途上/前行步步怀自信/风吹雨打不退让/无论我去到哪方/心里梦想不变样……前路哪怕远只要自强/我继续独自寻路向/常为以往梦想发狂/耐心摸索路途上/怀自信我永不怕夜航/到困倦我自弹自唱……奔向目标不退让”;还有《交叉点》:“当初不信命运但信机会/直到今天自信的心仍是不会变/只盼可以抓紧光阴一寸寸/往日那份冲劲自信不会断……争胜的心是长远……只管耕耘成败不去算。”卢则借电视剧、尤其是武侠剧的主题曲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如《天蚕变》:“命运在冷笑/暗示前无路”,周围都是警告,“山头猛虎满布”,但敢于“高视阔步”,“不愿停步”,“冷眼对血路/寂寞是命途”,承受抛开爱慕的代价,“永不信命数/经得起波涛/更感自傲……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大内群英》:“我嗟叹大志不能遂/名利负累/傲气一生竟多畏惧/面对绝境/难道我会颓然后退/胜负存亡/难道冥冥中早有命运落下圣旨判了罪!”黎的《天边一只雁》则用寓言手法,宣扬积极入世:“紧张社会斗争多险恶”,使人宁愿做天边雁,可以不必西装革履,“抛开世俗的闷烦”,然而到真的做了天边雁,“长日对碧海与青山”,才明白这种出世隐者生活虽逍遥,但“无伴侣开解太孤单”,于是“怀念到缤纷社会始终多可爱/悲哀快乐有循环/当然有直有转弯”,“心底幻象已消散”,“回复新生”,重投社会。
   只是毕竟拼搏者是弱小的,社会的黑暗是沉重的,会付出惨重代价,会有迷惑、疲倦、怀旧,沧桑感乃至低落情绪都应得到反映,象卢的《大地恩情》、《渔火闪闪》等便是如此。不过最终还是得挣扎向前,如郑有意无意间给那只重回人间的雁写了回应式续篇式的《孤雁》:“心里害怕芦苇的深处/再起杀禽声/不想多望/人面太狰狞”,“河边满地有伏兵/小小孤雁流浪飘零/忍着痛苦路重认”,但“行踪纵然不定”,“不想奢望前路安宁”,“虽已倦困仍要飞越重洋/尽管西风劲”;也为《似水流年》怅惘,“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一一“但仍向着前”。
   鼓劲之外,歌曲也不忘用人生哲理给予劝慰,如果真的争取过仍无法名成利就,那至少要为人们的感受留退路,让人们不必过于执著,不妨及时行乐等等。如许、黎合作的《有酒今朝醉》,又如《浪子心声》:“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名利息间似雾化”,那么“行善积福最乐也”。郑的《随想曲》:“名利我可以轻放手”,“不惯全力寻求”,“渴望是心中富有/名和利不刻意追求”,“让我一生拥有轻松节奏/心里无欲无求”;《星光的背影》:“我愿象浮云/轻轻的飘远了/抛开一切好逍遥”,“放下名利的纷扰”。卢的《戏剧人生》:“世事难得公允定厚薄/尽力/毋问收获……快乐时要快乐”。
   情歌也不无相关社会情绪的折射。社会变局中,爱难以捉摸、常易失落,如郑的《爱的种子》、《赤的疑惑》、《不装饰你的梦》,还有那短促的《几段情歌》,优美的钢琴,云淡风轻,心细细的痛:“情人象是梦中花朵/难为我结真的爱果……平静水面轻泛微波/心底爱跟清风飘过/只一刹又回复当初/深印在我的心窝”。卢的《风雨命运》:“此生早已永属你/可惜此际却未见你”,一切象被命运安排成这样,只能《找不着借口》地“眷恋半段《残梦》”。
   爱的失落也有为了事业去闯荡天下而不得不告别情人的原因。当时的别离情歌便常常透露出这种社会背景,如卢的《人在旅途洒泪时》,郑的《我要走天涯》、《风继续吹》等。
  当然也有坚执的爱,以给拼搏者精神上的支持。如卢的《紫水晶》:“人海中/不管数变迁”,“从来没有放弃往日誓言”,“万里相分依然怀念”,“誓约坚贞不会改变”,“共我已经经过千般考验/悠悠数十年/心不变”;以及许、黎合作的《印象》、《夜夜念奴娇》,许的《难忘你》、《纸船》,郑的《分分钟需要你》等。
   市井世态、小市民心声在许冠杰唱的歌里得到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如许作的《半斤八两》,写“打工仔”的种种辛酸,许、黎合作的《尖沙咀SUSIE》,写游手好闲的少女,日夜追逐新衣、舞会、飞车,歌曲最后是当时文艺自觉的道德劝世:“但望阿SUSIE光阴咪(别)乱散/青春一去空悲叹”。
   还有乡土气息,是人们在社会转型中对乡村的眷恋。如郑的《童年时》,回忆在家乡两小无猜的朦胧初恋,阡陌上采花插襟、花树上刻下两个心形、打秋千痴话要飞到星月上的小儿女情态,感叹何时能双双重回阡陌,重拾这一切。
   ……
   再听这些旧歌,多少有隔世之感。但无论今天觉得它们如何幼稚可笑,毕竟是一份真实的记忆,可当一个城市的野史笔记来看。这份“野史笔记”在写法上还有几个带明显的时代和地方烙印的特点可说说:
   一是融会了古典文学以及粤曲小调的文言风格,如郑的《在水中央》、《再见杨柳》,许的《等玉人》、《双星情歌》,许、黎合作的《梨涡浅笑》、《知音梦里寻》等;二是融入大量口语、俚语,以许、黎之作为代表;三是电视剧、尤其武侠剧主题歌较多较流行,因为其时电视正大举进入社会,风光得很,卢国沾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一一现在武侠剧也还常有,只是其主题歌不再那么风行了,人们听来不再心潮激动、热血澎湃。人在少年时,还可以发发梦,特别是英雄梦;而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生活尚展示各种可能性,鼓励创造、允许争取,还提倡侠义之道,这是武侠剧、歌大行其道的背景。后来呢?用一句粤俚说便是:“哪还有这支歌唱呢!”一一噢,有的,八七年,RAIDAS乐队也唱过一首武侠剧主题曲《饮马江湖》,先是“凭着佩剑补救江湖”的昂扬,随后却在反思、感叹“难做半个名士”,点晴的是这一句:“谁人再说公义/正是故作无知!”
   这已是另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认知,它的作者,是下面要谈到的拆散了梦的林夕。
   少年梦、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一去不回了。
  
  
  
  二、林夕:把梦拆散的孩子
   如果要为八十年代以来的香港词坛选出一个代表人物,非林夕莫属。他是新崛起词人中的佼佼者,风头最劲,影响最大,作品不但数量极多,更重要的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牵引着潮流的转变;香港流行歌曲由青年期到中年期的状貌,进而香港这个都市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精神,都在他的词里得到了反映,他是这一切的代言人乃至创造者。
   他出道不算早,首度集中亮相,是八七年RAIDAS在乐队浪潮中应运而生时,他作为幕后主笔写的一系列作品;但起点很高,一出手已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准,与八十年代精神“一步接轨”:
   《别人的歌》写卖唱歌手的辛酸痛苦,他们认真唱着的,是成名歌星的歌,人们随意点唱、公式拍掌,但“其实掌声属于那人尽皆知的歌”,风光是别人的风光,卖唱歌手永远没有自己的身份、名字,一生只会象那被人翻来覆去唱着的歌,“重复的度过”。在这首反讽地流行一时的名作和其他即使不那么出名的作品中,林夕为受压抑的一代青年造像。他们被现实压制,与社会对峙,不肯融入规范却又找不到出路,只有在种种虚幻中消耗人生:《没有路人的都市》是不耐现世的吟唱,爱的空间堆满琐碎事、诱惑和抉择,只能“偶尔妄想”“走在未来没有路人的都市”,才能推开纷扰,“想到永久的意义”,“爱得专注”。或者往回走,躲到古老的《传说》里寻找真正的爱情,“寄情戏曲与文字”,因为,“俗世的爱侣谁可永相恋/谈情游戏我早厌倦”,“盟誓永守地老天荒以身盼待一一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孤独的受伤者,《不愿置评》世人如观众般的“努力查问”和“习惯地慰问”,拒绝解释内心感情,“对答已极纯熟……每次都象念书/循例答道天气不俗”,乃至直接“报以冷的回眸”,就象那个《吸烟的女人》,“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惯了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拒绝期望/就让一支烟/点起一张很想见的脸…….烧出一早封锁了的梦……让上升的烟/遮掩窗边不想见的路/谁人想发现/身边满是告示!”《杯中冷巷》说的是社会没有出路,人们只有借舞会发泄,在这里仿佛可以“两脚到处去踏去闯/迈向不知的远方”,用这种幻象来安慰、平抚自己,用酒精去溶化苦闷、治疗困扰,用舞会灯光来充作内心的曙光。《低调感觉》则描绘“抑压的梦想/永没形象/到街上/没固定方向”,“灰冷的月光/脚下浮荡……路却象灰网/围住我的孤独躯壳/我忘记一切感动/忘记了炽热阳光/我忘记内心感觉/忘记未浮现的期望”。丧失,不但是感受,还是切身的现实:从前欢聚畅叙,半夜的吵闹、对骂与无聊玩笑,都“不觉荒谬”、“不会追究”,无奈这种无忧的日子终会到尽头,到了要在社会中拼搏之时,“觉得不可以这样”了,《热闹过后》,“令我放心的挚友相继流走”。“大家纷纷找得到恋爱/还换到无数困恼与事业”,“日子充塞种种感觉/麻木了便觉世界每日如是”。“谁会永远念旧”呢?“总要借口才借故聚头”,然而重聚却仿佛陌生,“当天的好友/没再出现”,“回头望真正的好友/渐次失落/人永远寂寞”。《某月某日》是对后来的庸碌生活的进一步展示:“习惯问候或分手/安慰笑容近况和寄望……习惯会面或告别/浅笑喝茶睡觉和说话”,最绝的是最后一句:“于某一刹那说失意/每日如是”??连倾诉失意都不过是刻板日子中的固定节目,反讽与无奈尽在其中。类似在宣泄不满的同时自嘲反讽的,还有《穿黑衣的少年》,他用恋爱来解闷,戴黑边粗框眼镜,穿黑色反领风衣,仿佛故意暗示沧桑、忧郁的感受,他是“为冷漠装出冷漠”,“爱把冰冷公演/习惯集体高呼空虚冷漠/不懂慨叹/但表示痛苦便要努力冰冷”。
   RAIDAS之外,林夕也为别的歌手创作了大批精彩的作品。如《心病》:“从前大谈未来/是否想到活到今天竟已无说话/点起香烟/侵蚀年华/灿烂尽时/随处躺下……”这是一首情歌,但谁又能说所写的不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病”呢?
   《风花雪月》更是直接写照,日子奔奔波波,“嘻嘻哈哈跟人说我炒美金有赚”,赚钱后的消遣无非是卡拉OK,“而叮叮当当当年我吉他已不会弹”,“紧紧张张找人到处玩/要分分钟钟消磨得灿烂/而轻轻松松一个人去看海一一剌激有限!”乃至“生生死死的情感已经觉得太烦”。“要这要那都有了/热热闹闹早预料/这里那里却有点似缺少!”词人的叹喟尽在其中。
   现代人总是在得到的同时失去。青春与爱是这样,且听《天若有情》的悲凉祈求:“只求望一望/让爱火永远的高烧/青春请你归来/再伴我一会”;且听《似是故人来》的透彻认识:“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合衬之意)”,“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生命苦短,“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
   亲情与纯真也是这样,《赤子》无限感叹:“跌跌碰碰里投进声声色色间/谁伴我看长夜变蓝/笑笑喊喊里情绪恍恍惚惚间/谁愿永永远远变得短暂/冷冷暖暖里情意亲亲疏疏间/人大了要长聚更难”,“你我似醉了/无法清清楚楚讲/同属你你我我爱的感受/世界太冷了/谁会伸出一双手/围住你再营造暖流/说说笑笑里曾觉得欢欢喜喜/谁料老了变了另有天地/世界太阔了/由你出生当天起/童稚已每年渐远离……”
   孤独,还常常来自人的自我封闭。一种是《侧面》说的自我掩盖,“夜晚会面/白天道别/才没有弱点”,加上人心的隔阂,以至恋人所看到的也只是侧面,无法“窥看思想的背面”。另一种是《让我孤单过这一晚》式的拒斥:当夜色来临,不想说话,不想找关注自己的人,有一种刹那的苦闷不想解释,就算情侣,也无法进入孤单充塞的生命的另一半,总有对其关上心门的一夜;只需要孤独,“抹去繁华”,与长夜对坐;“闹市太喧哗太闪耀”了,只想一个人看看浪潮、听听童谣;只愿世界在这夜遗忘自己,让自己可以做这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重拾自我。
   ……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变化悄然发生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旧风格悄然退场,林夕就象他在《不夜情》中写的那样改变了自己:“热闹过后/时针倾斜/熟练的手势/将天与地都推卸”。技巧进一步纯熟,聪明遣词用字俯拾即是,但内容则换上了大量编织得诡丽的情欲爱恨、动人的男女烦恼、灯红酒绿间的意乱情迷、抽象的感觉、具体而细微的情绪,感情向感官靠拢,悲哀与煽情共冶一炉,一个浮美、迷离的全新天地在他笔下展开。在这里,有《暧昧》的《春光乍泄》,“唇是我而眉是你”(《知已知彼》),《享受》着飞来飞去数不清的吻,(“二人不热吻做什么?”)“浑浑噩噩为一场气氛”(《你我之间》),“如果不自寻烦恼没有什么值得哀悼/我和你爱来爱去是否为了凑凑热闹/看日出日落没有什么大不了/再伤春悲秋小题大做犯不着……我们都来手舞足蹈/我们都该欢笑。”(《小题大做》)是啊,既然愿望是那样靠不住(《愿》写得布局精彩触目惊心,先是大谈“最美一幕/还未闭幕”、“最好知己/永在身旁”、“我想相聚/谁便再聚”等等好事,说“我自信有日如愿/纵使天高地厚/仍被我逆转”,然而到林忆莲轻轻唱出最后一句一一“当结局未揭穿”,刹时前文的美好全部推翻,这时再想想那歌名,便更让人难过起来),那真的倒不如全情嬉戏,“倒不如找个/想去的地方/不用费思量/愉快的地方……不用再流浪/娱乐的地方”一一《娱乐场》。《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游戏)》,“从今天开始一切都变游戏”。(还记得以前他说过“谈情游戏我早厌倦”吗?!)真诚一点,也只能是用《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编织一份心满意足,“如果要说何谓爱情/定是跟你动荡时闲话着世情”。 但,因为明白“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暗涌》),及“因为我再不能够对爱情盲目崇拜”,就往往连这都保不住了,《教我如何爱一个我爱的人》?“只好每一次都加倍珍惜下一个恋人”,这已便是他们关于未来的清晰希望。至于从前和回忆,则更是一场《迷路》式的迷乱:“继续怀念你动作话语时间情境/是四月那雪景、八月那雨声……”
   由青春激荡、自我放逐、疏离现实、对抗社会、对人生作形而上的透视、对生活带批判色彩的反映……到拥抱浮华、游戏人生、解构爱情、关注和体贴快速变幻时代中的《怨男》哀女,林夕完成了一次优美顺畅的妥协性的战略转移。
   当然这不仅是个人的转变,更是整个时代精神、文化底蕴的转变。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配告一段落,规范建立完善,一切按部就班,上了轨道,空间收窄;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拼搏创业者,或已事业有成,或也稳定小康,八十年代彷徨与呐喊的少年也已长大成熟,知识分子所代言的对象,自然由劳工、小市民等低下阶层和热血青年,转为中产阶级、白领人士等社会新主流一一而且他们自己的身份也如此改变了。
   在这新的局面中,适逢其会的林夕,与社会新风貌配合得特别绝妙可人,他和王菲、复出的张国荣(他们都是林夕新风格的受惠者)等歌手一起,向都市男女提供一份精致的精神美点:主食是倏忽来去的会心、小资情调的心灵安慰、轻佻的情绪发泄、眉来眼去的舒缓压力,不时来一点脱俗做甜品,鸡尾酒般的文化气息配些言不及义的思想用以提升格调。他们共同构成一种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白领这样一种精神和生活风度:小心翼翼地,既与流腔俗调,又与偏激澎湃保持距离,差一点就颓废了,却用唯美的舞步及时刹住;将要躺进媚俗的怀里,却又用不羁的眼神口风撩拨之,两边都搔到痒处,但原来他还在中间飘游一一依然是世纪末无根的一代,不过这无根不再表现得激越,带虚空、断裂的痛楚,而是舒服的漂浮;依然有心灵的怨悲嗟叹,动荡、迷惑、不安、无所适从,但这些却不再是属于象牙塔的,而是属于十字街头;依然是纵情声色的末世心态,但不再是“无中生有”??求出路不得便麻醉和放纵自己,而是“有中生无”??有了金钱事业地位做依傍的享受和游戏。八十年代的嬉皮士,变成了九十年代的优皮士、雅皮士。
   当年的达明一派出过一张唱片题为《神经》。也许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浅浅的动心,而不再是时时绷紧神经了。八九年达明一派还出过一张《意难平》,而九六年林夕为新达明写的《万人迷》里如是说:“别要一脸意难平!”这或许是巧合,或就是对旧日的明确回应一一不错,要说“转向”,我在《哀艳达明词》中介绍的,黄耀明及短暂重组的达明一派“转向”的代表作,《爱色》、《甜美生活》、《晚节不保》,以及《边走边唱》等,就都是林夕所写的。他们与林夕一在幕前一在幕后成为新搭档(参后陈少琪一节)。《哀》文中我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与时并进,跳出旧日折磨心灵消溶生命的形而上小圈子,下象牙塔而到十字街头,走入踏实人生……这些原不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体,却是我们平常人的自然选择。只是,新的一代可以从一开始就投进“万人迷”的声声色色间,而林夕、达明这些由旧入新的一代,虽已不再整天一脸意难平,但到底会在嬉笑的面目下流露旧日情怀的回响、偶尔的自伤自怜和留恋,以及因现实与内心双向消磨对自我的改造所带来的痛心、懊悔、苦涩、苍凉,如《忽尔今夏》、《这世界非我家》、《晚节不保》所反映的。
   因此简单的批判或赞扬并不能穷尽林夕们的变化,这里面实在有复杂的滋味,下举两首林夕九十年代的作品,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原其心迹。
   《懒洋洋》里有惊心的一句:“花/开过了就不愿意再成长/只剩下余香”。这正是林夕,以及他的盟友,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写照。曾经开放过,瑰丽超拔,但一切方生方灭,(时间的脚步、时代的转换真是急促啊!)面对新的时代,都不愿意再生长下去了一一其实,不说季候的转变,只以花本身而言,愿意就能永远生长、长开不谢吗?(愿望是何等的靠不住,想想刚才谈到的那首《愿》吧。)而且,有过灿烂的回忆,还有必要见好不收死缠烂打勉强支撑下去吗?不过,又到底有过成长中的心痕,因为接受过什么,就不能象《有心人》说的“但愿我可以没成长/完全凭直觉觅对象”,于是林夕在明白之后,只有采取一种“爱得懒洋洋”的慵倦姿态。我们都一样,只剩下余香。
   还有一首可视为心声自剖的,是《哀》文未曾展开介绍的《我们不是天使》:“不期望天天向上/只知道生命无常”,“飞不出欲望的围墙/总是堕落在谁的胸膛”,“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只是孩子/寻找可以安躺的海港……沦落在五光十色里流浪”。就是这样,后来的林夕们,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再是、或终于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天使了,只是五光十色里的孩子!
   世界对梦是残酷的,那就象个顽皮的孩子,把梦拆开重新摆布,改头换面成“林夕”这样两个字,混迹于现实中,与之同台嬉戏,旁人不再认得这原本是“梦”了,或许才能保存它的一脉生机;或者说,与其梦被追剿、被支解,不如我们自己动手去拆散它,换一种名义生存下去。
   是这样吧?
  
   附记:《香港词人记痕》写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主要以各人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作品为依据,但由此得出的看法到今天还是能成立的。
   象林夕,二零零一年下半年,出了一张《林夕音乐词典》(在流行乐坛,能以作词者身份者出专辑的不多,充分证明了他的地位),集中听了这批近年之作后,感到其新近作品的风貌与精神,仍正就是我在上文中指出的,那种红男绿女的浮世欢嬉??而且,这拿手好戏他越玩越泛滥。
   这《词典》里的歌,无非是被漂亮时髦的衣裳包装起来的心事、被霓虹照得闪亮异化成珠宝饰物的泪珠、在匆匆行色中稍为驻足的零散感慨、由少年们钟情的新潮物质堆砌起来的欢欣、用难辨真伪的疲倦与软弱点缀的风尘、理直气壮地拥抱着的后现代生活和情感……如歌名所示,《热血青年》变成了《模范生》(“别以为我还是个热血青年”,“我”“只想相爱,不想伤身/誓要快活,坚拒自刎”),《理想年代》被《失忆周末》替代(“无愿望也可过活”,“无需思想的周末”),他在《欲望之城》《带你看风景》,看到内心的《暗涌》到头来只不过托起了这么一个《漂流睡房》:“新鲜的寂寞新鲜的汗 / 转过了年轮转过了床”……早岁的大气内涵已无存,适时的小资格调更精彩;现世常见附庸风雅,他却是附庸时尚,把文人气质降到陪衬地位,去为市井流行的风情添色增彩??至少在这张《词典》中是如此。如他为黄耀明写了不少好歌,即使近年也有不少佳品(这里不再展开来谈了,日后把《哀艳达明词》之后的一些感想另行整理,既作为对明与达的,也作为对相关词人的补充),可该碟偏偏只选了《漂流睡房》和《春光乍泄》两首入时之作,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反正足以反映其近年的主调??这些歌使我想到的一个意象是:浮华声色中,一杯低度数的,不求醉人但求制造气氛与情调的,颜色漂亮杂七杂八的鸡尾酒上,漂浮着的那一堆晶莹、细腻、芬芳的泡沫。
   漂浮,我在上文已用过这个词。正是这样,这些轻轻浅浅的、悦耳如风听过就算的作品,与其说是向下的堕落,毋宁说是向上的浮起。我喜欢现世的水面,也留恋形而上的海底,然而在这一时代,只有少数人如刘以达还在痴迷奇诡、瑰丽、洁净的《水底乐园》(科学研究表明,最清洁、最未受污染的水源是深层海水),人们纷纷追求向上,由深海浮出水面(更不必说那些从不曾领略海底风光者了)。
   不过,恰就象人类从海洋中进化上岸后已再难回到他的家园(要回去也只有借助现代工业制造的工具,潜艇、潜水衣等,而无复本来面目),这是造化的规律、发展的必然,也是很好的象征。回不去了,所以我并没有批判林夕之意,因为我们与他一样,都无可挽救地漂浮于水面,生命就象浅酒上的泡沫又让情感陶醉于这种泡沫,生活就象怒海上的睡房又把灵魂寄居于如此睡房。
  
  
  
  三、潘源良:两个自我,或一种策略
   在我心目中,潘是一个“异数”,作品左右逢源、雅俗并举,既是大众情歌的杰出弄潮儿,又“出人意料”地常会有脱俗超拔之作。别的作者也存在这种情形,但据我看不如他那么突出,因此很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讨论。
   先看他的情歌:《爱情陷阱》、《情已逝》、《痴情意外》(与时葆茵合作)、《容易受伤的女人》是其风靡万千民众的得意之作,分别令谭咏麟、张学友、陈慧娴、王菲的巨星地位得以确立。此外,风行一时的作品还有《还有》(情之微妙,要结束它吧,“尽力避免到最后还有”,然而,“就是害怕到最后/还有”),《最爱是谁》(爱之难以捉摸,人对自己的“最爱”并无绝对的答案,“为何离别了却愿再相随/为何能共对又平淡似水”,面对苦苦寻觅得来的眼前人,偏又后悔,对另一个她梦魂相牵),《闭着眼睛再见面》(一份“自怜的欺骗”),《遥远的她》,《半梦半醒》,《风雨故人来》,《海誓山盟》,《留住我吧》……即使一首不太出名的《失恋专家》,也有一个小故事可说说。此歌有两句:“背脊很酸/身躯很软/象块将酒精完全吸清光的海绵”,十多年前在大学时,我曾借郭小霖这盒带给一个朋友,她还带时什么也没说,我以为北京女子对香港歌曲听不入耳,后来有次我们宵夜喝酒,她忍不住讲起她的失恋,说:“唉,我当时的感觉,就真象郭小霖唱的:‘背脊很酸/身躯很软’……”其情歌的刻画细微、妥贴人心可见一斑。
   然而,他又创作了一批“另类”的、直面社会的、带形而上思索的优秀作品,让我不止一次惊讶:原来这也是潘源良写的!比如,他是达明一派(及“后达明”)的主要作词者之一,象深刻展示时代病症的《四季交易会》,痛诉社会对青年压抑、残害的《没有张扬的命案》,揭露政客虚伪、善变的《同党》,刻画世态人心的《十个救火的少年》,感慨聚散、怀念好友的《今天应该很高兴》,反映自我分裂矛盾人格的《我有两个》,用比喻手法回顾香港历史、表达回归前港人心态的《明珠的婚姻》,叹息时间摧毁美好的《当美丽化作灰尘》,等等,都出自其手。又如达明之外,他为泰迪罗宾写的《乡愁》:“星/不闪也罢/让我看清楚家乡貌/长夜念过去/淌下了几滴泪/泪光中怎看见/是故乡的星……实在太远/已不可再归家/就是太远/每晚夜更想家……”这是“太空人”组曲之一,把对象放置于茫茫太空,短短的篇幅,写出苍茫、刻骨的乡愁,即使从未远离家乡的人听来也会动容。现代都市人在灵魂深处都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情意结,及一种有家难归无枝可依的愁绪(精神家园或是被自己忍痛割舍,或是被外力无情掠走),这首歌正牵动了那份“回不去了”的苍凉。
   潘源良这种现象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文人通病,无论在商业社会还是专制时代,都会有那么一批工匠式文人,听命而作,接受来单订做,只有才华没有个人主见,顾客或主子要什么,潮流风行什么,他都能以生花妙笔及时奉上。
   但我情愿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他并非毫无自我,《爱情陷阱》是真实的他,《四季交易会》也是真实的他,两种“主见”并存于他身上,他也“有两个”,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的,都是有感而发的真情作品。
   对潘源良有信心,是因为我在他不少作品里发现智慧之光的闪烁。如《凭着爱》写到:“曾在这高高低低弯弯曲曲中跌倒/才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已极好”,这是爱情的哲理,也是生活的哲理,就是要经过那样的跌倒,才能明白和接受平常的爱与生活。类似的还有《你好吗?》中的“唯求一壶浓茶/来平静内心的风沙”,《偷闲加油站》中的“让你我完全投入平淡/让简单的我回复简单”??当然这种返璞归真的论调即使在流行歌曲中都也是老生常谈了,那么我们看看他这方面其他的佳作。
   为达明写的几首作品:《你还爱我吗?》,一方面,因“现况天天在变化”而担心情感也会变,另一方面又觉得“没变动只怕僵化/习惯天天共对/怎么知道情会否简化”,矛盾中自有理性的思考。至于《同党》在讽刺左摇右摆面目不清的政客之余,所流露的自嘲(那歌词似可视为他对自己两面式的写作状况的认识),以及《玫瑰园》的智者心怀,我都已在《哀艳达明词》里谈过了。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林子祥写的《昨日街头》。
   这歌先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小时候“瞒住母亲/报称功课做完”、到街头玩耍,那球场外的“安乐园”雪糕档、“百乐门大戏院”、橙子新鲜诱人的“万利”、卖鸡粥炒面的“老张”……,都给童年带来了欢乐,令他留下亲切的回忆。到现在,一切都几经改变:“老张”已拆迁,“百乐门”只留下旧入场券,“球场现在是七百个家庭同住的新村/鲜橙早已被装罐”……云云。老实说,类似的作品古今中外有如恒河沙数:过去的淳朴乐园如何如何,今天城市化工业化怎样怎样,今昔之叹,是文人的“强项”,尤其在“怀旧”成为一种“强势消费”的时下更是吃香。但潘源良的可贵之处、特别之处是能从另一角度去看待,接下来他写出一份明悟:“谁人现在为此数百万人筹划跟打算?”“原来在这社会/必须适应自然”,“莫问昨天的好/今天怎么不出现/谁人用过心机/了解地球在转”。这个角度也是一种高度,不但对人(数百万人的生计),而且对天??发展变化,是自然之道,我们总批判“适应社会”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但为什么不想想,城市化工业化其实正是人在适应自然(规律)之道呢?地球总要转下去,有所丢失也是常理,为什么我们不对负载着我们辛勤奔波劳碌、为我们创造一切的这老地球,寄予一点同情,却还要去诅咒所得的一切呢?!
   因为有这些充满睿智的作品,使我相信他不会是一个应景文人。前述的“两个真我”,并不一定是人格分裂、两副面具那样的贬义,还可理解为:有那么一种人,雅俗并存于心胸,既深入又浅出,随意挥洒,互无碍滞;甚至,所谓“雅”、“俗”只是我等无聊人的人为设置,真正智者的心目中本无这样的划分,万物等同,从其所好,随心而动,任由评说扰扰而并无计较。这是一种我景仰的境界。
   这会是潘源良吗?如果觉得似乎太夸张了,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他是借讨好世俗从而保全真正的追求。写主流情歌以维持生计,更维持他的词人地位??词人身份若不存,如何能让另类作品走向社会?这也许是悲剧,是无奈,是商业文化对高尚的压抑,令“雅”要沾“俗”的光才能生存;但也可以从好的角度想,视之为商业文化对高尚的贡献:因了“俗”的自由,“雅”才得以走进人群。
   我想起了“蓝战士”。八十年代有个摇滚乐队取名BLUE JEANS,“蓝战士”是音意译结合,潘源良为他们写过一首歌,歌名就叫《蓝战士》,可推想是相当于乐队宣言的。这“地下乐队”所面对的是:“从前情怀再找不到”,“世界却爱新的一套”,“世人笑称他老套”,“知音偏偏找不到”,“受伤多得不可胜数/却换来冷嘲式劝告”……但,他们的信心不因此动摇,“他清楚/他的歌/真的好/尽管多么古老”,决心“战士路/只身走到老”一一这,又何尝不是潘源良心灵一角激情的宣示呢?然而后来,作为一个团体的“蓝战士”终于不能把战士路走到老,散伙了。无法维持下去有生计的原因,也有不肯适应商业文化游戏规则的原因,包括接受不了市场对个性的摆布制约,不肯在“来单订货”面前低头,于是,其主要成员黄良升(按:“黄家”在香港乐坛出了很多人物)宁愿向社会低了头,转行去做保险顾问??既然斗不过了,与其挣挣扎扎、委曲求全,使心爱的事业变质变味,不如干脆放手,不让形而上负担形而下的重压,老老实实做个“社会人”去弄两口饭吃,倒还可以使理想干干净净地保存在回忆中,这,是一种选择。
   可是面对类似情况,也有人不曾放弃。虽已“梦似烟花心似水”(《烟花句》),然而因为太心爱、觉可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长处等等原因,坚持下来,在出世与入世间求得一种平衡,有机会就去写非主流的心声之作,平时则写些大路货色、垃圾作品以求生存,但也尽可能写得象样一些,在媚俗的面目下悄悄注入一点思想的元素,这,是另一种选择。“一生四面八方/都有着恶运埋藏/你我也一样/只有抵抗。”(《结伴同航》)抵抗的方式,是黄良升那样彻底的决绝、“卖身不卖艺”,还是潘源良这种明智、通达的策略,真的说不上谁更好,也说不上哪种选择更能维护理想和心爱事业的尊严、高洁,总之,面对现实的恶运,存在着这样的选择吧一一也许,我说的已经不是、或不仅仅是潘源良了。
  
  
  
  四、林振强:手中失去,心底爱抚
   林振强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对被离弃者、被压抑者,及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描写。这类题材其实也算常见,且不能说林写得最好,只是觉得他对这个主题写得较多,取材较广,塑造的这类人物较全面,因而可以以他为例,展示流行歌曲中的这一领域。
   情歌是流行歌曲中的主要类别,首先出场的自然是失恋者。林氏笔下“没结果的一些感情”(为黄凯芹写的歌名)林林总总:有被玩弄如《小丑》的,“街坊笑他太笨/将心送给女人/应知这种态度/今天已经老土”。有穿起情人留下的毛衣当是跟情人再次抱拥,让它“从此每天饰演你”,回味旧日一场好戏,“准许我做旧角色/准我快乐地重饰演某段美丽故事主人”的《傻女》。有弹吉他的男子,“我在笑我似个笑话/一生都追踪空气”,痴心苦等,既盼她跟新欢快乐,又怕新欢伤了她的心、愿意随时再接受她(《吉他低泣时》)。有弹钢琴的女子,奏出旧日彼此喜欢的老调子,不禁泪下,“激奋敲琴”(《雨夜钢琴》)。还有什么也不弹的,但偏偏听到夜店里播着“旧日你喜欢哼的歌”,于是“独坐以黑暗作伴侣”,“闭起眼睛想过去”,感受《绝对空虚》的痛苦,只但愿自己没有往昔、没有记忆。然而,也有人在一把风扇的懒懒转动下,不经意想起多年旧爱,“唯荡进淡淡记忆中/不舍去/在打转/在转”(《也许》)。《我和你》并肩走过的四季那么美,是难怪会“闲时留在过往中打转/轻抚琐碎的旧片断/仍是那么眷恋”的了。《一些事一些情》总长系于心,“从前虽已是静如水/沿途望望旧日散聚/仍然静静掉下眼泪……繁忙的岁月令人疲累/只好夜半随回忆荡远去”。记忆是如此重要,以至有时候,明知“没法可相恋到底”,但为了“让记忆添一分美丽”,唯求相伴《最后一夜》??说什么“有没有将来”呢?“以后未来是个谜/不必牵强说盟誓”。但有时又厌倦了“凭着游戏来代替闷”的一夜惰,到底“无根的一晚不会解闷”,《拒绝再玩》不羁偷欢的把戏。可恨的《偷心者》,令从前喜欢的雨天都变了色成为《蓝雨》;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可指证谁对谁错的,情形也可能是:“哭你我坚持/仍然未能成事”,“我痛心你我坚持/却终于理智”。(《再会了》)爱走到如此地步,怎不教人有刻骨的《倦》意……
   看厌了男女情爱,我们且听听另一种告别之歌。八九年陈慧娴暂别乐坛离开香港时,林振强为她写下了《千千阕歌》这首经典作品:“明日纵使千千阕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起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因你今晚共我唱……”当我们也逢着盛宴将散时,这样的歌,岂能不引起内心共鸣;而当已来到从前说的“来日”,回望长逝不回的良宵佳日的一切,重温此歌,更是感慨系之矣。
   陈慧娴早年一曲《反叛》也是林氏写的,说师长关心,要她温习功课;亲戚夸张:“沙滩中充满坏人”;爸爸紧张,“不准穿短裤热裙”;“妈妈天天训导/说少女要留心/男孩如凝望你入神/万别让他接近”。自感常常象个犯人,“每次我说我不满/尊长即加倍主观/次次判我不对/太似冒牌法官”。这种“到处有太多审判”、“但被限制怎去玩”、“成年人常令我烦闷”的苦闷和反叛心态,怕不仅仅让青春期少男少女会心的吧?
   人与社会的相互拒斥其实还可由少年阶段往前推,也许就是天生的。象《三人行》里的小女孩,“童年时逢开窗/便会望见会飞大象……飞象如共我/常在天上漫游”,旁人骂她“失常”,但她“任人胡说只是坚持”,已懂得“漫长漫长路间/我伴我闲谈”。长大后,更是不去管别人说我“自满,以心做伴”的闲话,“我任人胡说只是旁观”。“没有别人来我心内敲门”也好,反正“已练成能往心内奔驰”。
   这首歌有一份自得其乐的悠然,但自我放逐、在现实主流之外保持独立的胸怀与眼光,并不是总有这种好心情的。会惆怅,象《这一个夜》,“坐于窄巷”,“脚边一只/破旧皮箱”,奏着吉他唱着带凉意的孤独的歌,慨叹“何时才付满空虚帐单”;也会愤怒、迷惘,目睹世上“私心将彼我封锁/香槟侧边太多肚饿/政客说慌偏偏却通过……老妇幼子也中枪火”,种种肮脏令“蓝天碧海都不好看”,而祈愿“世界不分肤色/不分你我”等等,却被世人“笑我太天真太傻”,只有悲歌质问《一切为何》。
   被离弃、被伤害不仅仅来自横向的社会现实,更有纵向的一一时间。这方面,林振强写过两首关于和涉及怀念父亲的歌。
   《空凳》,写“曾在远远的以前/这凳子里/父亲仿似巨人”,“在远远的以前/凳子很美/父亲很少皱纹”。如今,时间已永远带走了父亲,想要和他再度促膝而坐已不能,追悔“过去我说我最是要紧”、“懒说半句我爱他”,但,“听我叫喊/只得一张空凳”。
   《追忆》则先写童年时看走江湖耍把戏艺人的表演,然而戏班终要离去,令“我”开心的木偶不会留下;然后,“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啖(口)酒”,然而父亲也终于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不禁问:“为何为何曾共我一起的/象时日总未逗留?”
   ??描述父子情的亲切,之前还有许冠杰写的一首《父亲的钢琴》,这都是八十年代的作品。然而到九十年代,达明另一重要词作者周耀辉为黄耀明写的《你真伟大》则如是说:“为何为何爸爸你懒去听我说话/为何为何爸爸你永远要我听话”,“爸爸爸爸如全知”,“说我太过放肆/孩儿孩儿如无知”,“何时何时爸爸你我放弃有高下”,“你那样永恒/你那样坚壮/你那样伟大/你似上帝我却似蝼蚁”,“是你生我是你在锁我”,“是你给我/望你别给我/望你不要关心太多/若你经过/让我亦经过/让我飞去/即使折堕”。前后对比,社会伦理、人心思潮的转化,在“父与子”这一题材上都悄然得到印证。
   不过这只是插话,《追忆》更令我看重的,是它接下来的对流逝的领悟和豁达:“然而就算哭仍暗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低许多足印/从前从前曾共我一起的/现仍在心内逗留”。
   前面介绍的情歌已有好几首写到过回忆,看来林振强对此颇有心得。这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但在香港流行歌曲的范围内,要数直接以“追忆”为题的这首,曾带给我最深的感动与感触??在我知道自己将为人父时,恰好曾重听此歌,看着林子祥牵着儿子的手、唱着它来作为其二十年回顾纪念演唱会的压轴。
   成长的困惑、失落后的孤独、孤独中对生命本质的最深领悟与感激,都包含在这首歌中。
   是的,时间是人类的最大敌人,它掠走一切美好,改变、击溃、扫落、乃至毁掉我们。而人类要对抗时间(是对抗,求不败,而不是战胜??不存在战胜时间的方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生育,用下一代的生命延续我们,使自己无法兑现的愿望不至灭绝无形;二是记忆,用追忆来把美好留在心里,求得永恒。仅在这两点上,时间是无能为力的。
   岁月无情,时日不挽,但我们可以抚摸着心底留下的印记,“从前谁曾燃亮我的心”,不管人、物、事、情,都“始终一生在心内逗留”,正如泰戈尔说过:“把我们手中丢失的一切,放在心里爱抚”。
   不但对付时间如此,怕这也是所有被离弃者、被压抑者、被伤害者、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法宝吧。
   也只能这样了。
  
  
  
  五、陈少琪:留在平原身后的山峰
   我用这个心爱的词人来结束全文,因为,在他身上似乎隐含着一种“终结”或者“终极香港词人记痕
  沈胜衣
  
  题记
   “必也正名乎”,这里所说的“词”,并非“蝶恋花”、“念奴娇”那些古诗词,而是流行歌曲的词。说起来流行歌词才是词的正宗、本义:“词”本就起源于民间,传唱于娼女歌伶之口,后方为文人学士采用的,因此把流行歌词的作者称为今之“词人”,怕也不是僭越。
   可是如今这些词人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象时下的流行歌书,歌目大都按歌者编排,从未见到如历来《词选》先举词人、下列其作品者,人们只知某首歌是某个歌手的,并不关心是谁写的。当然这说起来也很正常,合于文人角色和位置的转换等等时势的变化,只是词人几近湮灭无闻实在可惜。有感于此,也为了给自己的成长青春留存些许旧日痕迹,同时还抱有替大众文艺和市井心声张目、给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新貌保留一些标本资料等愿望,我和几个朋友依正规诗词选的体例,私下编了一卷《今词选》,把一二十年来大陆、港台词人被歌星遮蔽多时的面目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曾在拙作《哀艳达明词》中说:香港是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汇处,而达明一派的歌反映了世纪未这一独特时空的世情轨迹、人心与人生。有了《今词选》的基础后,便很有兴趣从词人这个角度对此再谈一谈,选择香港二十年来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有独特个人风格、取得一定成就的几个词人,略述一己心得。(为免罗嗦,一是在《哀》文中已介绍的歌词一般不再详引,二是个人专论中所举歌曲,只有在非该词人所作时才注明作者。)
   当然我只是以己眼观之、以己心度人,并非严谨的学术评论??题目用“记痕”一词,是一个朋友看了初稿后的意见,我采用了,就因为可理解为:本文在通过词人而记录社会、时代痕迹之外,还常常借以浇私己幽微心事之块垒,记下个人的心痕。至于谈起来似有类型化之嫌,则我其实不至于那么狂妄可笑,竟会企图人为地框住鲜活的创作生命??把一个作者划入某一流派和山头,好象他除了这一类作品外就不会有别的风格、内容似的;只是于某词人某一方面特别有会心之处,并出于叙述的方便,才作出这样的划分。
  
  
  一、郑国江、卢国沾、许冠杰、黎彼得:少年悲欢
   香港文化杂汇,昔日上海文化的复制、殖民地的色彩、本土地域文化传统,使乐坛在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是国语歌、英文歌、粤曲的天下。而作为独特自身标记的粤语流行歌曲,是从七十年代正式起步的,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是少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是青年;九十年代以来,是中年一一恰好对应香港这一现代都市的发展期、成熟期和后现代化调整期。
   看看郑、卢、许、黎这“少年时代”四大家之作,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侧面影象。
   社会起步发展时期,创业艰苦,现实变幻,工作紧张,生活困难,流行歌曲便承担起给人们鼓劲、勉励和开解的任务。如许、黎合作的《这一曲送给你》说:“如果君心里/常觉有顾虑”,那么“这一曲送给你”,说“人生有若游戏/他朝总有转机”,“愿能助你郁结消除”。郑也为人们《唱一首好歌》,有“想找到真的爱/愿天天都奔波”的鼓励,也有“忧得几多/满天风雨会渐过/冷天总会过……困境好快过”的安慰;为人们《喝采》:“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春风一吹草再苏/永远不见绝路/明日变迁怎么可知道/何事悲观信命数”,希望“将一声声叹息/化作生命力”;他愿与你《风雨同路》,“同度困苦与厄困”,要人们“不必怕多变幻”,“珍惜今天/盼望以后”;为孤独的奋斗者打气的《谁能明白我》则说:“昂然踏着前路去/追赶理想旅途上/前行步步怀自信/风吹雨打不退让/无论我去到哪方/心里梦想不变样……前路哪怕远只要自强/我继续独自寻路向/常为以往梦想发狂/耐心摸索路途上/怀自信我永不怕夜航/到困倦我自弹自唱……奔向目标不退让”;还有《交叉点》:“当初不信命运但信机会/直到今天自信的心仍是不会变/只盼可以抓紧光阴一寸寸/往日那份冲劲自信不会断……争胜的心是长远……只管耕耘成败不去算。”卢则借电视剧、尤其是武侠剧的主题曲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如《天蚕变》:“命运在冷笑/暗示前无路”,周围都是警告,“山头猛虎满布”,但敢于“高视阔步”,“不愿停步”,“冷眼对血路/寂寞是命途”,承受抛开爱慕的代价,“永不信命数/经得起波涛/更感自傲……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大内群英》:“我嗟叹大志不能遂/名利负累/傲气一生竟多畏惧/面对绝境/难道我会颓然后退/胜负存亡/难道冥冥中早有命运落下圣旨判了罪!”黎的《天边一只雁》则用寓言手法,宣扬积极入世:“紧张社会斗争多险恶”,使人宁愿做天边雁,可以不必西装革履,“抛开世俗的闷烦”,然而到真的做了天边雁,“长日对碧海与青山”,才明白这种出世隐者生活虽逍遥,但“无伴侣开解太孤单”,于是“怀念到缤纷社会始终多可爱/悲哀快乐有循环/当然有直有转弯”,“心底幻象已消散”,“回复新生”,重投社会。
   只是毕竟拼搏者是弱小的,社会的黑暗是沉重的,会付出惨重代价,会有迷惑、疲倦、怀旧,沧桑感乃至低落情绪都应得到反映,象卢的《大地恩情》、《渔火闪闪》等便是如此。不过最终还是得挣扎向前,如郑有意无意间给那只重回人间的雁写了回应式续篇式的《孤雁》:“心里害怕芦苇的深处/再起杀禽声/不想多望/人面太狰狞”,“河边满地有伏兵/小小孤雁流浪飘零/忍着痛苦路重认”,但“行踪纵然不定”,“不想奢望前路安宁”,“虽已倦困仍要飞越重洋/尽管西风劲”;也为《似水流年》怅惘,“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一一“但仍向着前”。
   鼓劲之外,歌曲也不忘用人生哲理给予劝慰,如果真的争取过仍无法名成利就,那至少要为人们的感受留退路,让人们不必过于执著,不妨及时行乐等等。如许、黎合作的《有酒今朝醉》,又如《浪子心声》:“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名利息间似雾化”,那么“行善积福最乐也”。郑的《随想曲》:“名利我可以轻放手”,“不惯全力寻求”,“渴望是心中富有/名和利不刻意追求”,“让我一生拥有轻松节奏/心里无欲无求”;《星光的背影》:“我愿象浮云/轻轻的飘远了/抛开一切好逍遥”,“放下名利的纷扰”。卢的《戏剧人生》:“世事难得公允定厚薄/尽力/毋问收获……快乐时要快乐”。
   情歌也不无相关社会情绪的折射。社会变局中,爱难以捉摸、常易失落,如郑的《爱的种子》、《赤的疑惑》、《不装饰你的梦》,还有那短促的《几段情歌》,优美的钢琴,云淡风轻,心细细的痛:“情人象是梦中花朵/难为我结真的爱果……平静水面轻泛微波/心底爱跟清风飘过/只一刹又回复当初/深印在我的心窝”。卢的《风雨命运》:“此生早已永属你/可惜此际却未见你”,一切象被命运安排成这样,只能《找不着借口》地“眷恋半段《残梦》”。
   爱的失落也有为了事业去闯荡天下而不得不告别情人的原因。当时的别离情歌便常常透露出这种社会背景,如卢的《人在旅途洒泪时》,郑的《我要走天涯》、《风继续吹》等。
  当然也有坚执的爱,以给拼搏者精神上的支持。如卢的《紫水晶》:“人海中/不管数变迁”,“从来没有放弃往日誓言”,“万里相分依然怀念”,“誓约坚贞不会改变”,“共我已经经过千般考验/悠悠数十年/心不变”;以及许、黎合作的《印象》、《夜夜念奴娇》,许的《难忘你》、《纸船》,郑的《分分钟需要你》等。
   市井世态、小市民心声在许冠杰唱的歌里得到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如许作的《半斤八两》,写“打工仔”的种种辛酸,许、黎合作的《尖沙咀SUSIE》,写游手好闲的少女,日夜追逐新衣、舞会、飞车,歌曲最后是当时文艺自觉的道德劝世:“但望阿SUSIE光阴咪(别)乱散/青春一去空悲叹”。
   还有乡土气息,是人们在社会转型中对乡村的眷恋。如郑的《童年时》,回忆在家乡两小无猜的朦胧初恋,阡陌上采花插襟、花树上刻下两个心形、打秋千痴话要飞到星月上的小儿女情态,感叹何时能双双重回阡陌,重拾这一切。
   ……
   再听这些旧歌,多少有隔世之感。但无论今天觉得它们如何幼稚可笑,毕竟是一份真实的记忆,可当一个城市的野史笔记来看。这份“野史笔记”在写法上还有几个带明显的时代和地方烙印的特点可说说:
   一是融会了古典文学以及粤曲小调的文言风格,如郑的《在水中央》、《再见杨柳》,许的《等玉人》、《双星情歌》,许、黎合作的《梨涡浅笑》、《知音梦里寻》等;二是融入大量口语、俚语,以许、黎之作为代表;三是电视剧、尤其武侠剧主题歌较多较流行,因为其时电视正大举进入社会,风光得很,卢国沾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一一现在武侠剧也还常有,只是其主题歌不再那么风行了,人们听来不再心潮激动、热血澎湃。人在少年时,还可以发发梦,特别是英雄梦;而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生活尚展示各种可能性,鼓励创造、允许争取,还提倡侠义之道,这是武侠剧、歌大行其道的背景。后来呢?用一句粤俚说便是:“哪还有这支歌唱呢!”一一噢,有的,八七年,RAIDAS乐队也唱过一首武侠剧主题曲《饮马江湖》,先是“凭着佩剑补救江湖”的昂扬,随后却在反思、感叹“难做半个名士”,点晴的是这一句:“谁人再说公义/正是故作无知!”
   这已是另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认知,它的作者,是下面要谈到的拆散了梦的林夕。
   少年梦、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一去不回了。
  
  
  
  二、林夕:把梦拆散的孩子
   如果要为八十年代以来的香港词坛选出一个代表人物,非林夕莫属。他是新崛起词人中的佼佼者,风头最劲,影响最大,作品不但数量极多,更重要的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牵引着潮流的转变;香港流行歌曲由青年期到中年期的状貌,进而香港这个都市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精神,都在他的词里得到了反映,他是这一切的代言人乃至创造者。
   他出道不算早,首度集中亮相,是八七年RAIDAS在乐队浪潮中应运而生时,他作为幕后主笔写的一系列作品;但起点很高,一出手已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准,与八十年代精神“一步接轨”:
   《别人的歌》写卖唱歌手的辛酸痛苦,他们认真唱着的,是成名歌星的歌,人们随意点唱、公式拍掌,但“其实掌声属于那人尽皆知的歌”,风光是别人的风光,卖唱歌手永远没有自己的身份、名字,一生只会象那被人翻来覆去唱着的歌,“重复的度过”。在这首反讽地流行一时的名作和其他即使不那么出名的作品中,林夕为受压抑的一代青年造像。他们被现实压制,与社会对峙,不肯融入规范却又找不到出路,只有在种种虚幻中消耗人生:《没有路人的都市》是不耐现世的吟唱,爱的空间堆满琐碎事、诱惑和抉择,只能“偶尔妄想”“走在未来没有路人的都市”,才能推开纷扰,“想到永久的意义”,“爱得专注”。或者往回走,躲到古老的《传说》里寻找真正的爱情,“寄情戏曲与文字”,因为,“俗世的爱侣谁可永相恋/谈情游戏我早厌倦”,“盟誓永守地老天荒以身盼待一一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孤独的受伤者,《不愿置评》世人如观众般的“努力查问”和“习惯地慰问”,拒绝解释内心感情,“对答已极纯熟……每次都象念书/循例答道天气不俗”,乃至直接“报以冷的回眸”,就象那个《吸烟的女人》,“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惯了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拒绝期望/就让一支烟/点起一张很想见的脸…….烧出一早封锁了的梦……让上升的烟/遮掩窗边不想见的路/谁人想发现/身边满是告示!”《杯中冷巷》说的是社会没有出路,人们只有借舞会发泄,在这里仿佛可以“两脚到处去踏去闯/迈向不知的远方”,用这种幻象来安慰、平抚自己,用酒精去溶化苦闷、治疗困扰,用舞会灯光来充作内心的曙光。《低调感觉》则描绘“抑压的梦想/永没形象/到街上/没固定方向”,“灰冷的月光/脚下浮荡……路却象灰网/围住我的孤独躯壳/我忘记一切感动/忘记了炽热阳光/我忘记内心感觉/忘记未浮现的期望”。丧失,不但是感受,还是切身的现实:从前欢聚畅叙,半夜的吵闹、对骂与无聊玩笑,都“不觉荒谬”、“不会追究”,无奈这种无忧的日子终会到尽头,到了要在社会中拼搏之时,“觉得不可以这样”了,《热闹过后》,“令我放心的挚友相继流走”。“大家纷纷找得到恋爱/还换到无数困恼与事业”,“日子充塞种种感觉/麻木了便觉世界每日如是”。“谁会永远念旧”呢?“总要借口才借故聚头”,然而重聚却仿佛陌生,“当天的好友/没再出现”,“回头望真正的好友/渐次失落/人永远寂寞”。《某月某日》是对后来的庸碌生活的进一步展示:“习惯问候或分手/安慰笑容近况和寄望……习惯会面或告别/浅笑喝茶睡觉和说话”,最绝的是最后一句:“于某一刹那说失意/每日如是”??连倾诉失意都不过是刻板日子中的固定节目,反讽与无奈尽在其中。类似在宣泄不满的同时自嘲反讽的,还有《穿黑衣的少年》,他用恋爱来解闷,戴黑边粗框眼镜,穿黑色反领风衣,仿佛故意暗示沧桑、忧郁的感受,他是“为冷漠装出冷漠”,“爱把冰冷公演/习惯集体高呼空虚冷漠/不懂慨叹/但表示痛苦便要努力冰冷”。
   RAIDAS之外,林夕也为别的歌手创作了大批精彩的作品。如《心病》:“从前大谈未来/是否想到活到今天竟已无说话/点起香烟/侵蚀年华/灿烂尽时/随处躺下……”这是一首情歌,但谁又能说所写的不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病”呢?
   《风花雪月》更是直接写照,日子奔奔波波,“嘻嘻哈哈跟人说我炒美金有赚”,赚钱后的消遣无非是卡拉OK,“而叮叮当当当年我吉他已不会弹”,“紧紧张张找人到处玩/要分分钟钟消磨得灿烂/而轻轻松松一个人去看海一一剌激有限!”乃至“生生死死的情感已经觉得太烦”。“要这要那都有了/热热闹闹早预料/这里那里却有点似缺少!”词人的叹喟尽在其中。
   现代人总是在得到的同时失去。青春与爱是这样,且听《天若有情》的悲凉祈求:“只求望一望/让爱火永远的高烧/青春请你归来/再伴我一会”;且听《似是故人来》的透彻认识:“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合衬之意)”,“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生命苦短,“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
   亲情与纯真也是这样,《赤子》无限感叹:“跌跌碰碰里投进声声色色间/谁伴我看长夜变蓝/笑笑喊喊里情绪恍恍惚惚间/谁愿永永远远变得短暂/冷冷暖暖里情意亲亲疏疏间/人大了要长聚更难”,“你我似醉了/无法清清楚楚讲/同属你你我我爱的感受/世界太冷了/谁会伸出一双手/围住你再营造暖流/说说笑笑里曾觉得欢欢喜喜/谁料老了变了另有天地/世界太阔了/由你出生当天起/童稚已每年渐远离……”
   孤独,还常常来自人的自我封闭。一种是《侧面》说的自我掩盖,“夜晚会面/白天道别/才没有弱点”,加上人心的隔阂,以至恋人所看到的也只是侧面,无法“窥看思想的背面”。另一种是《让我孤单过这一晚》式的拒斥:当夜色来临,不想说话,不想找关注自己的人,有一种刹那的苦闷不想解释,就算情侣,也无法进入孤单充塞的生命的另一半,总有对其关上心门的一夜;只需要孤独,“抹去繁华”,与长夜对坐;“闹市太喧哗太闪耀”了,只想一个人看看浪潮、听听童谣;只愿世界在这夜遗忘自己,让自己可以做这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重拾自我。
   ……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变化悄然发生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旧风格悄然退场,林夕就象他在《不夜情》中写的那样改变了自己:“热闹过后/时针倾斜/熟练的手势/将天与地都推卸”。技巧进一步纯熟,聪明遣词用字俯拾即是,但内容则换上了大量编织得诡丽的情欲爱恨、动人的男女烦恼、灯红酒绿间的意乱情迷、抽象的感觉、具体而细微的情绪,感情向感官靠拢,悲哀与煽情共冶一炉,一个浮美、迷离的全新天地在他笔下展开。在这里,有《暧昧》的《春光乍泄》,“唇是我而眉是你”(《知已知彼》),《享受》着飞来飞去数不清的吻,(“二人不热吻做什么?”)“浑浑噩噩为一场气氛”(《你我之间》),“如果不自寻烦恼没有什么值得哀悼/我和你爱来爱去是否为了凑凑热闹/看日出日落没有什么大不了/再伤春悲秋小题大做犯不着……我们都来手舞足蹈/我们都该欢笑。”(《小题大做》)是啊,既然愿望是那样靠不住(《愿》写得布局精彩触目惊心,先是大谈“最美一幕/还未闭幕”、“最好知己/永在身旁”、“我想相聚/谁便再聚”等等好事,说“我自信有日如愿/纵使天高地厚/仍被我逆转”,然而到林忆莲轻轻唱出最后一句一一“当结局未揭穿”,刹时前文的美好全部推翻,这时再想想那歌名,便更让人难过起来),那真的倒不如全情嬉戏,“倒不如找个/想去的地方/不用费思量/愉快的地方……不用再流浪/娱乐的地方”一一《娱乐场》。《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游戏)》,“从今天开始一切都变游戏”。(还记得以前他说过“谈情游戏我早厌倦”吗?!)真诚一点,也只能是用《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编织一份心满意足,“如果要说何谓爱情/定是跟你动荡时闲话着世情”。 但,因为明白“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暗涌》),及“因为我再不能够对爱情盲目崇拜”,就往往连这都保不住了,《教我如何爱一个我爱的人》?“只好每一次都加倍珍惜下一个恋人”,这已便是他们关于未来的清晰希望。至于从前和回忆,则更是一场《迷路》式的迷乱:“继续怀念你动作话语时间情境/是四月那雪景、八月那雨声……”
   由青春激荡、自我放逐、疏离现实、对抗社会、对人生作形而上的透视、对生活带批判色彩的反映……到拥抱浮华、游戏人生、解构爱情、关注和体贴快速变幻时代中的《怨男》哀女,林夕完成了一次优美顺畅的妥协性的战略转移。
   当然这不仅是个人的转变,更是整个时代精神、文化底蕴的转变。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配告一段落,规范建立完善,一切按部就班,上了轨道,空间收窄;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拼搏创业者,或已事业有成,或也稳定小康,八十年代彷徨与呐喊的少年也已长大成熟,知识分子所代言的对象,自然由劳工、小市民等低下阶层和热血青年,转为中产阶级、白领人士等社会新主流一一而且他们自己的身份也如此改变了。
   在这新的局面中,适逢其会的林夕,与社会新风貌配合得特别绝妙可人,他和王菲、复出的张国荣(他们都是林夕新风格的受惠者)等歌手一起,向都市男女提供一份精致的精神美点:主食是倏忽来去的会心、小资情调的心灵安慰、轻佻的情绪发泄、眉来眼去的舒缓压力,不时来一点脱俗做甜品,鸡尾酒般的文化气息配些言不及义的思想用以提升格调。他们共同构成一种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白领这样一种精神和生活风度:小心翼翼地,既与流腔俗调,又与偏激澎湃保持距离,差一点就颓废了,却用唯美的舞步及时刹住;将要躺进媚俗的怀里,却又用不羁的眼神口风撩拨之,两边都搔到痒处,但原来他还在中间飘游一一依然是世纪末无根的一代,不过这无根不再表现得激越,带虚空、断裂的痛楚,而是舒服的漂浮;依然有心灵的怨悲嗟叹,动荡、迷惑、不安、无所适从,但这些却不再是属于象牙塔的,而是属于十字街头;依然是纵情声色的末世心态,但不再是“无中生有”??求出路不得便麻醉和放纵自己,而是“有中生无”??有了金钱事业地位做依傍的享受和游戏。八十年代的嬉皮士,变成了九十年代的优皮士、雅皮士。
   当年的达明一派出过一张唱片题为《神经》。也许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浅浅的动心,而不再是时时绷紧神经了。八九年达明一派还出过一张《意难平》,而九六年林夕为新达明写的《万人迷》里如是说:“别要一脸意难平!”这或许是巧合,或就是对旧日的明确回应一一不错,要说“转向”,我在《哀艳达明词》中介绍的,黄耀明及短暂重组的达明一派“转向”的代表作,《爱色》、《甜美生活》、《晚节不保》,以及《边走边唱》等,就都是林夕所写的。他们与林夕一在幕前一在幕后成为新搭档(参后陈少琪一节)。《哀》文中我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与时并进,跳出旧日折磨心灵消溶生命的形而上小圈子,下象牙塔而到十字街头,走入踏实人生……这些原不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体,却是我们平常人的自然选择。只是,新的一代可以从一开始就投进“万人迷”的声声色色间,而林夕、达明这些由旧入新的一代,虽已不再整天一脸意难平,但到底会在嬉笑的面目下流露旧日情怀的回响、偶尔的自伤自怜和留恋,以及因现实与内心双向消磨对自我的改造所带来的痛心、懊悔、苦涩、苍凉,如《忽尔今夏》、《这世界非我家》、《晚节不保》所反映的。
   因此简单的批判或赞扬并不能穷尽林夕们的变化,这里面实在有复杂的滋味,下举两首林夕九十年代的作品,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原其心迹。
   《懒洋洋》里有惊心的一句:“花/开过了就不愿意再成长/只剩下余香”。这正是林夕,以及他的盟友,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写照。曾经开放过,瑰丽超拔,但一切方生方灭,(时间的脚步、时代的转换真是急促啊!)面对新的时代,都不愿意再生长下去了一一其实,不说季候的转变,只以花本身而言,愿意就能永远生长、长开不谢吗?(愿望是何等的靠不住,想想刚才谈到的那首《愿》吧。)而且,有过灿烂的回忆,还有必要见好不收死缠烂打勉强支撑下去吗?不过,又到底有过成长中的心痕,因为接受过什么,就不能象《有心人》说的“但愿我可以没成长/完全凭直觉觅对象”,于是林夕在明白之后,只有采取一种“爱得懒洋洋”的慵倦姿态。我们都一样,只剩下余香。
   还有一首可视为心声自剖的,是《哀》文未曾展开介绍的《我们不是天使》:“不期望天天向上/只知道生命无常”,“飞不出欲望的围墙/总是堕落在谁的胸膛”,“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只是孩子/寻找可以安躺的海港……沦落在五光十色里流浪”。就是这样,后来的林夕们,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再是、或终于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天使了,只是五光十色里的孩子!
   世界对梦是残酷的,那就象个顽皮的孩子,把梦拆开重新摆布,改头换面成“林夕”这样两个字,混迹于现实中,与之同台嬉戏,旁人不再认得这原本是“梦”了,或许才能保存它的一脉生机;或者说,与其梦被追剿、被支解,不如我们自己动手去拆散它,换一种名义生存下去。
   是这样吧?
  
   附记:《香港词人记痕》写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主要以各人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作品为依据,但由此得出的看法到今天还是能成立的。
   象林夕,二零零一年下半年,出了一张《林夕音乐词典》(在流行乐坛,能以作词者身份者出专辑的不多,充分证明了他的地位),集中听了这批近年之作后,感到其新近作品的风貌与精神,仍正就是我在上文中指出的,那种红男绿女的浮世欢嬉??而且,这拿手好戏他越玩越泛滥。
   这《词典》里的歌,无非是被漂亮时髦的衣裳包装起来的心事、被霓虹照得闪亮异化成珠宝饰物的泪珠、在匆匆行色中稍为驻足的零散感慨、由少年们钟情的新潮物质堆砌起来的欢欣、用难辨真伪的疲倦与软弱点缀的风尘、理直气壮地拥抱着的后现代生活和情感……如歌名所示,《热血青年》变成了《模范生》(“别以为我还是个热血青年”,“我”“只想相爱,不想伤身/誓要快活,坚拒自刎”),《理想年代》被《失忆周末》替代(“无愿望也可过活”,“无需思想的周末”),他在《欲望之城》《带你看风景》,看到内心的《暗涌》到头来只不过托起了这么一个《漂流睡房》:“新鲜的寂寞新鲜的汗 / 转过了年轮转过了床”……早岁的大气内涵已无存,适时的小资格调更精彩;现世常见附庸风雅,他却是附庸时尚,把文人气质降到陪衬地位,去为市井流行的风情添色增彩??至少在这张《词典》中是如此。如他为黄耀明写了不少好歌,即使近年也有不少佳品(这里不再展开来谈了,日后把《哀艳达明词》之后的一些感想另行整理,既作为对明与达的,也作为对相关词人的补充),可该碟偏偏只选了《漂流睡房》和《春光乍泄》两首入时之作,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反正足以反映其近年的主调??这些歌使我想到的一个意象是:浮华声色中,一杯低度数的,不求醉人但求制造气氛与情调的,颜色漂亮杂七杂八的鸡尾酒上,漂浮着的那一堆晶莹、细腻、芬芳的泡沫。
   漂浮,我在上文已用过这个词。正是这样,这些轻轻浅浅的、悦耳如风听过就算的作品,与其说是向下的堕落,毋宁说是向上的浮起。我喜欢现世的水面,也留恋形而上的海底,然而在这一时代,只有少数人如刘以达还在痴迷奇诡、瑰丽、洁净的《水底乐园》(科学研究表明,最清洁、最未受污染的水源是深层海水),人们纷纷追求向上,由深海浮出水面(更不必说那些从不曾领略海底风光者了)。
   不过,恰就象人类从海洋中进化上岸后已再难回到他的家园(要回去也只有借助现代工业制造的工具,潜艇、潜水衣等,而无复本来面目),这是造化的规律、发展的必然,也是很好的象征。回不去了,所以我并没有批判林夕之意,因为我们与他一样,都无可挽救地漂浮于水面,生命就象浅酒上的泡沫又让情感陶醉于这种泡沫,生活就象怒海上的睡房又把灵魂寄居于如此睡房。
  
  
  
  三、潘源良:两个自我,或一种策略
   在我心目中,潘是一个“异数”,作品左右逢源、雅俗并举,既是大众情歌的杰出弄潮儿,又“出人意料”地常会有脱俗超拔之作。别的作者也存在这种情形,但据我看不如他那么突出,因此很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讨论。
   先看他的情歌:《爱情陷阱》、《情已逝》、《痴情意外》(与时葆茵合作)、《容易受伤的女人》是其风靡万千民众的得意之作,分别令谭咏麟、张学友、陈慧娴、王菲的巨星地位得以确立。此外,风行一时的作品还有《还有》(情之微妙,要结束它吧,“尽力避免到最后还有”,然而,“就是害怕到最后/还有”),《最爱是谁》(爱之难以捉摸,人对自己的“最爱”并无绝对的答案,“为何离别了却愿再相随/为何能共对又平淡似水”,面对苦苦寻觅得来的眼前人,偏又后悔,对另一个她梦魂相牵),《闭着眼睛再见面》(一份“自怜的欺骗”),《遥远的她》,《半梦半醒》,《风雨故人来》,《海誓山盟》,《留住我吧》……即使一首不太出名的《失恋专家》,也有一个小故事可说说。此歌有两句:“背脊很酸/身躯很软/象块将酒精完全吸清光的海绵”,十多年前在大学时,我曾借郭小霖这盒带给一个朋友,她还带时什么也没说,我以为北京女子对香港歌曲听不入耳,后来有次我们宵夜喝酒,她忍不住讲起她的失恋,说:“唉,我当时的感觉,就真象郭小霖唱的:‘背脊很酸/身躯很软’……”其情歌的刻画细微、妥贴人心可见一斑。
   然而,他又创作了一批“另类”的、直面社会的、带形而上思索的优秀作品,让我不止一次惊讶:原来这也是潘源良写的!比如,他是达明一派(及“后达明”)的主要作词者之一,象深刻展示时代病症的《四季交易会》,痛诉社会对青年压抑、残害的《没有张扬的命案》,揭露政客虚伪、善变的《同党》,刻画世态人心的《十个救火的少年》,感慨聚散、怀念好友的《今天应该很高兴》,反映自我分裂矛盾人格的《我有两个》,用比喻手法回顾香港历史、表达回归前港人心态的《明珠的婚姻》,叹息时间摧毁美好的《当美丽化作灰尘》,等等,都出自其手。又如达明之外,他为泰迪罗宾写的《乡愁》:“星/不闪也罢/让我看清楚家乡貌/长夜念过去/淌下了几滴泪/泪光中怎看见/是故乡的星……实在太远/已不可再归家/就是太远/每晚夜更想家……”这是“太空人”组曲之一,把对象放置于茫茫太空,短短的篇幅,写出苍茫、刻骨的乡愁,即使从未远离家乡的人听来也会动容。现代都市人在灵魂深处都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情意结,及一种有家难归无枝可依的愁绪(精神家园或是被自己忍痛割舍,或是被外力无情掠走),这首歌正牵动了那份“回不去了”的苍凉。
   潘源良这种现象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文人通病,无论在商业社会还是专制时代,都会有那么一批工匠式文人,听命而作,接受来单订做,只有才华没有个人主见,顾客或主子要什么,潮流风行什么,他都能以生花妙笔及时奉上。
   但我情愿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他并非毫无自我,《爱情陷阱》是真实的他,《四季交易会》也是真实的他,两种“主见”并存于他身上,他也“有两个”,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的,都是有感而发的真情作品。
   对潘源良有信心,是因为我在他不少作品里发现智慧之光的闪烁。如《凭着爱》写到:“曾在这高高低低弯弯曲曲中跌倒/才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已极好”,这是爱情的哲理,也是生活的哲理,就是要经过那样的跌倒,才能明白和接受平常的爱与生活。类似的还有《你好吗?》中的“唯求一壶浓茶/来平静内心的风沙”,《偷闲加油站》中的“让你我完全投入平淡/让简单的我回复简单”??当然这种返璞归真的论调即使在流行歌曲中都也是老生常谈了,那么我们看看他这方面其他的佳作。
   为达明写的几首作品:《你还爱我吗?》,一方面,因“现况天天在变化”而担心情感也会变,另一方面又觉得“没变动只怕僵化/习惯天天共对/怎么知道情会否简化”,矛盾中自有理性的思考。至于《同党》在讽刺左摇右摆面目不清的政客之余,所流露的自嘲(那歌词似可视为他对自己两面式的写作状况的认识),以及《玫瑰园》的智者心怀,我都已在《哀艳达明词》里谈过了。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林子祥写的《昨日街头》。
   这歌先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小时候“瞒住母亲/报称功课做完”、到街头玩耍,那球场外的“安乐园”雪糕档、“百乐门大戏院”、橙子新鲜诱人的“万利”、卖鸡粥炒面的“老张”……,都给童年带来了欢乐,令他留下亲切的回忆。到现在,一切都几经改变:“老张”已拆迁,“百乐门”只留下旧入场券,“球场现在是七百个家庭同住的新村/鲜橙早已被装罐”……云云。老实说,类似的作品古今中外有如恒河沙数:过去的淳朴乐园如何如何,今天城市化工业化怎样怎样,今昔之叹,是文人的“强项”,尤其在“怀旧”成为一种“强势消费”的时下更是吃香。但潘源良的可贵之处、特别之处是能从另一角度去看待,接下来他写出一份明悟:“谁人现在为此数百万人筹划跟打算?”“原来在这社会/必须适应自然”,“莫问昨天的好/今天怎么不出现/谁人用过心机/了解地球在转”。这个角度也是一种高度,不但对人(数百万人的生计),而且对天??发展变化,是自然之道,我们总批判“适应社会”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但为什么不想想,城市化工业化其实正是人在适应自然(规律)之道呢?地球总要转下去,有所丢失也是常理,为什么我们不对负载着我们辛勤奔波劳碌、为我们创造一切的这老地球,寄予一点同情,却还要去诅咒所得的一切呢?!
   因为有这些充满睿智的作品,使我相信他不会是一个应景文人。前述的“两个真我”,并不一定是人格分裂、两副面具那样的贬义,还可理解为:有那么一种人,雅俗并存于心胸,既深入又浅出,随意挥洒,互无碍滞;甚至,所谓“雅”、“俗”只是我等无聊人的人为设置,真正智者的心目中本无这样的划分,万物等同,从其所好,随心而动,任由评说扰扰而并无计较。这是一种我景仰的境界。
   这会是潘源良吗?如果觉得似乎太夸张了,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他是借讨好世俗从而保全真正的追求。写主流情歌以维持生计,更维持他的词人地位??词人身份若不存,如何能让另类作品走向社会?这也许是悲剧,是无奈,是商业文化对高尚的压抑,令“雅”要沾“俗”的光才能生存;但也可以从好的角度想,视之为商业文化对高尚的贡献:因了“俗”的自由,“雅”才得以走进人群。
   我想起了“蓝战士”。八十年代有个摇滚乐队取名BLUE JEANS,“蓝战士”是音意译结合,潘源良为他们写过一首歌,歌名就叫《蓝战士》,可推想是相当于乐队宣言的。这“地下乐队”所面对的是:“从前情怀再找不到”,“世界却爱新的一套”,“世人笑称他老套”,“知音偏偏找不到”,“受伤多得不可胜数/却换来冷嘲式劝告”……但,他们的信心不因此动摇,“他清楚/他的歌/真的好/尽管多么古老”,决心“战士路/只身走到老”一一这,又何尝不是潘源良心灵一角激情的宣示呢?然而后来,作为一个团体的“蓝战士”终于不能把战士路走到老,散伙了。无法维持下去有生计的原因,也有不肯适应商业文化游戏规则的原因,包括接受不了市场对个性的摆布制约,不肯在“来单订货”面前低头,于是,其主要成员黄良升(按:“黄家”在香港乐坛出了很多人物)宁愿向社会低了头,转行去做保险顾问??既然斗不过了,与其挣挣扎扎、委曲求全,使心爱的事业变质变味,不如干脆放手,不让形而上负担形而下的重压,老老实实做个“社会人”去弄两口饭吃,倒还可以使理想干干净净地保存在回忆中,这,是一种选择。
   可是面对类似情况,也有人不曾放弃。虽已“梦似烟花心似水”(《烟花句》),然而因为太心爱、觉可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长处等等原因,坚持下来,在出世与入世间求得一种平衡,有机会就去写非主流的心声之作,平时则写些大路货色、垃圾作品以求生存,但也尽可能写得象样一些,在媚俗的面目下悄悄注入一点思想的元素,这,是另一种选择。“一生四面八方/都有着恶运埋藏/你我也一样/只有抵抗。”(《结伴同航》)抵抗的方式,是黄良升那样彻底的决绝、“卖身不卖艺”,还是潘源良这种明智、通达的策略,真的说不上谁更好,也说不上哪种选择更能维护理想和心爱事业的尊严、高洁,总之,面对现实的恶运,存在着这样的选择吧一一也许,我说的已经不是、或不仅仅是潘源良了。
  
  
  
  四、林振强:手中失去,心底爱抚
   林振强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对被离弃者、被压抑者,及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描写。这类题材其实也算常见,且不能说林写得最好,只是觉得他对这个主题写得较多,取材较广,塑造的这类人物较全面,因而可以以他为例,展示流行歌曲中的这一领域。
   情歌是流行歌曲中的主要类别,首先出场的自然是失恋者。林氏笔下“没结果的一些感情”(为黄凯芹写的歌名)林林总总:有被玩弄如《小丑》的,“街坊笑他太笨/将心送给女人/应知这种态度/今天已经老土”。有穿起情人留下的毛衣当是跟情人再次抱拥,让它“从此每天饰演你”,回味旧日一场好戏,“准许我做旧角色/准我快乐地重饰演某段美丽故事主人”的《傻女》。有弹吉他的男子,“我在笑我似个笑话/一生都追踪空气”,痴心苦等,既盼她跟新欢快乐,又怕新欢伤了她的心、愿意随时再接受她(《吉他低泣时》)。有弹钢琴的女子,奏出旧日彼此喜欢的老调子,不禁泪下,“激奋敲琴”(《雨夜钢琴》)。还有什么也不弹的,但偏偏听到夜店里播着“旧日你喜欢哼的歌”,于是“独坐以黑暗作伴侣”,“闭起眼睛想过去”,感受《绝对空虚》的痛苦,只但愿自己没有往昔、没有记忆。然而,也有人在一把风扇的懒懒转动下,不经意想起多年旧爱,“唯荡进淡淡记忆中/不舍去/在打转/在转”(《也许》)。《我和你》并肩走过的四季那么美,是难怪会“闲时留在过往中打转/轻抚琐碎的旧片断/仍是那么眷恋”的了。《一些事一些情》总长系于心,“从前虽已是静如水/沿途望望旧日散聚/仍然静静掉下眼泪……繁忙的岁月令人疲累/只好夜半随回忆荡远去”。记忆是如此重要,以至有时候,明知“没法可相恋到底”,但为了“让记忆添一分美丽”,唯求相伴《最后一夜》??说什么“有没有将来”呢?“以后未来是个谜/不必牵强说盟誓”。但有时又厌倦了“凭着游戏来代替闷”的一夜惰,到底“无根的一晚不会解闷”,《拒绝再玩》不羁偷欢的把戏。可恨的《偷心者》,令从前喜欢的雨天都变了色成为《蓝雨》;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可指证谁对谁错的,情形也可能是:“哭你我坚持/仍然未能成事”,“我痛心你我坚持/却终于理智”。(《再会了》)爱走到如此地步,怎不教人有刻骨的《倦》意……
   看厌了男女情爱,我们且听听另一种告别之歌。八九年陈慧娴暂别乐坛离开香港时,林振强为她写下了《千千阕歌》这首经典作品:“明日纵使千千阕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起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因你今晚共我唱……”当我们也逢着盛宴将散时,这样的歌,岂能不引起内心共鸣;而当已来到从前说的“来日”,回望长逝不回的良宵佳日的一切,重温此歌,更是感慨系之矣。
   陈慧娴早年一曲《反叛》也是林氏写的,说师长关心,要她温习功课;亲戚夸张:“沙滩中充满坏人”;爸爸紧张,“不准穿短裤热裙”;“妈妈天天训导/说少女要留心/男孩如凝望你入神/万别让他接近”。自感常常象个犯人,“每次我说我不满/尊长即加倍主观/次次判我不对/太似冒牌法官”。这种“到处有太多审判”、“但被限制怎去玩”、“成年人常令我烦闷”的苦闷和反叛心态,怕不仅仅让青春期少男少女会心的吧?
   人与社会的相互拒斥其实还可由少年阶段往前推,也许就是天生的。象《三人行》里的小女孩,“童年时逢开窗/便会望见会飞大象……飞象如共我/常在天上漫游”,旁人骂她“失常”,但她“任人胡说只是坚持”,已懂得“漫长漫长路间/我伴我闲谈”。长大后,更是不去管别人说我“自满,以心做伴”的闲话,“我任人胡说只是旁观”。“没有别人来我心内敲门”也好,反正“已练成能往心内奔驰”。
   这首歌有一份自得其乐的悠然,但自我放逐、在现实主流之外保持独立的胸怀与眼光,并不是总有这种好心情的。会惆怅,象《这一个夜》,“坐于窄巷”,“脚边一只/破旧皮箱”,奏着吉他唱着带凉意的孤独的歌,慨叹“何时才付满空虚帐单”;也会愤怒、迷惘,目睹世上“私心将彼我封锁/香槟侧边太多肚饿/政客说慌偏偏却通过……老妇幼子也中枪火”,种种肮脏令“蓝天碧海都不好看”,而祈愿“世界不分肤色/不分你我”等等,却被世人“笑我太天真太傻”,只有悲歌质问《一切为何》。
   被离弃、被伤害不仅仅来自横向的社会现实,更有纵向的一一时间。这方面,林振强写过两首关于和涉及怀念父亲的歌。
   《空凳》,写“曾在远远的以前/这凳子里/父亲仿似巨人”,“在远远的以前/凳子很美/父亲很少皱纹”。如今,时间已永远带走了父亲,想要和他再度促膝而坐已不能,追悔“过去我说我最是要紧”、“懒说半句我爱他”,但,“听我叫喊/只得一张空凳”。
   《追忆》则先写童年时看走江湖耍把戏艺人的表演,然而戏班终要离去,令“我”开心的木偶不会留下;然后,“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啖(口)酒”,然而父亲也终于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不禁问:“为何为何曾共我一起的/象时日总未逗留?”
   ??描述父子情的亲切,之前还有许冠杰写的一首《父亲的钢琴》,这都是八十年代的作品。然而到九十年代,达明另一重要词作者周耀辉为黄耀明写的《你真伟大》则如是说:“为何为何爸爸你懒去听我说话/为何为何爸爸你永远要我听话”,“爸爸爸爸如全知”,“说我太过放肆/孩儿孩儿如无知”,“何时何时爸爸你我放弃有高下”,“你那样永恒/你那样坚壮/你那样伟大/你似上帝我却似蝼蚁”,“是你生我是你在锁我”,“是你给我/望你别给我/望你不要关心太多/若你经过/让我亦经过/让我飞去/即使折堕”。前后对比,社会伦理、人心思潮的转化,在“父与子”这一题材上都悄然得到印证。
   不过这只是插话,《追忆》更令我看重的,是它接下来的对流逝的领悟和豁达:“然而就算哭仍暗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低许多足印/从前从前曾共我一起的/现仍在心内逗留”。
   前面介绍的情歌已有好几首写到过回忆,看来林振强对此颇有心得。这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但在香港流行歌曲的范围内,要数直接以“追忆”为题的这首,曾带给我最深的感动与感触??在我知道自己将为人父时,恰好曾重听此歌,看着林子祥牵着儿子的手、唱着它来作为其二十年回顾纪念演唱会的压轴。
   成长的困惑、失落后的孤独、孤独中对生命本质的最深领悟与感激,都包含在这首歌中。
   是的,时间是人类的最大敌人,它掠走一切美好,改变、击溃、扫落、乃至毁掉我们。而人类要对抗时间(是对抗,求不败,而不是战胜??不存在战胜时间的方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生育,用下一代的生命延续我们,使自己无法兑现的愿望不至灭绝无形;二是记忆,用追忆来把美好留在心里,求得永恒。仅在这两点上,时间是无能为力的。
   岁月无情,时日不挽,但我们可以抚摸着心底留下的印记,“从前谁曾燃亮我的心”,不管人、物、事、情,都“始终一生在心内逗留”,正如泰戈尔说过:“把我们手中丢失的一切,放在心里爱抚”。
   不但对付时间如此,怕这也是所有被离弃者、被压抑者、被伤害者、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法宝吧。
   也只能这样了。
  
  
  
  五、陈少琪:留在平原身后的山峰
   我用这个心爱的词人来结束全文,因为,在他身上似乎隐含着一种“终结”或者“终极”的意味。
   当然他的词本身也极出色。他最主要的、成就最大的作品,是当年为达明一派写的,它们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关注社会,叹喟人生,讽喻政治,为受挫、颓废、迷惘、幻灭、虚无、失落、灰暗、不满、愤怒、苦闷、焦躁……的一代人代言。其中《石头记》(与迈克等合作)、《马路天使》(与黄耀明合作)、《迷惘夜车》、《伤逝》、《迷恋》、《今夜星光灿烂》、《诸神的黄昏》、《禁色》、《血色蔷薇》、《弃》、《后窗》、《无风的秋季》、《美好新世界》、《神奇女侠》、《溜冰滚族》、《最佳朋友》、《溜走的激情》、《爱的作弄》、《你你我我》、《你望我望》、《惑星》等令人难忘的佳作,我都已在《哀艳达明词》中介绍过。
   而进入九十年代,他明显地佳作减少了,影响下降了,几乎可以不必一提。是江郎才尽吗?我情愿理解为:他属于并留在了一个过去的时代,有达明一派的八十年代。
   他不象林夕那样能及时把握时代变迁,与时并进??林夕未为当年的达明写过词,到达明散伙后他才成为他们的主要作词者之一,前面已说过,达明“转向”的几首重要作品,都出自林夕之手。而此前达明一派的“御用填词人”、准成员却是陈少琪。我点算了一下,达明未散伙前的作品,除去混音翻唱的外,大约有七十首,由陈作词的就占了三十三首(包括六首合作)!到达明一派分手各自发展(中间短暂重组)时期,也就是“转向”后,两人共出了十多张专辑,他却只为刘以达写过一首词??黄耀明独立出版的第一张唱片《信望爱》,文案最后一页是张模糊灰调的照片,只有垂首抽泣的明,和一行小字:“献给刘以达、陈少琪及俞?”。在灰凉的背景下,把达明一派时代他的标志、那飘洒飞扬的长发剪掉了的明,那样一个大男人,就那么突兀地,如孩子般无助地痛哭饮泣着,令我动容,至今难忘。天作之合的同心者的分手,是世间最令人悲恸伤感的事。后来明与达曾重新合作,陈少琪却始终再也没有在明的新路上出现。这里面大概牵涉一些个人因素,但他与林夕的交叉换位,也无疑可视为一个象征。
   他也不象潘源良,在出世入世间那么左右逢源举重若轻有两支笔。他的拿手好戏,还是当年那些颇得英美现代诗精髓、如狂剑乱刀挑开人性与社会黑慕的愤世嫉俗之作。
   然而,批判的思想、宣泄与控诉,至少在九十年代的香港歌坛是不再吃香了,人们的末世情怀已转为林夕的那种,听众已不愿聚精会神地让被生活磨倦了的心又被深刻的理念、沉重的歌声再磨倦一次。盛宴结束了,可他是散去的人群中最不能适应新时代新潮流的一个,连当年的战友,明与达,都调整了面对时代的姿态和距离,告别了武器,调节好自身,或会依然执著迷恋,却又已在现实中颓然平静下来,适应着生活的打磨,厌倦了过去那些广大的主题、形而上的冲动,关心起细碎、可亲的身边事情……那么,不合时宜的他星沉雨过,“灿烂不再”,就是一个寓言般的必然了。
   当我翻看他为达明一派写的陈年旧作,不禁有点黯然神伤,因为从中竟发现不少一语成谶的、可作为他日后遭遇注脚的、及今昔恰成比照的东西。随便挑些在《哀艳达明词》中提到了的或未提到的歌,虽然各有其原旨,但也不妨串连而成陈少琪在九十年代的情状。先是最早期的《长征》,里面有奋斗者的迷惘:“前路满是疑问……沿路满是迷惑/没有指引”,但却有知心伙伴“补救我裂痕”、“广阔我胸襟”、“尽破灭疑问”、“为我指引”,于是欣然高歌:“回复我热情/前路看清”,可以“长路远征/疲倦也未停。”然而到后来,一切《乱》了,“世间一切在变样/变了样”(《血色蔷薇》)。他“似难习惯地面无数变幻/人面压迫的空间/已难面对日夜城市灿烂……”(《崩裂》)只能叹息那《溜走的激情》:“谁会料到难再共你奋斗!”而“哀求/问你心能否/轻抛开拥有着成就”是无人理会的,因为人人都随着时代的步调前进,只有他:“我所走/仿似是退后!”那就循与世俗相反的方向《上路》吧:“旧梦褪散/骤觉已晚/心灰意冷/沙滚滚/忆失却光阴……路更弯/烟雨更冷/独往返/哭笑顾盼……寒夜对影慨叹/天苍苍/今天各一方……夜月悄悄/独在冷照/芳踪杳杳”(与迈克合写)。这时并肩长征已变成了《一个人在途上》,既然“寻遍世上/却也找不到纯真”,身边的声音虽近却“找不到旁人留心”,那只有以晚空星际做知心、良朋、情人(与黄耀明合写)。也仍有怀念:“那夜梦幻又默默闪……沉思千百遍。”(《迷恋》)但也只好告诉人们“别要为我等候”,“此际踏向梦幻/越过万里阻限……此际越过夜静/路向没法肯定/寒风和应。”(《别等》)
   以上当然只是借题发挥。换一个角度来体味歌意,则又另有可注意的地方:诉说别离之情,让对方别再等他,这题材并不鲜见,香港当代流行歌曲初始阶段就有不少,问题是那时的告别,如“郑国江……少年悲欢”一节所举,是为了事业等人生目标告别心上人,虽然痛苦,但有失有得,也还有充实的一面,不失初生天地的悲壮;而到陈少琪八七年写的这首《别等》,“此际越过夜静/路向没法肯定/寒风和应”几句所透露的,却是没有明确路向、没有清晰追求,有点为告别而告别的彷徨、绝望意味,似可让人领略到一种毫无价值的自甘割舍与孤独的虚幻人心、虚无人生。不同时代的“别等”,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底蕴。
  前面说到林振强对被离弃者、被压抑者、受伤者、失意者、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塑造,实际上这个题材要论深刻,还数陈少琪,尤其为达明一派写的这类作品,往往到了形而上的层次和触目惊心的地步。替其他歌手所写值得一提的则有《夜机》(这也是为陈慧娴暂别乐坛而作,但与林振强的《千千阙歌》相比,则情绪更迷乱,调子更灰暗)、《霓虹玩偶》、《分手总要在雨天》、《酒店大堂》、《墙上的肖像》等,而在我心灵史上留下最深刻印记的,是苏芮唱的《若即若离》。
   这首为情所伤的孤独者之歌里有两句:“蓝色忧郁境地/围起一生隐秘。”是我念大学时极喜欢的,以至用“蓝色境地”做了自己诗集的名字,那时,我就是这样一个蓝色少年。到毕业后,随着心境与人事的改变,我对此歌的喜爱转为其歌名“若即若离”了。有一段日子,我离开了“蓝色境地”却又抓不住生活中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整个人如此虚浮,承受着生命之轻。那时我曾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喜欢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见《月下三谭》之《人生如歌》一节),引来了两个知心好友触及本质的浩叹质问和痛切冷语:“你恋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你不愿看得太真了吗?”我虽明知“若即若离”是一种“灰色轨迹”,但也甘心于此而不愿重回旧日的黑暗深渊继续自毁。不久,有如天意注定,我就在那两个好友所在的老城里、旧街上一间即将关闭的小店中买到苏芮这张唱片??比购买的地方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歌曲内容与时间的巧合,因为我是视那种状态为必要的过渡阶段的,后来又曾借公开发表的文章告诉朋友,“放心,别为我着急”,“若即若离的灰色轨迹总会走完的”(见《人生如戏之梦想•欢爱•云雨》中《90男欢女爱》一节);而其实就在买苏芮那唱片之时,我已开始由虚浮渐渐着陆,新的安身立命,则正部分地反映在用作那张专辑题目的一曲《凭着爱》中:“曾在这高高低低弯弯曲曲中跌倒/才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已极好。”这唱片于我真是一个适时的好纪念了,里面两首歌,分别代表着旧我和新我:由“蓝色境地”,到“若即若离”,最后转为追寻“简简单单”的开心,生活、思想如是递进。
   ??可是,陈少琪写的是旧我之歌《若即若离》,而非新我的《凭着爱》,先前已提过了,后者是潘源良写的。这多象一个恰好的比喻,让我通过与自己生命阶段巧合的对照,再次得到证实:陈少琪,他属于逝去的年代。
   然而这又有什么呢?已经足够了吧,象八九年他为张国荣暂别乐坛而写的《风再起时》说的那样:“我最爱的歌/最后总算唱过/何用再争取更多……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他已经到达过峰顶,只不过不曾在下坡后抵达平原而已。但山峰还是山峰,留在那儿,虽寂天寞地,却不会消失。在各自“上路”的多年后,黄耀明解释自己的变化时说过:“一个人不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坚持着不改变自己,你必定会失去更多。”这是明理之论。然而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这话可以从逻辑上反推为:如果一个人情愿失去更多,那他就可以做到不妥协”的意味。
   当然他的词本身也极出色。他最主要的、成就最大的作品,是当年为达明一派写的,它们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关注社会,叹喟人生,讽喻政治,为受挫、颓废、迷惘、幻灭、虚无、失落、灰暗、不满、愤怒、苦闷、焦躁……的一代人代言。其中《石头记》(与迈克等合作)、《马路天使》(与黄耀明合作)、《迷惘夜车》、《伤逝》、《迷恋》、《今夜星光灿烂》、《诸神的黄昏》、《禁色》、《血色蔷薇》、《弃》、《后窗》、《无风的秋季》、《美好新世界》、《神奇女侠》、《溜冰滚族》、《最佳朋友》、《溜走的激情》、《爱的作弄》、《你你我我》、《你望我望》、《惑星》等令人难忘的佳作,我都已在《哀艳达明词》中介绍过。
   而进入九十年代,他明显地佳作减少了,影响下降了,几乎可以不必一提。是江郎才尽吗?我情愿理解为:他属于并留在了一个过去的时代,有达明一派的八十年代。
   他不象林夕那样能及时把握时代变迁,与时并进??林夕未为当年的达明写过词,到达明散伙后他才成为他们的主要作词者之一,前面已说过,达明“转向”的几首重要作品,都出自林夕之手。而此前达明一派的“御用填词人”、准成员却是陈少琪。我点算了一下,达明未散伙前的作品,除去混音翻唱的外,大约有七十首,由陈作词的就占了三十三首(包括六首合作)!到达明一派分手各自发展(中间短暂重组)时期,也就是“转向”后,两人共出了十多张专辑,他却只为刘以达写过一首词??黄耀明独立出版的第一张唱片《信望爱》,文案最后一页是张模糊灰调的照片,只有垂首抽泣的明,和一行小字:“献给刘以达、陈少琪及俞?”。在灰凉的背景下,把达明一派时代他的标志、那飘洒飞扬的长发剪掉了的明,那样一个大男人,就那么突兀地,如孩子般无助地痛哭饮泣着,令我动容,至今难忘。天作之合的同心者的分手,是世间最令人悲恸伤感的事。后来明与达曾重新合作,陈少琪却始终再也没有在明的新路上出现。这里面大概牵涉一些个人因素,但他与林夕的交叉换位,也无疑可视为一个象征。
   他也不象潘源良,在出世入世间那么左右逢源举重若轻有两支笔。他的拿手好戏,还是当年那些颇得英美现代诗精髓、如狂剑乱刀挑开人性与社会黑慕的愤世嫉俗之作。
   然而,批判的思想、宣泄与控诉,至少在九十年代的香港歌坛是不再吃香了,人们的末世情怀已转为林夕的那种,听众已不愿聚精会神地让被生活磨倦了的心又被深刻的理念、沉重的歌声再磨倦一次。盛宴结束了,可他是散去的人群中最不能适应新时代新潮流的一个,连当年的战友,明与达,都调整了面对时代的姿态和距离,告别了武器,调节好自身,或会依然执著迷恋,却又已在现实中颓然平静下来,适应着生活的打磨,厌倦了过去那些广大的主题、形而上的冲动,关心起细碎、可亲的身边事情……那么,不合时宜的他星沉雨过,“灿烂不再”,就是一个寓言般的必然了。
   当我翻看他为达明一派写的陈年旧作,不禁有点黯然神伤,因为从中竟发现不少一语成谶的、可作为他日后遭遇注脚的、及今昔恰成比照的东西。随便挑些在《哀艳达明词》中提到了的或未提到的歌,虽然各有其原旨,但也不妨串连而成陈少琪在九十年代的情状。先是最早期的《长征》,里面有奋斗者的迷惘:“前路满是疑问……沿路满是迷惑/没有指引”,但却有知心伙伴“补救我裂痕”、“广阔我胸襟”、“尽破灭疑问”、“为我指引”,于是欣然高歌:“回复我热情/前路看清”,可以“长路远征/疲倦也未停。”然而到后来,一切《乱》了,“世间一切在变样/变了样”(《血色蔷薇》)。他“似难习惯地面无数变幻/人面压迫的空间/已难面对日夜城市灿烂……”(《崩裂》)只能叹息那《溜走的激情》:“谁会料到难再共你奋斗!”而“哀求/问你心能否/轻抛开拥有着成就”是无人理会的,因为人人都随着时代的步调前进,只有他:“我所走/仿似是退后!”那就循与世俗相反的方向《上路》吧:“旧梦褪散/骤觉已晚/心灰意冷/沙滚滚/忆失却光阴……路更弯/烟雨更冷/独往返/哭笑顾盼……寒夜对影慨叹/天苍苍/今天各一方……夜月悄悄/独在冷照/芳踪杳杳”(与迈克合写)。这时并肩长征已变成了《一个人在途上》,既然“寻遍世上/却也找不到纯真”,身边的声音虽近却“找不到旁人留心”,那只有以晚空星际做知心、良朋、情人(与黄耀明合写)。也仍有怀念:“那夜梦幻又默默闪……沉思千百遍。”(《迷恋》)但也只好告诉人们“别要为我等候”,“此际踏向梦幻/越过万里阻限……此际越过夜静/路向没法肯定/寒风和应。”(《别等》)
   以上当然只是借题发挥。换一个角度来体味歌意,则又另有可注意的地方:诉说别离之情,让对方别再等他,这题材并不鲜见,香港当代流行歌曲初始阶段就有不少,问题是那时的告别,如“郑国江……少年悲欢”一节所举,是为了事业等人生目标告别心上人,虽然痛苦,但有失有得,也还有充实的一面,不失初生天地的悲壮;而到陈少琪八七年写的这首《别等》,“此际越过夜静/路向没法肯定/寒风和应”几句所透露的,却是没有明确路向、没有清晰追求,有点为告别而告别的彷徨、绝望意味,似可让人领略到一种毫无价值的自甘割舍与孤独的虚幻人心、虚无人生。不同时代的“别等”,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底蕴。
  前面说到林振强对被离弃者、被压抑者、受伤者、失意者、自外于社会主流者的塑造,实际上这个题材要论深刻,还数陈少琪,尤其为达明一派写的这类作品,往往到了形而上的层次和触目惊心的地步。替其他歌手所写值得一提的则有《夜机》(这也是为陈慧娴暂别乐坛而作,但与林振强的《千千阙歌》相比,则情绪更迷乱,调子更灰暗)、《霓虹玩偶》、《分手总要在雨天》、《酒店大堂》、《墙上的肖像》等,而在我心灵史上留下最深刻印记的,是苏芮唱的《若即若离》。
   这首为情所伤的孤独者之歌里有两句:“蓝色忧郁境地/围起一生隐秘。”是我念大学时极喜欢的,以至用“蓝色境地”做了自己诗集的名字,那时,我就是这样一个蓝色少年。到毕业后,随着心境与人事的改变,我对此歌的喜爱转为其歌名“若即若离”了。有一段日子,我离开了“蓝色境地”却又抓不住生活中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整个人如此虚浮,承受着生命之轻。那时我曾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喜欢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见《月下三谭》之《人生如歌》一节),引来了两个知心好友触及本质的浩叹质问和痛切冷语:“你恋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你不愿看得太真了吗?”我虽明知“若即若离”是一种“灰色轨迹”,但也甘心于此而不愿重回旧日的黑暗深渊继续自毁。不久,有如天意注定,我就在那两个好友所在的老城里、旧街上一间即将关闭的小店中买到苏芮这张唱片??比购买的地方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歌曲内容与时间的巧合,因为我是视那种状态为必要的过渡阶段的,后来又曾借公开发表的文章告诉朋友,“放心,别为我着急”,“若即若离的灰色轨迹总会走完的”(见《人生如戏之梦想•欢爱•云雨》中《90男欢女爱》一节);而其实就在买苏芮那唱片之时,我已开始由虚浮渐渐着陆,新的安身立命,则正部分地反映在用作那张专辑题目的一曲《凭着爱》中:“曾在这高高低低弯弯曲曲中跌倒/才骤觉开开心心简简单单已极好。”这唱片于我真是一个适时的好纪念了,里面两首歌,分别代表着旧我和新我:由“蓝色境地”,到“若即若离”,最后转为追寻“简简单单”的开心,生活、思想如是递进。
   ??可是,陈少琪写的是旧我之歌《若即若离》,而非新我的《凭着爱》,先前已提过了,后者是潘源良写的。这多象一个恰好的比喻,让我通过与自己生命阶段巧合的对照,再次得到证实:陈少琪,他属于逝去的年代。
   然而这又有什么呢?已经足够了吧,象八九年他为张国荣暂别乐坛而写的《风再起时》说的那样:“我最爱的歌/最后总算唱过/何用再争取更多……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他已经到,平原上的人,向寂寞的山峰!
  
  
  一九九九年四月写就,二零零二年三月修订毕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