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v2

有趣例子:

大爷经营酒店要改成自习室

淘宝什么时机减少库存的讨论

从用户角度路段是否拥堵,交通指挥中心就是自上而下的数据控制,而高德地图,通过用户的使用数据,密集度,行进速度等判断是否拥堵是互联网产品自身自下而上的数据控制。

豆浆铺 -- 竞品分析 i.e. 针对现磨豆浆铺,对面的豆浆铺、对面改做牛奶了(替代品)、卖稀得的、保健品(豆制品健康)

原文摘录:

产品经理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的核心: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只做一次的事情找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

产品初创团队一般分为三个角色:产品 -- 让产品有用; 技术 -- 让产品可用; 设计 -- 让产品好用;
当产品做出来后,增加一个团队角色:运营 -- 让产品有人用;
最佳的初创团队,其实是一个“会写代码,有点商业感觉,又有点审美”的技术人员,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

随着产品迭代优化,团队会越来越大,每个角色又开始逐渐细分,技术团队细分出开发、测试、运维等。开发又分客户端、服务端,客户端又分iOS, Android, Web等。 设计团队细分出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工业设计(实体产品)、服务涉及等。 广义运营团队开始细分出销售(卖产品)、市场(空中轰炸)、客服(服务客户)、狭义的运营(用户、活动、内容)等。公司再正规还会出现HR、行政、法务、财务等。以及很关键的角色 -- 外部用户。

“用户是产品的一部分”,比如,对于游戏来说,“如果你在免费玩一个游戏,那么你其实是这个游戏提供给付费玩家的一个功能”。

产品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时候,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很难,但如果使用逆向思维,想清楚自己肯定不做什么,就可以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社会发展到今天,大众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很难再找到一个崭新的、可以满足所与人的产品,所以定位的意义更为明确,就是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机会,找到明确的切入点。

如何针对老板提出的需求:当然不能言听计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但是也不能太多,无需将对抗老板变成一种“政治正确”。 任何产品的用户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又有主次之分,因此,不要为了次要用户的需求干扰核心用户。当然,满足好核心用户之余去照顾次要用户则另当别论。 ---(理解:可以满足但是不要用力过猛)。

常见一对用户角色:客户和终端用户;客户customer 付钱买产品的人,终端用户end user最终使用产品的人。

需求即“问题”的核心,他是分深浅的,最浅一层是需求的表象,包含各种要求和欲望,经常听到用户说“我要A、我想B”,这样一些反映用户需求的观点和行为。第二层是观点和行为背后的目标、动机,对应用户要达成的一个愿望,或完成的一件事情。最深的一层是任性,虽然指向比较虚的价值观层面,但影响深远。

满足需求三种范式:1. 提高现实、2. 降低期望、3. 转移需求 i.e. 缺钱情景:1. 努力工作,加薪 2.  忆苦思甜,比下有余 3. 寻找新的关注点,早期体育赛事激发爱国主义

需求总是和场景紧密关联。 因为互联网从PC时代过渡到了移动时代。

初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纯线上的,现在想做个NB的互联网产品,必须得有很中的线下部分。i.e. 虽然失败但是典型的Online to Offline

关于分类:分类是认识、理解世界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原子及以下层面的事情叫做物理学,原子组成分子则进入化学领域,有机大分子和生物沾边,生物学复杂一些就是人类学,有了人类学,人类个体研究是心理学,一群人就是社会学,从而衍生出经济、政治、文化等。

本世界初期的互联网产品基本都是纯线上的,而今天你要在想做一个NB的互联网产品,必须得有很重的线下部分,作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也不能再把产品简单地理解成手机里的某个应用,而要去关注产品背后的隐性因素 -- 需要哪些合作伙伴、供应链如何优化、线下部分怎么涉及等

产品和用户的关系角度,分为三类:单点、单边、多边(双边、三边)。
计算器是个典型的单点用户型产品,只要有一个用户使用,就能产生完整的用户价值。启动简单,没法形成网络效应,用户的转移成本很低,通常是工具类产品。
电话是典型的单边用户产品,需要一群人同时使用,只有一个人有电话是没有意义的,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的价值越大,产品也有了网络效应。
平台型产品是电影的多变用户产品,需要几群不同的人一起使用才有价值,最典型的就是知乎,包含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三边,沉淀了内容和关系。

“认可好内容本身就之前,并且有支付能力和意愿”的用户直接卖内容本身 i.e. 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微信公众号的赞赏

腾讯系主做社交类产品,阿里系主做交易类产品,也许可以有个推论,阿里系创业者在资本市场收紧的时候更有优势,因为“腾讯更懂体验、阿里更懂商业”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B2C:用户在平台售卖东西给他人去买。没有根基的团队,一上来做平台必死,必须要先从一种简单明确的用户需求启动,比如先把供给抓在手里,做B2C,等有需求的买家群体养好了,在逐步开放第三方卖家入驻。

常见的产品发展路径,从一个小工具单点启动,快速获取用户,然后让这些用户彼此吸引,留下信息和用户关系,转社交,黏住他们;或者从内容转社交,建立互动探讨的机制;接着设法转交易,给他们卖一些符合调性的东西,继而引入各种合作方,成为平台。。越往后想象空间越大

2B产品通常至少要同时面对企业代表(买?决策?)和终端用户两种角色;通常注重商业价值
2C自己买自己用 or 礼物自己买别人用;通常注重用户体验

关于产品形态:

BS结构(Web模式):browser-server,大部分工作在服务端,客户端借助浏览器展示 i.e. web 网站;用户可以做到不知不觉的升级 ---> 适合做新功能的尝试,有问题直接服务端修改即可。优势:快
CS结构(Native模式):client-server,需要安装客户端,还会有一个服务端,i.e. 手机里的app,电脑中安装的app,这种产品出了问题,要改客户端,要通过渠道重新发安装包,用户升级才能更新。

Web vs Native优劣势:

* 偏交互的用Native,浏览用Web

* 已稳定的用Native,试错中的用Web

* 访问硬件的用Native,信息展示用Web

* 核心功能用Native,周边服务用Web

* 变化少的用Native,经常变的用Web
Hybrid混合模式,结合两种优势 i.e. 微信小程序

盈利模式:

卖货 vs 卖人:

卖货前向收费,直接向用户要钱 i.e. 浏览信息收费,用户点播费,电影院;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产品直接付的钱都算
卖人后向收费,2B的抽水模式,向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费 i.e. 广告,冠名,企业会员
summary:卖货货要好,卖人人要多

关键资源角度

资本驱动:有大笔资金做门槛

技术驱动:有核心技术能力,成为别人无法模仿的壁垒 i.e. Google的搜索引擎算法

产品体验:

运营服务:

垄断资源: i.e. 12306

用户也分核心用户和普通用户,有些产品也会为了讨好核心用户,得罪其他不重要的用户。虽然对总用户量有损害,但是剩下的用户更纯净,剩下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再独立,而是彼此有链接,即用户的价值观接近,那么他们就能建立起认同,链接更紧密,对产品的黏性也就更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供给充足、市场细分、用户选择很多的时代,宁愿一部分人爱你爱的疯狂,恨你恨得要死,也不要所有人都觉得你ok,然后没有然后了,这就是产品的调性、品牌的人格化

刚需需求的三个条件:真实(真的存在非幻想,用户会提伪需求,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刚需(需求强烈,不满足无法忍受)、高频

产品唤起点:在某种情境下,用户能想到最好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 i.e. 饿了 -> 美团

产品概念 -- 产品核心:你为了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做了什么东西

竞争优势: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快好省

竞品分析:竞品的范畴:相似的产品 --> 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 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竞品分析不应单单停留在“产品功能”的分析上,还可以去寻找功能背后要满足的“用户需求”的其他解决方案,也是竞品,这样会带来新思路
替代品:用不同的产品功能解决同样的用户需求

解决方案可以经常变,今天豆浆明天牛奶,但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应该变,回到问题本身,解决“元问题” i.e. 360是安全,QQ是连接,星巴克是小资,迪士尼是快乐,锤子是情怀,你可能是?

互联网、手机上的所有产品都是竞品,竞争的是用户仅有的那点时间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