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文字价值不被重视,人越来越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被动接收者。在这个时代,更需要尊重原创的价值,呼唤文字的力量。
在短视频时代,推荐机制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人们对流量的追逐,就不得不在内容创作层面去对算法迎合,这可能是短视频文案抄袭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般来说,视频搜索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是多个视频,而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如果搜索出来的视频内容不是用户想要的结果,则需要打开多个视频,因此,视频搜索在索引、精准查询处理、记录等方面的难题不少且效率太低,难以快速定位关键信息。
作者想要出爆款,获得流量,就得去迎合算法。因此,算法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人们就会疯狂跟风转发、复制什么样的内容。这本质是有创意与原创能力的人不多,但想要流量的人很多。
因此,在花了大钱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要确保某个视频会被算法机制推荐,有流量,那么,迎合算法,筛选抄袭那些已经验证过流量的创意文案是更快的捷径。
短视频放大了复制的效应。在短视频的早期,从卖萌搞笑、到防不胜防的反转情节等,模仿刷屏现象就成为一种短视频上特有的 “游戏”。到后来,随着不少知识类、垂直类领域博主加入短视频平台,谈观点、谈情怀的视频多了起来。因此,经常刷短视频的朋友会发现,往往是一个文案内容火了,会有无数个版本还在不断复制流传,除了人换了,场景换了,对话、文案全都照搬。
不同于图文创作有一定的门槛,短视频人人都可以创作上传,没有门槛,因此短视频的内容体量非常庞大,且缺乏严格的人工审查环节,如何判定抄袭,找到最初的原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由于短视频内容的圈层化,不属于某一个兴趣圈层的人,往往是很难看到圈层之外被算法偏好的内容。因此,这也导致了一些小圈子火爆的文案,往往被多人复制搬运,加之由于内容池的庞大,平台有时候也无力去大范围甄选、识别原创。
当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文案抄袭常态化之后,让大量的内容创作方存在侥幸心理,只要原创者本人不理会,就基本没人去计较到底谁是原创,就算计较,也可能迫于影响力不够,而不了了之。
在视频化的时代,人越来越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被动接收者。在这个时代,更需要尊重原创的价值,呼唤文字的力量、独立思考的人格,这依然是行业从业者核心竞争力的一环,也能填补这个时代所稀缺的与正在丢失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