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的建设现状与主要问题

69b8f5ac22d5dc4dda7eb794464e377e.png

导读:

建设数字政府以系统观念、整体协同、应用牵引为主要特征,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数据赋能推动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和履职能力提升,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的政府运行新形态,有助于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引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b556563587119a2c853c96f67b13add1.jpeg

(一)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效能显著增强

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由全球第34位跃升至第9位,“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政府履职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超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一半以上。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实现与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2个国务院部门“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对接联通,初步建立监管事项动态管理、监管数据汇聚共享、风险线索推送反馈等工作机制。数字抗疫大放异彩,健康码的普及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力支撑了疫情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

(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面临六大问题

1.体制机制不顺,协同推进较难

当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基本形成了高位统筹的组织领导格局,但国家与地方存在牵头部门“对不齐”的现象。国家层面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组织推进,省市层面牵头部门则主要有政府办公厅(含代管政务服务局)、大数据管理部门和政务管理部门等形式。一方面,各级数字政府牵头部门不同,其履职职责也往往差异较大,上级部署的数字政府工作要求,直属下级部门由于缺少相应职权往往“接不住”,不利于形成省、地市、县区一体化统筹局面;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牵头部门职责权限不高,在横向统筹推进本地区数字政府建设时,难以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流程监管等方面,有效协调管理各条线部门的建设需求,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建设运营脱节,总体把控较难

一是“投建一体”统筹衔接不足。有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尚未建立信息化项目与资金的扎口管理机制,信息化项目审批流程、资金统筹和监督管理上效率不高,往往缺乏建设资金统筹利用规划。二是技术、业务和运营协同不足,缺乏专业运营队伍,尚未形成从数据归集共享提升到数据分析、数据决策的匹配运营能力和运营经费,即使有的地方成立平台公司,与专业厂商相比,往往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能力,存在对政府业务流程缺乏理解的情况,与最了解流程的业务部门和基层部门协同不足,很难做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和提升政府履职能力。三是缺乏有效的平台监管和考核评估机制。一方面数字政府建设具有公益属性,需要公众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目前缺乏对平台公司垄断性监管和社会资本的公平进入机制;另一方面对数字政府建设效果、运营效果缺乏绩效评估标准,大多数只是项目单位的定性评价,缺乏来自用户、基层、第三方的客观数据和量化依据。

3.数据责权错配,提效增值较难

一是数据治理重视程度不足。不少地方在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规划与推进举措,大量政务原始数据质量不高,可读性、可用性不强。二是数据资源缺乏实操性标准规范。由于前期统筹不足、各出其政,各地开展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野蛮生长”环境下数据采、用、管标准不一,数据冲突、数据碎片化问题较为普遍,三是数据跨层级流动共享不足。基层数字化赋能水平低成为突出问题,尤其是与本地区民生密切相关的、共享需求大的法人、人口、教育、生育、婚姻等数据,主要都在垂直管理业务信息系统之中。据统计,国垂系统和省垂系统的事项数目占基层窗口办事项目比重达到90%—95%,但地方服务窗口与垂管系统无法有效对接、数据无法真正共享,集约化平台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亟待提高。

4.历史系统散乱,规统整合较难

一是既有系统散乱,系统林立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政府部门经费紧张,老旧系统运维成本不断叠加,整体运维压力较大。二是“信息烟囱”现象突出。多级部署、多家设计、运维分散等导致信息系统功能重复,业务内容单调不互通、数据难以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基层人员重复录入、重复填报、部门间办事反复跑动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三是跨部门、跨区域的应用协同和大系统、大平台建设薄弱。只从解决本部门业务需求出发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系统整合困难,集成工作量大、周期长,系统运行与业务流程没有紧密结合与无缝衔接,存在业务与系统“两张皮”问题,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5.新建应用较多,有效使用较难

政府部门新建应用多,许多应用月活跃度不高,部分应用未能有效满足政府履职需要,反而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填报、日常工作负担重等问题。根据全国各省2022年第二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通报,超过24个省政务新媒体、APP或小程序存在更新不及时、出现空白栏目等问题5。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应用缺乏对新的业务需求的敏捷响应能力。客观上政府职能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部分应用缺乏对个性化场景、使用者用户体验的优化,功能更新跟不上业务需求。二是新应用开发缺乏落地性、基层化需求分析。部分项目前期论证调研不充分不彻底,导致建成的应用体验差、数据更新慢、业务逻辑不合规等问题。三是线上线下协同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变有时还存“最后一百米”的问题,政务平台仍未覆盖“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的重点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四是盲目追求新技术、新概念现象屡见不鲜。地方建设投资过程中,存在一定“面子工程、盲目跟风”心理,盲目采用市场上新技术,对于缺乏对先进技术适用性、实用性、有效评估衡量,“花拳绣腿”难以应对一线实际问题。

6.长效运维遇阻,持续发展较难

数字政府建设普遍重设计建设而轻运维,建设与运维缺乏统筹考虑。一是在建设过程中,资源分配重头轻尾。更多资源投入在平台系统的设计、优化、整合上,运维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二是运维人员缺乏体系化保障。运维机构与人员缺少前瞻性规划部署,建设阶段与运维阶段过渡不畅,运维知识与技能传递不足,构成运维阶段的重要阻碍。三是运维技术体系不完善。运维中以被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为主,在日常运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内容来源:《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与建设路径研究报告(2022年)》)

264767ef33d47c1486f02f622f09bf74.png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的应用方向很多,主要有: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
手写数字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手写数字的自动识别。手写数字识别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邮政编码、支票处理、身份证号码识别、手写数字输入等方面。 目前,手写数字识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传统的手写数字识别方法主要是基于特征提取和分类器的组合,如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但是其对于不同的手写数字数据集和场景下的识别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手写数字识别带来了新的突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已经成为了主流。CNN模型在手写数字识别任务上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识别效果。同时,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结构和算法也被提出,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卷积递归神经网络(CRNN)等,这些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手写数字识别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未来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提高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尽可能地减小识别错误率,对于复杂场景和噪声情况下的手写数字图像,能够正确识别数字。 2. 优化模型结构和算法:利用更加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提高训练和推理效率,同时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存储空间。 3. 扩展应用场景:将手写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自然场景下的手写数字识别、手写汉字识别等。 4. 细化数字识别:提高手写数字识别的精度,在数字上细分更多的种类。例如不同的人写出的数字4可能存在差异,就需要更加精细的数字识别技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