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题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解过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解题更是家常便饭。我们常常把一个人的解题能力与一个人的流体智力水平挂钩,的确,对于流体智力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解题确实会比较得心应手。对于流体智力不是特别优秀的人来说,通过大量训练来提高晶体智力的方法虽然有不小的作用,但是局限性依然很大。其实,我认为与其依靠题海战术,倒不如使用晶体智力来模拟流体智力,即学会如何尽最大限度地使用你的大脑,这也正是本篇文章的主旨所在。

一、 什么是解题?

在接下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解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解题即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解决题目的过程。可见,组成解题的要素有两个:知识和思维。

二、 解题和走迷宫

在学习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解迷宫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解题和走迷宫极其相似。一条迷宫可能有多条可以达到终点的路线,各条路线的长度可能各不相同。相应的,一道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每一种解法的简易度也有不同。迷宫中每一条路上也会有一些岔路,我们可能走进这些岔路中的死路,就像解题时大的路线我们已经走对了,却在最后几步上误入歧途一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像走迷宫那样解题呢?这是因为迷宫可以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以至于我们在走一条路的时候可以知道还有其他路可走并会在适当时候退回到某一处,但是解题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总是会单向的,这就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


三、 解题的基本步骤

1. 阅读题目。

2. 联想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并与题目所给条件结合。

3. 确定几种思路。

4. 选择一种你认为比较简单的思路,深入下去。

5. 在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那么重复1-4,直到问题解决,这类似递归。

这里提倡的解题步骤,有两个要点,一就是先稍稍进行一下广度优先搜索,以确认一条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大多数人急于动笔,没有这个习惯,但多思考几秒并不会浪费你多长时间,相反,很可能让你比别人的解题速度快得多。二就是要学会回溯,大多数人在解题过程中碰到坎坷就会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会使得人失去自信而不知所措,从而不知道退回几步看看是否有其他路可走。

想起来我最初学习C语言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行醒目的字:拒绝编码诱惑,后来我在OJ做题的时候,愈加肯定了这句话的正确性。的确,我们也应该拒绝下笔诱惑。

示范1:

我们在上几何概型这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了一道题。

这道题是上课时候让我们自己想的,在之前我们并没有接触过这类题目。

在区间(0, 1)中随机地取出两个数,则两数之和小于5/6的概率是____。

先说一下我的经历:

我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先画出了一条标有0和1的数轴,我们知道,求解几何概型问题往往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对于圆还可以用角度、弧长,如图所示:


由于我画出了数轴和之前做题的经验(准确地说是思维定势),我不加怀疑地选择了长度,然后我想(5/6)/2=5/12,如果选两个数都小于5/12,那么两者的加和一定是小于5/6的,如果一个数小于5/12很多,另一个数即使大于5/12,那么两者之和也可能小于5/6……嗯,这样想太复杂了,我们抽象一下好了,设两个数:x、y,可以得到:x+y<5/6(x, y∈(0, 1))。我虽然列出了这个式子,但由于这是一个不定方程,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后来老师提醒使用线性规划,我恍然大悟,然后得到y<-x+5/6,之后画出y=-x+5/6的图像:

由于x, y∈(0, 1),这个图我们只要看一部分就可以了。

但由于我拘泥于长度,我得到x∈(0, 5/6), y ∈(0, 5/6)后就不知所措。

之后老师讲题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时候应该使用面积而不是长度:

由于符合条件的x、y组成三角形的面积为(1/2)*(5/6)*(5/6)=25/72,而length((0, 1))*length((0. 1))=1,所以结果为25/72。

总结一下,我刚才在解题过程中在两处卡住了,第一处是看到x+y<5/6不知道联想线性规划,即不知道进行步骤1对此进行联想。第二处是快得到答案的时候抱着最初的想法“使用长度比”不放,即没有重复3-4,从而进了死路,就像这样:

示范2:

某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带电量为Q,相距为d,今在板间中点放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则它所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为(   )

A. (2kQq)/d^2 B. (4kQq)/d^2 C. (Qq)/Cd D. (2Qq)/2d

有一些人由于读题不认真,误使用公式E=kQ/r^2,所以选了B。

但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题步骤,即使读错了题,也依然有补救机会:

由于题目要求F,F=Eq,那么联想到了E=kQ/r^2和U=Ed、C=Q/U,那么在确定思路的时候,不难发现前一种做法有一个已知量都没有用上,那么就会促使你去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示范3:

过点A(给了坐标)做圆(给了方程)的切线l,求l的方程。

有些人看到这种题目,就想圆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就使用某某公式开始算了,而不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即没有进行广度优先搜索,而且这条路的计算量很大,往往并不好走。

如果点A在圆上呢?那么切线l与过圆心坐标与点A的直线垂直,只要求出后者就很容易求出l。

四、一些技巧

由于我在上高中,所以这里的例子都是高中题目,但这不很影响阅读。

1. 建立适当的“数据结构”。

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工具,比如维恩图、树枝图等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就像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一样。之前在QQ空间上看到过一道数学计算题,比较晕人,但如果在脑中建立一个堆栈,那么题目就很容易解决,不过现在我找不到那个题目了。总之,当你感觉思考很费劲的时候,不妨画一画图。

2. 不确定时换个角度而不要主观臆断。

我们在做一些题目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由于各种原因对题目进行主观臆断,此时错误的答案往往就应运而生了。

例:

如图所示,A、B、C三点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角B=30°。在A、B两点放置两个点电荷qA、qB,测得C点场强的方向与AB平行,则qA带负电,qA:qB=___。


我在做这道题的时候由于想到菱形,错误地认为|EA|=|EB|,得出错误答案1:4。但我只是主观臆断,这样想明显并不严谨。而如果我们看一下图就可以发现由于有30°角,所以|2EA|=|EB|。

3. 对于大题而言,每做一问就重读一遍题。

我曾经在一次物理考试中最后一道题的最后一问完全做错了,试卷发了之后才发现是因为我把题目中的某句话给忘却了。

不仅在做物理题的时候如此,在我们做立体几何题目的时候更应该这样。

4. 使用上一问的条件。

不管你上一问证没证出来,你都可以把它当成这一问的条件来用。

比如有一道立体几何题目是这样的:(2)求证:BD⊥平面PAC;(3)求证:PC⊥BD

而我们看图可以发现PC就在平面PAC上- -!

很多人第三小问看了半天也想不出解法,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事实上,不少题目都是循序渐进的,上一问的结果往往尤其重要。

5.如果你没有思路,那么寻找隐含条件。

6.有些量如果题目没给,可以先挂着。

在高中物理中,有不少题目都是如此,那些量在最后可以约去,千万不要以为题目没给那个量就不做了!

7. 如果所求量不好直接求出时,不妨求与其的“补”。

我们知道把未知量改为已知量,却往往不知道把已知量的另一种形式转换成已知量。

如果你直接求不出一个正方形中的一个复杂图形的面积,那么可以试着求一下这个复杂图形以外的面积,再用正方形减去那个面积。

如果你求不出P(A),那么你可以试着求P(A)的相对事件……

8. 特殊化

特殊化的技巧是考试的重要技巧之一,往往屡试不爽。

特殊化的原理:

符合题目的情况有多种,但答案只有一个,所以只要求出一种情况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这个答案是题目的答案,而那“一种情况”可以是你构造的!

想想什么样的题目不适用于特殊化?

特殊化的应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范1:

(2009年全国1)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9=72,则a2+a4+a9=____

这道题明显是在考等差数列的XX性质……但如果你忘了那个性质怎么办?

由于S9=72,那么(9(a1+a9))/2=72=>a1+a9=16,由于a1+8d=16,所以干脆设a1=0,则d=2,那么a2=2,a4=6,a9=16,结果就是24!

示范2:

(2010年全国2)如果等差数列{an}中,a3+a4+a5=12,那么a1+a2+...+a7=(    )

(A)14  (B)  21  (C) 28 (D) 35

这又是在考XX性质……可我又忘了- -!

那么a1+2d+a1+3d+a1+4d=3a1+9d=12,干脆设a1=1,d=2算了,剩下的自己算吧。

有位高考牛人热衷于使用特殊化法,还赞其为“秒杀法”,

http://tieba.baidu.com/f?kz=780197331

11L。

(2)简化运算

有些题目需要用字母运算,最后字母会被约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设一个数,这样可以简化运算,减少出错率。

示范1:

已知x/y=1/2

求(x+y)/(x-y)


这样的题假定x=1,y=2就OK。

示范2:

某人向圆内投镖,如果他每次都投入圆内,那么他投中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多少?

这种题一样,可以设直径或半径为x,然后进行运算,更好地就是设一个数。

9. 倒过来

如果我说a=b,那么b=a。

如果一道立体几何题目要求证明面X⊥面Y,我们知道,如果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我们就会去找面X是不是过了面Y的垂线,但如果我们找不到呢?我当时就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目,找了半天也证不出。但如果反过来,证明面Y⊥面X,那么我们就要求面Y过面X的垂线,我发现这样就可以证出。这是什么原理呢?这是因为面X⊥面Y和面Y⊥面X是“对称”的,但是那个判定定理并不“对称”!

10. 做单选题的策略

做单选题的原则就是:首先要看可不可以不算就得答案。

示范1:

(2010 北京会考说明)经过两点A(4, 0),B(0,-3)的直线方程是(   )。

A. 3x-4y-12=0

B. 3x+4y-12=0

C. 4x-3y+12=0

D. 4x+3y+12=0

由于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把两点分别代入就行了,很快就可以发现A就是正确答案- -。

(2010 石景山一模文)经过点P(2, -3)作圆(x+1)^2+y^2=25的弦AB,使点P为弦AB的中点,则弦AB所在直线方程为(  )

A. x-y-5=0

B. x-y+5=0

C. x+y+5=0

D. x+y-5=0

这次只有一个点,不过也可以代,可以发现B、C、D全错- -。文科题果然很简单。

示范2:

(2009年全国1)不等式|(x+1)/(x-1)|<1的解集为( )

A. {x|0<x<1}U{x|x>1}

B. {x|0<x<1}

C.{x|-1<x<0}

D. {x|x<0}

对于A,取x=0.5,可知A不正确,排除。

对于B,同A。

对于C、D,看两者的差别在于x>-1,故取x=-2,仍然成立,故C不正确。

所以正确答案为D。


11. 越熟悉的题越要注意

有些命题人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定势思维,所以故意设下陷阱。

例:

已知向量OA=(-1, 2), OB=(8, m),若OA⊥AB, 则m=_____

这道题使得我班(包括老师)几近全军覆没,大多数人全都以为是OA⊥OB- -。


12. 如果求解某个量很繁琐,不妨看看全局。

比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既可以用于整个过程,又可以用于某一段。


13. 如果你没有用某个量就把题目解出来了,那么要么你的解法已经超出命题人的想象了,要么就是你错了,当然,后者居多。


14. 奇技淫巧:不会就量

特别是在中考数学中,选择填空有一些几何题目,很多题目可以拿尺子量……特别是角度很容易量,即使是求某条线的长度,你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自己画一个,再量- -!当然如果结果遇到根号就不好办了- -,而且越正式的考试图就越准确,就越好这样。


15. 解题入手三法

1. 比较常见的,从题目要求的量入手往前推,逐渐找到思路并用到已知条件。

2. 从后面往前很难推的话,就看看根据题目的已知能求出什么,然后往题目要求求出的量那边靠。

3. 中途相遇。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