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量平衡模型在供水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介绍了通过国际水协的供水平衡模型和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来科学衡量和分析供水系统的漏损水平。这种方法考虑了漏损分类、计量误差、非法用水等因素,提供了漏损控制的依据。同时,文章以实例展示了如何应用这些模型和指标,揭示了水资源利用、运行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漏损问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为了科学合理地衡量供水系统的漏损水平,结合国际水协建立的供水平衡模 型和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 对供水系统的水量组成进行了分类, 通过漏损量 分析和计算,为进一步进行漏损控制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衡量供水管网漏损水平的方法主要采用漏损率和单位管长漏水量 两个指标。在行业标准 CJJ92-2002 中漏损率定义为(年供水量–年有效供水量) /年供水量,而历年《城市供水统计年鉴》中采用的是(年供水量–年售水量)/ 年供水量,显然这两个定义是不同的;同时该指标仅仅体现了水资源利用情况, 难以反映供水系统漏损技术情况,也难以用来评价配水系统的管理效率。

单位管长漏水量定义为漏水量/(管道长度·时间),通常认为这是一种衡量 管网漏损水平较为合理的方法,但是该指标没有充分考虑接户管、供水压力对漏 损量的影响。 

为了科学合理地衡量供水系统漏损水平,将结合国际水协的供水平衡模型和 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进行分析。其中利用供水平衡模型对供水系统的漏损进行 分类,利用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从水资源、技术和经济方面表达供水企业的 漏损情况。并以我国某城市的供水情况作为算例,说明了该分析方法的计算方式。

1-1 国际水平衡表

1996 年国际水协成立了一个由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 供水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经过三年时间考察,从不同用户的使用情况、漏损的 组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实用的供水平衡模型(见表 1)。在该模型中,表 观漏损是指由于用户水表计量误差,数据收集和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以及非法用 水(未安装水表、安装水表并不使用、从消火栓取水等情况),给供水公司带来 经济上损失的部分水量;其取值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国际水协供水平衡模型(数据为算例计算结果,单位:万 m 3/年) 

供水平衡模型建立在供水统计数据基础之上,一般以一年为周期进行分析。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 1:确定系统供水总量:包括本地取水量和外地引水量(栏 A),其和 为系统供水总量(栏 B); 

步骤 2:确定向外售出水量、计量售水量和未计量售水量(栏 F);三者之 和为收费水量(栏 E),或称作售水量(栏 G); 

步骤 3:系统供水总量减去售水量,得到未计费水量(栏 G); 

步骤 4:确定计量免费水量和未计量免费水量(栏 F);总和为免费供水量 (栏 E); 

步骤 5:收费水量和免费供水量之和为有效供水量(栏 D); 

步骤 6:系统供水总量与有效供水量之差为系统漏损水量(栏 D);

步骤 7:通过现场测试,可估计非法用水和计量(或数据处理)不准确性(栏 F),其和为表观漏损(栏 E); 

步骤 8:系统漏损量减去表观漏损,得到真实漏损(栏 E); 

步骤 9:通过夜间流量分析、爆管频率/流量/历时计算、模拟等方式校验真 实漏水量。 

1.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 

国际水协于 1997 年设置了一个工作小组,启动了供水系统服务性能指标系 统的研究。该小组在工作进展中得到来自 5 大洲 50 多个国家有经验管理人员、 运行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协助[4]。2000 年 7 月工作小组正式完成了《供水服务的性 能指标》一书,现在已成为供水企业的重要参考文献。国际水协的供水服务性能 指标包含了水资源、人力资源、设施结构性能、运行状况、服务质量和财务状况 等方面的指标。针对这些指标,在组织管理层次上又将其分为三个级别: 

1 级指标(L1):表达供水效率和效益的总体管理状况; 

2 级指标(L2):表达较为深入的管理信息; 

3 级指标(L3):表达管理水平上最为详细的管理信息。 

在国际水协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系统中,与漏损和未计费水量相关的指标包括 无效供水率、系统漏损率、表观漏损率、真实漏损率、供水设施漏水指数、未计 费用水率和未计费用水成本比等。

以国内某中型城市在 2005 年的供水情况为例,说明国际水协供水平衡模型 和供水服务性能指标在漏损分析中的应用。该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 温为 16.8℃;供水系统服务人口 26 万;本地取水量为 12.3 万 m 3/d,外地引水 量(原水)7.0 万 m 3/d;向外地出售处理水量 2.8 万 m 3/d;2005 年售水量数据包 括居民生活用水 963 万 m 3,工业用水 2418 万 m 3,公共服务用水 626 万 m 3;供水 干管(街道下的市政管道)长度为 600km,进户管(从市政管道接户头到用户水 表)长度为 380km;市政管道接户头密度为 80 个/km 干管,总接户头数为 4.8 万个;全年不间断供水,平均供水服务压力 32mH2O;年运行成本计 9452 万元, 免费水价和表观漏损水价按 1.55 元/m 3计,真实漏损水价按 0.50 元/m 3计。以一 年为计算时段,供水平衡和供水服务性能指标计算如下。 

2. 供水平衡计算 

步骤 1:确定系统供水总量 ⑴本地取水量:12.3×365=4489.5 万 m 3(栏 A) ⑵外地引入未处理水量:7.0×365=2555 万 m 3(栏 A) ⑶外地引入处理水量:0m 3 ⑷系统供水总量:4489.5+2555=7044.5 万 m 3

步骤 2:确定向外地售出水量、计量售水量和未计量售水量 ⑴确定向外地售出水量:2.8×365=1022 万 m3(栏 C 和栏 F) ⑵确定计量售水量 4 ①生活用水:963 万 m 3 ②工业用水:2418 万 m 3 ③公共服务用水:626 万 m 3 ④计量售水量:963+2418+626=4007 万 m 3(栏 F) 确定未计量售水量(按 10%人口,人均用水 220L/cap·d 计):26×10%×220L/cap·d×365/1000=209 万 m 3(栏 F) ⑷收费水量或售水量:1022+4007+209=5238 万 m 3(栏 E 和栏 G) 

步骤 3:确定未计费水量 7044.5–5238=1806.5 万 m 3(栏 G) 

步骤 4:确定免费水量 

⑴确定计量免费水量 

①供水企业自用水量:10 万 m 3

②公共设施用水量:18 万 m 3

③计量免费水量:10+18=28 万 m 3(栏 F) 

⑵确定未计量免费水量 

①冲洗、维修管道所用水量:3.2 万 m 3

②新增管道储水:0.8 万 m 3

③消防用水,2005 年全市发生火灾 119 起,按每起火灾延时 2h,用水 15L/s 计算:119×2×3600×15/(10000×1000)=1.3 万 m 3

④绿化和浇洒道路用水:32.7 万 m 3 ⑤未计量免费水量:3.2+0.8+1.3+32.7=38 万 m 3(栏 F) 

⑶免费水量:28+38=66 万 m 3(栏 E) 

 步骤 5:确定有效供水量 5238+66=5304 万 m 3(栏 D) 

步骤 6:确定系统漏损水量 7044.5–5304=1740.5 万 m 3(栏 D) 

步骤 7:估算表观漏损量 

⑴估算非法用水量:需要根据长期统计数据分析获得,暂估为 200 万 m 3(栏 F) 

⑵用水计量和数据处理不准确性统计

①水表读数和记录误差(10%):10%×(4007+28)=403.5 万 m 3

②未计量有效用水误差(20%):20%×(209+38)=49.4 万 m 3

③用水计量和数据不准确性:403.5+49.4=452.9 万 m 3(栏 F) 

⑶计算表观漏损量:200+452.9=652.9 万 m 3(栏 E) 

步骤 8.确定实际漏损量:1740.5–652.9=1087.6 万 m 3(栏 E) 

步骤 9.利用夜间流量分析、爆管频率/流量/历时计算,模拟等计算各项真实 漏损量,并校验以上计算结果(见表 1 中数据)的合理性。 

3.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的计算 

⑴无效供水率:⑵漏损率:⑶表观漏损率:⑷真实漏损率:6 ⑸供水设施漏损指标:⑹未计费用水率:⑺未计费用水成本比: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上有 15.4%的水被消耗;运行情况中漏 损率为 362.6m 3/接户头/年,表观漏损率为 136.0m 3/接户头/年,真实漏损率为 620.8L/接户头/日,供水设施漏损指标为 15.9(远大于 1,需要加强供水管网的 漏损控制);财务指标上有 25.6%的水量未得到计费,总未计费用水成本占总年 运行成本的 17.5%。 

通过将国际水协供水平衡模型和供水服务性能指标相结合,可以从水资源 利用、运行管理和财务方面更好地表达供水系统的漏损问题。计算结果便于在供 水企业之间,以及本企业历年供水情况之间进行比较。 

通过对水量构成的合理分类,便于寻找供水系统漏损控制的原因。例如表观 漏损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判断其主要原因是来自非法用水,还是来自水表计量误 差、数据传输或者数据分析误差;对真实漏损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判断在漏损控 制中需要采用压力优化技术、加大检漏频率,还是需要采用改善系统的修复和替 换技术。 

对于不可避免漏损量计算公式中的参数,供水水量构成分类、指标的计算方公 式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等,仍需要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探索,以寻找更加适合我 们的供水系统漏损量分析方法。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理论、方法和实例。包括:水文循环中的各个物理过程的数学模拟;数字高程模型;流域地貌指数的提取与分析;数字河网的提取;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流域等流时线的推求;TOPMODEL;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TOPKAPI模型;MIKE SHE 模型,SHETRAN模型;DHSVM模型;ARC/EGMO模型。 本书适合于水利、地理、气象、国土资源等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行装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第二节 目的和全书结构 第二章 水文时空变化过程模拟基础 第一节 降雨空间分析方法 第二节 土壤水运动过程 第三节 下渗 第四节 蒸发与散发 第五节 融雪 第六节 流域汇流单位线 第七节 河道流量演算 第八节 流域分布式汇流演算 第三章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貌指数 第一节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采集方法 第三节 流域地貌指数提取 第四节 流域地貌指数的水文物理意义 第五节 温度指数的空间分布分析 第六节 河网水的生成 第四章 TOPMODEL 第一节 TOPMODEL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模拟应用 第三节 土壤导水率与缺水深函数关系研究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DEM的流域等流时线和分布式水文模型 第一节 基于DEM的流域等流时线 第二节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第六章 半分布式月水量平稀模型 第一节 月水量平衡模型及其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 第三节 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 第四节 气侯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评价 第七章 TOPKAPI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布式OPKAPI模型 第三节 集总式OPKAPI模型 第四节 应用举例 第五节 结论和展望 第八章 MIKE SHE 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流运动模块 第三节 平移扩散模块 第四节 MIKE SHE 应用情况 第五节 存在的问題和研究展望 第九章 SHETRAN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进展和应用 第三节 模型研究展望 第十章 DHSVM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模型物理过程及数学公式 第三节 模型评价及应用 第四节 结论 第十一章 ARC/EGMO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ARC/EGMO的结构设计 第三节 空间分解和参数估计 第四节 模型物理过程及数学公式 第五节 ARC/EGMO应用的数据处理 第六节 SAALE流域应用实例 第七节 结论和展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熵澜水务研究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