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供水管网巡检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例如野蛮施工、违章处罚难、巡检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破解之法。建议搭建地下管线联合协调机制、出台规范和标准、提高违章成本、强化关键点跟踪和盯防、优化巡检考核细则、强化普法教育、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引入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以提升巡检质量,减少施工挖断供水管网事故的发生,保障供水安全。
近年,施工挖断供水管线的事故频发,尽管供水企业不 断在强化巡检队伍,健全管网巡检系统,制定了完善巡检制度,但未能从本质上改变施工挖断管网的现象。不管是从供水安全角度,还是从节能降耗和控制漏损角度来说都是当前供水企业面临的难题。如何从政策、机制、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供水企业支持,减少和杜绝供水管网频繁挖断的现象,是当前供水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 巡检的难点和痛点
尽管当前许多水司都配备了智能管网巡检系统,但并不能改善和提升巡检的质量。关键原因在于管网巡检系统只是解决了对巡检人员巡检路线、行为轨迹、巡检工作量的跟踪和监督,却不能监督巡检质量是否到位,阻止野蛮施工作业,更不能提升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1.1 阻止野蛮施工难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施工建设开始大规模进入高速期,供水管网因施工挖断、损坏的事故频发。而这些事故的发生,无不与野蛮施工有关。为了更 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每年施工挖断供水管网的现状,以一组真实数据来说明其严重性。以某省会城市一个区域的工单数据为准,笔者统计了其 2021 年施工挖断供水管网的次数。最大管径 DN800mm,最小的 DN300mm,挖断次数分别是 1 次和 27 次,其中 DN300mm 挖断比例高达 90%。
序号 | 口径 | 2021年 |
1 | DN600 | 1 |
2 | DN300 | 27 |
3 | DN500 | 0 |
4 | DN400 | 2 |
5 | DN800 | 0 |
6 | 合计 | 30 |
7 | 月均 | 2.5 |
以上数据仅是一个区域分公司的施工挖断管网工单数据,如果从一个城市的数据来看,每年野蛮施工挖断管网次 数不少于上百次。这绝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从巡检记录和台账看,即便是巡检人员在现场盯防,仍然避免不了挖掘机操作人员违章作业。野蛮施工导致的挖断管网现象已成为每个供水企业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1.2违章处罚难
尽管施工挖断供水管网的事故频发,但由于水司没有行政执法权,如果地方政府在执法上给予的支持不够,事故发生后,水司很难维权。水司既不能停水,又无法处罚。巡检是为了预防,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制止,而不是发生了突发性的管网事故再去维权。
1.3 巡检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巡检考核指标和工作要求看,巡检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兼顾巡检和盯防。供水企业通常在巡检人员定编、定岗、定员方面压缩编制,而不是根据实际巡检工作需求定编、定岗、定员。即便有定编,仍不能满编、满员,满足A、B角色的替代,满足高频次的重点巡检,导致巡检人员超负荷、超强度工作,无法实现精细巡检和盯防。
二、 如何破解巡检难点和痛点
从管网巡检的难点和痛点看,如何提升巡检质量、有效 阻止供水管网施工挖断、损坏是关键。我国很多水司都是按漏点作为检漏考核,实际上这种考核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和控制。首先,定多少漏点数合适?其次,定漏点数依据是什么?最后,漏点多少、大小与漏控指标是否挂钩?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可见按漏点数考核必须得到解决。
2.1 搭建地下管线联合协调机制
城市施工建设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属于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召集和组织市政、煤气、 电力、道路、地铁等部门搭建一个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 规范施工单位报备,强化沟通、配合和协调。同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处罚、通报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野蛮施工、施工挖断、损坏供水设施的案件。对由于野蛮施工导致重大危害和事故的,限期停工整改、进行处罚,并将 此作为今后参与当地施工项目的考核指标。
联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协调效率,减少供水管网施工挖断的现象发生。
2.2 出台规范和标准,提高违章成本
从施工挖断管道的情形看,施工挖断管网现象屡禁不止,很难在短时间改善和提升巡检的质量。除了巡检不到位,跟踪反馈不及时,关键问题还是违章行为的成本太低。行业至今仍缺少全国通用且有效的法律法规,缺少对违章压占、施工挖断管网的处罚依据。尽管有相关的供水条例,但条例处罚力度很小,不具威慑作用。另外,赔偿算法缺少统一标准和依据,很难核定损失。
可见,想要阻止和减少施工挖断供水管网的问题,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便于供水企业更好维权。
2.3 提高违章作业的媒体曝光度
供水企业可以联合媒体,对施工挖断管网的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增加违章施工企业和事件的媒体曝光度,从而引起施工单位对供水管网安全性的足够重视。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举报投诉,阻止施工单位的野蛮施工。
2.4 强化关键点的跟踪和盯防
管网巡检要讲究方式方法,应结合管网老旧程度,针对施工、拆迁工地的项目以及政府、地铁等供水管网的敏感和重点区域,科学合理地制定巡检制度和计划。特别是在巡检人员定编、定员少的情况下,要根据需求优化巡检频次。一般或非重点区域巡检频次可适当减少,重点区域、拆迁施工工地等重点区域要重点盯防、派专人跟踪、现场监督。
尽管盯防方式可以减少施工单位盲目开挖,但并不能完全阻止野蛮施工和挖断供水管网事件的发生,但至少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根据某市 2020年和2021年抢修工单统计施工挖断频次可以看出,该市2020年~2021年挖断管道频次下降了 15 次,同比下降了 6.76%。
年份 | 抢修工单 | 施工挖断 | 占比 |
2020 | 134 | 30 | 22.39% |
2021 | 96 | 15 | 15.63% |
同比% | -38 | -15 | -6.76% |
以上数据仅包含了市政管网施工挖断的数据统计。从数 据上看,2020 年数据有所下降,重点盯防发挥了作用,大大提升了巡检质量,减少了施工挖断频次。
2.5 巡检考核细则
考核指标和方式同样决定着管网巡检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巡检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了保障巡检质量和巡检效率,减少和杜绝施工挖断供水管网频次,减少经济损失和居民投诉率,供水企业应结合巡检的难点和痛点,公平、合理地制定巡检考核制度和有效可行的赏罚机制。巡检考核不能单看每日巡检工作量,更要看巡检的质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管线被破坏的隐患,因此,应从阻止和避免突发事故,减少突发性施工挖断、破坏的次数,避免经济损失为考核出发点, 给予巡检人员一定的奖励,调动巡检人员责任心和积极性。
从避免挖断管网突发事件考核,可通过同比挖断、损坏的管网指标作为考核指标,评价巡检人员的巡检质量和责任心。当然,还要充分考虑每年每个巡检片区施工项目多少才会更为科学合理。
2.6 强化对施工单位普法教育
供水单位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施工单位意识到挖断供 水管网不单单是损失水资源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供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对消防、医院、政府机关等特殊用户可能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包括那些无储备水源的大型工业企业,很可能会导致临时停产,损伤装置和设备。
2.7 优化巡检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应根据巡检区域范围,拆迁、施工工地的多少,管网老旧程度,重点管线、敏感地区以及巡检的难易程度,人员、车辆的配置,综合优化资源配置、巡检频次、 盯防的重点。在巡检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简单、机械、盲目地定人、定线、定时、定量、定标,避免顾此失彼。巡检的目的和重点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阻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除了优化巡检资源配置外,还要优化信息反馈的处理效率,启动相关应急机制,提升对重点区域、拆迁施工工地应急事件的决策处理能力。这对阻止和减少施工挖断管网尤为重要,是提前预防、制止野蛮作业施工的关键措施。
2.8 引入无人机高科技巡检手段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供水企业可利用无人机高效、灵活、实时、 动态巡检、查证、拍照、图像实时传输的特点,提升巡检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供水管网巡检人员短缺、责任心不到位以及施工拆迁需要重点巡检的问题。这无疑会提升巡检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网爆管损失,有效维护管网安全。
五、结语
总之,若要巡检质量得到提升,还需要政府、施工单位、水务公司、媒体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制止野蛮施工挖断管网的现象发生。政府应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供水企业应从考核方式、资源优化、宣传、盯防以及巡检方式上进行改变,才能使管网巡检工作真正发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