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管理-磁盘存储和文件系统-网络协议和通信

1. 磁盘存储术语:
    - `Head`(磁头):用于读取和写入磁盘上的数据。
    - `Track`(磁道):磁盘表面上的同心圆轨道。
    - `Sector`(扇区):磁盘存储的基本单位,通常为 512 字节。
    - `Cylinder`(柱面):所有盘面上相同半径的磁道组成的圆柱面。

2. MBR(主引导记录)和 GPT(GUID 分区表)结构:
    - MBR:位于磁盘的第一个扇区,包含引导代码、分区表和结束标志。分区表最多支持 4 个主分区或 3 个主分区和 1 个扩展分区。
    - GPT:支持更大的磁盘容量和更多的分区,使用全局唯一标识符(GUID)来标识分区,具有备份分区表头以提高可靠性。

3. 相关命令及示例:
   fdisk:用于磁盘分区操作。
     
      查看磁盘分区信息
        fdisk -l /dev/sda
        
 parted 功能强大的分区工具。
      
      对 /dev/sdb 进行分区操作
        parted /dev/sdb
      
    mkfs 创建文件系统。
     
     在 /dev/sdc 上创建 ext4 文件系统
        mkfs.ext4 /dev/sdc
     
 tune2fs 调整 ext2/ext3/ext4 文件系统的参数。
     
     查看文件系统信息
        tune2fs -l /dev/sdd
       
xfs_info 获取 XFS 文件系统的信息。
      
         查看 XFS 文件系统详情
        xfs_info /dev/sde
      
    fsck  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
      
      检查并修复 ext4 文件系统
        fsck.ext4 /dev/sdf
        
  mount 挂载文件系统。
       
将 /dev/sdg 挂载到 /mnt 目录
        mount /dev/sdg /mnt
     
   umount 卸载文件系统。
      
      卸载 /mnt 上的挂载
        umount /mnt
   swapon  启用交换分区。
        
         启用 /dev/sdh 作为交换分区
        swapon /dev/sdh
       
    swapoff  禁用交换分区。
       
       禁用交换分区
        swapoff /dev/sdi
     

4. RAID 工作原理及特点:
    - RAID 0:将数据分成条带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高读写性能,但没有冗余,至少需要 2 个硬盘,利用率 100%。
    - RAID 1:数据镜像,在两个磁盘上存储相同的数据,提供冗余但性能提升有限,至少需要 2 个硬盘,利用率 50%。
    - RAID 5: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布在多个磁盘上,提供一定的冗余和较好的性能,至少需要 3 个硬盘,利用率约 (n - 1) / n 。
    - RAID 10:先做 RAID 1 再做 RAID 0,兼顾冗余和性能,至少需要 4 个硬盘,利用率 50%。
    - RAID 01:先做 RAID 0 再做 RAID 1,在可靠性上不如 RAID 10。

5. LVM(逻辑卷管理)基本原理:
    将物理卷(PV)组合成卷组(VG),再从卷组中划分逻辑卷(LV),方便动态调整磁盘空间。
    实验步骤:
    - 创建物理卷。
    - 创建卷组。
    - 在卷组上创建逻辑卷。
    - 进行磁盘扩容操作。

6. 程序包管理器:
    - RPM:常见于 Red Hat 系列系统,包中包含二进制文件、配置文件、文档等。
    - Yum/DNF:基于 RPM 包的软件仓库管理工具。
    - Apt:用于 Debian 和 Ubuntu 系列系统。

7. Yum/DNF 工作原理:
    从配置的软件仓库中获取软件包信息,解决依赖关系,并进行安装、升级和卸载操作。
    搭建私有 Yum 仓库步骤:
    - 安装相关软件。
    - 配置仓库目录和相关文件。
    - 在客户端配置使用私有仓库。

8. 系统安装后的常用初始化步骤

    - 更新系统。
    - 安装必要的软件和工具。
    - 配置网络。
    - 设置防火墙。
    - 创建用户和设置权限。

9. OSI 模型:
    - 物理层: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比特流。
    -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合成帧,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 表示层:处理数据的表示、加密、压缩等。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

10. 调整动态端口范围:
    在相关配置文件中修改,例如在 Linux 系统中,可以编辑 `/etc/sysctl.conf` 文件,添加或修改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项的值为 `20000 60000` ,然后执行 `sysctl -p` 使其生效。

11. TCP 包头结构:包含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列号、确认号、数据偏移、保留位、标志位、窗口大小、校验和、紧急指针等字段。
    TCP 三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 SYN 包请求连接。
    服务器响应 SYN+ACK 包确认。
    客户端发送 ACK 包完成连接建立。
    TCP 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 FIN 包请求关闭连接。
    服务器响应 ACK 包确认。
    服务器发送 FIN 包表示自己准备关闭。
    客户端响应 ACK 包完成关闭。

12. 主机到主机的包传递过程:
    应用层生成数据。
    传输层添加端口和控制信息。
    网络层添加 IP 地址和路由信息。
    数据链路层添加 MAC 地址等帧头信息。
    通过物理层在网络中传输。

13. IP 地址分类:
    - A 类:0.0.0.0 - 127.255.255.255,网络号 8 位,主机号 24 位。
    - B 类:128.0.0.0 - 191.255.255.255,网络号 16 位,主机号 16 位。
    - C 类:192.0.0.0 - 223.255.255.255,网络号 24 位,主机号 8 位。
    - D 类:224.0.0.0 - 239.255.255.255,用于多播。

14. 201.222.200.111/18 
    子网掩码:255.255.192.0
    主机数:2^(32 - 18) - 2 = 16382

15. A(10.0.1.1/16)与 B(10.0.2.2/24)通信:
    A 判断是否在同一网段,通过子网掩码与 IP 地址进行与运算,得到网络地址。A 的网络地址为 10.0.0.0,B 的网络地址为 10.0.2.0,不在同一网段,不能直接通信,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

16. 将 10.0.0.0/8 划分 32 个子网:
    子网掩码:255.255.248.0
    每个子网主机数:2^(32 - 21) - 2 = 2046 

  • 8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