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理解需求变更?

需求不会变更,变更的是实现

“需求变更”四个字有个不好的暗示,仿佛需求变更是来源于产品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然,从整个团队的角度看,需求变更多半其实是指“实现变更”,实现需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用户的需求通常很稳定,需求变更通常是由于由于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出现了偏差,或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发生了调整。

比如,产品经理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后来换成了要汽车。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直都是“更快到达目的地”,变更的是实现需求的方式。

挖掘需求背后的需求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挖掘“一匹更快的马”背后真实的用户动机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不要停留在用户自己提出的所谓需求上,这些需求只是真正需求的一个线索。

1、    观察用户的行为

2、    通过真实的经历去挖掘

3、    观察行业运作方式

4、    询问用户获取需求不可避免,尽量在提问中挖掘真实需求。

“5 问法”

所谓“5 问法”,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连续以“为什么”来自问,连问 5 次,从而追究其根本原因,找到用户背后真正的动机。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如古话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5问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一方法是由丰田佐吉提出的,后来被用在丰田模式里。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尤其好用。

比如,做公司内部的订单系统,用户提出希望为订单添加根据最近修改时间排序的功能,作为产品经理不应该直接就去实现,而应该问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

可能用户会说,因为每天的订单量太大,审核不完,为了防止订单过期,所以要从最久远的一份开始审核。很多产品经理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还不够,你应该继续就这个问题问下去,比如可以问为什么订单会过期,或为什么一定要审核。

随着不断深入挖掘,后来发现有大量的审核工作是可以自动完成的,最终做了一个自动审核的功能,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产品经理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只是把需求方或用户提出的要求当作需求列表转交给开发,这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渎职,如果又因此引发了需求变更,那么产品经理是会收到工程师的鄙视的。

给需求分析留出时间

变更通常发生在产品功能上线之前,也就是需求分析结束,开发正在进行或测试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项目已经发布,一般再进行改动就叫“新需求”而不是“变更”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产品经理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出变更呢?

举个例子,如果产品经理分析需求用了两天,然后工程师接手开发六天,开发到第二天,产品经理跑来了说:“抱歉,有个小小的变更”。

第一个可能就是分析需求的时间不够,在短时间内,产品经理的方案和逻辑没有完全想透,但为了尽快出结果,紧赶慢赶写完需求文档交给下一个阶段。

开发接手后,产品经理坐在那儿反刍的时候,怎么想怎么觉得有问题,于是提出变更。这是因为“需求分析”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给足产品经理足够的时间。

有不少项目都是先确定发布时间,然后减去测试和开发需要的时长,反过来倒逼产品经理完成需求文档的时间点。

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这都是产品经理自愿的,因为项目发布的第一负责人通常是产品经理自己,为了上线先插自己两刀,这是行规。他很有可能在内心鼓励自己说:“晚上熬个夜,把文档出一下,用不了多久。”

写个文档是用不了多久,但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里,变更出现越早代价就会越小。

如果变更只出现在产品经理脑子里,对团队的伤害其实是最小的,如果都测试完毕,临部署上线的时候突然变更方案,基本上,团队所有的角色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所以,产品经理需要给前期需求分析的过程留点时间和空间,让产品经理能在自己的脑子里跟自己多较较劲,把该变的都变完,交出尽可能稳定的方案。

经常看到行业里有人倡议不要打扰正在写代码的工程师,从没见过说别打扰产品经理的(只有个别好心人呼吁别打产品经理,比心)。其实他们也需要安静,需要完整的时间,因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产出不是那个方案文档,而是方案本身,生产方案也同样是一项消耗性的脑力劳动。

另外,产品经理在完成需求分析,写好需求文档之后,把文档放下来,不去想它,做一点别的事情,等个一两天,大脑从需求的情境中脱离出一点之后再重新去读自己写的文档。通常他们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个过程叫作需求文档的发酵。

很多情况下,你需要将自己从需求中拽出来,换一个更冷静的状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分析。没有比把文档放到那里搁置几天更有效的办法了。

变更时机的选择

如果变更在所难免,时机选择就很重要,并不是所有变更都“越早越好”,而是要平衡收益和成本。 

最好的变更发生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在产品经理脑子里,变更发生多少次都没关系,基本是无害的,所以刚才说要尽可能给产品经理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先自己跟自己打一架,把方案尽可能想完整。

第二好的时机是在需求文档结束,工程师接手前,这是的修改可能会造成需求分析延期,但因为需求分析主要是通过脑子完成,所以这里返工的伤害并不大,需求评审也是这个作用。

在工程师接手后,情况会变得有点复杂,这时的变更就会产生实际的开发成本了,有的变更很小,比如文案之类的,随时发现随时提,提的同时记得改掉文档描述。

稍微大一点的功能,则最好在发现变更后就立即跟开发沟通,去判断合适的变更时机,有时候工程师还没有做到这一部分,那就不会产生什么额外成本,有时候工程师已经做完了,你要比对一下变更的优先级和可能带来的延期再做决定。

如果你的项目组里有专职的 QA,这时候最好也让 QA 参与进来。如果涉及流程和架构上的重大变更,更要立刻与整个项目组沟通,有可能连设计都要推翻重做,这种情况挨骂是肯定的,态度好点儿,可能可以躲一顿打。

如果项目基本完成开发,箭在弦上准备发布了,那对于变更一定要更加慎重,这时的态度是应该是能不变就不变,可以先上线,通过运营的手段稳一下线上,然后尽快迭代做修改。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重大变更基本就可以领盒饭走人了。

总之,原则就是如果开发接手后有变更的想法,一定尽快跟工程师沟通,不要自己去猜测成本,而是让开发去做判断,然后再综合沉没成本和额外增加的成本去做评估。

让团队能消化需求变更

虽然大家本能上都讨厌需求变更,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彻底杜绝需求变更,更何况我认为有时需求变更也有积极意义。因为变更是响应变化,在互联网行业里,每天刀光剑影,瞬息万变,市场上发生的事情传递到产品和服务上,越快越好。

这个传递过程需要市场行销人员和产品经理的敏感,也需要工程师团队的宽容。如果整个团队抗拒需求变更,甚至建立流程对抗需求变更,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不敏感。

如果整个团队都抗拒变更,一出现变更都恨不得把产品经理点了,他们也会慢慢变得保守,变得犹豫拖沓,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团队的利益。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变化是永恒的,你不可能规划好路线一帆风顺,你总要随时准备好用最快的速度追击或躲闪,这才是求胜的不二法门。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斯宾塞·约翰逊

PPT

视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