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图谱标准化构建平台的思考:知识图谱只能做项目,不能做平台?

从知识图谱被大家所熟知之后,知识图谱自身已经成为“知识图谱+”的一个潮流,许多领域、许多行业在各个层级,都在大规模地进行知识图谱方面的结合尝试。而这种尝试,本质上包括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方式做知识图谱,即解决方案,另一种是以产品的方式做知识图谱,即做标准化的知识平台。不同的做法会带来不同的问题,最近自己也正经历着这两种方式的转变,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思考,写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知识图谱标准化平台的六个问题

1、知识图谱当前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关于知识图谱的应用场景,目前畅想的已经足够多。但本质上,应用场景还是要从知识图谱自身的技术特性出发。知识图谱最大的意义其实在于其schema,即标准化的知识约束,这种约束能够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互联的数据。而这种互联,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了许多场景,比如关联分析、推荐、关联推理等等。但成也schema,败也schema,这种schema自身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体现在schema的颗粒度、schema的覆盖度,schema的准确度。这三个角度,直接决定了后期知识图谱的构建难度和使用体验。

2、知识图谱目前是做方案还是做标准化产品?
任何一项技术,都会经历从方案到标准化产品的过渡。解决方案的好处在于能够紧贴业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在某个垂直的领域或者数据上做到比较好的交付效果。但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企业而言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这种方案不具备复制性,从一个客户到另一个客户可能就需要全部或者大部分从头开始,并为此花费大量的人力,无法迅速扩展。所以,产品的设计者以及上层的管理者,都更希望能够从这种业务中抽离出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形成一个具有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流水线,将整个知识图谱构建进行平台化,用户只需要根据平台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业务进行适配、执行,既可以得到具体的应用效果。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具有业务的抽象性和可复制性,能够在不同的业务之间进行快速复制,可以提高生产力,但这种方式无疑是理想化或者过于理想化的。因为,业务的抽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是忽视个体差异性的一个过程,而这种差异性也就导致这个平台在设计之初就会必然地涉及到主观性、抽象的粒度、平台运行效果的不可控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使得整个平台的交付能力较差。事实上,从2020年的下半年开始,就陆续出现了不少知识图谱构建平台,如华为的知识图谱构建平台,诸多公司也在建立类似的平台。这是一个趋势,但这种趋势不见的是一个正确的短期可行的的方式。至少在未来几年,我们可以发现,在简单场景(业务简单、数据准确性不敏感)中或许会有直接的应用,但相对来说比定是少数,简单场景所带来的付费能力也必然是少

  • 9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4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