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是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慎终,才能善终。只有善终,对人生来讲才是完美的一生,对一件事情来讲才是圆满的结局。否则,只能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一)
慎终,是防止“功败垂成”的关键。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思就是说,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功败垂成的教训是很多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失败就与其不能慎终有直接关系。李自成在担任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一向军纪严明,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受百姓欢迎,队伍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所向无敌。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在胜利面前,李自成变得不那么谨慎了。面对一些官兵借“追赃助饷”之机敛财,李自成放松管束,使军纪受到破坏,战斗力大为削弱。据《明季南略》记载说,大顺军自将军至战士各有私囊,“腰缠多者千余金,少者亦不下三百、四百金,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再是,大顺军攻占北京取代明朝后,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但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的领导者们却陶醉于自己的强大和胜利之中,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对敌情缺乏足够的警惕,因此在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之时,应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另外,他听信谗言,无辜杀害了在起义军中很有声威的将领李岩,致使军心离散。正是由于李自成的不能慎终,使眼见就要成功的起义大业归于失败。
慎终,是事业常盛不衰的保证。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保持事业常盛不衰的,无一不是谨慎始终的。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慎终如始”的结果。唐太宗在位期间,经常以“守成难”、“慎终如始”警戒自己。有一段时间,他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对此,魏征上了一道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指出了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失。唐太宗把这道奏章反复看了几遍后,觉得魏征说得对,就把魏征请来,向他表示接受他的意见,一定改正过失,争取善始善终,并给了他十斤黄金、两匹宝马作为奖赏。为使自己今后不再犯错误,唐太宗还把魏征的这道奏书抄写在屏风上,早晚恭恭敬敬地看上一遍。正是由于唐太宗的慎终如始,贞观时期的文治和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太宗也成为空前成功的皇帝。相反,那些成就大业之后就骄傲自满、奢侈放纵的人,都没有使自己的事业做到常盛不衰。
慎终,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者保持晚节的根本。近几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开展,时闻一些身居高位者、退位在即者晚节不保,身陷囹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慎终。如湖北省财政厅原副厅长曾繁衍,1947年参加工作,1959年入党,几十年来在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谨慎行事,深得领导和群众肯定。然而,在他即将卸任的晚年,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他变得不谨慎了,私欲逐渐膨胀,认为“别人捞得,我也能捞”,在经济往来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进行收受和索要贿赂活动,索贿人民币共计38万余元。1994年底,这个在人生路上迈过了62个春秋,本应给自己几十年工作履历画上圆满句号的老干部,落得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结果。
(二)
慎终至要,慎终亦至难。《诗经》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足以说明慎终之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慎终呢?依笔者愚见,起码应注意以下几点:
持之以恒。恒心不足是慎终的大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奋斗,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特别是有的事情,越是到了最后,难度越大。因此,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尤其是到了事物发展的最后阶段,更要慎重,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得以善终。在事物发展的任何环节上,特别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任何掉以轻心和动摇退缩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前功尽弃。《书·旅獒》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及《孟子·尽心章句上》的“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功成不骄。居功易骄,骄则不慎。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在成功之前,都能够做到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发愤有为,不奢侈,不放纵,可谓吃得苦中苦,甘为人下人。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骄傲起来,变得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喜佞拒贤,奢侈放纵,最后功丢业毁,以至身败名裂。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都提醒人们要戒骄守谦。如《尚书》的“满招损,谦受益”,孔子的“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诸葛亮的“骄者招毁”,毛泽东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陈毅的“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都证明,要慎终,必须做到功成不骄,戒满守谦。否则,慎终就是一句空话。
居安思危。一些人之所以难以慎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缺乏预见性,在事物发展顺利特别是取得成功之后,盲目乐观,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治而忘乱。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综观历史,因耽于安乐,安不思危,存不思亡,治不思乱而失败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所以《易·系辞》要求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吕氏春秋》也提醒人们“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也只有这样,慎终才知慎所当慎,才有预见性、超前性,才不至于“亡而不知所以亡”。
不求侥幸。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慎终,在金钱的诱惑面前晚节难保,就在于有侥幸思想,认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贪一点、捞一点“神不知”、“鬼不觉”。其实,侥幸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古人云:“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就是说上等聪明的人不会以侥幸处以危险之中。那种以侥幸而贪的人,自以为是聪明,其实只是“小聪明”而已,到头来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生幸福押在侥幸这一赌注上的。因此,要做到慎终,要保持晚节,就要做真正聪明的人,在任何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摒弃侥幸。
为人处世当慎终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11-14 16:50:26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