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信息系统的困局

这几年苹果产品大卖,乔布斯成为偶像,产品管理重新成为程序员社区热议的话题。所以我也跟风一下,梳理自己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一些产品体验。

之前工作的一家公司,规模不大,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部门,产品经理隶属研发部门,直接汇报给研发经理。产品经理同时承担着研发项目管理,跟踪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以及帮助销售部门打单的售前工作。

当时大多数产品是成功的,唯独有一个产品,从概念提出到产品研发持续了一两年,但没有客户,后来被证明犯了方向性错误,立即砍掉,刚好负责这个产品的资深老专家找到更好的出路,奔赴自己的前途去了。其实当时这个产品的名字听起来就玄乎,叫做临床信息系统。

在某种行业共识中,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块,一个是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是临床信息系统。当时提的临床信息系统其实有点概念泛化,其实主要是做电子病历,因此后来一些被认为很先进的理念,比如结构化文档、临床路径、临床提示等,当年很早就被注意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之所以老板把它命名为临床信息系统,很可能就是为了突出他的产品理念,即是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而不是像市面上大多数HIS那样,以医院管理(特别是帮医院计算收支)为目的,顺带做一点临床信息化。

老板很早就跟我们灌输产品管理的概念,一个核心思路是:谈到一个产品,你先不要跟我说它的功能,你先跟我说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What make it different。

顺着提高医疗质量的理念,我们开始接触到老外提出“医疗信息决定医疗质量”的口号,以及被叫做医学信息学的一堆东西,从基本的结构化录入,HL7 CDA,到自然语言处理,甚至本体论,然而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个无底洞。关键问题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医疗体制下,医疗信息化市场一直很反感除了能够帮助管理财务以外的所有东西,至少当时是这样,过去也一直是这样,现在可能也还是这样。

于是,坚守临床信息系统,等待医疗体制回归正统,成为一种革命者式的理想主义。

后来几年国内医疗软件行业的发展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能上市或者跟上市撤上边的公司,要么是做所谓HIS的,要么是做某种跟硬件设备有一些关系而且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临床信息系统(比如PACS)的。其他临床信息系统,比如LIS、EMR、图像处理和辅助诊断等,要么一直维持在生存线上,要么成为HIS或PACS公司旗下顺带做做的一个产品线。另外一些在医院财务管理业务方面背景比较强的HIS公司,可能根本不用讨论上市的问题,自己的钱都花不完。

近年来一些新的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包括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也许也难以改变这个现状。这些新的业务(比如远程医疗)的运营模式还在探讨之中,大多只能以项目开发的方式参与,产品化的机会并不成熟,很多厂商都是边参与边观望,能观望的都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其他产品,耗得起的公司。对于一些虽然业务模式尚未成熟,但已经成为明确发展方向的领域(比如健康档案),有点钱的公司都赶紧圈地,未雨绸缪。而对于新技术的出现(比如移动医疗),它可能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大众健康模式影响巨大,但对于医疗行业领域的临床业务的改变到底有多大,现在并不清楚,而且现在行业软件领域已经出现iPad只是医生和领导的玩具的论调。

另外,这些年来开始有人在讨论中间件,这个已经在金融和企业这些信息化比较成熟的领域耳熟能详,甚至开始有些过时的概念。但在目前的医疗行业领域听到中间件这个词,不管它指的是某某集成平台,某某通信总线,某某商业智能或者是其他一些可以把医生弄晕的东西,都会让我觉得有点害怕(站在产品管理的角度),当然对于一个不懂医疗集成,或者对其他行业的信息化情况不太了解的技术人员来说,听起来好像很酷。

其实做中间件并不是坏事,而且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真正落地的这些年中,中间件会成为最大的幕后主角。但中间件的产品运作方式跟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其中的关键还是需要找一些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么自己找,要么让合作伙伴找:没有切入点,中间件就什么都不是。

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记录一下以免忘记。多年前听到某种坊间传闻,行业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费用划分大概是:15%回扣 + 15%提成 + 10%运营 + 30%利润 + 30%技术(包括设计研发实施维护)。近年来埋头技术研发,与世隔绝久了,不知道现在的状况还是不是这样。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