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U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指南精读⑤ | 低风险UTUC患者保肾治疗 |治疗策略、技术路径与科研启发

本文聚焦UTUC的诊断策略,全面梳理影像学检查、尿液学检测、内镜评估与活检手段,并结合指南推荐等级,提出科研视角的思考。

⚠️ 内容仅供学习与学术交流,不构成医疗建议。
⚠️ 本文内容基于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2025年最新版《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指南的整理,仅供学习与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临床诊疗建议。指南原文可查阅:uroweb.org


1. 低风险UTUC患者的定义与识别逻辑

根据EAU 2025指南,低风险UTUC患者应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 单灶病变(unifocal)
  • 病灶直径小于2 cm
  • 尿细胞学呈低级别
  • 活检或术后病理为低级别(low-grade)
  • 无影像学浸润表现

这些标准既来源于临床判断,也体现了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温和特征。患者通常在无痛性血尿中被发现,经影像与内镜初步评估后,被纳入低风险分层。
例如:一位65岁男性,影像学提示右肾盂2 cm以下低密度病变,尿细胞学阴性,输尿管镜活检证实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T无明显壁厚或周围浸润,符合典型低风险UTUC。


2. 总体考量:为何推荐保肾手术?

对于低风险UTUC患者,指南明确提出:保肾治疗应作为首选策略,其优点包括:

  • 避免肾功能永久丧失,特别是在老年人或已有慢性肾病基础上尤为重要;
  • 复发风险虽略高于RNU,但不影响长期生存;
  • 为后续可能的多灶病变保留功能肾脏。

代表性研究与数据支持

  • Seisen et al., Eur Urol 2016:系统回顾表明,KSS与RNU在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方面无显著差异;
  • Rouprêt et al., 2020 多中心分析提示:对于严格定义的低风险人群,KSS与RNU长期复发风险控制相当,但前提是定期随访。

3. 保肾治疗的主要方法

3.1 输尿管镜下激光消融术(URS + laser ablation)
  • 适应症:低风险病变,特别是位于肾盂或上段输尿管;
  • 技术要点:软性输尿管镜 + 激光(钬激光/铥激光)精准切除病灶;
  • 随访要求:术后8周内复查“second-look URS”以确认清除充分;
  • 风险与注意事项
    • 复发率略高,需密切监控;
    • 技术依赖性强,操作视野与经验要求高;
  • 代表性研究
    • Scotland et al.(J Urol):约50%的患者在second-look URS中发现残留,提示首轮治疗不彻底的常见性;
    • Cutress et al. 系统综述:长随随访显示该方法在经验中心安全性好、效果稳定。

3.2 经皮手术(Percutaneous access)
  • 适应症:下盏/复杂结构/输尿管镜无法进入的病灶;
  • 优势:可提供更大操作空间,完整切除病灶;
  • 缺点:略高的肿瘤播散风险;
  • 趋势:随着软镜技术成熟,该方式使用频率逐年减少。

3.3 输尿管节段切除术(Segmental ureterectomy)
  • 适应症:位于输尿管远端的孤立性病灶;
  • 技术要点
    • 切除肿瘤段输尿管;
    • 进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ureteroneocystostomy);
    • 术中使用冰冻切片确认切缘阴性;
  • 复发风险:低于内镜治疗,优于其他保守技术;
  • 代表性研究:Lughezzani et al. 表明局部复发率低(约10–15%),适合解剖位点明确者。

3.4 化学消融治疗(Chemoablation, 如UGN-101)
  • 适应症:软镜可及部位的低风险肾盂病变;
  • 药物:Mitomycin C 凝胶制剂;
  • 临床数据:OLYMPUS试验(NCT02793128):
    • 完全缓解率 58%;
    • 常见副反应:输尿管狭窄、尿频;
    • 该疗法为FDA批准的首个UTUC膀胱外消融药物。

4. 指南核心推荐摘要(7.1.7节)

推荐内容推荐强度
低风险UTUC首选保肾治疗强推荐
输尿管远端病灶优先内镜或节段切除强推荐
首次URS治疗后8周内进行second-look URS弱推荐(但操作上广泛执行)

👋 欢迎关注我的学习专栏~ 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一起学习


说明:如果单纯希望掌握EAU指南中的诊断内容,上文已经足够详细,适合临床或基础学习。
如果希望深入挖掘“背后的科研潜力”,那么以下内容将提供更多的选题思路与转化建议,欢迎进一步交流讨论。

属于个人一家之言,准确性和可行性未知,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5. 科研启发与待解问题

低风险UTUC管理的潜在研究方向

5.1 KSS复发机制与预测模型的构建

问题背景:
  • URS激光治疗术后复发率偏高;
  • 现有预测复发风险模型缺乏多维参数(影像、生物标志物、微创术参数);
可转化方向:
  • 构建基于术前影像 + 激光操作参数 + 术后ctDNA动态变化的复发风险模型;
  • 联合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从患者多模态数据中提取风险因子;
  • 探索局部微环境特征(如尿液细胞因子谱)与复发风险的关联;
选题思考:
  • “基于术中参数与ctDNA的UTUC激光治疗后复发预测模型构建”
  • “基于尿液免疫标志物谱的UTUC复发风险预测研究”

5.2. Second-look URS的时机优化与必要性评价

问题背景:
  • 当前建议“术后8周内复查”,但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
  • 哪些患者可以省略?哪些需加强?
可转化方向:
  • 建立术后复查URS是否必要的“复发风险评分系统”
  • 探索术后尿液ctDNA或影像残留征象是否可代替二次URS;
  • 对second-look URS阳性患者的“微残留”机制进行单细胞水平探索;
选题思考:
  • “低风险UTUC患者中second-look URS的精细化分层决策模型”
  • “术后ctDNA是否可替代second-look URS评估残留风险?”

5.3. 化学消融治疗(UGN-101)疗效预测与耐药机制研究

问题背景:
  • UGN-101是新兴疗法,但缓解率并非100%,存在输尿管狭窄等副作用;
  • 对其疗效预测、生物学反应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可转化方向:
  • 利用RNA-seq +类器官平台分析UGN-101敏感/耐药UTUC亚群;
  • 探索其诱导局部免疫微环境变化的机制(如尿液免疫谱);
  • 构建UGN-101响应预测评分模型;
选题思考:
  • “基于尿液组学特征的UGN-101治疗响应预测模型开发”
  • “UGN-101治疗后输尿管狭窄机制及组织修复动态研究”

5.4. 上尿路灌注药物输送效率研究

问题背景:
  • 当前灌注途径(逆行/经皮/导管)药物输送不均、反流难控;
  • 缺乏真实药物分布、组织渗透效率的实验评估;
可转化方向:
  • 建立体外上尿路灌注仿生模型,评估不同输注路径下的药物分布;
  • 联合**成像示踪(荧光/同位素)**技术动态评估灌注药物留存与穿透深度;
  • 探索“纳米载体 + 靶向灌注”是否可提升局部治疗效率;
选题思考:
  • “UTUC上尿路局部灌注的多路径药效比较与组织分布仿真研究”
  • “靶向纳米载体用于提升BCG/MMC局部灌注治疗效率的前临床评估”

以上科研启发内容为作者基于EAU UTUC 2025指南第5章精读与科研经验所撰写,仅供交流与研究探讨使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不当之处,也请指正

👋 欢迎关注我的学习专栏~ 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一起学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生信小鹏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